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小儿厌食症的体会

中西医治小儿厌食症的体会
中西医治小儿厌食症的体会

母猪厌食症的处理方法

母猪厌食症的处理方法 妊娠母猪或者是产后母猪往往会出现厌食的情况,此时病猪表现为:体温正常,不吃,精神良好或稍萎靡,多数伴有便秘。在这时候猪场兽医多数是企图通过注射抗生素治疗,结果往往收效甚微,有时接连注射7天以上也不会好转,过多的注射针剂以后还可能造成妊娠母猪胎死腹中的后果。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护理比治疗显得更为重要,下面介绍雏鹰猪场治疗中实际有效的处理方法。 1.将麸皮两把,白糖小把(约1两),加2-3倍冷水(20-25℃),搅拌数分钟,待麸皮多数沉底、白糖完全溶化即可。将泡好的麸皮水用脸盆盛好,放于猪嘴边,让其舔食。如果病猪开始舔食,往往会逐步恢复食欲。在病猪食欲恢复过程中可以逐步少量往麸皮中添加饲料,直到病猪食欲恢复。 2.有的病猪厌食严重,上面的方法往往不能引起病猪食欲,这时候需要用一些青饲料来来诱食。多数猪场也知道添加青饲料可以促进病猪食欲,但是由于人员、青料来源、制度等原因,使得这个方法在猪场很难实行;同时因为不懂得怎么添加,使得添加效果大打折扣。本方法贵在坚持,一般3天可以明显提高病猪食欲。 2.1给病猪添加青饲料首选鲜嫩多汁、大叶植物,比如麦菜类的叶子。西瓜皮汁水含量丰富,却因为太硬,往往病猪不喜欢。 2.2青饲料不能采来直接仍到猪前面,这对那些厌食严重的猪往往不起作用。最好是青饲料采来后马上浸泡在冷水里(水中最好加5%白糖),用脸盆装好连水一起放在母猪嘴边。一次不能放太多,多了病猪反而不吃,每次有3-5片叶子就可以了,吃完再加。 2.3如果是定位栏母猪病了,要将青饲料仍在病猪栏料槽正中,同时再各仍几片靠近两边邻近的栏位,使得邻近母猪可以艰难的吃到青饲料,给病猪造成一个抢食的场面,激发病猪食欲。 3.如果通过以上两个方法效果不佳,可以每天分两边分别注射5毫升复合VB 和4毫升VC 1次,直到病猪食欲恢复。 4.给便秘严重的病猪用肥皂水灌肠,促使宿便排出。 5.高温季节母猪厌食症发生率高,建议可以采用母猪专用的针对厌食便秘无乳的微生态制剂。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小儿厌食症治疗研究论文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运脾法 “脾为后天之本”,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精神调护失当或环境突然改变等,均可引起小儿不思进食,甚或拒食,从而形成小儿厌食症。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 1运脾法之意重在助运 运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针对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提出的有效治疗方法。运脾法是指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治疗原则。“运脾”一词,见于张隐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江育仁认为,运脾法,并非独立的一种治法,而是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运者,有行、转、旋、动之义,皆动而不息之意。运与化,是脾的功能。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运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纳,生化正常的目的。临床对脾运失健引起的病症如厌食、疳气、贫血、泄泻等有较好疗效。运脾法体现了中医着眼于调整机体平衡统一,恢复脏腑功能协调,健运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医疗特色。 2运脾法之用药重在灵动 从现代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特点看,饮食不足者少,伤于饮食者多,造成滞胃困脾,受纳运化失职,这类病证只能用解其脾困、运其脾气的法则治疗,若不适当地施以补益,则犯有“实其实”之戒,反臻病情加重,即使对于那些已属脾胃虚弱的病证,也应采用补运兼施法治疗,否则易以造成补而不受。运脾法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法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运脾之药宜以轻灵为要:一为用药的药性宜轻平清灵,如陈皮、枳壳、藿香、川朴花等;二为用药药量宜轻灵,轻灵则能鼓动气机,过重则反克伐小儿脾胃升发之气,欲运脾而反伤脾。另外,薏苡仁、茯苓、山药等具有健脾扶运而无耗阴碍胃之弊,谷芽、麦芽、神曲等运脾而不伤正,

