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笔下的蚊子“诗话”
蚊子扰人清梦的诗句

蚊子扰人清梦的诗句
以下是 8 条关于“蚊子扰人清梦”的诗句及运用例子:
1. “蚊子嗡嗡耳边绕,美梦顿成泡影消。
”
比如睡觉时,正做着去海边玩耍的美梦呢,那蚊子嗡嗡的声音一直在耳边不停,哎呀,真烦死了,可不就美梦顿成泡影消了嘛!
2. “半夜蚊扰惊坐起,困意全消怒满膛。
”
就像昨晚正睡得香呢,突然被蚊子咬醒了,一下坐起来,这时候哪还有一点困意啊,满是愤怒!
3. “蚊子烦人何时休,搅乱清梦使人愁。
”
哎呀,这蚊子一直这么烦人啥时候是个头啊,把我好好的梦都给搅乱了,能不让人发愁嘛!
4. “小小蚊子威力大,清梦连连被它掐。
”
你说这小小的蚊子,怎么就威力那么大呢,我这一个接一个的清梦啊,都被它给掐断了!
5. “蚊子尖尖嘴,专毁睡眠美。
”
这蚊子那尖尖的嘴啊,真的是专门来毁掉我这美好的睡眠呀!
6. “蚊子夜里狂,好梦尽泡汤。
”
那蚊子在夜里也太猖狂了吧,把我的好梦全都弄泡汤了,好气啊!
7. “可恶蚊子总捣乱,清梦屡屡化云烟。
”
真可恶啊这蚊子,总是来捣乱,我那清梦啊一次次的都化成云烟了。
8. “蚊扰清梦心烦躁,辗转反侧难再眠。
”
一被蚊子打扰了清梦,心里就特别烦躁,翻来覆去的怎么都难以再入睡了呀!
我的观点结论:蚊子确实是非常恼人的存在,常常搅得人不得安宁,破坏我们的睡眠和心情。
关于蚊子的84个诗句

关于蚊子的84个诗句1.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刘禹锡《聚蚊谣》2.飞蚊尽逐南风去,父子灯前共读书。
——仇远《閒十咏·树隔残钟远欲无》3.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毛泽东《七绝·仿陆放翁》4.撮蚊妖鸟亦夜起,翅如车轮而已矣。
——刘禹锡《秋萤引》5.卒章还恸哭,蚊蚋溢山川。
——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6.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著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阮籍《大人先生传》7.日月双飞鸟,江湖一聚蚊。
——方岳《新晴》8.惟有烂泥洪,蚊虻天下无。
——陈基《烂泥洪》9.蚊觜甚蝎螫,虻声殷雷如。
——陈基《烂泥洪》10.冬夜乃常燠,蚊鸣犹薨薨。
——罗公升《冬蚊》11.蚊蚋亦有时,羽毛各有成。
——孟郊《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从叔子云》12.走蝎过乱蚁,飞蚊剧群蝉。
——文同《西冈僦居》13.人间虺虺方蚊雷,植杖裴回须月出。
——赵蕃《彦博许见过不至》14.君看五六月,飞蚊殷回廊。
——苏轼《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二首》15.坐最蚊睫犹嫌影,妆对芙蓉不让花。
——张萱《迷楼怀古》16.小夷置蚊蝱壮志寄鸿鹄。
——李曾伯《丁亥纪蜀百韵》17.确然金石心,不畏蚊蚋触。
——苏辙《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昔在京城南》18.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
——元稹《景申秋八首》19.茅山隐居有遗文,世人心动随虻蚊。
——苏辙《次韵子瞻生日见寄》20.南中三月蚊蚋生,黄昏不闻人语声。
——王建《荆门行》21.不怕飞蚊如立豹,肯随白鸟过垂虹。
——苏轼《次韵孙秘丞见赠》22.倒冠落帻谢朋友,独与蚊雷共圭荜。
——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23.蚊睫僾然不见,蝇头老矣停披。
——刘克庄《揽镜六言三首·蚊睫僾然不见》24.何人当年假尔名,曰蚊岂为文足称。
——张镃《蚊》25.蚊吾语汝汝切听,尔讵不闻大鹏举翼辞南溟,上九万里如云兴。
唐代诗人们和蚊子的关系

