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科技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科技的发展

中国历史科技的发展

中国历史科技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农业、手工业和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在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集中在农业、纺织、建筑、医学和军事等领域。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如犁、耕牛、水利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纺织方面,中国人发明了丝绸和棉花纺织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纺织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建筑方面,中国人发明了木结构建筑和砖瓦建筑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建筑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医学方面,中国人发明了针灸和草药疗法,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医学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军事方面,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和火器,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军事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在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能源和环保等领域。

在信息技术方面,中国人发明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信息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生物技术方面,中国人发明了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生物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航空航天方面,中国人发明了火箭和卫星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能源方面,中国人发明了核能和太阳能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能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环保方面,中国人发明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环保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沿革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⑴造纸术①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③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

③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④元朝出现锡、铅活字。

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⑤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②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①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②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

③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④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

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⑤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横跨几千年的历史。

以下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1.古代农业技术:农业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出现了农业文明。

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青铜时代的冶炼技术:青铜器制作:商代和西周时期,青铜器制作达到巅峰。

古代冶炼技术在铸造青铜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水利工程:灌溉系统:我国古代农民在早期就建立了一系列灌溉工程,如都江堰、蓄水池等。

这些工程在提高农田产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4.纸张和印刷术:纸张发明: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张,取代了竹简和丝绸等传统书写材料。

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术在唐代出现,成为印刷技术的重要突破。

5.火药和炸药:火药发现:中国古代发现了火药,它的应用从最初的军事用途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炸药的发明:明代,炸药作为一种新型爆炸物被发明出来。

6.指南针和海上航行技术:指南针: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对海上航行和地理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

星盘和航海图: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促进了星盘和航海图的制作。

7.工程技术和建筑:长城和运河: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隋唐修建了大运河,展示了中国在工程和建筑方面的卓越技术。

8.医药学和针灸:草药治疗:古代中国人在草药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医药学。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项重要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农业、冶炼、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

中华的科技发展史
一、古代中华科技的发展
1.1 原始社会的科技成就
1.2 商周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
1.3 秦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和医药学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冶金和造纸术
二、中世纪中华科技的发展
2.1 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2.2 元明清时期的海洋航行和火器制造
2.3 明清时期的数学和物理学研究
三、近代中华科技的发展
3.1 清末民初时期的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建设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革命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与发展
四、现代中华科技的成就与未来发展方向
4.1 信息产业与互联网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2 航空航天、核能等高端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4.3 未来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
五、总结与思考:中华科技对全球影响的历史与未来
5.1 中华科技的历史与现状对全球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
5.2 中华科技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启示
5.3 中华科技的崛起与挑战:如何保持创新领先地位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历程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长久、丰富的历史。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创新和发明,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农耕、制造、医药、数学、地理、军事、文学、美术、音乐、食品等多个领域。

其中,许多科技领域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耕方面,周代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全面实行轮作制度,并提倡使用大力水车灌溉,同时也发明了犁、耕具等工具,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古代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例如,东汉时期(25年–220年)将丝绸的加工工艺提高到新高度,制造丝绸的生产工艺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造纸术更是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在公元105年,皇帝汉武帝命令官员齐伯野等人分别发明筛糠笺、捣草浆等方法,成功开发了滑石粉、麻纤维等材料制成纸张的方法。

这种方法快速传播开来,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造纸时代,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医药领域,古代中国医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显著的代表性。

中国古代的医者注重研究病因,提出了“是病而知其不可”的概念,主张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并发明了许多制药方法,例如将药物磨成粉末制成药丸,也可以以某些中药的买卖发达,如黄芪、当归、甘草等等都是中药市场上的主导商品。

在数学领域,中国古代的先民也有着独特的数学思想和发明。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孟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故数数而忘其数”,这种将数学和哲学联系起来的想法,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思想。

此外,中国的先民也是发明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例如三角函数、二项式定理等等。

在地理方面,中国古代的地理学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哲学家老子、孔子等人曾经提出了“天地大同”这一思想,推崇和平与团结。