厌食症治疗病例一则

厌食症治疗病例一则 【疾病知识】 神经性厌食症:又称为厌食症,是患者自己有意造成的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并极力维持这种状态的一种心理生理障碍。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3—25岁期间,主要罹及女性,男性与女性患病之比约为1:9.5。 本病例是一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住院调理的前后过程,供参考。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兰某,女,43岁,因“厌食、体重急剧下降3年余。”于2012-06-08入院。 病程描述:患者于3年前因退休和孩子高考失利向自感压力过大,每天睡眠差,进食少量食物,或者几乎就不吃任何食物,1年后出现体重明显骤降,由原来的50Kg降至30Kg,并出现经常性晕倒、月经不规则,去年1月份开始出现吃饭后恶心呕吐,遂与家人前往当地医院诊治,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行护胃治疗个月后,症状好转出院,饮食少量食物后无恶心呕吐,但体重未增加。 患者去年12月份出现双下肢水肿,当地医院诊断为低蛋白血症;3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睡眠差,对食物都没有食欲,每次少量迸食后会有轻微不适,发育正常,营养不良,两年未来月经,体重为30kg。身高160cm,BMI=11.7kg/m2,经常失眠,有中度抑郁症,经常有疲劳感,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任何事情缺乏兴趣。 初步诊断:神经性厌食症 鉴别诊断:1、正常节食正常节食体重虽然减轻,但食欲正常,无体像障碍和内分泌紊乱。2、躯体疾病所致体重减轻很多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可导致明显的的体重减轻,通过相关检查可以鉴别。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入院调理病程记录

调理第一天,患者一般情况同入院,情绪较稳定。入院后检查治疗较配合。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检查示:总蛋白49g/L,白蛋白34. 2g/L,血常规示:白细胞2.l*l0 g/L,血红蛋白9lg/L,红细胞2.78*10g/L,红细胞压积26.8%。心理精神评估提示中度抑郁症。患者病程3年余。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了解病情后表示:病人病史不长,体重急剧下降,生化和常规检查明显异常,考虑重度营养不良,首先明确病因诊断,排除慢性疾病的可能。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调理第三天,患者一般情况可,饮食较前增加,饮食后未述明显不适,情绪较稳定,大小便正常,查体同入院。入院后检查治疗较配合。心电图及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查明显异常。心理精神评估提示中度抑郁症。患者病程3年余。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了解病情后表示:病人生化检查明显异常,体重指数为11.7,考虑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有经常性晕倒病史,考虑贫血和低蛋白所致,应先对症营养治疗,并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出院时的病情记录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体温正常,,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记忆稍差。理解力无异常。患者自述无其他明显不适,大量饮食后无明显不适。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后指示:患者入院时,身体消瘦,体重较轻,饮食量较少,血常规示血象较低,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可以排除慢性消耗性疾病可能,经过营养等积极治疗,现饮食量已明显增加,病情已基本稳定。可以出院。遵嘱执行,将出院后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家属,拟于今日出院。 【知识小链接】轻度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以通过药物调理,但是重度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必要时则需采取手术治疗,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采用的是“3+X”全息导航技术治疗重度的神经型厌食症。 解析:“3+X”全息导航治疗技术:“3+x”是针对情绪、情感调节中枢-边缘系统而言的,“3”代表三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即:扣带回、内囊前肢、杏仁核,它们是情绪、情感调节环路中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基于亚核团理论、精神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以及以往的临床实践,选择性地部分毁损阻断,能有效控制症状;“X”代表根据患者核心症状,再选择其它相应靶点,补充毁损阻断,以达到最佳疗效,复发率低于5%。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精)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脾失健运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患者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 12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陈皮 9克,枳实 6克,神曲 9克,麦芽 9克,鸡内金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 9克,麦冬 9克,生地 9克,沙参 9克,石斛 9克,玉竹 9克,乌梅 9克,山药 9克,甘草 9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脾胃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 9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山药 9克,扁豆 9克,砂仁 3克,桔梗 3克,陈皮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现介绍几种开胃食品供家长选用。 将小茴香苗洗净切碎,稍加食盐、芝麻油、味精,凉拌当菜吃,每日半小盘。也可将小茴香加少许肉馅包馄饨、饺子或包子,让孩子进食。食量要由少增多,不可过量。小茴香健胃,理气化滞,食后可消食除满,增进食欲,实为治小儿厌食的美味佳肴。

