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日有哪些习俗
2024年关于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介绍

2024年关于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介绍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这个节日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下面将详细介绍重阳节的八个主要习俗。
一、登高望远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通过攀登高山,可以远眺四方,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同时,登高还有助于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在登山过程中,人们会欣赏秋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二、赏菊饮酒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赏菊成为了这一天的另一大习俗。
人们会前往公园、庭院等地欣赏各式各样的菊花,感受秋天的气息。
同时,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特色饮品,人们会在这一天品尝菊花酒,祈求健康长寿。
三、佩戴茱萸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茱萸。
茱萸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人们相信佩戴茱萸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吉祥。
同时,茱萸的鲜艳红色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氛围。
四、吃重阳糕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发糕”等,是一种用米粉、豆粉等制成的糕点。
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食用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生活美满。
五、敬老尊贤重阳节还有敬老尊贤的传统。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拜访老人,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关心。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传递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六、诗文赏析重阳节与文学艺术的结合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些诗文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也传承了重阳节的文化精神。
在今天,人们依然会通过赏析这些诗文来感受重阳节的韵味和魅力。
七、民间传说重阳节还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恒景斩妖除害”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恒景在重阳节这一天与妖邪斗争,最终斩妖除害,保卫家乡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丰富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也传递了人们对正义和勇敢的崇敬之情。
八、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重阳节还融入了许多体育活动。
农历节日及风俗

农历节日及风俗
农历节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很丰富的风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农历节日及其风俗:
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过年的日子。
人们会贴春联、贴对联、戴红色的衣物,放鞭炮,给长辈拜年,互相赠送红包,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等。
2.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猜灯谜的日子。
人们会观赏花灯、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还有吃元宵的风俗。
3.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上香烧纸,祭拜祖先,还有踏青游玩的习俗。
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插菖蒲,以驱邪、祈福和纪念屈原。
5.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为了庆祝和感谢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点灯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亮。
这些节日和风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现在给大家重点介绍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

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农历十二月三十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
这一天通常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进行多种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庆祝除夕的传统开始于数千年前,有许多习俗与之相关。
以下是一些与农历十二月三十相关的传统习俗:1. 年夜饭:年夜饭是中国人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的一顿丰盛的晚餐。
这顿饭通常由全家人共同准备和享用。
年夜饭的菜肴通常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比如鱼代表富裕,炖肉代表团圆等。
人们相信,吃年夜饭可以象征着全家人来年幸福、健康和团圆。
2. 除夕联欢晚会: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人们通常会收看由中国国家电视台举办的盛大晚会。
这个晚会会有各种节目表演,包括音乐、舞蹈和相声等。
这个晚会是家人团聚的同时,也是国家共同庆祝除夕的一种方式。
3. 放鞭炮:放鞭炮是除夕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声可以驱走邪灵,带来好运。
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人们会点燃鞭炮,制造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以示热闹喜庆。
4. 守岁:农历十二月三十夜,许多人都会守夜,直到新年到来。
守岁的活动通常包括打麻将、看电视晚会、吃零食和聊天等。
人们希望守夜可以辟邪、避灾并带来好运。
5. 贴春联和挂灯笼:在农历十二月三十,人们会在家门上贴春联,挂灯笼。
春联是一种精美的对联,通常写有祝福和吉祥的话语。
灯笼则是用来装饰和照明的,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农历十二月三十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这些习俗代表着团圆、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无论身在何处,中国人都会尽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除夕之夜。
农历十二月三十的到来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带来新的希望和挑战。
这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已经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以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详细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等。
2.清明节: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习俗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包香囊等。
4.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为“中国情人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吃巧果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团圆和丰收的节日。
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赏花灯等。
6.冬至:冬至是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习俗包括吃饺子、汤圆、祭祖等。
7.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8.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习俗包括禁火、吃寒食等。
9.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包括登高、赏菊花、佩茱萸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教节日。
习俗包括喝腊八粥、祭祀祖先等。
以上是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介绍,每一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和传承这些节日和习俗,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弘扬中华文化。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是中国的哪个节日?解题思路: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2.习题: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哪些?解题思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答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3.习题: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解题思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答案: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
4.习题: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解题思路: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大全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代相传至今。
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大全: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时庆祝。
庆祝方式包括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以及舞龙舞狮等。
此外,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
元宵节:元宵节也称为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夜晚走街串巷观赏灯笼,同时也会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品,象征团圆和幸福。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庆祝。
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钱,还会采摘嫩绿的野菜,以追忆逝去的亲人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还会挂艾草和菖蒲等来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传统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七夕节:七夕节,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人们会向牛郎织女祈福求爱,女孩们也会在这一天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技巧。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通常在秋季的满月之夜。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拜月、赏桂花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
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兰花和草药,并祝福长寿和康健。
除夕夜:除夕夜是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年的前夜。
人们会看春晚、放鞭炮,等待新年的到来。
午夜时分,庆祝新年的钟声会敲响。
小年: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农历年的前一天。
人们会祭祀祖先,并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腊八节:腊八节在农历腊月初八庆祝,人们会吃腊八粥,这是一种由多种杂粮煮成的特色节日食品。
这些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庆祝,更是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庆祝这些节日,人们将无数代人的智慧和祈福传承下去,保留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节日节气:农历新年的各类节庆活动与习俗

