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三、总结
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加强情志致病机制的研究和探索,有助 于深入了解妇科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在古代医学中,情志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是指人类情感、情 绪和心理状态,这些因素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医案中 记录了许多与情志相关的疾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处理心身现象 具有重要的启示。
古代情志致病理论在中医心 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录
01 一、情志与脏腑的关 系
02 二、情志致病的机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3
三、情志在心身疾病 中的作用
四、情志致病在中医
04 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 用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致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情志指的是人的情感、情绪和 心理状态,而致病则是指这些因素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古代中医认为,情志 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多种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本次演示将探讨古代情志致病 理论在中医心身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研究,发掘其更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二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一、情志致病的源流探讨
情志,亦称情感,是指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致病,主要是指因情感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 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基本情绪。
4、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是指发生在分娩后的抑郁症状,是女性常见的心理障 碍之一。中医认为,产后抑郁多由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研究发现,情志因 素如焦虑、抑郁等可加重产后抑郁症状,而通过心理治疗、中药调理等方法可有 效缓解症状。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培训课件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培训课件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5
典型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 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 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1010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 病能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 •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
18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恐(惊)
•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 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 小便失禁。
• 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 • 肾藏精,生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益
11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喜伤心
“心主喜,喜伤心”,“喜则气缓”。气缓包括缓和 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两个含义。
前者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后者确因过喜而伤及心脉, 致使血脉迟缓,心气涣散不收。
临床可见心悸不安,倦怠无力,精神不集中,甚则 失神癫狂等症。
12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 • 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达到时,所表现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3
基本概念
情志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 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 “志”为“意”。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 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病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疾病。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久地影响人体,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的呢?中医诊断情志病,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方面,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动作等。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可能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而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可能面色发红、双目圆睁。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情志异常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如悲忧之人声音低沉、发怒之人声音高亢。

问诊在诊断情志病中尤为重要。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

比如,是否近期遭遇了重大变故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工作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

同时,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等情况,因为情志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过度悲伤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溏稀。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变化。

例如,弦脉常见于肝气郁结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数脉可能提示有心火亢盛,患者容易急躁易怒。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会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对情志的影响。

比如,春季肝气容易生发,有些人在这个季节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南方气候潮湿,也可能会加重人体的湿气,从而影响情志。

在治疗情志病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且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脏躁,表现为悲伤欲哭、精神恍惚。

在用药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精准用药,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

针灸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改善情志。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

从中医视角谈情志病的治疗(全文)一、前言1. 对于情志病,中医和西医殊途同归这是什么疾病?“头晕、头痛、胸闷、胸闷、心慌、气短、腹胀、胃痛、恶心、呃逆、背痛、腿软、失眠、早醒、尿频、尿急”症状如漫天星星之多,每一条主诉都形象详尽,每一丝痛苦都呼之欲出,四处求医,好像均无良策。

着双心医学的发展,在心血管领域,人们不能仅关注疾病本身,而忽视心理疾病悄然潜入的脚步。

2. 关于病因和病机,中医有成熟的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话完整的描述了人类的意识(即情志)产生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

中医讲求整体观与辨证论治,身心同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形神合一,五脏六腑的精气旺与衰直接影响到精神情志的外在表现。

3. 西方医学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病因还不确切主要认为它是跟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应激因素,还跟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在治疗上,西医多依据心理量表,常用黛力新、环酮类、5-HT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丁、文拉法辛等,不仅副作用明显,且未能针对个体甄别清楚其病因,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有许多前辈呼吁和倡导,但是医疗人员对心理疾病认识仍然不足,患者对此也有病耻感,不能认可,因此在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对心理疾病的诊治依然模糊。

4. 中医诊治情志病优势明显中医在诊治情志病方面历史悠久,通过望闻问切,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且确立了脉证并重的诊断法则与辨证论治的纲领,对于提高临床遣方用药和望闻问切的目的性、准确性,提高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并且,情志病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中医药的治疗。

因此,我们此次将从中医的视角来谈情志病的治疗。

二、对情志病的认识—历史渊源(1)先秦—两汉时期《内经》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以及对情志病证的诊疗都做了简要的论述,提出“心主神明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