鲜橘子皮洗净,切成条状、雪花状、蝴蝶状、小动物状等各式各样小块,加上适量白糖拌匀,置阴凉处一周。小儿用餐时取出少许当菜食之。每日 2次。橘皮药名陈皮,是一种理气、消积、化食的良药。橘皮含有大量维生素 B1、橙皮甙 (C28H34O15等,还有健胃、止呕、祛痰止咳的功能。 鲜玫瑰花摘下后,加白糖适量密封于瓶罐内,一个月后启封。将玫瑰花糖少许加入汤内,让小儿食之。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葡萄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等,是芳香健脾佳品。 小儿面黄肌瘦,时常腹泻,可用大红枣 5~10枚,洗净煮熟去皮核食之,也可与大米煮粥食之。大枣温脾健胃,益气生津,可治疗贫血、腹泻。 将山药洗净去皮, 切成薄片先用清水浸泡半天, 加大米少量煮成稀粥, 再放桂圆肉 3~ 5枚用小火煮,加白糖少许食之。山药含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精氨酸与多种矿物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的良药佳肴。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1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内金(鸡肫皮)一只,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3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2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菜籽9克,面粉适量。将韭菜籽研末,调入面粉和匀,制成饼,蒸熟,日分3次服用,连服3-5日。圆弧齿轮泵本方适用于小儿食欲不振兼见自汗、面白、肌肤不平等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3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蚕豆500克,红糖适量。将蚕豆用水浸泡后,去壳晒干,磨粉(或磨浆过滤后,晒干),即成。 每服30-60克,加红糖适量,冲入热水调匀食。本方适用于脾胃不健,消化不良,饮食不下等所致的厌食症。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4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炒白术、炒扁豆、砂仁、佩兰、鸡内金各5g,焦山楂、谷芽各10g,甘草3g。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高温齿轮泵。 疗效:2—3剂显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5

炒麦芽、焦山楂、炒神曲各10g,炒内金5g,炒莱菔子6g。 制用法:共为细面,加白面和水调成糊状,睡前敷患儿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晨取下, 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疗效:1疗程即愈。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6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大黄干草散 药物:大黄、甘草按4:1量,蜂蜜适量。 用法:先将大黄、甘草研末。每次0.5克调以蜂蜜服,每天3次,连服2天。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7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肥儿饼 药物:山药、鸡内金各60克,山查4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加面粉500克、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15克、水适量,调匀,作成小饼,锅内烙熟,当饭吃ZYB渣油泵系列。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8 儿科偏方,消化类偏方 淮曲散 药物:淮山200克,茯苓100克,酒糟曲150克,丁香2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过筛。饭后温水送服,每天3次,每次15克。 治疗小儿厌食的偏方9

中西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医西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李琦 1305033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 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1-6岁的儿童,可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可有多种因素引起,中、西医对其病因各有见解。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有中医疗法、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将详细分析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治疗;研究进展 小儿厌食症是指以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至厌恶进食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1]。该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营养状况,机体免疫力、智力发育等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康成长[2]。本文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病因分析 1.1中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中医学认为,脾胃健运才能知饥欲食[3]。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位为脾,其主要病因为脾失健运,胃纳失常。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脏功能尚不健全。喂养不当、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他病伤脾等都会影响脾胃的纳运功能,造成食欲减退

