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练习1
2022年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语文选用变换句式1.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
王安石与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2.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这满山遍野的竹笋,出得争先恐后,山崩地裂,是一片昂扬的士兵,一首慷慨的歌,把生命抒发得酣畅淋漓。
材料:礼花书法话语瑰丽神奇震撼心魄平平展展气吞山河如梦如幻力透纸背丝丝入扣热烈蓬勃合情合理3.提取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大气科学”作一解说。
(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①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②这些现象包括人类活动对它的各种影响。
③大气科学还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④大气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
4.将下面这段文字整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语序合理,文辞简洁,表达流畅,不改变原意。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发布”活动在青岛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由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另一方面是展现小说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成果,时间是9月27日至29日。
5.修改下列文段中划线的句子,使整个文段语言风格一致,前后语句之间音节对称整齐。
枝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如莺啼;暖日常喧,又添蛩语。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6.把下面三个短句合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Windows10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跨平台及设备应用的操作系统。
②Windows10共有7个发行版本,分别面向不同用户和设备。
③Windows10旨在让人们的日常电脑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和快捷,为人们提供高效易行的工作环境。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六单元《六国论》《游褒禅山记》《国殇》相关巩固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对下列各句红色的词的用法及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诸侯之所亡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A.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B.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3.下面对“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既然如此,就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4.文中引用“犹抱薪救火”来形象证明的观点是()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5.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6.“举①以②予③人④”是个省略句,请将指代土地的“之”字填进原句恰当的位置。
《游褒禅山记》阅读理解练习

《游褒禅山记》阅读理解练习游褒禅山记阅读理解练概述《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陆游的一篇著名游记。
这篇文章以他对褒禅山的游览和感受为主线,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心灵的宁静。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进行阅读理解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题目一:褒禅山的山势和景物描写请从文中摘抄一句描述褒禅山山势或景物的句子,并简要解释其所揭示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摘抄:山行则已,阴岛自出;环滁皆山也。
仍北登茅山,依约期盟于雷台。
解释:此句描述了作者从褒禅山向北登茅山的行程,表达了山岭起伏、绵延连绵的景象。
同时,这句话也透露了作者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表达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题目二:褒禅山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根据文中所提及的褒禅山的历史和文化,回答以下问题:1. 褒禅山曾经是何种宗教活动的中心?2. 文中提到的乌龙洞有何特殊意义?3. 文中作者对于褒禅山历史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1. 褒禅山曾经是活动的中心,有众多的寺庙和洞穴。
2. 乌龙洞是褒禅山的一个洞穴,被认为是开山祖师留下的足迹,寓意着的教义和智慧。
3.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褒禅山的历史文化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他称赞山中的建筑和人文景观,同时也透露出对文化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题目三:作者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请摘抄出一句或两句表达了作者心灵体验和感悟的句子,并简要解释其所表达的内涵。
摘抄:天台四万五千尺,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心灵体验。
作者在褒禅山的高处俯瞰时,山势雄伟壮丽,给他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他产生了一种身心俱倾的感觉,感叹山的高大壮丽之美,也彰显了作者对自然之景的敬仰和感慨。
结语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阅读理解练习,我们对文章中的山势描写、历史文化和作者的心灵体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内涵丰富的描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山水交融、人与自然融和的美丽画卷。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庐冢.(zhǒng)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有碑仆.道(pū)C.音谬.(miù)既往不咎.(jiū) D.王深回父.(fǔ)无物以相.之(xiāng)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头)B.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C.以其求.思之深(探求)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3、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左右欲刃.相如D.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A.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B.故非笑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C.唯余马首是瞻。
D.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6、对下列各句修辞格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止响腾。
余韵徐歇。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鹳鹤也。
(3)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
(4)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
A.比喻拟人顶针对偶B.对比比喻反复对比C.比喻拟人顶针对比D.对比比喻反复对偶7、下面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
“褒之庐冢也”, 庐冢, 坟墓。
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一而足。
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 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 萧, 是姓; 君圭, 是名; 君玉,是字。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游褒禅山记》习题班级 姓名一、基础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褒.禅 同胞. 泡.桐 孢.子植物 B .禅.院 蝉.联 不惮. 殚.精竭虑 C .归咎. 针灸. 内疚. 炙.手可热 D .谬.误 绸缪. 戳.记 戮.力同心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之南为阳 B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C .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哀叹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 其孰能讥之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D.之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穴窈然,入之甚寒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⑤|②③④|⑥C .①④|②③|⑤⑥D .①⑥|②③④⑤6.下列对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B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