中医情志护理的临床应用

优良的服务加精湛的技术才是真正优质的护 理,两者缺一不可。“优质”护理并不是只 给患者洗洗头、剪剪指甲这些简单的事情, 而是要实实在在把患者装在心里,没有过硬 的基本功,所谓的“优质”也是形式。医院 通过练武这种形式,让每个护士都有扎实的 基本功,让患者放心。
不同年龄段病人,采取不同的情志调护
1.婴儿给予适当的安抚,如搂抱、轻拍等。
2.幼儿违拗心理明显,可采用讲故事、做 游戏等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和他 们亲近.
3.少年儿童自我支配意识的能力加强,能 客观地分析环境和自己的关系,从而调节 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向他们讲明住院的 原因、治疗的必要性,取得他们的信任; 4.青年病人个性强,精力旺盛,思想活 跃,同时对疾病的反应也很强烈。护理人 员要经常同他们谈心,及时给予正确引 导;
5.对中年病人的护理,首先要说服他们 对工作、家庭、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 的期待,针对不同的情况,解释治疗目的 及预后情况,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调动其 主观能动性,消除顾虑,积极同疾病作斗 争;
6.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衰退,免疫力 下降,环境适应能力较差,顾虑较 多,护理人员要像儿女那样,从生活 上体贴关心他们,帮助病人适应医院 的生活环境,嘱其家人经常来探望, 解除他们悲观、抑郁的情绪,积极接 受治疗,早日康复。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 “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
心”,
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 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 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占有很重要的 位置。
护理人员基本素质
除了熟悉掌握中医情志护理的有关医 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认真学 习相关学科知识。
通过望其神、察其目、闻其言、观其 行、问其疾苦所在等方法,仔细观察病 情,收集病人生理、心理的异常症状、体 征,从而作出正确的辨证分型诊断,因人 施护。灵活运用四诊方法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

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情志病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

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 情志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

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

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

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

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

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

《说文解字》解“志”为“意”。

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

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中医药防治情志

中医药防治情志
中医药防治情志疾病也可以从调节经络入手。通过刺激特 定的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情志活动。例如,刺激手少阴心 经的极泉穴可以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刺激手厥阴心包 经的内关穴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
PART 03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方法
REPORTI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服用中药,调整人பைடு நூலகம்气机, 平衡情志,达到防治情志疾病的 目的。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普及推广
制定推广计划与政策
加强培训与教育
制定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普及推广计划,出 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 药情志疗法。
开展中医药情志疗法的培训与教育,提高 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 患者提供服务。
建立示范基地与平台
宣传普及中医药情志知识
建立中医药防治情志的示范基地和平台, 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中医强调情志的平衡与调和,认为七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应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同时,中医也强调情志与脏 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不同情志会对不同脏腑产生影响, 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等。
五行相克相生理论
五行相克相生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描述了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互关 系。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木克土、火克金等;五行相生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关系,如木生火、 火生土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REPORTING
• 中医药防治情志概述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理论基础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方法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案例分析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中医药防治情志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

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

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

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

《说文解字》解“志”为“意”。

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

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

而情志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二、常见情志病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观念冲突,增加了许多紧张因素和心理压力,不良情志刺激日益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以情志异常为主之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通常认为,情志病包括以下几种,即: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或将情志病证分为典型情志病证、内科情志病证、外科情志病证、妇科情志病证以及肿瘤科情志病证等几类,下面我们略做介绍。

(一)典型情志病证典型情志病证是指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这种异常的情绪日久则导致躯体疾病,预后欠佳。

历史上因心情郁闷而死者不乏其人,如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富可敌国,当他一落千丈,倾家荡产时,便郁郁寡欢,3年后去世。

(二)内科情志病证内科杂病中,多数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有调查资料显示在冠心病、糖尿病、风湿和类风湿病、关节炎中,分别有40%、39%、33%和42%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有的是由于疾病痛苦带给病人的情志异常;而有的是病人不了解病情,对疾病有恐惧感所产生的情志异常等。

这种病人在治疗内科病的同时,针对病人的情志异常进行心理疏导,排解病人的担心和恐惧,将有助于原发病的治疗和康复。

(三)外科情志病证外科手术中,也有部分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各科手术,特别是大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脏器移植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病人和家属都存在着一定的担忧焦虑心情。

手术后,若手术平安顺利,病人心情可放松,情绪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

若手术不顺利,病人的心情往往更加焦虑,此时应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四)妇科情志病证不孕症、月经病等是妇科常见病,这些疾病也大多影响病人的情绪。

如不孕症,盼子心切的夫妇,若婚后喜得贵子,则心情愉悦;若婚后久盼无子后,则心情抑郁,四处求医。

情绪的异常又常常影响女子排卵,不容易受孕。

因此,在积极进行妇科检查和治疗的同时,还应劝导夫妇双方,首先保持心情舒畅,才有利于受孕。

(五)肿瘤科情志病证由于医学界目前对恶性肿瘤尚无根治的措施和方法,肿瘤病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病患者,大多产生恐慌的感觉,情绪消沉,悲观失望。

这样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果开导病人使其情绪积极乐观,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则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第二章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一、生理基础(一)情志与脏腑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

人有复杂多样的心理活动,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

七情与人体五脏相对应,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当七情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内变化,为人体自我所能控制调节时不会引起疾病,但是当情志活动异常且持久存在,刺激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

