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1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17课《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重点)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小说语言,揣摩小说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重点、难点)

3.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人物形象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结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写作背景

1870-——1871年,法国通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在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本文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授法语、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时表现出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情感。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郝叟.()哽咽

..()()ào()nǎo()诧.异()

字帖.()强.迫()xuān闹()jiè尺()

2.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选自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开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和结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深刻主题?

5.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导学探究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完成下列表格。

2.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3.下面几段文字是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从课文中找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作用,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①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②韩麦尔先生……脸色苍白……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找出文中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5.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它的深刻含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融合提升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用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离别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像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这一天,暨南大学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2.选文中“最后一课”前的气氛与往日有没有不同?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3.怎样理解“我的表在衣袋里滴滴答答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这句话?

4.“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为什么这种声音在“我”听来是“沉重”的?

5.理解“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一句的表达效果。

6.这节课下课后,“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结合选文回答,学生们、教师们会怎么办?他们会向哪个方向走去?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生在和平盛世的你是多么幸福,读过上文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不少于60字)。

8(选做)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以下比较,并回答问题

(1)两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不同:

(2)两文表现主题的相同:

谈谈感悟

结合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载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

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你们走吧”,完成练习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忽然

..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一句中,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4.指出下列词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

5.韩麦尔先生最后写的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你如何理解?

6.“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想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是韩麦尔先生最后的动作,请联系全文,发挥想象,试着补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二)本文的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的作用。从文中找出下面细节描写的句子,认真分析。

①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这位老人的举动从另一个测点表现了法国人民的什么精神?)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把字帖比作小国旗,反映出小弗朗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

(渲染了当时教师怎样的气氛?)

课外拓展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长而益.精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市.鞍马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2)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下列两句请用《木兰诗》中的句子来表达。

(1)转战驱弛凡十有二年(五个字)

(2)数建奇功(五个字)《出师表》中考试题及答案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5、结合选文分析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答:谨慎、才智过人、忠心

6、选问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7、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8.“开张圣听”的意思是扩大圣明的听闻,“引喻失义”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9.第一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既指出了不利的客观条件,又指出了有利的主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作者认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

10、“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归纳。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委重任。③临崩寄大事。

1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

C.兴复之效——东施效颦

D.咨诹善道——道听途说

12.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14.诸葛亮智慧化身《三国演义》很多事例体现这特点,如摆八卦阵,空城计火烧赤壁六出祁山

15.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

C.遂率子孙荷担着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6.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报先帝,忠陛下南方已定,兵甲以足

17.这两段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8、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答: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及“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19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2 分)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1.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4分)

答: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22. 前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妄自菲薄和作奸犯科。

23. “使内外异法”中,“内”指宫内,“外”指朝廷;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宫中和府中。

24. 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 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 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25. 写出第一段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诚宜开张圣听

2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 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秋”字可看出,诸葛亮写这封信是在秋天。

B. 文中“先帝”“陛下”是指同一个人。

C.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是个倒装句,即“于内不懈”,“于外忘身”。27.第

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开张圣听,不应该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用原文回答,2分)

29.、下列对文章(节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2分)

A、表、记,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B、两段文字五次提到先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C、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D、这两段文字,寓情于议,感人之深。

30、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赤壁之战、火烧新野

31.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32.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为了汉室之隆

33. 第3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35.你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答: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淡泊名利有谋略、尽心尽职的贤臣,

36.选文第一段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选文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7.诸葛亮叙述自己的经历,其目的是表明要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及对刘氏父子的忠诚。

3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3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4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

《陈涉世家》中考试题集锦

1.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士兵对陈胜的敬畏;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2.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周密细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4.陈胜、吴广决定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用选文原句回答)(3分) 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5.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6.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4分)

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用原文回答)

48.陈涉与佣者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什么?(3分)答:为了说明陈涉青年时期的伟大的抱负。

《隆中对》中考题集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3分)

A. 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

B. 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

D. 信义著于四海皆以美于徐公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3.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5.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7.“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答出3点)

8.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9.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1分)

12、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分)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1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

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5.(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6(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17.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18.简答:(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1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

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

20.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21.填空: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或“军事”、“军队”)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民心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或“物资”)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22.简答题: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23.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

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24、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1)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2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唐雎不辱使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3、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分)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与秦王同归于尽。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5.(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6.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8.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答: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

9.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10.简析划线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1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19.填空。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1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锯木厂(jù)喧闹(xuān)踱来踱去(duó) 纵身(zònɡ) 督学(dū)::郝叟(hǎo:sǒu)::诧异(chà)::溜冰(liū)钥匙(yào:shi)::强迫(qiǎnɡ)::祈祷(qí)::哽住 (ɡěnɡ) (2)词义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2.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最后一课》学案