同时,中国的历史学家扶樊子更是在第一个世纪就编写了《天地图》,这是一幅规模非常宏大的地图。

在军事领域,中国古代也有很高的创新,在发明军事武器方面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初中历史课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初中历史课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古代科技的丰富历史,从先秦时期到明 清时期,从四大发明到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科技的特点
1 冶金技术
发展了铁器制造技术和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2 农业技术
引入了农田水利和灌溉 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 产量。
3 数学和天文学
通过《九章算术》等著 作,推动了数学和天文 学的研究。
秦汉时期科技的进步
兵器制造
秦朝改进了兵器制造技术, 大规模生产和使用铁制兵 器。
水利工程
修建了众多灌溉和水利工 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 率。
医药知识
在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 要进展,推动了医学的发 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繁荣
科学家杜异发现了天花病毒传播的原理。 数学家刘徽出版了《九章算术》等重要著作。 化学家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业和农业化学。
火药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 战争方式,影响了 军事技术的发展。
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提高 了书籍的生产效率, 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和制度
1
明代的科技进步

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如明代四大海船和神炮。
2
清朝的科技制度
清朝推行科举制度,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
科技书籍的出版
这本书介绍了冶铁、瓷器、造船等各类工 艺和技术。
科技成果的传播
1
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推动了书籍和文化的传播。
2
火药的传播
火药传播到阿拉伯地区,对于火器和炼药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尼西亚、东南亚等地,促进了航海和贸易。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并创造新的科技和工具,以改善生活并推动社会发展。

从最早的农业种植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造船技术,中国的古代科技发展历程是显著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发展。

1. 农业技术农业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早在公元前5000年,人们开始在黄河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他们使用犁、锄、镢等工具,以及制造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水利工程。

在后来的几千年里,中国的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使用了更多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包括克敌锄、铁犁、深松机、雨露均沾法、轮作制等等。

这些农业创新卓有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极大地促进了传播知识和文化。

于公元前105年发明,并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地。

这项创新为书写和散布知识提供了便利,它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拥有丰富纸张资源的国家。

3. 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时间早在公元9世纪左右。

尽管火药在最初时被用于制造烟花和爆竹,但它很快被用于武器制造。

火药的发明在战争和军事技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火药的原料简单,但它的军事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4. 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以指示方向的方式为航海和旅行提供了便利。

指南针发明于公元前960年,当时是用于风水和测量方位。

这个想法很快被传播到了各个领域,包括航海、军事和工程建筑。

5. 造船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大型远洋贸易船队的国家,也是最早研究船舶制造的国家之一。

与不同类型的贸易有关,中国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在钢铁浇铸、船体结构、帆布和锚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中国古代船只种类丰富,其中包括战船、货船、内河船、渔船和旅游船等,为中国海上贸易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农业到造纸、火药、指南针和船舶制造,这些发明都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科技进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发明和创造,到近现代的科学与技术突破,中国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到现代,为您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科技进步。

1. 古代科技的辉煌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古代农业方面,中国农夫发明了耒耜、水车等农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另外,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也使得古代的中国在科技领域名声大噪。

这些发明和创造为文化交流、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科技在封建社会的作用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科技的进步在这一时期广泛应用于农业、冶金、纺织等领域。

例如,造纸术的进一步改进使得纸张更加普及,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也为粮食生产和灾害预防提供了有效手段,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然而,封建制度和思想体系对科技创新的限制也逐渐显现,并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3. 近代科技的崛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战乱和危机,但科技进步的步伐却未曾停滞。

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接西方科技的传入,许多新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铁路、电报、电器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中国开始启动科学研究机构,并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4. 现代科技的跨越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科学家在空间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发射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核技术的应用在能源、医疗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统计视角探讨中国历史科技发展特点董洁林,陈娟,茅莉丽摘要:为了从历史角度探究中国科技创新的统计特征,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科技创新首创时间和地点的“人类科学和技术历史成就”数据库,然后定量统计了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和技术的首创成就,并对各国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有如下主要发现:1)中国历史累计技术创新项目约占世界总量5.8%,比欧美相去甚远,也逊于中东地区,但胜于印度/巴基斯坦地区。

2)中国历史科学活动和成就少于人类总累计数1%,显示中国自古以来科学探索活动不活跃。

3)中国历史上的技术创新,时间上在春秋战国到宋朝期间较活跃,宋朝之后(1300AD 至今),技术创新几乎完全停滞。

4)从各地区科技创新的历史横截面统计数据可见,欧洲地区从公元前500年开始科技活动就较活跃,科技成就积累一直超越中国。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成就,有两大派别一直在争论不休。

一派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技术发明但科学成就很少[1][2];另一派则认为中国在15世纪以前科技很发达,但之后就停滞不前了,而欧洲接踵而至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把中国抛在后面[3]。

这两派学者大多基于案例列举方式结合思辨讨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案例列举法用来证伪某个结论是有效的,但难以证实某个结论。

