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第四推动力


陈元

先进的市场信用体制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它可以把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把与市场信用相关的要素和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规划、政治优势和传统文化等,通过释放市场主体各方面的需求和能量,促进市场信用的完善和发展,保障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这是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我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生机制。

开发性金融促进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总结研究开发性金融的实践,形成了开发性金融理论。这一理论立足国情、吸取先进经验,是致力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接受我国经济发展检验的理论,是可以从金融业改革发展推广到其他行业改革发展的理论,是可以从我国的发展推广到其他国家发展的理论,归根结底,是我们国家自己的金融理论。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揭示市场信用体制建设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阐明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第四推动力,提出经济发展第四推动力理论分析模型。这一理论模型把市场信用体制因素引入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之中,比较客观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指导实际工作中以市场信用体制建设锁定和化解发展中的风险,通过建立市场信用发展评价制度,使信用建设从零散的、孤立的、定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发展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可以定量操作的运行机制,更加合理地调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出

以罗伯特·索洛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一国物品与劳务生产的关键决定因素,也就是说:资本、劳动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3个动力源泉。这个理论没有考虑其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基础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市场已经是发展成熟的,经济增长一旦启动,市场体制就能自动稳定持续下去。然而,大量的经验事实与之并不相符。实际上,市场始终是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体制不健全、不发达是一个普遍现象。三大动力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出现很大差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在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自由流动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呢?当然,不同国家之间财富差异有相当一部分与其资源的丰富程度有关。但是,资源大致相同的国家在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别,这就需要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市场体制分析

。制度经济学对市场体制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这一点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我们进一步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并不仅仅是在资本、技术、劳动力上的差异,两者最基本的差异是市场体制。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市场体制实际上成为影响三大动力效率的基础因素。市场体制缺损与制度落后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一方面,表现在不能有效调节地区间、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目前的“三农”、社会保障、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另一方面,经济转轨过程中孕育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这种系统性风险是因体制落后造成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缺乏和监管不力,表现在投融资体制和微观制度、金融基础制度的落后,使得政策传递不到位,宏观调控难以有效,市场效率低,投资、消费、出口成本比较高,整个经济呈现为粗放型经济。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制中,市场信用体制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各种市场问题从根本上看都与市场信用体制有关。因此,我们的研究着重于市场信用体制,这样有助于抓住问题的核心,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为了论述简洁,本文以下内容所提到的体制或市场体制主要指市场信用体制。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加速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觉、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探索新的发展思想和途径

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发展、赶上时代步伐,有必要将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四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在一起研究,有必要将经济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同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必要将投入与产出放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上观察研究,将更多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四维体系,是以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作为自变量,经济增长作为应变量,将三维空间无法观察到的而实际是四维空间发生的问题,简练、清晰、全面地展现出来。虽然体制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这3个硬因素相比,独立性较差,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作用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维度来看待。随着体制的不断完善,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大。在现代化大厦中,体制是一面墙,天圆地方,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我国现代化大厦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当然,这样的分析其跨度和难度是很大的,其意义也是很大的。

我们将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结合在一起研究,具体想解决3个问题:一是以中国

经验为基础,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一个更加一般化的增长解释模型;二是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经济增长的真实关系;三是依据中国经验,对发展经济学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能有更深度反映,并以此作为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原理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经济学只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经济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以市场信用体制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市场体制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经济规律与社会规律结合是自然的结合。我们研究的最大难点是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经济增长的具体关系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第一和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四维体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体制建设是经济发展第四推动力,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经验认识,而且其内部存在客观的内在联系。就像技术进步与劳动效率提高密切联系一样,体制建设与资本使用效率有密切关系;就像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内生力量一样,体制建设也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生力量。在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着固有的高效体制,体制是发展中的体制,市场是发展中的市场,我们必须考虑体制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罗伯特·索洛揭示以高效体制为基础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内生力量而获得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分析体制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是为了获什么奖,而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市场信用体制建设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分析是初步的,只是建立了一个初步框架,大量的工作还要留到以后充实和完善。

罗伯特·索洛比较深刻地论述了技术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技术劳动力的新变量,并把技术作为一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从而使他所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显得比较简洁有效。借鉴并参考索洛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此不对劳动力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做更多的讨论,因为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其他文献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我们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市场信用体制与资本的关系上面,提出信用资本这个新变量。信用资本是指市场信用体制在一定发展程度条件下的信用资源。信用资本的使用效率与市场信用体制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用信用资本来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个新变量来说明市场体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市场体制是否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市场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体制和技术进步一样,都是可以使生产更有效率,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产出。市场体制还具有技术所没有的对经