节日节气:农历新年的各类节庆活动与习俗一、背景介绍农历新年,又称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基于农历,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庆祝,为全国各地民众所欢庆,也是全球华人共同期盼和庆祝的大日子。
二、春节前的准备1.春联与年画:在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会张贴春联和年画来增添喜庆氛围。
2.扫尘洁房:传统上要在除夕将房屋彻底清洁,以驱散旧年残余的晦气。
3.准备食物:制作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汤圆等。
4.购置年货:购买过年必需品和礼物给亲友。
三、除夕夜1.年夜饭:除夕夜会有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家人团聚时享用。
2.守岁迎福:通宵达旦与家人或朋友们待在一起,辞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里充满幸福和好运。
3.爆竹鞭炮:在除夕时点燃爆竹和烟花,以驱走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初一至十五的庆祝活动1.拜年:亲戚朋友家之间进行互相拜年,祝福新春快乐,健康平安。
2.孩子们收压岁钱:长辈会给未婚的晚辈压岁钱,以祝贺他们过去一年的努力和成长。
3.舞龙舞狮:舞龙和舞狮表演是传统的表演形式,在庆祝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4.灯谜与猜灯谜:在各类活动中设置谜语游戏以增添趣味性。
5.观赏焰火与花灯:不同地方会举办壮观的焰火表演和华丽的花灯展览。
五、民俗习惯与意义1.穿新衣服与化妆:表示洗尽铅华、拂去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
2.放鞭炮和舞火龙:为了驱邪、辟邪,期望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3.春联与门神贴画:以福字、春联、门神等装饰来带来吉祥,辟邪驱凶。
六、地方特色节庆活动1.北京的庙会:在北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各式小吃和游戏让人体验传统文化。
2.四川的烟花汇演:四川有著名的烟花汇演表演,给人们带来视觉盛宴。
3.广东的花车巡游:广东地区举办华丽的花车巡游活动,各种精美花车参与其中。
七、新年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变迁1.现代过年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变,人们开始采用现代方式过年,例如旅行、聚餐等。
2.网络红包:近年来兴起了通过手机支付给亲朋好友发送红包的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农历节日有哪些习俗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
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
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带五色线,做香囊,门上插艾。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
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习俗:赏月,吃月饼等。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习俗:吃饺子
11.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
祈求丰收和吉祥。
习俗:吃腊八粥
12.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习俗:吃灶糖。
篇二: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给同学们介绍如下:
除夕(农历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
一至正月十五)(习俗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习俗: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
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现在给大家重点介绍几个节日的由来及习俗: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农历节日有哪些习俗)”。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
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