较少人用定量统计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和西方科技发展水平,这正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希望以此得到具有一定统计意义的发现。

厘清历史事实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一些权威结论进行反思,它更是我们探索前行方向的坚实基础。

二、文献综述1.历史“科技创新水平”的定量表达对长历史跨度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定量表达,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

文献阅读表明,学界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基于某一本科技编年史,对该书收录的科学和技术项目进行统计。

由于原作者对历史科技成就的选择具有主观性且选择标准不明(很多编年史都是“大事记”,而不都是具体的科技成就),这种方法得到的数据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原作者地域、知识、成书时间等。

而二次使用该书数据的作者,较难了解原作者的局限性如何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因此,用不同的编年史书籍进行统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甚至彼此矛盾。

(2)Peregrine方法[4]:在历史上截取几个时间横截面(例如公元前1000年,公元元年,500年,1000年,1500年等),每个时间横截面选择几项主要科技成就,然后研究在这几个时间横截面各国的使用情况(而不是创造),并对各国所采用的科技创新进行打分。

由于近代创新传播速度很快,用这种方法来衡量近代各国科技水平很不准确。

另外,“主要科技创新”的选择以及对“各国科技创新使用打分”都缺乏客观标准,因此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3)代理变量方法:基于科技创新和人口数正相关并且人口增长是促进创新的原因的设想,Kremer建立了一个“科技”参数和人口关系的数学模型,用人口变量作为代理变量来研究经济和人口/科技的关系[5]。

这种思路事实上去掉了“科技/知识”作为独立变量的地位。

Kremer用全球人口和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显示较好结果,但也引起了诸多争议,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科技发展在历史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是极为不均衡的,该模型不能解释这种不均衡性。

为了弥补这个理论的不足,有人沿着这个思路进行修改,例如将人口总数改为人口密度等[6],但未能从本质上改善这个方法的缺陷。

2.关于中国科技历史对于中国科学和技术史的研究,李约瑟等著的七卷三十余册《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他挖掘出很多中国人自己都不曾重视的历史科技成就,纠正了很多早期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科学和技术发明”结论,也开启了中国和西方科技发展史的比较研究视角。

同时,他用提问的方式(“李约瑟难题”)认为中国从公元早期到十五世纪,科技水平高过西欧。

过去三十余年,很多学者基于李约瑟的结论,试图从各种角度试图回答“为什么”[7][8][9][10]。

金观涛先生曾经用历史科技发展的数据来研究中国科技史并与西方科技发展的相应指标,认为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科技水平在1300年之前比欧洲高[11][12]。

由于金观涛文并未公布其数据的遴选方法和来源,也没有公布相关分析方法(科技水准计分法细节),故无法讨论其结论的可靠性和局限。

然而,以上观点一直没有得到西方主流历史学家的认同[1],中国也有不少学者持不同意见[13][14]。

陈方正先生最近的专著从西方科学史的角度全面阐述西方科学发展的路径以及其文化背景,而比较中国人自古探索自然所经历的完全不同的轨迹,从而解释近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为什么在欧洲而不是在中国发生[2]。

本文的重点在于用统计的方法理清有关中国历史科学和技术创新的统计数据,并与几个主要的文明体系在一些历史横截面进行比较,了解中国历史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特点。

三、人类科学和技术成就数据库构建研究表明,科学和技术创新基于人们已经把握的科技成就积累,具有“邻近可能性”(Adjacent Possible)和“扩展适应性”(Exaptation)[15]。

也就是说,一项崭新的科学和技术首创,需要基于本地的科技水准,包括原创科技累积和从其他地区传播来此的科技,因此,用科学和技术的首创数为基础来统计各地的历史科学和技术成就,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和活跃程度。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建立了一个“人类科学和技术成就”中、英双语数据库,目前收录了1700余项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首创成就条目,其中科学500余项,技术项目1200余项。

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这几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定义很多,我们的研究参考较为权威的韦氏词典(Webster Dictionary)定义: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包括科学方法建立,自然现象的系统性观察和解释,其原理的研究。

科学有很多分支,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

数学是科学的一个子分类,研究数、量、形状、空间等问题,例如代数、几何、微积分,等。

技术:技术即运用知识(包括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技巧,包括为此发明的有用的工具和方法。

