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OT1610488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现状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

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和思考【摘要】心力衰竭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介绍了目前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的应用情况。

分析了心力衰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现有医疗技术对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诊断和治疗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重要性,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加大心力衰竭防治工作的力度。

文章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为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现状、思考、医疗技术、问题、进展、发展方向、重要性、总结、展望1. 引言1.1 概述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休克。

及早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各种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心功能评估等方法的应用,使得心力衰竭的诊断更加准确和及时。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移植等方法的不断完善,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和选择。

面对心力衰竭治疗的挑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药物耐受性、手术风险、治疗费用等。

心力衰竭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复发率较高,死亡率仍然较高。

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成为当前心力衰竭研究的重要方向。

1.2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关注。

据统计,心力衰竭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增多,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相关死亡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

一、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 10%以上。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也很高,患者五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二、心力衰竭的病因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其 中,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占心力衰竭患者的50%以上。
3、健康教育与社会支持
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医院、社区和家庭应联合开展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患者和 公众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心力衰竭患者 更多的关爱和支
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和生活困难,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 量。
3、地域与种族差异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在中国,东 部地区的患病率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地区的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此外,心力衰 竭在汉族、藏族等不同种族之间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二、中国心力衰竭防治策略
1、早期筛查与预防
针对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应重视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对于存在心血 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早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 展。此外,公众应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积极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心血 管疾病的发生。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 策略
目录
01 一、中国心力衰竭流 行病学特点
03 参考内容
02
二、中国心力衰竭防 治策略
心力衰竭(Heart Flure,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 病率约为1%。在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次演示将就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治策略进行阐述。

心力衰竭治疗现状与展望

心力衰竭治疗现状与展望

心力衰竭治疗现状与展望【摘要】目的:对我国心里衰竭治疗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未来的展望。

方法: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

虽然最近十几年来还未研制出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化学药物,但这些年对心力衰竭的基础研究,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还是有了较深的了解,也明确了对这种疾病许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本文将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由于心里衰竭入院的8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性的分析其治疗方法。

结果:我国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疾病具有一定的研究与进展,但是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将会更加努力突破现阶段,更好的进行疾病的治疗研制。

结论:大量循证试验使几十年以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很多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正在被推广应用,超滤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新的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心力衰竭;治疗现状;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75-01近 30 年来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心力衰竭,特别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较高。

对心力衰竭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本文对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心力衰竭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比如现在美国每年用于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的费用已经高达400亿美元。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力衰竭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目前已有心力衰竭患者360万例,心力衰竭正在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现有的药物治疗和植入性器械治疗能减缓心力衰竭的发展以及提高心脏功能,但是心力衰竭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50%。

因此,,现阶段,研究出更好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成为重要的任务。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由于心里衰竭入院的80例患者,并以其为主要研究对象。

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4例,女性患者26例,其中80例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年龄段在34-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7)岁。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现状和病因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现状和病因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现状和病因研究发表时间:2016-03-15T09:51:32.4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31期作者:王蕾彭韵朴[导读] 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发病规律,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心力衰竭的患病几率也逐年增高,60~70岁患占39.2%,70~80岁患者占60.8%,此差异规律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慢性犀利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阐述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研究情况,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心力衰竭病因的一些规律。

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北方地区的人群中为1.4%,在南方地区的人群中为0.5%,这其中可能是由于在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发病规律,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心力衰竭的患病几率也逐年增高,60~70岁患占39.2%,70~80岁患者占60.8%,此差异规律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病因【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06-02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and etiology study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Wang lei, Peng Yunpiao.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Suin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Suining 6290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tiology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some rules of heart failure causes were summarized. Our country is 1.4%, the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in the northern region in the south area of 0.5%. In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60 ~ 70 years old patients (39.2%), 70 ~ 80 years old patients (60.8%). Differences have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 Epidemiology; The cause of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中国心衰指南与实践

中国心衰指南与实践

中国心衰指南与实践1 中国心衰的流行病学与诊疗现状我国的心衰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发病率和患病率也逐步上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人口老龄化。

根据2001年的调查,我国目前35~74岁成年人中仍约有400万心衰患者。

历经3年的回顾性调研显示,住院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为8.9%,明显高于同期住院心血管病患者总死亡率,而且死亡平均年龄仅66.4岁。