七情内伤以损害脏腑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异常致病时各自影响不同的脏腑,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1.喜是人们愿望达到或经历能引起愉快情绪事件的心理体验。

喜是解除精神紧张状态、被人们期望的一种情绪。

心在志为喜,喜出于心,心主血脉,喜则血脉调和,气机顺畅,周身脏腑功能协调,则人感觉精神振奋,神清气爽,不但有益于健康,也有益于疾病的恢复,使人趋于年轻,所谓“笑一笑,十年少”。

生活经验证实长寿的人往往多是快乐开朗者。

2.怒是愿望不能达到或经历一些不能被自我接受事件的强烈情绪体验。

怒是逐步加深精神紧张状态,根据产生的强烈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小怒、大怒、暴怒等,临床主要将其分为郁怒、暴怒两类。

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喜条达,因此一定程度的发怒有益于身心健康,持续时间短暂,程度较轻,很快能被自我调节控制,这样的发怒能宣泄紧张情绪,减缓面临的内在及外在的压力,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

但是事物均有两面性,《素问·上气通天论篇》中有记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古人云“多怒则百脉不定”。

肝体阴而用阳,怒伤肝,大怒伤阴,使得阴血亏虚,肝阳上亢,出现气逆或出血等病证;郁怒伤肝,使得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还可影响脾脏、肺脏的功能,产生一系列病证,临床极为常见。

3.忧(忧愁)是经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是担心某种不愿发生的事情出现而产生的不良的情绪体验。

每个人都不愿意出现忧愁的事情,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经历忧愁的情绪。

短时间、程度轻的忧悲情绪经过自我调节可以很快消除,但是忧愁悲伤过度,长时间的消极情绪存在,超越了人体的耐受能力,就会产生疾病。

肺为相傅之官,在志为忧,主气司呼吸,喜肃降,而忧愁使气机闭塞,影响肺的功能。

《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肺气不降,气机不畅,就会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病证。

若肺气郁结,可出现津液不布,肺热叶焦,发为痪证。

4.思(思虑)是探求事源的心理过程,是精神集中地思考事情或问题的过程。

因思产生各种情志活动,思是情感基础,也是情感活动的主流。

脾在志为思,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思则伤脾,思虑过度会影响到脾的功能,导致运化失常,可以出现脘腹胀满不舒、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长时间的思虑不能得到排解,心情疲惫,脾气不振,纳食不佳,则会使人消瘦、面色无华,进而发展出现虚劳等证,如脾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更会出现痞满、积聚、鼓胀等证。

5.惊是指突然遇到某种意想之外的事情时精神突然紧张的情感体验,如突然见到异物或听到巨响等,精神上猛然一振,心跳加快的一种体验。

惊与恐常相伴,但惊程度轻,多由意外事物引起,而恐程度相对重,多由事先预感到的事物引起。

肾在志为恐,惊恐伤肾。

《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精舍志。

”若肾精不足,影响气血,则心神不宁,易受惊吓,多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倘若受到严重惊吓或时间较长,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则耗气伤精,损及肾脏,可导致腰酸腿软,二便异常。

(二)情志与气血情志一方面影响气血的生成,另一方面影响着气血的运行。

情志与气气的运行指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协调平衡,气机调畅,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情志异常可影响气的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情志异常导致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是不同的。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1.怒则气上气上是指气逆,即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剧烈的生气愤怒使得气向上冲涌,所谓怒发冲冠,则会出现头晕、头痛、呢逆、喘促,甚至昏厥、卒中等病证。

2.喜则气缓气缓是指气运和缓。

适宜的欢乐喜悦可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有益健康。

但是如果无节制狂喜,气运过度弛缓,会使人心神浮越,神不内守,出现精神异常,嬉笑无常,或狂笑或傻笑。

3.悲则气消气消是指气被消耗,长时间的过度悲伤使人精神不振,心情沮丧,意志消沉,耗气伤神。

悲伤伤及肺气,不但影响气的生成,而且肺气消耗,出现气短乏力,语声低微等病证。

4.恐则气下气下指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由于害怕恐惧,精神紧张,气运失调,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过度恐惧导致气运不固,精气下陷,出现头沉、二便失禁等病证。

5.惊则气乱气乱是指气的运行杂乱,突然出现的事物由于在意料之外,在人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引起惊吓,若程度严重可使人心神慌乱,坐卧不安,出现心悸怔忡、痴呆、癫狂等病证。

6.思则气结气结也可称为气郁,是指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严重时可产生气闭。

长期思考问题,精神集中,可使气机阻滞,运行失常,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纳差、脘腹胀满等病证。

情志与血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1.生气郁怒,则气郁化火,耗伤阴血。

若遇暴怒,气逆于上,血随气涌,出现吐血、卒中出血,直接导致阴血丢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