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唐诗》有感
全唐诗读后感

全唐诗读后感文学名著的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乐此不疲、钻研不已的领域,其中包括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
全唐诗作为一部汇集了唐代绝大部分诗人的作品,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备受读者喜爱。
在我读完《全唐诗》后,我愉悦而有感地体验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全唐诗是一部与历史和文化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丰富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情感,也记录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诗歌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墨客们的生活态度、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
每一首优秀的诗作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人文内涵呈现出来,让我们产生一种共鸣,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读过全唐诗之后,我也更加明白了诗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社会深度,文人雅士饱学超才,他们的文化素养、修养和人文关怀都值得我们高度推崇。
几百年后,诗歌仍在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唐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与智慧,代代相传,并一直凝聚着人们对文化的深沉感悟。
读全唐诗不仅是一次心灵深处的驰骋,更是一次接受文化熏陶的旅程。
作为一部中国文化的瑰宝,全唐诗充分呈现了古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对我们的语言文字、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唐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人的人文情怀,更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精神上的干净、纯真、朴实和大气,这种深刻的感受是我们生活中无论如何无法替代的。
总之,《全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今天仍旧不可估量。
它代表了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以欣赏、研究、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为己任,用自己的方式将其传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喜爱诗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魅力。
全唐诗读后感

全唐诗读后感全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
它收录了唐代(618-907年)绝大部分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广阔的题材和流派,其中既有咏史抒怀的豪放诗篇,又有婉约咏怀的细腻佳句,展现了唐代诗人们的才华和情感世界。
阅读全唐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领略了唐代文化的魅力,并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全唐诗让我感受到了唐代文人的卓越才情和品味。
在全唐诗中,诗人们运用各种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象和感知体验。
有的诗人以雄浑豪放的笔触,表现了壮志豪情和国家大事;有的诗人以细腻婉约的笔墨,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幻的深思。
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情感主题,但他们共同追求着美感,以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方式传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们的文字优美动听,意境深远,让人读来心生赏析之情,叹为观止。
其次,全唐诗也带给我对历史的思考和认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鼎盛的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社会风貌多姿多彩。
通过阅读全唐诗,我不仅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还能从诗中窥见唐代各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诗人们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勾勒出那个时期的人们的精神景观,使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痛苦和欢乐。
全唐诗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时代,让我更加热爱和崇敬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全唐诗中的佳作也让我对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传递出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全唐诗,我深刻体会到了语言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每一首诗都饱含着诗人们对真理、美好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选择。
而我作为一个读者,也感受到了诗歌独特的魅力和意境,在阅读的过程中沉浸其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这让我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更加关注和赏析现代诗歌的价值。
总的来说,全唐诗读后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人们的才华横溢。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

