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课练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16课 最苦与最乐》

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下划线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契约(qiè)揽住(lǎn)悲天悯人(mǐn)B.卸却(xiè)赔礼(péi)如释重负(shì)C.恩惠(huì)缠着(chán)自投苦海(tóu)D.坟墓(mù)大抵(dǐ)心安理得(ān)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铭在手,一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___________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茶汤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___________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盛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___________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荡漾歇息B.环绕荡漾栖息C.环绕飘扬歇息D.缭绕飘扬栖息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喧腾蹂躏海枯石滥慧心未泯B.喑哑眩耀芊芊细草瘦骨嶙峋C.奢望弥漫心旷神怡窸窣作响D.静谧虐杀闲情逸至轻飞曼舞4.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找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时练《孙权劝学》 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课时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或以钱币乞之B.孰若孤若毒之乎C.及鲁肃过寻阳人恒过,然后能改D.见往事耳有时见日3.对下列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是()A.刮目相待(睁大眼睛)仰之弥高(更加)B.锲而不舍(刻)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C.迥乎不同(差得远)锋芒毕露(完全)D.当涂掌事(当道,当权)平沙无垠(边际)4.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一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了戈壁滩上恶劣的气候条件,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对表现邓稼先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起到了烘托作用。
B.“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总结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C.“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从这个细节描写中,我们体会到鲁迅的生活很拮据,经常吃不饱。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
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
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初中语文7下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一颗小桃树》课时练习一、填空题1. 根据拼音写汉字ān wèi(________)jīn chí(________)ào sàng (________)huā bàn(________)tuì jìn (________)fú shì(________)2. 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褪.尽(________) chàn(________)悔哆嗦..(________)jīn(________)持服shì(________)猥.琐(________)魂魄.(________)幼zhì(________)3. 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看到爸爸拿着一摞(________)资料进来,我心里一阵哀号:不能去打球了!(2)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来自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________)追求。
(3)妹妹身形纤(________)瘦,弱不禁风,因此经常生病。
(4)他经受不住内心的煎熬,声泪俱下,向母亲忏悔(________)自己的过错。
4. 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________(2)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________(3)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________(4)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________5. 请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填字母序号)A.记叙B.描写 C.抒情 D.议论(1)可怜它年纪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时练习课课练随堂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课时练习课课练含答案第一单元(1——4课)课时练习含答案第1课《邓稼先》课时练习课时1基础达标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宰.()割筹.()划鲜.()为人知可歌可泣.()锋芒毕露.() páng huáng() yǎng mù()妇rú()皆知马革guǒ( )尸 jū()躬尽cuì()2.选词填空。
(1)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震撼震动)。
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重稳健稳妥)的判断。
(3)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焦虑焦躁),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全班45名同学,追捧“娱乐明星”的大有人在,崇拜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C.李强同学将在楼梯口捡到一百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D.面对主持人的一再提问,某明星终于开口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良好的心态是“神舟九号”航天员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B.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因此,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B.①⑤③②④C.②④①⑤③D.③②④①⑤趣味语文6.有一天,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的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课时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4.孙权劝学》课时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孰.若孤(shú)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sù)涉.猎(shè)遂.拜蒙母(suì)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及鲁肃过.寻阳()(5)即更刮.目相待()(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B.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C.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但当.涉猎门当.户对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C.见往事耳.掩耳.盗铃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5.下列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以:用B.即.更刮目相待即:如果C.蒙乃.始就学乃:于是D.结友而.别而:表示顺承,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6.说明下列句子中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2)孤.常读书()(3)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7.对“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的翻译,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A.吕蒙推托,因为军中事务繁多。
B.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来推托。
C.吕蒙推托军中事务繁多。
D.吕蒙辞别,因为军中事务繁多。
8.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
此书是一部体通史。
(2)司马光,(朝代)、。
(3)“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二、素能进阶10.回答下列问题。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后来比喻什么?(2)古人还有一句俗语,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这句话与上题的话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3)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三、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课练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课练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热情澎湃()()仰之弥高()漂白四壁()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诗兴不作:(5)迥乎不同:(2)锲而不舍:(6)一反既往:(3)群蚁排衙:(7)潜心贯注:(4)兀兀穷年:(8)气冲斗牛:3.填空。
(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X,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4.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仿照上面的句式,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同学来描写。
要求:积极向上有新意。
5.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6.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7.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某某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某某的青年听得到。