唐代诗人们和蚊子的关系(文/王路)夏天到了,略举一些《全唐诗》中和蚊子有关的篇章。
韦应物曾留心观察过琥珀里的一只蚊子标本。
“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
”《咏琥珀》喜欢观察事物的诗人,还有殷尧藩。
他闲着没事,观察过蜘蛛逮蚊子。
“鹰拳擒野雀,蛛网猎飞蚊。
”《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元稹也算一个。
他专门写过三首诗咏“浮尘子”。
浮尘子是一种非常小的虫,学名叶蝉。
元稹发现,浮尘子可以在蚊子的睫毛上安巢。
“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浮尘子》权德舆也是个科学爱好者,他在一个清静的早晨,仔细观察过蚊子的翅膀,发现上边有一只醯鸡(蠛蠓)。
“醯鸡伺晨驾蚊翼,毫端棘刺分畛域。
”《小言》可见权德舆的诗虽然算不上一流,视力绝对是一流的。
在唐诗中,视力能和权德舆相比的,恐怕只有莎地的一个道士。
这是施肩吾记载的。
“池边道士夸眼明,夜取蟭螟摘蚊睫。
”《赠莎地道士》同样是方外之士,皎然的视力就不行了。
“蟭螟蚊睫察难知。
”《七言小言联句》蚊子睫毛虽小,皮日休却认为雨神可以住在上边。
“雨工避罪者,必在蚊睫宿。
”《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恐怕皮日休是喜欢蚊子的,因为冬天煎茶的声音,都能被他想象成蚊子。
“松扉欲启如鸣鹤,石鼎初煎若聚蚊。
”《冬晓章上人院》不过,许多诗人认为蚊子的声音并不小,甚至有雷声那么大。
比如王起,在和白居易、刘禹锡联句的时候,就这样认为。
“蚊聚雷侵室,鸥翻浪满川。
”《秋霖即事联句三十韵》张祜也说,“雨气朝忙蚁,雷声夜聚蚊。
”《题平望驿》张祜诗里的雷声是双关,有实实在在雷。
而韩偓笔下,就是明明白白说蚊声如雷了,“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冬至夜作》“蚊雷”典出《汉书》,是说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如雷。
不过,韩偓这句诗的重点不在蚊子声音大小,而在于他写的是冬天。
冬至的时候,竟然都有蚊子。
而且并不是在南方,而是在陕西凤翔府。
——这也不奇怪,杜甫也有同样的经历。
杜甫在通泉县的时候,天不算太冷,而且山中潮湿,依然有蚊虫活跃。
“蚊”之诗话

“蚊”之诗话作者:钟芳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8年第08期夏天来了,蚊子也来了。
这种小虫嘤嘤嗡嗡,成群结队,神出鬼没,只要瞅准机会就毫不留情地咬你一口,让人不胜烦扰。
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对蚊子是口诛笔伐,写下了许多诗文,细细读来,倒也不乏情趣。
晋朝的博选在《蚊赋》里痛说蚊子的危害:“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
肆惨毒于众生,乃餐肤以疗饥。
妨男工于农田,废女红于杼机。
”蚊子聚众滋事,饮人膏血,不仅有碍人体健康,更让人无法专心工作,人人都恨不能亲手诛之而后快。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
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顾己宁自愧,饮人以偷生。
愿为天下幮,一使夜景清。
”唐代孟郊的这首《斥蚊》诗揭示出蚊虫吸血是自然本能,为了延续生命与繁衍后代,才不惜冒险而偷生。
宋代范仲淹有一首五言诗《咏蚊》:“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不用问前程。
”诗人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蚊子吸血前后的形象,吸饱血时如樱桃之浑圆,饥饿时如柳絮之轻飘,可谓形象至极;同时又讥讽了蚊子嗜血贪婪的本性,岂不知其好梦不长,最后结果是被人巴掌一拍见了阎王,下场很不妙,令人读后颇感痛快。
被蚊子叮咬后,不仅奇痒难忍,更主要的是蚊子还会传播多种疾病。
“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
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痏成。
痏成无奈何,所要防其萌。
”唐代白居易的《蚊蟆》诗道出了蚊子叮咬对人体的危害,对小小的蚊子,千万别掉以轻心,一旦染成重病,后悔晚矣。
唐代诗人刘禹锡深受蚊子之害,他在《怒蚊谣》中深有体会地说:“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响起初骇听,殷殷若有南山来。
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清商一束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正在夏夜乘凉的时候,忽然遭到一群恶蚊的袭击,蚊声嘈响,嘴巴尖利,刺痛肌肤,防不胜防,真是苦不堪言,于是只好希冀秋风寒冬早点来临,尽扫蚊害,以免皮肉受蹂躏之苦。
对蚊子的愤恨,明代陌花馆主人写得更为深刻,他在《黄莺儿》这样写道:“恨杀咬人精,嘴儿尖,身子轻。
范仲淹的咏蚊诗

