第二讲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比较摘要:1996年日本版的《谈谈情跳跳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年之后美国进行了翻拍却没有再现日本版的辉煌。

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将东方文化直接嫁接到美国本土文化,使得东西方文化发生强烈碰撞而没有结出果实。

本文将把美国版的《谈谈情跳跳舞》和中国的电影《一声叹息》中的男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比较两个主人公的中年危机时形成原因,两个主人公在不同国度却面临同样婚姻问题时怎么样化解危机。

因此探讨由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

关键词:翻拍背景;群体认同和个人本位;中年危机;财产分配电影《谈谈情跳跳舞》是日本导演周防正行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杉山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由跳舞而重拾直面人生的信心。

该电影在2004年由好莱坞进行翻拍,但是并没有想象中得到更多的好评。

美国式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加上东方男人的戏剧故事,并没有再现当年日本版电影的辉煌,其原因正式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差异,直白的将东方故事进行嫁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口碑。

电影《一声叹息》由张国立、徐帆和刘蓓主演的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

描述了中年男子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无奈。

两部电影都是对中年男子的中年危机问题的描述,本文将把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从而探讨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精神差异在电影中是如何表现。

一、美国版《谈谈情跳跳舞》拍摄背景分析好莱坞历来会翻拍他国成功的电影,因为在本国票房成功的电影可以成功的吸引他原有的观众。

在2000年之后,好莱坞更是经常翻拍亚洲的电影。

好莱坞的类型化电影换汤不换药或许会让许多观众觉得枯燥无味,于是好莱坞开始引进其他国家成功的电影。

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是美国对他国进行文化移植的表现。

21世纪,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认为的那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集装箱,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二、约翰和梁亚洲的中年危机的形成原因“中西方在基本精神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关于人的不同观念,中西方文化的价值系统中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但是对人的理解截然两样。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精神的基本差异

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而文化精神即是指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它解决的人根本的生存根据问题。

中西文化精神比拟研究应持的根本态度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展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华,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底。

那么,中西文化根本精神的差异是什么呢?第一,宇宙观、世界观。

西方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二分,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在抽象逻辑思维根底上形成了机械论式的宇宙观,界限清楚,强调二元对立。

在研究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对物的关系为主;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强调两者的对立与分裂。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展探索和研究,科学家们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并成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西方人虽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更相信人的努力和力量,“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

东方文化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讲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国古人强调二元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二,人生观、价值观中国文化传统是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认为,个人生命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

他们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根底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一切围绕自我为中心。

在西方文化的发祥地古希腊,由于重商的传统,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

而中国文化是封闭的农业社会产生的,以家族为本位,家是中国人的一切,是心灵的归宿。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异同中西文化精神的异同文化通常采取特定的形式或抽象的形式,而文化精神是文化学者用来描述价值系统整合的一般模式和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将每种文化中复杂的价值体系简化为影响价值体系各个方面的几种基本模式,并解释了经济、道德、法律和审美价值之间的一致性。

(例如,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精神与其农耕经济是一致的,并延伸了士大夫阶层“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念;古希腊人公开他们的个性,追求他们的生活。

鉴于此,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

(p71)这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核心。

诚然,两者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它们在两种文化体系中的存在也不是截然相反的。

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道主义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然而,这里提到的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和启蒙精神并不相同。

后者反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从而将人的地位提升到高于上帝和自然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人权、平等和其他价值。

前者意味着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着人类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

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供养,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注重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西文学的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将在后面详细描述)。

第二,群体认同和个体标准。

(p81)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不同看法。

尽管中西文化都把人放在价值体系的中心,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拥有理性、尊严和自由意志,并要求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主要把人看作相似的人,重视他们的社会价值,只把人看作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是他所属的社会关系的衍生物。

他的价值观是存在的,并在群体中得到反映。

因此,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利益托付给自己的团体。

第三,中庸和平和崇尚力量的学说仍有争议(p90)。

从不同的群体认同原则和个人标准出发,导致了中西文化在民族性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

前言文化不仅是丰富多彩,而且拥有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

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不同文化、信仰所存在和真正精神,是我们当下必须要学会的。

只有你理解了这种文化的本质,精神层面的才能更好的被理解。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有某些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所决定,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如语言、文字、习俗或某些原始的、不变的或难以改变心里定式,正是这些文化特质或文化基因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本身是无形的,而文化精神是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的。

无形的文化本身也决定和规范了有形的文化精神的内涵。

东西方文化虽然历史发展轨迹不同,但其各自的特点也较为明显,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也正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中西传统文化精神之对比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渊源传统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各自都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不同的渊源传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中国的文化展现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融合的特点,在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中,思想观、道德观逐渐形成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基准的文化特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我们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保留至今。

以文化的传承作为依托,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存在了五千年之久。

欧洲历史上存在文明程度最发的罗马帝国也早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的文明和文化传承是其它任何国家、民族是不可比拟的。

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千百年以来我们一直把儒家文化作为我们文化的标尺,只有遵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才是思想的主流。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又是道德教育,所以我们遵循的礼仪孝道成了我们对人起码的要求和必备的素质。

并且中国文化它具有很强的同化能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外来的文化在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都有这一现象。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