我国心衰的病因依次为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以及高血压。

治疗方面,改善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药物应用率在我国普遍低于欧美指南的推荐,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说明我国心衰的药物治疗现状与指南仍有相当大差距。

而患者较差的药物依从性也是我国心衰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国心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相对薄弱。

有关心衰病因和治疗的情况,仅在2002 年发表过一篇中国部分地区1980、1990、2000 年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回顾性调查。

近10年来未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心衰流行病学调查。

因此,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开展大规模心衰流行病学调查及前瞻性注册研究。

2 心衰的诊断2.1 心衰的诊断标准:明确分为EF保留的HF(HFpEF)和EF降低的HF (HFrEF)。

对于HF患者的分类,EF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因为患者的人口学统计特征、共病情况、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不同,且大多数临床试验根据EF来选择研究对象。

但EF值取决于所用的成像技术、分析方法和操作者,且在大多数患者,无论EF如何,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常同时存在。

故中国心衰新指南应同样采用欧洲及美国指南的建议,统一使用EF保留的HF和EF降低的HF对心衰进行分类。

HFrEF的诊断标准:①典型心衰症状和体征,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

HFpEF的诊断标准:①典型心衰症状和体征,②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或轻度下降,③相关结构性心脏病存在(如左房增大或左室肥厚)和(或)舒张功能障碍的证据。

心衰症状的分级包括ACCF/AHA HF四阶段分级和NYHA心功能分级,ACCF/AHA HF分级分阶段强调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能被用于描述个体和群体,而NYHA分级重点是运动能力和症状,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心衰医治现状未来

心衰医治现状未来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在过去30年中,尽管心衰的诊治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心衰死亡率仍很高。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指出,我国目前有心衰患者约420万人;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心力衰竭患者会大幅度增加。

因此,摆在中国医务工作者面前的心衰防治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美国哈佛大学Braunwald教授所说: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攻克的最后战场。

一、心力衰竭治疗的历史沿革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心衰的治疗方向主要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应用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剂改善水肿状态及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上述“强心、利尿、扩血管”方案有着良好的短期效应,是心衰治疗历史上的突破成就。

在此基础上,70年代末又发展了兼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的正性松弛药包括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然而结果却表明这类药物虽在短期内可产生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长期治疗时却增加病死率和心衰患病率,某些药物还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增加。

随着研究的进展及对心衰疾病认识的深入,90年代以来慢性心衰的治疗方式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

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衰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二、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目前,慢性心衰的标准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然而,为了更有效地治疗心衰、逆转心脏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型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

近几年,已有若干新药相继问世,并进行了众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心衰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在新出版的各国指南中,有些新型抗心衰药物得到指南推荐,应用于临床;有些则正在积累更多证据、有些药物经临床证实,未获指南推荐。

心力衰竭2024:中国专家的新视角

心力衰竭2024:中国专家的新视角

心力衰竭2024:中国专家的新视角前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我国专家不断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治疗方法。

本文档旨在梳理和总结2024年中国专家在心力衰竭领域的新视角,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心力衰竭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分类1. 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脏排血量降低。

2. 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脏舒张功能受限,心脏充血量减少。

3. 混合性心力衰竭: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受限。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病理生理病因1.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损伤。

2. 高血压:长期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3. 心肌病: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变。

4. 心脏瓣膜病:瓣膜狭窄或反流。

5. 先天性心脏病:结构异常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病理生理1. 心脏负荷过重: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和后负荷(压力负荷)增加。

2. 心肌损伤:心肌细胞死亡、纤维化、心肌重构。

3. 心脏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4. 神经体液调节紊乱: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1. 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心悸、气促。

2.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睡或夜间醒来时呼吸困难,被迫坐起。

3. 踝部水肿:长期站立或久坐后出现,活动后加重。

4. 乏力、疲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5. 肝区疼痛、肝大:心脏右心室扩大导致肝脏淤血。