[4]。古代文献中对其病因也有诸多论述[5]:如《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察之官,化物出亦”;《素问?痹论》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藏别论著》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幼幼集成》中记载“或因病有伤胃气,久不思食”。现代中医研究对其病因也有新突破:周黎黎[6]认为,饮食不当、过用滋补、他脏虚弱、外感六淫、疾病影响和不合理用药是导致脾胃阴虚厌食症的主要原因。 1.2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分析 西医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喂养方式、自然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影响、疾病感染有关[7]。①喂养方式:出生后4-6个月是婴儿的味觉敏感期,6-7个月是其食物质地敏感期,如果此期间不给婴儿添加各种味道、质地的辅食,其在1岁后往往拒绝新食物。断奶过晚,会使婴幼儿过分依恋母乳而拒绝饮食。摄入食物若过于油腻味重也会使幼儿出现厌食症状[8]。②自然因素:夏季时由于天气炎热且湿度大,会影响孩子的消化液分泌而导致其食欲减退。③精神及社会因素:家长在吃饭时批评责骂儿童,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食减少,而且家长的饮食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④疾病及药物影响:肠道感染、结核、长期便秘、发热等疾病均会使儿童的食欲下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会使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造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炎症的体会 目的:在对妇科炎症进行治疗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探讨其疗效。方法: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妇科疾病并进行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病程以及病情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在完成治疗后,由我院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均完全得到了治愈。在80例患者中,共计有13例患者诊断为宫颈炎,11例患者诊断为宫颈糜烂,24例患者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22例患者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10例患者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临床的总治愈率达到了97.5%,总有效率达到了100%。结论:临床中在对妇科炎症进行治疗时,选择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100%,值得在临床中对其进行推广并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妇科炎症;治疗效果 在当前的妇科中,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大约有70%的成年妇女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妇科炎症,在妇女的生殖道中可以出现感染症状,例如宫颈炎、外阴炎以及阴道炎等。当前,单纯地应用西药或者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均很难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我院对80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获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妇科疾病并进行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为25~79岁,平均为(41.9± 2.5)岁,患者在治愈前,均经过B超诊断、妇科检查以及化验等诊断方式,其中,共计有13例患者诊断为宫颈炎,11例患者诊断为宫颈糜烂,24例患者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炎,22例患者诊断为真菌性阴道炎,10例患者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 1.2 方法对于所有患者均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中药药方为:150g 炒大黄、100g赤芍、150g苦参、150g黄连、100g吴茱萸、80g当归、150g黄芩、80g蛇床子、50g白矾、150g百部、100g五倍子、30g白果、10g冰片、5g麝香以及10g雄黄。将以上药物焙干并研磨成为细末,而后粉碎经过500目筛子,保证肉眼无法将植物的纤维看清为准,而后在加入10g的水飞朱砂、30g的珍珠粉以及10g的甲硝唑粉,将药粉均匀地混合在一起,而后在取得以上的同样一份药品,并在其中添加青黛粉,按照1∶1的比例进行混合,在玻璃质的广口瓶之中进行储存,避免出现泄气的现象,经过专业的高温灭菌操作后,便可以在临床中应用于患者。 在进行操作前,详细地对患者的病史以及病情进行询问,并认真地做好相关

