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复习——物态变化(学案) (1)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一)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一)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
标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内容及问题情境
霜、雹是固态;
物的温度度,
每一份叫
)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
-30
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
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
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液
体升华时要吸热,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

成固态叫凝华。

气体凝华择题。

用它测
2-3
.一定是表示某种液体升温并沸腾情况
为需要帮助。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微专题:物态变化 学案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微专题:物态变化  学案

《物态变化》一、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的。

2、单位:常用单位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它的,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液体中,不要碰到;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相平。

⑤体温表用到的物理知识:惯性,液体的热胀冷缩,凸透镜成像,热传递1关于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体温计与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仅是长短不同而已B.体温计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C 使用体温计前需用力甩动,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不能甩动D.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人体后再读数,常用的液体温度计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E. 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实验室温度计要高F 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二、物态变化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1、熔化和凝固①熔化:定义:叫熔化。

熔化热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水晶、食盐、明矾、奈、玻璃、沥青、蜂蜡各种金属熔化图象:熔化特点:,熔化特点:。

是否有熔点:熔化的条件:⑴。

⑵。

②凝固:定义:叫凝固。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一、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 物态变化的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1. 吸热过程:物质在吸收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2. 放热过程:物质在放出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3. 热量变化的实例:冰融化、水沸腾等。

第3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空调、冰箱、取暖器等。

2. 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超导、液晶等。

第4节:物态变化的计算1. 热量变化的计算公式:Q=mcΔT。

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第5节: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物质样品等。

3.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测量热量变化。

三、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3. 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4. 学会使用相关公式进行物态变化的计算。

5.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加深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热量变化规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应用实例。

3. 运用演示法,展示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

4.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

2.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热量变化规律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应用的理解。

六、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内容:第6节:物态变化的观察与分析1.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态变化过程。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初中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章节进行复习。

详细内容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 掌握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基本规律,能正确判断吸热和放热现象。

3.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热量变化规律。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冰块、热水、酒精灯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烧开等,引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点的回顾。

2. 复习知识点:(1)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性;(2)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3)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及吸热和放热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物态变化实验,如冰块融化、水蒸气液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热量变化。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定义、分类、特点;2. 物态变化热量变化规律;3. 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4. 课后作业及作业要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冰块熔化成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2. 答案:(1)冰块融化:固态→液态;水烧开:液态→气态;湿衣服晾干:液态→气态;雾散去:液态→气态。

(2)正确。

(3)Q = m × L(L为冰的熔化潜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热量变化规律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初中必考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2.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2. 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物态变化实验,如观察冰的熔化、水的凝固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态变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等,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三种状态及相互转化,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物态变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和热量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案例分析环节,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苏科版2013第一轮复习物态变化(一)复习学案

苏科版2013第一轮复习物态变化(一)复习学案

课题:物态变化(一)中考复习学案设计:陈素萍时间:2013.3一、自学知识点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如图1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_______℃.而世界上的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却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如图2所示,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一天,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2、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气温C.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窒温知识点2:蒸发1、为了让湿衣服尽快的变干,经常将衣服撑开是为了_______加快蒸发,放在有风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加快蒸发,放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________加快蒸发.2、医生在发烧病人身上擦鞋酒精溶液,可以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他的依据是( )A.酒精熔化时吸热 B.酒精液化时吸热C.酒精汽化时吸热 D.酒精升华时吸热知识点3:沸腾1、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1)从图乙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2)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将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水蒸气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知识点4:液化1、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热量。

2、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把口握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会发现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了。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学案

第二章《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命题人:陈玉娟【例题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实验器材除了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外,还需要器有和。

(2)为节省时间,可采取什么措施?(3)实验中观察什么?(4)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_ __;水的声音在沸腾前_ 沸腾时__ _。

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 __;【例题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从图中可看出:海波是_ ____(晶体/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 _____;熔化过程用了 _____分钟的时间;在B点海波的状态是____ __;在D点海波的状态是__ ______。

【例题3态,萘呈态。

【例题4】夏天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硬邦邦的冰棒,常沾着一些“白花花”的粉,剥开包装纸就看到冰棒直冒“白气”,如果把冰棒放在装水的茶杯里,过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

请解释这些现象。

三、巩固练习1.一锅沸腾的油,魔术师把手伸进去,一分钟、两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伪科学B、这是不可能的,油在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C、这是可能的,一定是这种油的沸点很低D、这是可能的,一定是手上沾有水,水从油中吸收了热2.诲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19所示,诲波的熔化图象是_______(填写序号).分析田象A可获得的信息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3.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文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12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2)根据图像可知,水的加热过程有以下特点:(写出3点即可)① ;② ;③.4、测量与读数是物理学习中重要的基本技能。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课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与中国古诗词——《物态变化》复习课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教材分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讲解解知识体系和习题的模式,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通过课件增加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识别、探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知识的探索,让学习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有用的。

