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 考前串讲--论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20XX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所系明显变化。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时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显示问题的固体问题。
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
理学代表人物在背上那个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在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点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点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
点: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
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
点: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二,名词解释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储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名:重农主义:时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时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名: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重点汇总)分析“中和之美”审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和之美是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述中“中声”,“中音”,“中和”,“和”等概念含义相通,用于音乐、道德修养、政治教化,反映当时音乐、道德、、政教一体的社会观念。
孔子对《诗》的评价也以“中和之美”作为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都得了体现。
今天应当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传统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1) 重整体、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2) 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的类比思维。
3) 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辨证思维。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1) 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 科学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高度的集权需要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而经过科举选拔而来的大小官僚是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程度最高的阶层。
3) 科学考试制度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记,无论是运动、文学、制度、事业都带有应考的性质,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所说之话,所作之文大多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
明清之后,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1) 秦汉时期确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
2) 秦汉以来,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严密的人身控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文化的显著特点。
3) 秦汉以后,君主制度日益成熟与完善,高度集中的专制王权,给传统中国社会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专制社会里,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与民众生活几乎很少不受到时集权政治的影响,特别是高度专制的明清时代,无孔不入的政治权力造成了传统的沉闷与单调。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十二章

第⼗⼆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这⼀章⼤中⼩题都可以出,备考重点的内容都要掌握 第⼀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中国传统⽂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是⼩农⾃然经济的⽣产⽅式;⼆是家国⼀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的政治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产⽣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的⽂化价值系统。
2、家长制的实质就是⽤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政治统治,是⼀种伦理政治。
3、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是伦理道德学说。
4、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化形态中处于中⼼地位。
5、中国⽂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以善为核⼼。
没有⼀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把道德在⽂化价值体系中抬⾼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第⼆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
2、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是指在⾃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多数⼈所接受并实际奉⾏的,⽽且是古今⼀以贯之的,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
3、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是在世俗⽣活中得到了⼴泛认同与奉⾏的习俗规范。
4、孔⼦的三达德是指:知、仁、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等⼀系列德⽬,是中国第⼀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5、孟⼦四基德是仁、义、礼、智,并将其扩充为五伦⼗教,即君惠⾂忠、⽗慈⼦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6、法家代表⼈物管仲提出了四维七体,四维是指礼义廉耻。
7、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8、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 五是克⼰奉公;六是修⼰慎独;七是见利思义;⼋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是勇毅⼒⾏。
(简记:仁义谦诚忠厚公勤慎勇) 9、仁德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道德中都最基本的德⽬,在世俗⾸先⽣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 考前串讲--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
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
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
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 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七章中国文代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选择,判断,知识点单/判: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
点: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河南少林创立,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
断: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的功夫,就脱胎于禅宗的“顿悟”说,王守仁的“心无外物”源于禅宗的“心性生万物”说。
选:“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汇在雍正以后戛然而止。
点:陈独秀: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文化必需进行价值不雅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化。
点:纵不雅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首先是“中体西用论”,以后则是“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
单/断:毛泽东在40年代就提出了“古今中外法”以及着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50年代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方针。
江泽民颁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
二,名词解释名解: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劳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三,简答题,论述题简答: 中国文代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两次是?答:1.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
2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全创新”等种种文化主张,文化选择的激烈论争与痛苦思辨。
简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的五个阶段?1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2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3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4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5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简答: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许多方面如哲学,文学。
历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题总结(单选、多选、名词、简述、论述)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界定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简答]8、从哪些方面把握“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名词解释]9、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名词解释]12、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名词解释][06-10]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多选][07-10][名词解释][01-10]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名词解释][06-10]民族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名词解释][07-10]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1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简答][02-10]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的情况。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简答][07-10]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文化。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五章

第五章多民族⽂化融合与中外⽂化交汇 这⼀章不是太重要的,内容不多,掌握要点即可。
出⼤题⽬的可能很⼩;简答题也不多。
第⼀节中国各民族⽂化的交融 1、中国⽂化并⾮封闭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化以及中外⽂化之间都在交融共进。
2、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经济类型是农耕、游耕与游牧。
3、秦汉以后,中国⽂化分为三个⽂化类型:即北⽅草原游牧⽂化,南⽅⼭地游耕⽂化和中原定居农业⽂化,其中中原定居农业⽂化是核⼼。
4、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是冲突、战争;另⼀⽅⾯是⽂化互补、民族融合。
5、游耕⽂化的特点:⼀是在耕作⽅式上⼑耕⽕种;⼆是与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活;三是由游耕模式决定了该民族在社会⽣活各个⽅⾯尚处于不成熟的⽔平。
(简记:⼑耕⽕种游动⽣活不成熟⽔平) 6、汉化即少数民族融⼊汉族;胡化是指汉族⼈融⼊北⽅游牧民族;夷化是指汉族⼈融⼊南⽅游耕民族。
7、少数民族对中国⽂化的贡献体现在经济⽣活、⾐着服饰、⽇常起居、⾳乐舞蹈、⽂化、史学等诸⽅⾯。
8、藏族的史诗《格萨尔》中世界内范围内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
9、⽤蒙⽂创造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史》并称为蒙古三⼤历史名著。
第⼆节中外⽂化的交汇 1、中国⽂化在发展,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化、波斯⽂化、印度佛教⽂化、阿拉伯⽂化、欧州⽂化。
2、中外⽂化⼤交汇有两次:⼀次是汉唐时期,⼀次是明清以后。
3、从汉代开始,中国⽂化进⼊本⼟⽂化与外来⽂化的交汇期。
当时的外来⽂化,先是西域⽂化,后是南亚次⼤陆⽂化,后者对中国⽂化的影响尤深。