济主体的激励作用。下面我们尝试提出加入市场信用体制变量后的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认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在市场体制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4个自变量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可用下图简单表述出来:
体制

技术 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本

劳动力

这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综合、全面、长期的发展,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还是用大家比较习惯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但总体上反映了其趋势。我们做这样的简化,有助于在理论上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体制、资本、劳动力、技术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劳动力与技术之间存在效用关系,索洛在其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对这个效用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且可以用技术劳动力效用函数表示。同理,体制和资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效用关系,也就是说,信用体制的发展情况与资本的使用效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用信用资本的效用函数来表示。

借鉴索洛的研究成果,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劳动来表现,即技术进步表现为哈罗德中性。技术变量同劳动变量有效结合在一起时的劳动,称为技术劳动力。开发性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信用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善市场信用发展水平,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市场信用体制变量同资本变量有效结合在一起,称为信用资本。因此,市场体制也可以近似表现为开发性金融中性。这一点从实践经验上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如果一个市场的信用体制比较健全,这个市场的资本流动性将会大大提高,资本投资效率也将会正向增加。基于此,我们把市场信用体制作为一个要素加入到我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包含信用资本效用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这个模型反映了市场信用体制发展程度(信用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和开发性金融作用,加快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可以增加信用资本的效用,进而增加社会总财富,促进经济不断增长。简言之,加强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结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进一步伸展:

一是,有效率的体制是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是在特定的体制下组合和运作的。体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变量,也是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适宜的

体制是保证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一个好的体制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可以比较好地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因此,在原有已知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体制建设因素,实际上是我们对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二是,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基础。有效的市场信用体制能合理地动员和调配社会资金流动,把一些部门剩余的资金补充到需要资金的地方,是社会资金循环的调节器。同时,有效的市场信用体制通过创造金融资产的方式,使原本分离的信用行为,如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有效结合起来,这既可以提高储蓄和投资的社会总水平,又可以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信用体制是一切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体制创新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那么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则是经济增长的最初推力之泉;信用发展程度越高,经济增长的动力越大;有效的市场信用体制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持续的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基础。

三是,先进的市场信用体制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应该肯定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是,单纯从资本、劳动力、技术本身来看,它们并不能消除经济增长道路上所有障碍,也不能自动地为自身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环境。只有体制的变化才能消除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些非技术性障碍,才能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因为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代表形式。生产关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基本要素有制约作用。先进的市场信用体制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将市场信用体制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经济分析并建立第四推动力模型,与新古典模型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继续保留了新古典模型中三要素决定经济增长的论述;2.论述了体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3.论述了体制发展既是信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和动力;4.一个国家只要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比较发达的市场信用体制,就可以比较好地保障本国经济高速增长。将市场信用体制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纳入经济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揭示信用体制发展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能把传统经济学忽视的市场体制作用反映出来。从我们的模型中可以看出,决定经济

增长水平和速度的关键在“效率”,在众多影响“效率”的因素中,“市场信用体制的效率”则处于核心的地位。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体制的发展是根本的发展,有效率的体制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反之,无效率的体制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个结论是有根据的,是有内在逻辑性的,是与实际情况高度相符的,是可以定量的,是真实的。

体制作为第四推动力,并不是说其重要性位列第四,而是考虑到资本、劳动力、技术这3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有了充分研究,我们现在把体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要素提出来重点研究,并在我们的第四推动力增长模型中放在四维之首,有其特殊考虑。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需要资金、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更需要完善发达的市场信用体制。市场信用体制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大凡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是市场信用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市场信用体制的支持,很难想象一个市场信用体制落后的国家,它的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会非常顺利。在以信用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是社会活动价值形态的反映,是金融活动的最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把市场信用体制视为市场体制的最核心部分,体制问题也就自然地成为四维分析的首要问题。传统的(或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政策都是以这个国家有现成的有效(但不一定是高效)的市场体制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在大多数国家并不存在。中国的经验在于,如何在发展中建立、培育这个体制。而这个体制的核心是市场信用体制,特别是跨越地缘和血缘网络的市场信用体制。

开发性金融在实践中对上述基本结论有深刻体会,融资推动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对保障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为了使理论思维比较紧凑,我们不做展开列举。需要强调的是,开发性金融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自于实践,用于实践,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第四推动力理论的实践因素

第四推动力实践因素指的是影响市场信用体制发展的因素。我们在开发性金融理论其他部分从社会、法律、文化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信用体制发展落后的根源:一是,传统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造成我国现代金融信用基础脆弱;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造成我国现代信

