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
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西江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传世佳作,其中蕴含着诗人浓浓的文学精神,同时也被誉为“古代月下吟诗的经典”。
本文将通过对《西江月》的深入赏析,从文学史的角度之谈,来鉴赏该诗的高尚精神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西江月》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之手,发表于《唐诗纪事》中,被誉为“古代月下吟诗的经典”。
此诗歌共有四句,第一句为月亮,第二句为狂沙夜,第三句为惨淡生活,最后一句为明月几时有。
第一句描绘了安静而静息的夜晚,月亮飘洒在静谧的夜空中,被写得极其精致;第二句歌颂沙漠茫茫的远方,被描述得弥漫苍凉,沙漠里的绿洲荒凉,完美的诠释了诗人的心情;第三句描写了当时农民的惨淡生活,似乎夜里的月亮和沙漠之夜似乎能证明一切;最后一句重复了上面的叙事,把诗歌给完美结束。
整首歌曲把诗人对于生活的苦苦哀求,对明月的憧憬,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凝聚成一篇永恒的经典。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西江月》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诗篇,被誉为“中国月下吟诗的经典”。
该诗篇层出不穷的文学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心理活动的浓缩。
在诗中,诗人由抒发失意到表达对未来的展望,把生活的悲欢相融,饱含着谋为文学精神,具有超凡精神和深刻文化色彩。
此外,《西江月》中独特的文学精神也受到众多诗人的启发,如宋代诗人李白、李显等。
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斜阳穿云气,犹似仙乡梦”,就是李白对《西江月》的深刻赞美;李显的《苏武山》中的“昔日西江月,今夕乡关路”,也是他对《西江月》给予的极大赞扬;唐代诗人杜牧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城阙人去乡音绝”,也表达了他对《西江月》的景仰之情。
从以上可以见到,《西江月》具有深刻的文学精神,也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今中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该诗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和精神内涵,不仅仅吸引了古代的众多文学家,也吸引着现代社会的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学者们一起挖掘其文学精髓。
总之,《西江月》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气息都值得我们深入赏析,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的发掘其深刻的文学精神。
《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原文:西江月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拼音:míng yuè bié zhī jīng què ,qīng fēng bàn yè míng chán 。
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
qī bā gè xīng tiān wài ,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
jiù shí máo diàn shè lín biān ,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
西江月辛弃疾阅读答案: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

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1、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辛弃疾《西江月》原文和翻译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辛弃疾列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闲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⑶,清风半夜鸣蝉⑷。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⑸。
旧时茅店社林边⑹,路转溪桥忽见⑺。
注释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
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最美古诗词《西江月》赏析

最美古诗词《西江月》赏析辛弃疾,南宋将领、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下面是《西江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
《西江月》赏析

《西江月》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阕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
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
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
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
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
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
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
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
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
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
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
“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
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
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
西江月译文资料

《西江月》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突然出
现在眼前。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似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
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
行人着
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
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
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
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上下片都写的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
人的乡间夜行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言】《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
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
(2)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
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
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
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
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4)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
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
(5)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
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6)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
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
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
(7)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
《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8)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9)进、动:按《西江月》词律,上下阕末句末字当与二、三句末字同韵异调,即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
这里没有按律押韵,而依湖南方音用进、动两字隔阕押韵。
【翻译】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
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
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
【赏析】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
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
“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
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
““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
斗争方向,最终作出了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的决策,并随之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独创性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个“直”字,坚决明快!“愁”最为贴切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农民的劳动果实被地主阶级无偿占有,并饱受压迫和摧残,白色恐怖的背景下,农民只有“愁”了,最后被逼挥戈暴动,进一步说明了“霹雳一声暴动”的原因。
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军叫工农
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开宗明义,庄严自豪。
以对仗的形式写出,
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凛凛、红旗招展、阵容严整之感。
9月9日后,起义军从破坏粤汉铁路开始,分别从江西西部的几个集结地出发,扑向湖南长沙。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
湘直进。
”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
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