3.中招考点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2~4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对本章的考查主要是: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中沸腾的特点和沸点的特点、水循环,由于晶体熔化实验近十年未考,水沸腾实验近十年仅出现在2015年,故本课对实验的复习较少。

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白汽”形成的原因。

水循环是本课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能说出蒸发的定义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中考——物态变化
一、知识梳理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



(2)实验室温度计 (3(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4、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
②两种方式
(1)汽化
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蒸发
沸腾
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
②两种方法
(2)液化冷却
加压
(1
(2
5、升华和凝华
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
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
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
[注意]水沸腾前后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同的。

沸腾前水中的气泡是由于温度升高后,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析出所形成的,在上升过程中,由于上部温度较低,气泡中的空气又溶解在水中,使气泡体积变小;水沸腾后,在容器的底部会发生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

周围的沸水不断汽化,使气泡体积逐渐变大。

二、典例分析
知识点一: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例1: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标准大气压),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
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
[针对练习]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一个
知识点二:熔化与凝固
例2: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
时间图像,其中物质_______是晶体,它的熔点
是_____℃,在第6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__________状态。

[针对练习]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它的头部
涂了一层特殊的物质。

这种物质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该特殊物质能起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 材料坚硬,不怕热
B. 材料非常光滑,不易与空气作用生热
C. 材料不传热
D. 材料受热熔化,汽化时吸收了其与空气作用时产生的热知识点三:汽化与液化
例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 太阳出来雾散了,属于汽化现象
C. 开灯的瞬间,灯丝烧断了,属于液化现象
D.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属于凝固现象
[针对练习1]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A. 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 将湿手放在干手器下吹干
C.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D. 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
[针对练习2]某同学在相同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知识点四:升华与凝华
例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A. 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 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 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D. 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时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身体中更多的热量
[针对练习]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雾的形成
B. 露的形成
C. 冰的形成
D. 霜的形成
知识点五:自然界的水
例5: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节水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个主题。

农业灌溉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目前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0%左右。

但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6,就是说100吨水中,只有46吨被利用,其余的都白白流掉了。

如下图中,是两种农业节水灌溉的方式。

你认为更节水,理由是。

[针对练习]如图是寒冷的雪后,在植物上形成的冰柱和冰淞,请说出这两种现象中所涉及的两种物态变化。

三、提分技巧
二、中考练兵
1. 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可以更好地利用它。

分析下表提供的信息(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知道,温度计选用__________作为测温物质,能测量的温度最低;
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3.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明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1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水的温度有关。

B.水的表面积有关。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水的质量有关。

4.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

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下列措施(如图3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在路基的坡面上铺设一层遮阳板,减小太阳的辐射加热,可防止“冻土”液化
B.路基两旁插有很多管形“热棒”,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
C.“热棒”中氨气上升到上部会液化,液化会吸热
D.铁轨铺在路枕上,可以增大火车对路基的压强
5. 用手触摸刚从锅内捞出的煮鸡蛋时,感觉不太烫,但过一会再去触摸时,感觉很烫手,这是因为( )
A 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热向外逐渐散发,所以过了一会儿才感觉烫手
B 蛋壳传热较慢,感觉烫手需要一段时间
C 刚捞出时蛋壳表面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不太烫手
D 鸡蛋表面温度没有变化,人的感觉反应较慢
6. 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 人体的温度
B 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7.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
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
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8. 雨的形成是与自然界水循环相关的复杂过程,
地球上的水先升腾到高空变成水滴,成为云的主要
组成部分,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云中的水滴先后要
经历转变为水蒸气、小冰晶等过程,才能形成雨落到地面,那么,从云中的水滴到降雨的过程中,水先后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A 液化、汽化、凝固
B 升华、凝华、熔化
C 汽化、凝华、熔化
D 液化、凝固、熔化
9.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50℃
C.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10.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课上,两组同学记录如下表:
(1)由上表可知:甲组水沸腾时的温度为℃,乙组的水在第min开始沸腾。

(2)由实验可知,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甲、乙两组测出水沸腾时的温度都小于100℃,这是因为当时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甲、乙两组测出的沸点不同,这是因为实验存在。

(4)图5是不同时间观察到水中气泡产生情况。

其中表示水沸腾现象的是()
11. 夏天一半瓶饮料在冰箱中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饮料瓶外壁有水珠,马上用干毛巾擦掉,过一会儿又出现水珠。

关于水珠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汽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冰熔化形成的
12. 图4甲是小红同学测量体温时的示数,她的体温是_______℃。

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4乙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

进行读数时,若分别沿A、B方向观察,其中沿_______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应用了_______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