诊断1. 病史:询问劳力性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

2. 体格检查:心脏听诊、测量血压、观察肺部啰音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4.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5. 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 *%! $ "’$
! )"’ ! *((
! *)’ $ "*$
! **% $ ""$
二、 心衰患病率 不同年龄组成年人的心衰患病率: ! , 不同性别、 其 中 男 性 为 " , ’? , 女性为 心衰 患 病 率 为 ">)? , 女性高于男性( " @ " , "&) ; 随着年龄增高, 心 ! , "? , , 见表 $。 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 @ " , "!)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BC.; D B:0E.19,D:;8:0F $""%,G19 , %! H1, !
资料与方法 一、 方案组织及研究人群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应用四阶段整 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具代表性的中国成年人样本。 首先在我国南方和北方 (以长江为界) 分别根据人口 地理状况、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挑选有代表性的 !" 个 省市; 北方有北京市 (北京经济区) 、 吉林、 陕西、 青海 和山东, 南方有江苏 (上海经济区) 、 湖北、 福建、 广西 和四川。第二阶段的抽样为随机抽样, 从所选的省 市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县 (农村点) 和一个城区 (城市 点) , 总共抽取 !" 个县和 !" 个城区。第三阶段, 从 每一个县和城区中随机抽取一个镇 (村) 和一个街道 (大约 ! """ # $ """ 户人家) 。最后, 在所选取的镇 和街道中随机抽取年龄在 %& # ’( 岁间的个体作为 研究对象, 按 !))"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比计 算各年龄组的抽样人数, 抽样时进行男、 女分层以保 证样本男、 女人数均衡, 每户只抽取 ! 人作为研究对 象以减少样本的相关性; 每个城市点和农村点的抽 样人数都为 *"" 人左右, !" 个城市点和 !" 个农村点 共约抽样调查 !+ """ 人。 现场研究开始前, 由美国、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流 行病学和心内科专家组织进行了严格的培训, 培训 对象包括各个调查点的主要医务工作人员, 培训内 容主要包括疾病的诊断、 病史询问、 调查表的填写以 及查体, 医务人员包括医生和护士, 经考核合格后才 能成为本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 二、 心衰的确定 通过询问研究对象是否被诊断有心衰, 并询问 研究对象的症状, 查阅以往的诊疗病历和有关住院 记录, 并由医生做一些相关的体检, 确定是否慢性心 衰患者, 慢性心衰的诊断依据国内外通用的诊断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的预后——出院后
北京: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2007-2009年 187例心衰患者 生存率——1年:86% 2年:78% 3年:68%
上海:
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2009-2010年 164例心衰患者 中位随访2.4年 全因病死率:21%
1.Cheng Z,Zhu K,Chen T,et al.Poor prognosi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in China .Congest Heart Fail,2012,18(3):165-172. 2.Cui X,Kaspar M,Zhu H,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heart failure--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a Chinese and a German cohort.Int J Cardiol, 2014,176(3):1388-1390.
10.4
12.9 8.5 10.3 13.9 13.0 23.4 23.3 32.3 46.7 30.4 2.9 31.54 61.5 54.6
34.3
18.6 46.8 24.2 8.9 40.9 10.3 35.2 32.7 16.6 29.6 24.1 17.49 17.7 17.6
7.4
7.6 6.0 6.9 7.5 --6.7 5.7 8.2 -4.8 26.57 8.7 19.9
发病率
数据稀少!
患病率
“十一五” “上海心脏健康研究”调 查上海地区12063例社区普通人口 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 组2000年抽样全国15518人
2013年该社区心衰发病率: 女性: 45/10万 男性: 37/10万
总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 北方(1.4%)高于南方(0.5%) 城市(1.1%)高于农村(0.8%)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心衰患者住院和死亡情况
1.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0(1):24-27. 2.周京敏,金雪娟,周俊,等.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注册研究(CN-HF)前期主要发现./show/104289.shtml. 3.Zhou JM,Jin XJ,Zhou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rst 3740 cases in china national heart failureregistry (CN-HF)[C]. Eur Heart J,2014,35(Suppl 1):847-847. 4.张健,张宇辉,代表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协作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热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413-416.
急性心衰
1.周京敏,金雪娟,周俊,等.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注册研究(CN-HF)前期主要发现./show/104289.shtml. 2.Zhou JM,Jin XJ,Zhou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rst 3740 cases in china national heart failureregistry (CN-HF)[C] .Eur Heart J,2014,35(Suppl 1):847-847. 3.张健,张宇辉,代表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协作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热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413-416.