范仲淹的咏蚊诗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
以下是他创作的《咏蚊诗》:
原文:
咏蚊
宋·范仲淹
饱去樱桃重,
饥来柳絮轻。
但知离此去,
不用问前程。
译文:蚊子吃饱了血,肚子胀得像个樱桃那么大,看它来的时候轻飘飘的像柳絮一样。
它吃饱了就走,不用管自己的前程。
赏析:后世大家普遍认为《咏蚊》是一首充满了讽刺的诗。
从诗中来看,通篇是在写蚊子,可是他所要表达的却是人性的贪婪,以及世间那些不作为的人,无非就像是蚊子一样,只懂得去吸别人的血,自己从来不会有任何的作为,也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前途。
古人如何与蚊子“过招儿”

在我们的想象里,古人的夏日应该是这样的:松间竹林、芭蕉纳凉、泉水叮咚、虫鸣蛙啼……殊不知惬意的古人同样难逃“夏日公敌”———蚊子的困扰,对蚊子的厌恶甚至到了写诗出气的程度。
宋代词人贺铸文风婉约,笔下曾有“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这样的词句。
但是在面对蚊子时,他忍不住直接以《诅蚊(节选)》为题“声讨”:如何造物工,种此生民害。
安得长风驱,投诸四荒外!词人发问:为什么造物主会创造出蚊子这样的民害?能不能来一阵风,把这些烦人的东西都吹出世界。
蚊子这么讨厌,人人恨不能诛之而后快。
然而古代不像现在有蚊香、花露水和电蚊拍等驱蚊灭蚊工具,古人又是如何与蚊子过招儿的呢?文/张爱笛声古人如何与蚊子“过招儿”32—火绳和香囊进攻型法宝——据《周礼》记载:“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早在周朝时期,朝廷就设有叫“翦氏”的专业驱蚊官职,用火烧莽草的办法驱逐蚊子。
因为莽草不适合在室内使用,人们又找到了更为健康,气味也更淡一些的艾草和蒿草,取代莽草驱蚊,还制作了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
“火绳”是用艾草或蒿草编成的绳,其燃烧时的香气可以驱赶33蚊虫,功能类似于蚊香。
明朝方孝孺的《蚊对》里记载了烟熏驱蚊的场景:“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火绳只适合居家使用,但外出还是会受蚊子困扰,怎么办呢?古人为此发明了香囊,驱蚊香囊制作精美,相当于在身上佩戴了一个“花露水香包”。
如果拿现代的驱蚊贴之类和它比,那我们还真是得甘拜下风。
论颜值比不过,论风雅,那更是相差千万里呀。
—蚊帐防守型法宝——既然蚊子这么狡猾,避开它不就行了?于是,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古人躲进了蚊帐里。
34中国古代对于蚊帐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
《诗经·召南·小星》有诗句:“肃肃宵征,抱衾与裯(chóu)”。
这里的“裯”即床帐子。
《金楼子》中也有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有一顶碧纱帱(chóu)帐,让“营营饿蚊不得其缝而入”。
辟蚊 诗词

辟蚊诗词
驱蚊诗词,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们借以抒发夏日苦闷和寻求宁静的一种方式。
蚊子虽小,却能在炎炎夏日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
下面便来细品几首关于驱蚊的诗词。
宋代诗人谢绛在《玉尘尾寄傅尉越石联句》中写道:“复屈驱虻蚊。
”简单的五个字,便勾勒出了夏日里蚊虫肆虐,人们无奈驱赶的场景。
同样是宋代的范成大,在《藻侄比课五言诗,已有意趣,老怀甚喜,因吟》中也有“驱蚊我相生”之句,表达了与蚊子斗争的无奈与自嘲。
张耒的《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驱蚊夜张帱”描绘了夜晚为了避开蚊虫而张开的蚊帐,让人感受到夏日夜晚的闷热与不安。
梅尧臣在《次韵和永叔夜闻风声有感》中用“驱蚊爇蒿艾”来形容人们用蒿艾燃烧驱蚊的情景,既展现了古人的驱蚊智慧,也透露出对夏日宁静的渴望。
刘宰的《和淮漕八月十四夜月诗二首》中,“孤光翻动枝头鹊,馀晕潜驱草际蚊”,则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下蚊虫被悄悄驱散的画面,给人以清凉宁静之感。
陈宓的《潘丈游南寺灵岩天台回遂呈刘学录》中,“须驱尘世蚊虻暑,唤起云天雕鹗秋”,则是以驱蚊来象征驱除尘世的烦恼与苦闷,呼唤着秋高气爽的宁静时光。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人与蚊子斗争的日常生活,更寄托了他们对夏日宁静的深切渴望。
在诗词中,蚊子成为了夏日苦闷的象征,而驱蚊则成为了寻求宁静的一种方式。
带蚊字的古诗大全