《唐诗》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唐诗》读后感篇1我喜欢读古诗,读了《唐诗三百首》,我更加喜欢唐诗了。
每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蕴涵着许多的道理,它那简洁又生动的语言,就像是在诉说我们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古诗就好象是我们的老师,教导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走向光明。
有的古诗教育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有的的古诗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的的古诗要我们做一个坚强的人……虽然这一首首唐诗,年代已久远,但这些古诗已随着这些诗人闻名于世了,我们要好好地读它,读出唐诗的精彩;读出唐诗的诗韵;读出唐诗的理趣。
细细读着《唐诗三百首》,我发现很多唐诗就是一个伊索寓言,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就如《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兰花繁盛芬芳在春天,桂花皎洁飘香在秋季,在不同的季节吐露生机,点缀春意,充实春景。
林中居者,闻到芳香攀花折枝,散发飘香是它们的天性,不是为了希望别人将其攀折。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在崇尚自然、爱护环境的今天,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要我们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保护树木保护环境。
还有许许多多的诗,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情趣。
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它却把作者和童子的三问三答写的很详细,很具体……还写出了作者的心理变化:从充满希望到失望再到有一丝希望,最后到彻底失望。
简单的文字却描写的非常详实,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文字要简洁,但表达要完整。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小学生,就要从现在做起,好好读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们要努力,要奋斗,这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的伟大的事业。
《唐诗》读后感篇2咱们中国地大物博,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许多传统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
有民间工艺品,有毛笔书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其中,唐诗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知识的体现,还是成千上万的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6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6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6篇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618年—907年)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最高的黄金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唐诗三百首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一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
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的时候,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
于是,我便轻易的读到了《唐诗三百首》。
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是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
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
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就成为心中的慰藉。
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
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总结(4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总结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唐诗是一种境界。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读完《唐诗三百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的才华,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
以下是我读完《唐诗三百首》后的心得总结。
首先,《唐诗三百首》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美。
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而唐诗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唐诗抓住了人类视听之美,通过诗人们灵动的笔触和婉转的语言,描绘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的哲理智慧。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无论是描绘秋夜里的明月与繁星,还是燃烧的蜡烛和飞舞的萤火虫,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美。
其次,《唐诗三百首》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思考。
唐诗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哲理,让人思索的颇多。
诗人们通过写景抒情,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表达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类存在的普遍规律。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虽是一首送别之作,但其中蕴含的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让人深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居易以凋零的红花代表人生的美好,以春泥护花寄寓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再次,《唐诗三百首》给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情感。
唐诗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了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人们用真挚的情感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回响,让人在诗意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爱、离别、思乡、孤寂等种种情感。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高耸入云的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前程不可预知的思考和情感的矛盾,令人动容。
最后,《唐诗三百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则是人文情怀。
唐诗记录了大唐盛世的繁华和鼎盛,诗人们借以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兴旺的祝愿。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张九龄的《感遇四首·其三》和王勃的《浪淘沙·北戴河》,这些作品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情怀,让人感受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体会到了爱国之情。
《全唐诗》读后感

《全唐诗》读后感4,诸位大概还没有看过书中有这么一段:佛祖因师徒四人没有履历81难,为求圆满而追加一难.另有在平顶山莲花洞,那两个童儿被孙悟空摆平后,太上老君过来说是这两个童儿是被观音借去的.另有路上的很多妖怪,并不是真想吃唐僧,捉住唐僧后总是找了个捏词等孙悟空来救,不然唐僧早进他们的肚子了.这阐明什么?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
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
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她手辣,狡猾,能言善辩,聪明能干,这是她鲜明的性格,无论是从管理府内上下事务还是到赏菊和丫鬟们玩闹,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是我性格乐观的原因,在书中每次看见她给贾母讲笑话,我在书外,也笑得完全不顾形象,这是我最喜欢她的地方!可她毕竟是太过“辣”,最终落个悲剧。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通用15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最近喜欢上唐诗,诗的美感,诗的韵律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历史,你就得去读唐诗;你假设想了解唐朝当时社会,你就得去读唐诗;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读唐诗;你想要去了解诗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读他的诗,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开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鬼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他们都留下许许多多经典的诗作。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出的唐朝读书人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
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读李白的诗,他的诗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艺术。
读杜甫的诗,你就能了解唐朝的历史和社会民生。
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中表达的是自己人生写照,比方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这些诗让我们更加了解诗人,了解唐朝社会很好的史料。
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给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我喜爱唐诗。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这个寒假由于疫情的关系,假期不断延长。
老师经常让我们读读背背《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刚刚开始我觉得很枯燥,难背。
但渐渐地,我学会了看诗意背诗,觉得故事读起来很有韵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
因此,我越来越喜欢读古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诗,它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句诗告诉我们看的书多,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
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读书的作用很大。
以前读书时,我总是心安定不下来,眼睛盯着书,心早已飞得无影无踪。
《全唐诗》读后感

