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十十头面部位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

董氏奇穴10大穴位解析!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穴性:泻肝胆热、开郁通窍。
主治:口苦耳鸣、肝火旺盛、脾气暴躁、肩膀酸痛、右胁下痛、项紧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董氏针灸治疗学(一)头面颈项

董氏针灸治疗学(一)头面颈项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史继霞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总枢穴

史继霞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总枢穴总枢穴[董师原文]部位:在头部人发际八分。
主治: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
取穴:当头部人发际八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注意: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者可针深至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
用三棱针出血时,应用手将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穴位定位[诠解发挥]穴名:此处是头至上背的活动中枢,头部总管人之心智活动,故此名为总枢。
定位及取穴:在头部人发际八分。
现代解剖:在枕骨和第一颈椎之间。
血管:有枕动脉分支及棘突间静脉丛。
神经:为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分布处。
维杰新总枢穴:在风府穴与哑门穴中间取穴。
维杰新用:以维杰新总枢穴为主,可治疗梅尼埃病、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后腿脚无力,皆甚效,以点刺为准。
解说与发挥:1.本穴人发际八分,介于督脉之风府穴与哑门之间。
一说即督脉之风府穴。
但风府据书载,则系人发际一一寸,在此处二分之差别意义不大,余则在风府、哑门中间取穴。
2.治疗上述各症以三棱针点刺确有特效。
以廿六号针施治效果亦佳,唯不宜刺人太深。
余则以验血糖之采血片刺血,既简单又安全,而且有效。
3.基于前后对应,能治前面之口喉病,如呕吐、发言无声甚效。
4.取穴在哑门、风府中间,兼两者之用,同“风'府穴,又系督脉穴,镇定作用甚强。
5.治疗梅尼埃病、中风后遗症(声音哑、吞咽困难)甚效,以采血片刺之,效佳,亦治听力不足。
还治急慢性胃炎。
6.治夏日中暑。
7.《肘后歌》说:“腿脚无力风府寻”,“足不仁兮刺风府”。
许多中风后半身不遂患者,在总枢穴治疗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后,腿脚亦随之有力。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贫血.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加针复溜,效更佳。
【经络养生】董氏奇穴穴位图(1-40)

【经络养生】董氏奇穴穴位图(1-40)网站首页更多文章精彩图册加为好友问题咨询1、《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示意图》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特效主治:疝气。
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
刺针法直刺二~四分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双手取穴不忌。
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
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小间穴取穴:掌心向上、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
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
治疗方法: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治疗肠炎(特效)疝气(特效)中间穴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治疗方法:刺针法。
使用五分针、直刺、针深二~三分。
下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治疗方法:刺针法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2、《浮间穴、外间穴》浮间穴、外间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
如刺出黄水神效。
特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可配合李白穴、云白穴,(功效倍增)。
双手取穴不忌。
浮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上一分半处。
放血法。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外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下一分半处,即浮间穴下三分处。
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3、《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治疗睪丸疾病特效。
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阴门肿痛。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针灸十十头面部位

在州圆穴直前一寸五分。
主治
脑瘤及州圆穴主治各症。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分至三分。左脑生瘤取右穴;右取左穴。
定位
在耳尖上一寸五分。
主治
心跳、风湿性心脏病、四肢无力及腰痛。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
在後脑枕骨之中央及其上八分,共二穴。
主治
腰部脊椎骨痛、下肢麻痹、神经无力。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
在後头部(十四经)脑户穴下八分、风府穴上七分。故与十四经脑户穴、风府穴、哑门穴位置主治大不相同,不可混淆。
主治
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发烧、肩颈酸痛、眼睛酸胀、脑压高,喉炎、中风、颈椎骨刺。以三棱针点刺治肝霍乱。
针法与应用
一分至三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可针深至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用三棱针出血时,须用手将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後刺之。
定位
在马金水穴向外横开一寸之凹陷中。
主治
肝虚、胆虚、胆结石、小儿夜啼。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分至三分。
玉火穴
定位
在眼中央直下之颧骨直下缘凹陷处,内侧四分。
主治
心经之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四肢痛、膝盖痛、颧骨痛、下颌骨痛。
针法与应用
针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
鼻端。於鼻尖左右小软骨的中间凹陷处。
主治
过敏性鼻炎、治妖邪(鬼迷)、脑力衰退及肺弱者补针。
主治
眼昏、头痛、眼压过高胀痛,颜面神经麻痹。
小腹胀、眼昏、头痛。
小腹胀、眼昏、头痛。
针法与应用
皮下针,针深一分至二分。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三穴用三棱针同扎出血可治临时头痛。
董氏针灸十部位探讨