带蚊字的古诗大全蚊子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小昆虫,被认为是人类最大的天敌之一。
这种小昆虫在古代诗词中也经常被提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带蚊子字的古诗。
《夏夜曲》 - 罗隐《夏夜曲》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夏夜里的乐曲和蚊子的妨扰。
全诗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夏夜的美景,以及蚊子在这美景中的破坏。
夜凉如水,坐看园林月。
酒尽已忘情,管弦中更多愁。
低笛怨幽岳,高吟惊破烟。
遥知兄弟少,应是散人愁。
群蚊乱纷纷,宛转咽林兰。
半夜凉如水,何时得休眠?这首诗中的“群蚊乱纷纷,宛转咽林兰。
”描写了蚊子们的繁杂和喧闹,以及它们在夏夜中的存在感。
整首诗很好地捕捉了一个夏夜里的气息,同时也揭示了蚊子在这个气息里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秋夜的清凉和蚊子的轻扰。
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感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此时有感君怀我,五言诗郎情更切。
群蚊已无音信到,径自飞来烦我听。
这首诗以“群蚊已无音信到,径自飞来烦我听。
”结束,表达了诗人在享受夜凉之余,又要面对蚊子的骚扰的尴尬。
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民间情趣,朴实自然,是鲜明的宋代特色诗歌。
《秋凉夜》 - 林升《秋凉夜》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以蚊子为中心,描绘了秋夜中的凉爽和冷清。
全诗语言简洁,但充满了诗人对于秋夜的体验。
秋凉夜,月华夜,静谧松篁干霜重。
蚊蝇寂寂闻不闻,箱箧门牆何沉冷。
作者欲起坐深堂,拂衣不觉黏盂中。
借此清宵生感慨,归来还忆李将军。
这首诗中的“蚊蝇寂寂闻不闻,箱箧门牆何沉冷。
”描绘了蚊子在秋夜中的微不足道,但它们骚扰的作用仍然能让人感到烦躁。
整首诗揭示了秋夜的孤寂和无声,以及蚊子在其中的作用和存在。
不论是唐代的《夏夜曲》,宋代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还是《秋凉夜》等,这些古诗作品中的蚊子角色在其中并不是主角,但它们的存在感却让诗作更丰富,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人笔下的蚊子“诗话”
正值炎炎夏日,许多人被蚊子叮咬,饱受其害。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没有现代的驱蚊方法,更是饱受蚊子“追逐”之苦,他们留下的诗词曲赋中,有许多关于蚊子的记载。
<记述蚊子吸血形象>
唐代刘禹锡在《聚蚊谣》中就写出蚊子的食性特点:“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明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
”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咏蚊》也描述:“饱去樱桃重,饥来柳絮轻。
”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形象生动。
清代诗人单斗南的诗《咏蚊》更直白些:“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寓。
嗜肤凭利喙,反掌陨微躯。
”唐代诗人孟郊也曾作诗《蚊》:“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
但将膏血求,岂觉性命轻。
”这些诗句则把蚊子以性命博取“膏血”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载烟熏驱蚊方式>
烟熏的方法,是旧时的主要对付蚊子的手段。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深受蚊子袭击之害,他所作的《驱蚊歌》中曾描述:“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
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
”不仅记录了烟熏的方法,还提出利用蝙蝠除蚊。
陆游也曾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记载用艾草驱蚊,“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
此外,挂蚊帐也是避免被蚊子骚扰的常用方法。
唐元稹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
”“蚊厨”就是指蚊帐。
<常以蚊子隐喻暗讽>
在文人墨客笔下,蚊子常被用来“做文章”。
冯梦龙编的《挂枝儿》中有两首咏蚊子的曲子,一首隐喻妓女:“小脚儿在绣帏中串惯了,轻嘴儿专向醉梦中讨便宜。
”另一首讥讽多言乱说之人:“你本是个轻脚鬼,空负文名,一张嘴到处招人恨。
”
也有将蚊子比作趋炎附势的清客的,明崇祯四年进士山东莱阳左懋第九岁时,劝其姑父远离一伙靠奉承巴结取利的清客,曾以蚊子为喻:“入耳皆雅奏,触面尽深机。
吸饱飞飏去,主人知不知?”
(综合羊城晚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