青少年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青少年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导语:很多青少年都出现了身材矮小的情况,这主要由于就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就是很多青少年最近都出现了厌食症,不想吃各种东西,这种现象 很多青少年都出现了身材矮小的情况,这主要由于就是营养不良导致的营养不良,就是很多青少年最近都出现了厌食症,不想吃各种东西,这种现象是非常严重的,会影响到我们青少年正常的身体健康发育,一定要尽量的避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青少年厌食症的治疗方法吧。 1.平时吃些山楂等酸性食物,促进胃肠运作;买些健胃药,适量服用。厌食症的诊治必须视患者的病情而定,病情严重的话,甚至必须入院接受心理医生、专科医生及营养师的观察及诊治,再配合行为治疗,使到病人的体重渐渐回升。若是病情还不太严重,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也有可能康复。值得注意的是,厌食症患者如果仍处于发育期,而器官又已受到损坏,可能在病情好转之后,功能还无法恢复正常,会影响到生理发育和成长。患者是否能康复,也必须视病人的意志力而定,疗程则因人而异,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最重要的是,要尽早治疗,不要等到病情很严重才上门找医生。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患者在患病初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上厌食症,而家人由于生活忙碌,或是不常在一起用餐,而忽略了病人的病情,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病情已不轻。 2.手术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采用的现代脑立体定向技术从设备和技术上来讲均达到了安全、微创的标准。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的是难治性精神病患者,通俗的讲就是药物、电休克、心理等内科方法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或者是服药后副作用过于严重,患者无法耐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心得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79122060.html,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心得体会 作者:崔东玉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阑尾炎的心得体会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以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为60例,对其进行西医抗炎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为60例,对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1个疗程都为7天。结果:治疗组采用中西 医结合保守治疗方式的治愈率为76. 67%,对照组采用西医抗炎治疗方式的治愈率为63. 33%。在1年后的复发率上,治疗组为14.81%,对照组为48.00%。结论:中西医结果保守治疗阑尾炎,比一般的西医治疗有效率更高,且复发率相对较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阑尾炎;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心得体会 是作为外科比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阑尾炎在治疗中通常会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如果能对阑尾炎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治疗,则可以使患者免于痛苦的手术治疗。阑尾炎在中医中属于“肠痈”范畴,历代医学家积累了众多宝贵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本文主要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对阑尾炎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疗效加以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以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普遍在11-53岁,平均年龄为31.45±1.32岁。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为60例,治疗组患者为60例。病程为1-7天,平均病程为3天左右。对照组与治疗组1个疗程不基本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60例,对其进行西医抗炎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为60例,对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与治疗组1个疗程都为7天。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都必须禁止吃辛辣刺激食物,且需要好好休息,放松心情,同时需要注意对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 对照组采用抗感染疗法:在100ml0.9%生理盐水中加入2g氨苄西林,每天两次静脉滴注;50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16万U庆大霉素,每天一次静脉滴注;250ml 2%甲硝唑,每天一次静脉滴注。研究对象中无任何人产生药物过敏。当疼痛较厉害时可对患者进行莨菪碱或罗通定肌内注射对症状加以缓解。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

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推荐方药:异功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佩兰、砂仁、神曲、鸡内金等。经验方加减:佛手、山楂、麦芽、苍术、石菖蒲、白术、九香虫、党参等。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小儿健脾化积口服液等。 2.脾胃不和证治法:运脾开胃。推荐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陈皮、枳壳、藿香、神曲、炒麦芽、焦山楂等。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香橘丸、小儿消食片等。 3.脾胃阴虚证治法:滋脾养胃。推荐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乌梅、白芍、甘草、焦山楂、炒麦芽等。经验方加减:苍术、乌梅、鸡内金、茯苓、槟榔、甘草、沙参、麦冬、石斛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发表时间:2015-01-16T13:39:25.160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方静萍 [导读] 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静萍 (静宁县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甘肃平凉7434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摘要】小儿厌食症以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因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被认为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摄食问题之一,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等范畴。由于厌食症的长期存在,造成机体营养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 日趋增高,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尤为突出。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1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小儿喂养的原则应当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规律,没有节制,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不振。(2)痰湿滋生:乳母过食寒凉,小儿嗜食生冷瓜果,导致脾阳受伤,痰湿内生,壅阻中州,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出现厌食。(3)脾胃虚弱:小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虚弱,或痰病迁延,损伤脾胃,使消化功能低下,降而致厌食。(4)虫积伤脾:小儿脾胃虚弱,食不洁饮食或有吮手指的习惯易患肠道虫症,虫积扰乱脾胃气机,影响消化吸收而致厌食。 2证型治疗: (1)脾失健运型:症见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乏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厚白或白腻。治宜燥湿运脾,消食开胃。方用不换金正散合健脾丸加减。药用苍术、藿香、陈皮、砂仁、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神曲、佩兰、枳实等。(2)脾胃气虚型:症见不思饮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不振,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异功散合健脾丸加减。中成药可用启脾丸或健脾丸。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扁豆、木香、山药、砂仁、鸡内金、神曲、焦山楂等。(3)胃阴虚亏型:症见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胃,消食助运。方用益胃汤合保和丸加减。药用沙参、石斛、玉竹、乌梅、白芍、甘草、谷芽、炒麦芽,神曲、砂仁、鸡内金、连翘等。 3预防: 至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民间的“若要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具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小儿喂养时,最好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家长们不要给孩子滥用高级营养滋补品,更不可恐吓强迫孩子进食。 4讨论: 中医药治疗本病以辨证论治方药为主,改善脾胃功能失调,调整脾胃功能的中药能促进机体肠道功能,有利于机体对缺乏物质的吸收利用,并且中药本身也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在对本病的机体研究方面,已从局部肠道功能状态扩展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并继及到细胞生化、神经介质、胃肠激素等医学科学前沿领域,有些近年来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及研究。 参考文献 [1]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4(5).58. [2]王丽珠: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20. [3]陈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3):199、200.