(1)(2)(3)8.体会“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课内阅读。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某某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一课一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一课一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老山界》课课练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咀嚼(jué) 篱笆(bā) 呜咽(yē) 刺入饥骨 B.欺侮(wǔ) 澎湃(pénɡ) 峭壁(qiào) 酣然入梦C.矗立(zhù) 点缀(zhuì) 搀扶(chān) 悬涯峭壁D.攀谈(bān) 疲倦(juàn) 捉摸(zhuó) 苛捐杂税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电脑的价格比五年前降低了两倍。
B.由于管理混乱,监管不力,使江西食品厂不止一家丢过上万份商标。
C.无论是开拓式创新、升级式创新,还是移植式创新,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D.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脑力方面战胜人类真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固然不错。
A.⑥②③⑤①④B.①③⑤⑥②④C.④⑥①⑤③②D.⑥②①③⑤④5.给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漫漫长路,一直向前流动着的是清泉。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时练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或短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赴一个筵会(yán)很规矩又顽皮(jǔ)B.有点窘(jiǒng)深恶痛绝(è)C.稍微阖一阖眼(hé)搭讪(shān)D.校《海上述林》的校样(xiào)在枕头上面睡着了(zhá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朗训斥规距抽屉B.喉咙厉害催逼抹杀C.混浊校样藤椅祥细D.精致镇静糟殃唠叨3.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钦佩《荒野求生》的男主角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初版时,由于校读草率,留下了不少字句和标点的脱误,趁这次重印的机会,重新校看了一遍,在某些章节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
C.撷着兰花草,悠然面对人生,朝着理想与希望,以最美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去开创属于一片自己的天地。
D.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它,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指望对于学费有点补足,冬天来了,北平又冷,那家离学校又远,每月除了车子钱之外,若伤风感冒还得自己拿出买阿司匹林的钱来,每月薪金十元要从西城跑到东城……C.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
D.“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5.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有关领导在会议上明确要求,各部门必须尽快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
B.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C.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D.在巡检排查过程中,我市电部门解决并发现了居民用电方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复习检测题
一.词汇积累
(一).课下注释
1.伤 2 世隶耕 3.隶4尝 5.书具6.异焉7 异8旁近9.自为其名10.收族11.收1
2.自是1
3.立就1
4.文理1
5.邑人1
6.稍稍1
7.宾客其父1
8.宾客1
9.乞20.利其然21.环谒22.称23.泯然众人矣24泯然25.众人26矣27王子28 通悟29.受之天
30受31贤于材人32.贤33.材人34受于人35不至36彼其38得为众人而已耶
39.邑人奇之40 父利其然41.固众人42 从先人还家43 卒之为众人44 或以钱币乞之(二)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三)一词多义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代指这件事(邑人奇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仲永之通悟)(于厅事之东北角)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代指方仲永写的诗(或以钱币乞之)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他的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闻余闻之也久。
听到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声誉。
贤贤于材人远矣。
胜过,超过。
如此其贤也。
有才智。
书即书诗四句书写
未尝识书具用来书写
自并自为其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还自扬州从
还还自扬州回来
从先人还家回到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作为
卒之为众人成为
以其诗以养父母把(将)
或以钱币乞之拿(用)
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蒙乃使就学从事
宾客稍稍宾客其父把。
当做宾客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名并自为其名名字
不能名其一处也指出
夫今夫不受之天无意义句首发语词
夫起大呼丈夫
与借旁近与之给
与蒙论议和,跟
别士别三日分别,离别
结友而别分别,离别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其受之天也,贤于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译: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泯然众人矣译: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7. 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9.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0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译: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
(五)理解原文填空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的反面实例,说明
2文章分两部分: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而最终“”,变得平庸无奇;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采用的写法,叙事部分按照的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4.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
叙事部分第一段,首句交代、、、。
其中“”三
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又暗示了;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采用见闻录式,仅以一“”一“”一“”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另外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5.用原文填空:第一段中“父异焉”的原因是;“邑人奇之”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受于人者不至泯然众人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 叙事不使学
泯然众人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3.借事说理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4.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方仲永的非凡天资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忽”“即”“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见”一“闻”一“问”惋惜哀伤 5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六)思考答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根本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仲永:天资过人,却“泯然众人”,丧失成长的自主权。
仲永之父:为名利所困,不使学
邑人:吹捧、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5.第三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
6.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
(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是你害了你的天才儿子。
)
7.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读完
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8.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名言警句各两个。
成语:典故; 名言警句: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铁杵磨针等孙康映雪读书孔子韦编三绝王冕画画等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中国俗语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9.请结合方仲永的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才;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才;就像我们很多“笨”学生,早早地辍学。
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好学,最终也能成才。
比如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如此成才的。
)
10.后天的学习很重要。
请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并另提出一个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的观点。
提炼论据:自小天资聪明的方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提出观点: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1.读了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好的天资是不够的,后天还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否则难于成才,就像仲永一样。
1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