《全唐诗》读后感《全唐诗》读后感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唐诗》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当看到书架上厚厚的几册书籍时,我才知道,唐诗原来远不止三百首。
趁着夏日的午后,树荫下的凉爽,泡一杯清茶,抱着一册《全唐诗》,舒服的靠在座椅上。
说到唐诗,怎能不说李白?少时学的第一篇便是《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浅显易懂的话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读书,由于没及时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中秋夜,室友们都已经回家,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寝室熄灯后,月光从窗户照进来,顺着窗看到那轮明月,好美好白,不知道家中父母今天有没有吃月饼,虽然已提前说今天不会回来,但是看到这轮明月时,心中突然蔓延无尽悲伤。
拿起书,再翻两页,诗仙气魄不止于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袭青衫,左手持剑,右手提着酒壶,在马蹄声中,醉醺醺的离开长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来到了黄鹤楼,可惜你已经不在这里了,烟花三月的扬州,真的有那么好看吗,且等等我,我与你一起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说你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美酒。
来了我才知道,桃花种在十里铺,酒家的掌柜姓万。
不过这份情谊,我永远记在心里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再读到这首《枫桥夜泊》,心中依旧感慨万千,夜晚明月下,乌鸦一声又一声的啼叫,寒霜满天;江岸的.枫树与渔家未熄灭的灯火隔江相望。
如果不是心中愁绪千千,难以入眠,又如何写出如此诗篇。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千百年间,见过各色游子又岂止万千。
可是独独那夜遇见了你张继,才有了这传颂至今的《枫桥夜泊》。
你成就了寒山寺,寒山寺也成就了你。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忧心国家风雨飘摇,却又无能为力,已苍白的头发一根又一根的掉,到最后发簪都已经插不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全唐诗》有感
内容简介:《全唐诗》中华书局,ISBN:9787101017168,2008年版,《全唐诗》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
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岁月滚滚,大浪淘沙,千年文明在华夏大地上缓缓流过,站在世纪的长河边,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要指着一个永恒的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代宽松的政治条件、强大的国力造就了唐诗这一艺术的高原,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屹立着一座又一座令世人望而却步的高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等,一个又一个的巨人,千古惟此而已!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初唐四杰翻开了唐诗的第一页,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不同凡响,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卢照邻也来了,开口便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何等的眼界与胆识,空谷回响,千年不绝!此时的大唐正如一艘刚刚起航的巨舰,在预定的轨道上缓缓前进,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张若虚也来了,他站在江边,凝望着江水与明月,思考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问题,吟诵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绝唱,其音如洪钟,随着江水奔流到海,在唐王朝的巨舰上空久久回荡!
终于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在巨舰的速度达到极致之时,李白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才能找到的感觉。
然而一代诗仙也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就能坐下来与人对饮,欢快的唱着:“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他喝的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望着敬亭山,他会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能这么呆呆的坐着看山,像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当现实与理想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时,他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命的音符即将终止,他乘者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
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在一片黄土飞扬的官道上,一位老者倾听着行人的控诉:“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捋着胡须,哀叹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儿子是养老送钟的依靠,现在都战死了,自然还不如生女孩好,嫁在近处总算还有个可指望的,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
杜甫描绘了一幅幅老百姓求生无望求死无门的悲惨图象,他悲天悯人,却无能为力。
“八月秋高风怒的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他五十岁那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室掀了顶,于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失眠中他却想到
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亦足!”他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有人说杜甫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抱怨凄苦,全无太白的豪放大气,然而,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也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眼界,更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胸怀。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他最后还是凄凉地去了,没有太白捉月的浪漫,唯有一叶孤舟载着冰凉枯槁的肉体,永远地漂浮于流淌万古的湘江之上,他就这样去了,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一去不返的盛唐气象。
大唐的巨舰被安史之乱沉重地压得喘不过气来,从此便一蹶不振,中唐的诗人们再没有了盛唐的气概,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白居易来了,他倡导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唐诗终于恢复了生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唐终究是日暮西山,气息微弱了,晚唐的诗人也像国家的命运不可揣测一样变得朦胧起来,在这艘巨舰即将沉没之际,李商隐带来了黑暗前的最后一绺阳光,他的诗朦胧而有意境,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
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唐王朝的巨舰终于在一片黑暗中触礁沉没了,没有了盛唐的光芒,有的只是留给后人一叹千古的感伤,还有那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永远璀璨夺目的唐诗,在这艘巨舰沉没的地方闪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