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儒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思 想 学 说
历史观: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 法:就是法律、法治,立法为治民, 主张变法革新。 赏罚并重。 人性论:性恶论 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手段。 势:就是君主的权势、权威。 适应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术、势三者结合。 影响 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 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 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诸子百家之哲学观
材料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敢问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 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 可谓至人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 用之!
“儒政、道哲、法变革”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 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 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 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五)孙膑和兵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
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愿你日夜勤奋,早日成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备人:封磊审核人:胡世鑫时间:2009-9-2【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记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比较其中的异同点。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框架】经济儒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原因政治百家墨家影响对后世学术文化发展阶级争鸣道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法家【课前预习导学提纲】(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2、道家墨子:国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贤”;评价:墨子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战国是成为显学,但到战国后墨子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4、法家韩非:国贵族出身,法家集大成者。
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起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对儒家“”的历史观,主张____________。
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兵家春秋时期:孙武代表作:战国时期:孙膑代表作:_______________,主张:强调要懂得,注意利用,重视的作用。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意义)(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__________________;道家:_____________法家: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难问题,请写出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 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 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 响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荀子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 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 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主要思想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有教无类”“因材 孔子 春秋 战国 施教”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墨家 墨子 战国 节葬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兵家 孙膑 战国 用
孙膑
《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
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
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
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 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 治相结合。
荀子讲学图
荀子的思想
荀子 一反“儒 者不入 秦”的惯 例,访问 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 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 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 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 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 建统治者所用。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生平 2、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 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 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 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 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 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 情和爱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导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 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 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 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 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 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 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 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 思想火花吧!
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件.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 张
2.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儒家学派:孟子、荀子
百
道家学派:庄子
家
争 主要派别 墨家学派:墨子 鸣
法家学派:韩非子
兵家学派:孙膑 历史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提高今天的社会道德水平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
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兵家学派:孙膑
《孙子兵法》 春 秋时期著名军事 家孙武所著。
兵家出现的背景: 兵家是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 繁发生,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突 出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
兵家学派:孙膑
出其不意
1、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主
攻其不备
要
兵贵神速
思 想
2、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围魏救赵
远攻近交
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 提供物质条件(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出现)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 由的社会环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崩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重用,各国诸侯都想 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士阶层活跃并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 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提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名题分解一、选择题1.《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黄 B.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解析】C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动荡。
本题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基本丧失;B项各国战乱不断,通力合作不可能实现;D项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各自为政根本无法实现治理。
本题选C项,只有统一国家,由中央政府着手进行治理,解决洪水泛滥。
2.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解析】C 本题考查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A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即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
B项荀子是儒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思想家,“天行有常”是指社会发展有其自然、特定的规律。
C项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齐物”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D项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尚同”思想是主张人们都服从天子的思想和意志,人们的思想才能统一,是非的判断才有标准,社会才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
分析材料,材料所指是庄子的思想,本题应选C项。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解析】C 本题稍难,从材料中这一学派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奴隶制度、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所学,这一学派应该是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本题选C项。
文化史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墨子的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贤” 3.“节用”、“节葬”
评价: 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以后,其思想不再受重视.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道、墨、法等思想的形成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 3.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士人的游说,开阔视野,文化觉醒 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问题发表不同见解
儒家:孟子
1、思想主张 a.政治 仁政 民贵君轻 b.人性论:性本善 c. 养浩然之气
2、地位影响:被尊 为“亚圣”,有 《孟子》经典著作
2.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道家:庄子
1、“齐物” 2、“遥”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与荀子的区 别)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2、地位影响:战国百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
战 国 时 期 的 百 家 争 鸣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主要内容 道家- 庄子 法家-韩非 兵家-孙膑 历史意义①②③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各国变法,封建制确立。 3.思想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兴起。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 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儒家:孟子
1、思想主张 (1)政治 “仁政” (2)人性论:性善说 (3)义利观:养浩然 之气;舍生取义 2、地位影响:被尊 为“亚圣”,有 《孟子》经典著作
1、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图3 A.①④ 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
【解析】B
高考真题演练
4.(2011· 上海单科·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 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 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 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高考真题演练
2、(2011· 广东文综· 12)“夫仁政,必自经 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C
高考真题演练
2.(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高考真题演练
3.(2011· 安徽文综· 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 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第2课 战国时期的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 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 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儒家:荀子
1、思想主张:
a.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思想 ① “天行有常”, ② “制天命而用之” b.人性论“性恶论” c.治国思想:礼法并施
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 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 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 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 刑。” “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亦覆舟。”
【解析】B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
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 想 民本思 想 人性论 异 治国之 道
孔子
孟子
荀子
爱人
仁政
仁义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以德、礼治国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利益 思想主张 新兴地主 ①仁政,民贵君轻②性善 儒家 孟子 论③义利观 荀子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性恶论 ③礼法并施 小生产者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 墨家 墨子 用、节葬 没落奴隶 ①齐物②逍遥③天与人不 道家 庄子 主贵族 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地主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②变 法革新 地主 兵家 孙膑 ①重视战争规律②利用和 创造形势③重视人的作用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 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地位影响:战国百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 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纷 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 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墨子的思想主张:
1.“兼爱”、“非攻” 2.“尚力” 3.“节用”、“节 葬” 4.“尚贤”
评价:1.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其思想不 再受重视.
C、孟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政、道哲、法变革”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 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 德治国。”
法家:韩非
1、思想主张:
a. 法、术、势结合,建 立中央集权国家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 臣,赏善不遗匹夫 b.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主张变法革新 2、影响
a. 成为秦的指导思想
b.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这种 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 想的理论基础
三、影 响
目再度推出以撒贝宁领衔的两会特别节目“小撒探
会”。中国现在非常重视法治,而两千多年前的春 秋战国时期,韩非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战国 时期法家的“以法治国”和今天的“依法治国”相 比,最大的特点是( )
A.实施严刑峻法
C.宽刑薄赋
B.法律至上
D.法治人性化
答案:
A
高考真题演练
1.(2011· 浙江文综· 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 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 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 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C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在人与自然关系的 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 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道家:庄子
1、“齐物” 2、“逍遥”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在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与荀子的区 别)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 “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 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 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 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 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 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 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墨家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膑 战国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等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 天命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 葬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事物包含对立的 两方面;“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重视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