厌食症的治疗

治疗 由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通常否认病情,不愿配合治疗,一般在治疗前其病情已持续一段时间,病人体重丢失较多。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需要灵活的方法及现实的目标,同时应是多种模式并重。此外,还需长期随诊。 若体重减少已达严重程度、体重减轻的速度过快或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75%以下时,当务之急是迅速恢复体重,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住院治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帮助体重回升或阻止体重继续下降、纠正狂吃、呕吐和/或使用泻剂的行为、评估和治疗潜在的严重内科并发症、处理相关情形(如,严重抑郁、自杀倾向等)。少数病人可能需要鼻饲或胃肠外营养。 一俟患者的营养、水电解质状况趋于稳定,即应开始恢复期治疗。神经性厌食的复发率较高,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病人应与医生及家属共同讨论制定恢复期的维持治疗计划,定时复诊,由医生来指导其下一步的治疗以减少复发。 对处于恢复期的病人可在门诊继续治疗。由于患者痛恨体重增加、否认患病和作伪行为,使治疗变得较为复杂,往往需要多科联手。恢复期治疗的目标是维持内科及心理上的稳定性,定期称体重、查电解质和生命体征检查,在药物、营养及心理各方面都给予必要的治疗及支持。 营养治疗及管理 神经性厌食的营养不良继发于厌食、拒食等引起的异常饮食量减少,也可由于自发性呕吐、服用泻等因素引起并加重。 营养支持包括:能量补给、营养素的全面补给及必要时的管饲和静脉营养等。