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

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

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直接与间接沟通
直接沟通
在直接沟通方面,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 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表达不同意见或批评时通常会采用间接或隐晦的方式。
间接沟通
在间接沟通方面,中国文化中的委婉和含蓄表达方式常常被视为一种礼貌和尊重,而西 方文化则更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直接交流。
中国文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更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 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
组织结构比较
西方文化的组织结构通常较为扁平化 和网络化,强调专业化和分工,重视 制度和规范。
中国文化的组织结构则更加等级化和 科层化,强调统一指挥和层级管理, 重视社会关系和人情世故。
05
中西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道德伦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在许多 方面存在冲突。
文化符号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符号系统上存在明显的 差异,如语言、文字、艺术形式等, 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和理解。
文化冲突的表现
中西文化冲突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 意识形态的冲突、宗教信仰的冲突 等,这些冲突可能导致误解和偏见。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第二讲
• 中西文化比较概述 •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 中西文化沟通方式比较 • 中西文化管理方式比较 • 中西文化未来发中西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文化比较是指对中国和西方国家 (如欧洲、北美等)的文化进行比较 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特点
03
中西文化沟通方式比较
语言与非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
在语言沟通方面,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 谦虚和尊重,通常在表达意见或提出请 求时会使用委婉和间接的措辞。而西方 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语言表达 。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在什么地方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现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哲学博士。

国家教学名师的赵林,在《西方文化系列讲座之科学、宗教和哲学的关系》一文中,引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基督教徒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导论中的一段论述:“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赵林教授并就此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也”——“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就是说道就是极其高深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形而上”的真正含义,就是极其高深的学问,是关于事物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如果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它就不叫哲学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式,事物的真假、对错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但是形而上学的东西是不可以在经验中进行检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太适应形而上学的。

”笔者就此认为: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被称之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在其思想方面的贡献,他还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其《西方哲学史》的导论中的这一段论述说明:西方哲学在“理性”方面依赖于自然科学,在“道德”方面依赖于神学,故“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倡导和组织世界和平运动的罗素,才是一个虔诚基督教徒。

但西方哲学是无神论,西方哲学由此限入自相矛盾之中。

于是以无神论自居的西方哲学,就抛弃“道德”而祟尚“科学”。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西方文化:西方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 切断得比较早,个体觉醒的独立意识也比 较早。商品经济社会使得每个人都有争取 自己利益的权利,强调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价值,这种个人本位主义成就了西方崇尚 竞争的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灵 与肉是合二为一的,灵魂与精神仅仅是肉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真正 旨趣并不在于彼岸世界中的鬼神,而在于 此岸世界中现实人生的幸福。
西方文化中,精神可以游离于物质之外, 灵魂可以与肉体对立。从柏拉图开始以 “纯洁”、“永恒”、“不朽”的理念世 界来蔑视感性世界,到基督教认为肉体是 灵魂障碍,这种以灵魂厌恶肉体的倾向正 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中国人一般不会 走火入魔,进入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国人 的理性紧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理 性既不是世界的本体,也不是科学分析的 工具,而是与感性的人情水乳交融 。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 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谐统一,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文化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崇尚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 种紧张、冲突的关系之中。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虽然承认 等级秩序,但分出等级差异并且用礼仪加 以规范后,不是进一步让文化整体走向分 化,而是以“致中和”来消除这种差异, 使整个文明进入一种水乳交融、和乐融融 的文化状态,在礼乐当中使天下一切达到 和谐。
西方文化无论是希腊还是中世纪,理性与 情感的巨大分裂是一致的 。酒神代表的是
感性的沉醉与情欲的放纵,日神代表的是 理性审慎的节制使得西方文化充满 了冲突和斗争。
Apollo And Dionysus
太阳神阿波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柏拉图:理念(idea)
• 康德:墓志铭: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 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 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 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一、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 秦始皇、成吉思汗、努尔哈赤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今天。
西方:从“一只鸡”到“两只鸡”
• 在西方人眼中,世界是可分的,分为现实 世界和抽象世界。(超越精神)
• 中国人则重点关注现实世界,对抽象世界 的不大关注。(现实精神)
• 泰勒斯
• 毕达哥拉斯:数
• 巴门尼德:唯一存在
• 赫拉克利特:逻各斯(logos)
第二讲 “和合”与“分争”—中西文
化基本精神比较
中国:“六尺巷”的故事
• 张英: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 安徽桐城 吴家 宅基地 争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儒家: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人与自然:
•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一)中国: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 “天—地—人”整体宇宙观
(二)西方:物我二分,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
• 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群己合一,中庸和平Leabharlann (二)西方:人我二分,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
• 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一)中国:身心合一,以理抑情
(二)西方:灵肉二分,情理二分
结语: 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 二、人与社会:群己合一与人我二分
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三、人与自身:身心合一与灵肉二分
情理合一与情理二分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 天下治”(《荀子》)
• 道家: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
•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同上) • 墨家: • “兼爱”、“非攻”
• 兵家: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兵法》
• 佛家: • 割肉喂鹰 • 佛教中国化 • 禅宗 • 法家: • 秦王朝短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