C .“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
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完成7~10题。
山西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

山西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2016高三上·杭州开学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楔子(xiē)书札(zhá)节骨眼(jié)噤若寒蝉(jìn)B . 口角(jué)洞穴(xué)喜恣恣(zì)半身不遂(suí)C . 勾当(gòu)翘楚(qiáo)芝麻糊(hù)混为一谈(hǔn)D . 喁望(yóng)奔命(bèn)鄱阳湖(bó)横征暴敛(héng)2. (2分) (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中)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 不如因善遇之遇:遇到。
B . 臣愿得谒之谒:拜访,前往。
C . 使使以闻大王闻:闻名。
D . 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3. (2分)选出对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A . 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忍心B . 骄儿恶卧踏里裂恶卧:厌恶睡觉C . 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安史之乱D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4. (2分)下列各项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臣等不肖,请辞去⑥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A . ①④⑤⑦⑧B . ①②③⑥⑧C . ②⑤⑥⑦⑧D . ①③⑥⑦⑧5. (2分) (2020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乘)B .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C . 击空明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扣舷而歌之(敲击)D . 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6. (2分) (2018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A . 烛之武退秦师B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 .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D . 素善留侯张良7. (2分)下列加线字含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A . 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奇货可居货真价实B .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顾影自怜C .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不厌其烦要言不烦D .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民伐罪形影相吊8. (2分)下列各项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 同舍生皆被绮绣。
《游褒禅山记》(详细)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 己
他
尽情享受
形作动
解读第2段
记游洞经过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追记后洞 遗憾心情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将, 完 于是 一起
快要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更
当、正在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力
来
形作动, 已经 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作者简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临川
布置作业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7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17 游褒禅山记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几乎可以从一切日常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
历来文人武士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情,即从中发现重要的道理,于己有所思,于世有所补。
让我们跟随文章大家王安石一起去游览褒禅山,去思索一个深刻的人生命题吧。
(1)坚定志向。
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应用角度] “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2)“志”“力”和“物”。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伙伴,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应用角度] “人要善假于物”“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
(3)用心探索最美的风景。
王安石曾经与四位朋友去游览褒禅山。
在游历褒禅山的后洞时,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但此时有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于是大家便随他退了出来。
退出后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是一次遗憾的游览,但作者却认真反思,用心体会,得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深刻体会,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一片更美的风景。
[应用角度] “自信”“坚持”“志向”“成功的因素”“善始善终”“内因与外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后知识巩固
今天课堂听讲效果如何?用心来闯关吧!
第一关: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
2.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③ 方是时,…… ,火
尚足以明.也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⑤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
不能来.也⑥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⑧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⑨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⑦⑨ / ③④⑧⑤ / ⑥ / ⑩
B. ①②⑨ / ③ / ⑤⑧ / ⑩
C. ①②⑨ / ③ / ⑤⑥⑧ / ⑩
D. ①②⑨⑩ / ③⑤ / ⑧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4 .下列句中的“其”与“其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距其院东五里
C.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于是余有叹.焉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 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D. 火尚足以明.也
6 .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A. 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 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 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 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7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8 .对文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 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 . 选出对下面文字解说错误的一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A. “庐陵”“长乐”“临川”都是籍贯。
B. “君圭”“君玉”前者为名,后者为字。
C. “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
D. 作者自称为“某”,表自谦。
10. 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 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
B. 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 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 , 认为虽未游完后洞 , 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 , 看到了一些奇观 , 还是有趣的。
D. 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第二关:翻译下列句子(每个句子5分,共4个句子,共20分)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