董氏針灸十部位探討董氏針灸十部位探討二00九年五月二日王全民發表於明醫網董氏針灸中級培訓班在一九七三年董師親著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的導言裡,開宗明義即說:『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計設七百四十穴,分佈於手、臂、足、腿、耳及頭面等處,區分為十個部位,即:一,手指部稱「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稱「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稱「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稱「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稱「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稱「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稱「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稱「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稱「九九部位」。
十,頭面部稱「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個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後背部位」,此胸背兩部位多以三稜針刺之,無需毫針深扎。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董氏針灸的主要部位,即一一至十十的十個部位。
而最早談到這十個部位的資料,到目前為止,是陳渡人師兄的《景昌奇穴:針灸穴位及醫案》油印講義:『穴部區分:一部為十指,二部為掌手,三部為下臂,四部為上臂,五部為足趾,六部為足,七部為下肢,八部為大腿,九部為兩耳,十部為面頭,身上不取穴。
』所謂身上不取穴,即胸背兩部不設穴,因為胸背兩部位『多以三稜針刺之,無需毫針深扎』之故。
董氏針灸這十個部位的設穴思維,基本上與《針灸甲乙經》將四肢穴位歸經,其餘依腧穴所在分為頭面部輸穴,胸腹部輸穴及背部腧穴,是相類同的。
但問題是,為什麼要以一至十的數字來設定呢?筆者當年未曾當面問過董師,也一直提不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來,直至最近,看了一本德國的針灸入門書及李建民的《發現古脈》後,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首先是這本德國的針灸入門書,Hans-Ulrich Hecker等四人合著的Practice of Acupuncture 英譯本(出版商:Thieme,2002年出版)談起。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針灸入門書,用了大量的彩色圖片來說明中國的針灸,其中第二十頁的三陽軸線(The Three Yang Axes)及廿一頁的三陰軸線(The Three Yin Axes)圖文很有意思,筆者把三陽軸線圖意譯為三陽經交接圖:三陰軸線圖意譯為三陰經交接圖:這兩個三陽經及三陰經交接圖,不知讀者注意到什麼圖片設計上的問題沒?相信眼尖的讀者,已發現,原書作者為求手部三陽經能與腳部三陽經順利交接,以及手部三陰經與腳部三陰經交接,手部掌面向下的位置非常的蹩扭,也就是交接的似乎不是很順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十頭面部位
定位在兩眉頭之間正中央上五分處。
即十四經印堂穴上五分。
主治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針)。
穴名上里穴四腑二穴四腑一穴
定位在眉頭內側直上五分。
十四經攢竹穴上五分。
在眉毛之正中央點直上
五分。
在眉毛外側直上五分。
十四經絲竹空穴上五
分。
主治眼昏、頭痛、眼壓過高
脹痛,顏面神經麻痹。
小腹脹、眼昏、頭痛。
小腹脹、眼昏、頭痛。
針法與應用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三穴用三稜針同扎出血可治臨時頭痛。
定位在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向外橫開四分處。
即十四經之顴髎穴向外橫開四分處。
主治腎結石、閃腰、岔氣(呼吸時感覺痛楚)、腎臟炎、鼻炎。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馬金水、馬快水穴,同時下針效佳。
定位與鼻下緣向外橫開五分再上五分處。
即十四經之迎香穴直上五分處。
主治腹脹、腹痛、疝氣、胃痛、鼻塞。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在人中向外橫開一寸四分。
主治尿道結石、尿道炎、顏面神經麻痹。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與馬快水穴配針治尿道結石。
定位在嘴角外側一寸。
主治面部麻痹、肺虛弱、尿道結石。
針法與應用針從嘴角向外斜扎,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
右臉麻痹取左穴,左臉取右穴。
穴名水通穴水金穴
定位在嘴角之下五分。
在水通穴向內斜開五分。
主治腎臟病性之風濕病、腎機能不夠之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針法與應用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應就暗青處針之。
定位在馬金水穴向外橫開一寸之凹陷中。
主治肝虛、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啼。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玉火穴玉火穴
定位在眼中央直下之顴骨直下緣凹陷處,內側四分。
主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四肢痛、膝蓋痛、顴骨痛、下颌骨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鼻端。
於鼻尖左右小軟骨的中間凹陷處。
主治過敏性鼻炎、治妖邪(鬼迷)、腦力衰退及肺弱者補針。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二分,勿刺傷軟骨。
用三稜針最有效。
定位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
主治眉酸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臉面麻痹、舌硬緊痛、偏頭痛、喉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二分。
定位在頭頂之正中央點向後五分處。
即十四經百會穴後五分處。
主治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
針法與應用三稜針點刺,或用毫針,針深一分至三分。
亦可用斜刺進針。
定位在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左右各一穴。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定位在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
主治同州圓穴,又可治腦神經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在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
主治腦瘤及州圓穴主治各症。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左腦生瘤取右穴;右取左穴。
定位在耳尖上一寸五分。
主治心跳、風濕性心臟病、四肢無力及腰痛。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在後腦枕骨之中央及其上八分,共二穴。
主治腰部脊椎骨痛、下肢麻痹、神經無力。
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在後頭部(十四經)腦戶穴下八分、風府穴上七分。
故與十四經腦戶穴、風府穴、啞門穴位置主治大不相同,不可混淆。
主治嘔吐、六腑不安、項痛、心臟衰弱、霍亂、發言無聲、發燒、肩頸酸痛、眼睛酸脹、腦壓高,喉炎、中風、頸椎骨刺。
以三稜針點刺治肝霍亂。
針法與應用一分至三分,用三稜針最有效,尤其小兒。
對本穴一般針深禁止超過三分,但失音可針深至三分,使其發音恢復正常。
用三稜針出血時,須用手將本
穴之肌肉捏起,而後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