用体制建设缺少内在动力;三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宗教习俗,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造成我国现代信用体制建设缺少必要的润滑剂;四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制度之间缺失有效联结机制,造成我国现代信用体制建设缺少有效监管。我们对上述这4个方面不多加论述,这里仅从经济方面进一步分析影响市场信用体制之因素。

影响市场信用体制的经济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企业发展水平。
一是,地区经济越发达,各种信用活动的数量越多,也更容易产生信任。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地区信用环境的一个典型指标;同样,一个地区的市场信用发展程度也直接制约其经济发展水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会追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人对信誉等社会属性会看得更重,地区经济环境也更为有信。同时,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研究表明,人均GDP在300~500美元之间,信用被视为可有可无;人均GDP在500~1000美元间,信用往往被大肆破坏;人均1000~3000美元之间,信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间,是信用重组阶段;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信用便进入较良性的循环阶段。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了1000美元,接近3000美元,这正是市场信用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下大力气把市场信用体制搞上去,对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在第四推动力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用这套体系评估、推动、指导各地区市场体制建设。

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好,交易也越发达。按重复博弈理论,交易频繁发生,交易参与者出于对长期利益的追求,会理性的选择信任。亚当·斯密曾发现16世纪的荷兰人比英国人更讲信用,这与荷兰的商业经济更发达不无关系。研究表明,在一个市场信用发展程度比较落后的地区(信用度为10%),市场化程度增加1%将使该地区信用度增加5%,进而改进该地区投资效益。我国西部地区市场体制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比较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为0.301,而东部地区达到0.365,西部地区要比东部地区大约低17.8%。因此,加快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对改善投资拉动效应很重要。

三是,城市化水平影响区域经济,并通过经济运动影响信用环境,一个区域的城市化程度越高,可以预期信用环境越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和艾比尼泽用“磁力”理论分析了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城市像一个巨大的

“磁场”,可以吸引周围区域的各种要素,聚集大量资源和信用,通过经济活动产生出生产力,并辐射到周围区域,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发展。我国今后30年是城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也是市场信用体制的高潮期,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有助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交流频率较多,信息相对较公开和全面,信用活动的成功率也较大,有利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良好的信息条件无疑对整个信用环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假定中,信息通常是充分、完备的,获取的成本为零。但这种无摩擦的状态在现实中基本不成立,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严重的信用缺失。在商品交易中,卖方隐瞒质量价格等信息获得超额收益,其他卖方效仿将会引发“劣货驱逐良货”的情况;信贷市场中为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银行提高利率,同样驱逐“高质量”的借款者。所以,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可以有效促进市场信用体制建设,加快经济发展。五是,企业发展水平与企业信用制度相关。在以信用为特点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用活动非常活跃且多变,交易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的信用制度是现代信用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信用行为,主要体现在与消费者、其他企业和银行间的外部信用关系上,与员工内部信用关系上,与政府等公共机构的信用关系上。政府、银行和企业都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其相互间的信用行为是地区信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规模越大,竞争力越强,越值得信任;国有企业往往代表政府信用,民营企业的发展程度真正反映了社会信用的发展程度,外资企业进入代表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际组织对信用环境的肯定。我们应该继续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持续坚持鼓励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这对信用体制的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从经济角度进一步分析,有两点更加清楚:

一是,市场信用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作用。信用建设是制度建设的最高等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积极建设和完善更具透明度的市场信用体制,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发达国家的先进很大程度上是体制和制度的先进,美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建设的成功。我国是发展中的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发展中的体制,体制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加速体制建设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不加速体制建设,对内会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受到严重制约,对外会使整体竞争力、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受到进一步威胁。

二是,市场体制建设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自发演进。西方发达市场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发演进的成分较多,但也有政府的作用。我国显然不能走西方国家主要依靠自发演进的老路,因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会给予我国市场机制自由进化、重新发育的时间,我国也没有财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进成本。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依靠党团组织、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推进,通过自觉主动地培育市场,加快市场信用体制建设。政府具有社会公共性质,其行为是以公共利益为准则的,影响也是深远和复杂的。政府的信用行为可分为主导者和参与者这两部分。政府作为主导者可以在构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中起到主导地位作用。政府作为参与者可以作为信用制度实践者,政府有信,则社会有信。但是,政府主导的市场信用体制与依据市场发展内在规律建立起来的市场信用体制会有差异,容易潜伏和累积全局性风险。这主要因为,全局性风险通常与政府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政府不宜过多的直接参与和干预。这种情况下,开发性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坚持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自身的融资优势相结合,通过融资推进社会各方共同进行信用建设、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建设市场的方式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通过建设市场,把资金以及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技术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融资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健康运行体制和协调合作体制,从而把经济效率和增长大幅放大,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稳定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查看 《国际融资》 的所有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