4、南亚次⼤祟的佛教⽂化是汉唐时期输⼊中国的外来⽂化的主体。
5、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化正宗,它是在改造了儒学和佛学的基础上产⽣的,是⽂化组合的典型。
6、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州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秦统⼀⾄清乾隆末年为”亚州之中国“时期。
7、明清以后的中西⽂化交融,以历算为开始,从万历年间开始。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四章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2)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2)二、名解名: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名: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名: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查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按照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名:春秋决狱: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进行断案。
三、简单题、论述题简、论: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那些特点?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与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官吏系统。
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办理是专职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重要办法。
什伍里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论:宗法不雅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示在哪几方面?答: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竭扩张。
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的一种补充。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影响国家政治的另一表示是、造成任人唯亲的官僚习气。
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
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也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易于养成唯上、唯书、唯亲的被动性格、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
简: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的区别有哪些?答:1.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2.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
简答:科举制对唐代文化面貌的影响主要表示?答:积极: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来的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河曲湿润地区。
地理特征也决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互异的人群抟和为文化整体?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 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3. 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这里的地缘概念,它要说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在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明区域。
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
这些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
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这样的反复,有许多次。
2.论述我国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⒈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相关的大农业观念,是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讲勤抓早,争取丰收。
这是一套由天时历法、土壤水文、动植物知识、岁时风俗和人文社会活动结合而成的系统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实践才形成的一种自我生存的文化观。
最终使中国人们在自然资源乏匮的条件下,建设了农业文明,也保存了自己。
⒉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的。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第三,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⒊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精细而知足,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不是单指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是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规约。
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可贵意识,它使中国人发挥了无穷的智慧,积累了数不清的对付困难的宝贵经验,得到了无数的优良产品。
这一传统,应该继续发扬。
3.四大发明的时间人物及其传播?①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六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家流传,公元八世纪传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十二世纪传入欧洲。
②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
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
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公元八世纪时,雕版与活字印刷开始并行欧洲。
③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
公元十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十三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④指南针的发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
在宋代已被用于航海贸易,阿拉伯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之手,指南针传进欧洲。
4.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法律来源于礼制规范,因此历代的法律制度都贯彻礼制的等级名分原则,“亲亲为大”、“孝悌为本”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皇帝的诏令是最有权威的法律形式。
西汉杜周曾根据法律形成的情形说:“三尺(法)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即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即所谓“钦定”。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古代还根据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尊卑上下来定罪轻重。
5.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的广泛的影响。
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或从“元气”论出发,或以天道为大秩序,或以“天”为心。
与此同时,以“天道”、“人道”为生动活泼、生生不停的恒久的生命历程。
儒家、道家、佛家都有“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
又,效法天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中华民族精诚团结的禀性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
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可知“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合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可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上帝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
而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中,对后来的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上帝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等。
1.上帝崇拜。
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
二、具有支配社会现象和支配社会统治者的神性。
这方面的作用,是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综合和升华,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的综合和抽象。
2.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
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
3.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
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份关系。
4.前兆迷信和占卜。
前兆迷信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
原始的前兆迷信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主要的占卜形式有鸟占、兽骨卜、筮占、竹卜、星占、梦占等。
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
7.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①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
春节到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
②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
六朝时期出现的《海内十州记》《洞冥记》等志怪小说,是为道教而作的。
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
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8.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①中国人关注语言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大概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
“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②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
他把语言和政治伦理联系在一起,认为“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都是由于名实的颠倒,他把“正名”看作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核心,提出通过“正名”来重建旧礼制。
其“正名”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政治伦理标准来匡正一些表示名分的词的涵义,另一方面,就是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按各自的名分来选择词语。
③孔子之后的的先秦学者,如尹文子、墨子、荀子等也对“名”、“实”问题发表过看法,其中荀子提出的“约定俗成”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说明了词的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④孔子由语言的社会功用而提出的“正名”问题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9.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①始于19-20世纪之交。
②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影响教育的普及;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③新文化运动开始后,钱玄同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中提出了更为激进的主张,以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由钱玄同这一纸檄文掀起。
④章炳麟发表文章予以反驳,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以能够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合。
⑤20世纪后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汉字在信息处理上又一次面临考验,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
不过,这一次的论争人们不再偏重于政治的和社会的因素,而是更偏重于科学的和本体的。
⑥在近代对汉字的极端否定中,有人提出了“打倒汉字”的口号,这种对汉字的极端否定,说到底仍然是中国人汉字崇拜观念的体现,因为,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与文化的记载工具――文字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10.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①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