心衰病因学特点 首要病因
风湿性瓣膜病 冠心病
次要病因
不容忽视
高血压病、扩心病占重要地位
心脏瓣膜病仍占相当比例
心衰的预后——院内病死率
住院期间病死率:
CN-HF研究(2013年):1.06% China-HF研究(2012-2014年): 5.3% 差别的原因可能与入选医院的等级、医院所 处的地区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查分析
住院心衰患者特点
性别 年龄 心功能 情况 住院 时间 住院 花费 男性居多
60岁以上居多,存在年轻化趋势
NYHA Ⅲ级为主,Ⅱ、Ⅳ级患者呈 减少趋势 CN-HF研究:中位数10天 China-HF研究:中位数11天
CN-HF研究:平均10122元/人/次
1.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0(1):24-27. 2.周京敏,金雪娟,周俊,等.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注册研究(CN-HF)前期主要发现./show/104289.shtml. 3.Zhou JM,Jin XJ,Zhou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rst 3740 cases in china national heart failureregistry (CN-HF)[C] .Eur Heart J,2014,35(Suppl 1):847-847. 4.张健,张宇辉,代表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协作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热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413-416.
3.1
3.2 -----5.9 3.0 1.6 -2.2 ----
-------9.7 10.1 8.1 -19.0 8.38 ---
-------0.7 0.7 0.7 -0.6 2.15 ---
北京市(1)
7319
全国(2066所 基层医院) 天津市(2) 湖北省(12) 全国(34) 全国(88)
MCC批号LOT1610488 有效期2017-10-31,过期资料,视同作废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现状
本演讲稿仅作为疾病知识教育用途,不用于任何产品推广
一、目的和意义
真实反映我国心衰流行、诊疗、管理现状
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指导未来方向
为政府决策、研究立项、指南制定等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 我国心衰的流行现状
我国心衰患病率随性别和年龄的变化
1.葛均波,周京敏,金雪娟.上海市心脏健康研究:设计及意义.上海医学,2012,35(1):1-6. 2.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3-6.
心国(42) 调查人数 (人) 10714 调查时间 (年份) 1980 主要病因构成比/合并症比例 冠心病 (%) 36.8 高血压 (%) 8.0 瓣膜性心脏病 (%) 34.4 扩张型心肌病 (%) 6.4 先天性心脏病 (%) 3.5 肺心病 (%) -甲亢性心肌病 (%) --
1990
2000 上海市(12) 2178 1980 1990 2000 内蒙古自治区( 1 ) 1282 1980 2000 1993~ 1997 1998~ 2002 2003~ 2007 2005 1973~ 2002 2000~ 2010 2013 2012~ 2014
33.8
45.6 31.1 40.6 55.7 23.2 43.8 37.2 40.9 46.8 57.1 44.2 28.24 41.6 49.4
2100份 问卷调查 5189 (人次) 12450 2827 8616
最近两项大型注册研究CN-HF(34家医院)和China-HF(88家医院),统计的是合并症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部分地区1980 、1990 、2000 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8):450-454. 2.于胜波,崔红营,秦牧,等.湖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现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6):549-552. 3.裴志勇,赵玉生,李佳月,等.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学及近期预后的15年变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434-439. 4.上海市心力衰竭调查协作组.上海市1980、1990、2000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及治疗状况调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0(1):24-27. 5.马金萍,王林,党群,等.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药物治疗的回顾性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1):78-82. 6.曹雅旻,胡大一,王宏宇,等.我国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现状调查.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907-909. 7.温霞.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D].内蒙古医学院,2008. 8.周京敏,金雪娟,周俊,等.中国住院患者心力衰竭注册研究(CN-HF)前期主要发现./show/104289.shtml. 9.Zhou JM,Jin XJ,Zhou J,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China:observations from the first 3740 cases in china national heart failureregistry (CN-HF)[C].Eur Heart J,2014,35(Suppl 1):847-847. 10.张健,张宇辉,代表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协作组.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热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中国循环杂志,2015,30(5):413-4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