构建数据库的条目采集主要来自于8种科学和技术历史编年书籍(附录1:表一),另外20余种书籍作为辅助文献(附录1:表二),也参考了大量的其他文献。

这些编年史基本上都是作者基于自己的判断收录的历史上最重要的、独特的科学和技术成就。

我们注意到,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学者对技术和科学项目的选择采用的是主观方法,结果不尽相同,反映作者的偏好和知识局限,而综合很多版本所采集数据库条目会弥补单个作者的缺失,比较全面反映人类历史重大科学和技术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库的建立也参考了 网站对该条目的描述,对于该网站有可信文献出处的信息,也会采纳进数据库。

对条目的信息处理,本文采取以下原则:(1)入选条目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科学和技术成就。

这个原则也基本上是各编年史作者的原则,但有时个别版本作者也会按自己的偏好对同一项目后来的较重要的进展做重复收录。

例如,很多地区的人们在历史上都有关于圆周率π数值和求得方法的记载。

最早的记载是埃及(π=3.16,约公元前1850年),后来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于公元前两百多年创造了几何法得到较精确的数值,中国的祖冲之于公元480年沿用这个方法进一步得到了更精确的数值;再后来德国-荷兰数学家鲁道夫·范·科伊伦在约1600年用无穷级数法计算圆周率,大大提高了π精度。

到了现在计算机时代,人们已经可以对π值方便地进行任何精度的计算。

但我们的数据库仅收录了古埃及这一项。

(2)对每一个项目,数据库采集了如下参数:项目名称,描述,项目所属类别及子类别,首创时间,首创者,首创者所属国家/地区等。

(3)关于数据库所采集的每个条目中的每个参数,至少有两个来源提供同样数据。

(4)如果条目的参数各文献不一致,我们采用较新版本文献的信息。

我们认为,一般来说新文献会较好反映最新考古发现成就。

(5)国家和地区的名字,采用目前的国家划分。

对于重要的古地名(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同时标出古地名和现在最接近的地区名(例如“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

四、研究结果1.历史上各区域技术创新概述到目前为止,数据库共收录技术项目1235条,涵盖8个大类别:材料,居家,产业,医药,能源,信息,交通,测量(包括科学仪器)。

每个大类别,又分成若干小类别,例如产业分成工业、农业和军事。

时间跨度包括从史前二百五十万年的石具到最新的“量子隧道三极管”,共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被收录进数据库。

图一显示的是所选择的人类历史上累计技术创新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前三名是美国(34.9%)、英国(12.6%)和德国(6.6%),中国位居第四,约占总数的5.8%。

图中“其他”地区包括技术首创地点不详的项目以及那些数目少于0.5%的国家和地区的累计。

图一:各国历史累计技术创新所占百分比(从史前百万年至2012年,共1235项)图二:主要地区技术创新分阶段累计项数(从史前百万年开始累计,共1235项)图一中的“国家”是一个现代概念,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地域大小都相差甚远,况且人类在长时间跨度历史中,各时期的政治疆域变化很大,用现在的“国家”为单位来比较一个文化群体的历史成就有明显的缺陷。

因此,在图二中,我们把世界分为5个地区以进行历史比较: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中东、欧洲、美国,那些不属于这几个地区的国家都放在“其他”一类。

前四个地区各自的文明有相近性和连续性,而且几个地区的人口基数也有可比性。

美国是一个欧洲殖民国,由于其目前在科技上的卓越成就,我们把它单列一类。

技术成就被收录的中东国家包括埃及、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科威特、黎巴嫩、也门、以色列等10国,技术成就被收录的欧洲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丹麦、西班牙、比利时、荷兰、挪威、奥地利、芬兰、瑞士、瑞典、卢森堡、葡萄牙、俄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格鲁吉亚、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乌克兰等。

印度和巴基斯坦同属印度河流域文明,从史前开始就形成共同文化,直到最近才分为两个国家。

在时间轴上,共分为九个横截面,分别是:500 BC,1 AD、500 AD、1000 AD、1500 AD、1800 AD、1900AD、1950 AD和2012 年。

图二即基于这种地区分类和历史横截面的技术创新分阶段累计项数,可归纳如下几项观察结果:(1)中东地区技术创新开始得最早,到1500年为止(也即欧洲科学革命开始之前),中东的累计技术创新一直超越欧洲。

(2)印度和中国技术创新也开始得较早,但活跃度较中东和欧洲都弱。

特别是最近几百年,技术创新几乎完全停滞。

(3)欧洲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技术创新就很活跃,中世纪时期(公园500年到1300年),技术创新减速,文艺复兴开始后(1300年)又开始活跃,工业革命开始后(1770年),技术创新迅猛加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