1) 要努力争取患者的合作,医务工作者和营养师在鼓励病人摄取合理的热量的同时应尽力建立亲密的、富于同情心的和稳固的医患关系。以便帮助患者解除顾虑,纠正不良的进食行为。 2) 监测病人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正常体重相差的百分比,以制订使病人逐渐恢复正常的计划。 3) 了解病史、膳食史、及病人是否服过利尿剂、腹泻剂及其它药物,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4) 对病人拒食这种病态行为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为病人计算热卡、制定食谱。 5) 给以高热量饮食。膳食从低热开始,逐渐增加热量摄入,但要注意缓慢增加,热量摄入要根据年龄而定。治疗开始时每天给予1200~1500Kcal,以每周500~700Kcal的能量递增,最高可达每天3500Kcal左右。 6) 低脂肪和低乳糖饮食有助于减轻胃肠不适。 7) 逐渐增加病人蛋白质的供给,以减轻水肿。 8) 有充足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 9) 治疗早期慎用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一时增加肠道容积,不能耐受。 10)与患者协商制订食谱。选择病人喜好的食物,注意烹调方式及调味,使食物美观精致,味道可口,刺激病人食欲。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感染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感染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3-06-25T10:10:11.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6期供稿作者:韩守安[导读] 中医用补气血、去瘀腐、托脓走表使六淫之邪外泄,同时外用中药煨脓长肉,促使坏死组织尽早脱离,新鲜肉芽组织增生。韩守安(和县中医院安徽和县 238200)【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389-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感染,在慢性感染急性期通过清创、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结合自拟中药内服方、外用中药纱条换药,治疗慢性感染的观察。方法在慢性感染急性期通过清创、局部分泌物的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结合自拟中药内服方、外用中药纱条换药,治疗慢性感染。结果在慢性感染急性期通过清创、局部分泌物的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结合自拟中药内服方、外用中药纱条换药,治疗慢性感染取得满意的疗效,使创面得以愈合,避免慢性感染引起的更大伤害如截肢,使患者得到早期康复。【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内服方中药纱条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疾患之一,临床上经常出现四肢外伤后,创面感染,皮肤损伤严重出现皮肤缺血坏死后缺省和感染,中风后遗症、慢性病长期卧床后出现褥疮伴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糖尿病干湿性坏疽,有时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细菌产生耐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皮肤局部缺省需要植皮,患者拒绝植皮,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 本文总结近3 年来,用自拟中药内服方、外用中药纱条换药结合在慢性感染急性期通过清创、局部分泌物的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20余例慢性感染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3岁,糖尿病足5例,褥疮5例,骨髓炎3例;外伤后感染8例;下肢淋巴管炎慢性2例,其他2例。 1.2中药方剂自拟内服中药方: 桃仁15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生地12克,川芎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20克,丹参12克,党参15克,紫花地丁20克,皂角刺10克,连翘12克,紫草12克,白芷12克,桑枝15克,血竭5克,益母草20。 下肢加黄柏10克、知母9克,每日一剂,15天一疗程。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去腐生肌、托脓外泄、煨脓长肉的功效;急性感染则表现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久则邪盛毒深、肉腐为脓,流注于经脉肌肉间隙,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作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合皂角刺、紫草、白芷、桑枝、当归、血竭、益母草能去腐生肌、托脓外泄、煨脓长肉的功效,党参、益母草补气血,本方具有清、消、托等功效,使邪去正存,得以康复。慢性感染多表现为虚中夹实之症,一般为痈疡后期、气血皆虚,见有脓液清稀,疮口久溃不敛,多伴有异味,并可见疮面内有坏死不洁组织,在清热解毒,去腐生肌基础上加用党参、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药,给予补气血、通血脉、去腐生肌、托脓外泄、清热解毒;让腐肉为脓、托脓毒移深就浅、疮面早净,同时煨脓长肉、补气血、通血脉也促进疮面愈合。自拟外用中药换药方紫丹参150克,紫草30克,白芷50克,大黄50克,血竭20克,加水煎至1500毫升。 置纱条消毒后换药。根据疮面情况每天或隔天一次。 1.3治疗方法对于慢性感染患者先行清创、修整创面、局部分泌物的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包扎换药,开始中药内服方每日一剂水煎早中晚分服,中药外用方换药每日一次,在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期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1.4典型病例患者,谢××,女,72岁,因右足不慎被热水袋烫伤一月余,患者自己瞒着家人,后出现异味被家人发现,来院患肢第四趾外侧,第五趾全部坏死,发黑,患足肿胀,足背坏死脓液达跖跗关节,足底坏死脓液也达跖跗关节,伴发热,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近二十年,给予抗炎、降糖和清创处理,术中见第五跖骨发黑、坏死,足背和足底皮下深筋膜及肌肉间隙内坏死组织伴脓液;建议到上级医院会诊,并做血管造影;上级三甲医院会诊意见,建议自小腿中下1/3处截肢,患者拒绝;来院要求保肢治疗。急性期根据细菌培养和联合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和自拟中药内服方每日一剂早晚分服,并用自拟外用中药换药方,开始每天一次,后创面好转改每二天换药一次;经治疗半年创面基本愈合。 2 讨论 慢性感染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引起的坏疽,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病例,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和下肢主要血管病变影响下肢远端血供,糖尿病引起末梢神经病变影响肢体远端皮肤张力,慢性感染进一步加剧局部组织微血管堵塞,造成远端组织缺血坏死,传统的观点,糖尿病引起的坏疽,多选择截肢,而且手术前,应给予血管检查,截肢部位应在病变血管以上。根据多年来,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对多种原因引起慢性感染的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明显优越,能避免患者截肢,减少致残。中医认为:脓液是津血在外感六淫演化成的,慢性感染津血丢失,再者影响饮食,久之患者身体亏虚;创面久存,六淫不去,乃正气不到之故,正气依附有形之血,慢性创面血管闭塞,有形之血不到,无形之气远离。中医用补气血、去瘀腐、托脓走表使六淫之邪外泄,同时外用中药煨脓长肉,促使坏死组织尽早脱离,新鲜肉芽组织增生。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去腐生肌、托脓外泄、煨脓长肉的功效;急性感染则表现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久则邪盛毒深、肉腐为脓,流注于经脉肌肉间隙,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作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合皂角刺、紫草、白芷、桑枝、当归、血竭、益母草能去腐生肌、托脓外泄、煨脓长肉的功效,党参、益母草补气血,本方具有清、消、托等功效,使邪去正存,得以康复。慢性感染多表现为虚中夹实之症,一般为痈疡后期、气血皆虚,见有脓液清稀,疮口久溃不敛,多伴有异味,并可见疮面内有坏死不洁组织,在清热解毒,去腐生肌基础上加用党参、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药,给予补气血、通血脉、去腐生肌、托脓外泄、清热解毒;让腐肉为脓、托脓毒移深就浅、疮面早净,同时煨脓长肉、补气血、通血脉也促进疮面愈合。

脾胃病科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 厌食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思饮食,见食而烦,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病证。严重者恶闻食臭,见食物则恶心欲呕,故又称恶食。临床所谓之纳呆、纳差、食欲不振、不思食、不知饥等皆属本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年)。 神经性厌食症诊断包括: (1)年龄不限; (2)常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 (3)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 (4)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 (5)少数患者唯恐长胖特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瘦,致使体形消瘦、厌食纳差者。 (二)证候诊断 1.肝脾不调证:不思饮食,脘胁胀满或痛,嗳气频频,精神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 2.饮食积滞证:厌食、恶闻食臭,或呕吐食物,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或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 3.湿浊内阻证:不思饮食,厌油腻,脘腹痞闷,周身倦怠,大便溏而不爽。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4.脾阴不足证:纳差少饥或饥不欲食,胃脘嘈杂,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或细数。 5.脾胃气虚证:不思饮食,少食即胀,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甚则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红曲、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木香顺气丸等。 2.饮食积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开胃。 推荐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枳实、茯苓、黄芩、黄连、白术、熟大黄、神曲、红曲、甘草等。 中成药:保和丸等。 3.湿浊内阻证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大腹皮、炒苍术、陈皮、茯苓、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大枣、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丸)等。 4.脾阴不足证 治法:甘淡益阴,滋脾健运。 推荐方药:益脾汤加减。淮山药、太子参、莲米、薏苡仁、芡实、白扁豆、茯苓、白术、桔梗、石斛、稻芽、炙甘草等。 5.脾胃气虚证 治法:补气和中,健脾开胃。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实者用泻法,虚者用补法,可取上脘、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若寒中伤饱,食谷不化,刺上脘、中脘;不饥不食,刺然谷,见血立饥;饥不能食,脾胃气虚,取中级、足三里、三阴交。 2.灸法:脾肾两虚,纳少腹胀,灸中脘。 (三)推拿疗法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 2.手法:摩、按、揉、一指禅推法。 3.操作: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时间约1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