7 《最后一课》学案 一、资料补充 1、作家和作品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三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哽.()懊.()悔郝.()叟.()祈.()祷.() 2、解释 懊悔: 祈祷: 3、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国人,名字是。体裁是,本文是以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4、小说体裁的指导 (1)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读课文,落实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5、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部编版 6《最后一课》导学案

6 《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作者与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自主学习】 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诧.异()懊悔 ..()惩罚 ..() ..()祈祷 郝叟 ..()戒尺 ..( ) ..()宛转 ..()哽咽 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 2、释词 征发:祈祷: 思量:诧异: 喧闹:惨白: 懊悔:哽咽: 3.整体感知课文: 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 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 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 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 (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6)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7)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交流展示】 1. 请一个小组展示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的文字的情况(成员分好工,可两人说有关小弗朗士的描写文字。另两人说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文字)。 2. 请一个小组谈谈: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最后一课》导学案

7《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捂( ) 戒( ) 凳( ) 叟( ) 膝( ) 赚( ) 钥( ) 匙( ) 藤( ) 挟( ) 皱(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学法提示:用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4)本文围绕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1、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3、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4、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5、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6、“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7、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2018-2019年苏教版语文八上《最后一课》word学案

7《最后一课》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 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

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最后一课》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最后一课》学案(无答案)鲁教 版五四制 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4、、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前预习案请学生按照指导来展示积累的知识卡片。展示内容可以包括词句积累、作者情况介绍、背景介绍、文学常识、文题理解、文章结构等。 1、正音正字。捂( ) 戒( ) 郝( ) 叟( ) 膝( ) 诧( )

惩( )赚( )钥( ) 匙( ) 藤( ) 祈( ) 祷( ) 哽( ) 挟( )懊( ) 皱( ) 损()喧闹:懊悔:惨白: 2、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熟悉课文 (一)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该小说主要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二)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三)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课中学案 一、导入新课

二、感情朗读展示(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2号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朗士前后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5)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四、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 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 的主题°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作者与作品: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1873年 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多是反映普法战争时期法 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绪°《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最后一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 译文° 【自主学习】 听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诧.异()懊悔 .. ..()祈祷 ..()惩罚 () 郝叟 ..()戒尺 ..( ) ..()哽咽 ..()宛转 捂.( ) 膝.头( ) 赚.( ) 钥匙 .. ( ) 藤.( ) 挟.( ) 皱( ) 踱.来踱去() 2、释词 征发:祈祷: 思量:诧异: 喧闹:惨白: 懊悔:哽咽: 3.整体感知课文: ①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 ②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据此,将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 【合作探究】 “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交流展示】

1.请一个小组展示“给加点字注音”° 2. 请一个小组展示词语释义° 3. 请一个小组展示小说四个部分的划分° 4. 请一个小组展示“最后一课”的特殊含义° 【点评小结】 小说情节梳理的方法° 【测评达标】 1.检测对作家的记忆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 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文字,看看哪些分别是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的文字,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 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品味下列语句,体会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可以将任务分到小组,合作完成)(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3)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最后一课预习案导学案练习案

《最后一课》预习案 一、【课前热身】(同学们,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并划出重点。这对你很重要哦!) 1、走进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国19世纪后半期的家。他一生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写作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1871年法国战败,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签订和约,把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不准再教。 3、相关资料: 【小说文体简介】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a.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b.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c.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二、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这些都是一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你一定要掌握哦!) (1)给下列字注音: 捂()霍()瑟()膝()诧()惩() 赚()钥匙()祈祷()哽()踱()挟() (2)解释词语: 征发:祈祷:宛转: 喧闹:思量:懊悔: (3)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 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指的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并试着划分层次。 1.阅读小说,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完成填空。第一部分,从“”到“”。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情感。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先生愤怒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字词过关:(任意抽几个字词听写,你敢迎接挑战吗?) 二、检查预习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自信,我参与!) 1、运用快速阅读方法理解思考下列问题: a.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填写下列表格。(文章以为线索来串联故事情节) 情节时间段落起止小弗朗士所见、所闻、所感 序幕上学路上 开端课前 发展上课 高潮、结局下课 课堂气氛教师学生平 时 上 课

最后一课学案及答案

7、《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1:新课导入 1870-1871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出示目标 a、掌握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b、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围标设疑 整体感悟课文,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有哪些?请你说出来。教师整合: 1:你认为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以及字词有哪些,请标记下来并记忆。 a、体裁: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故事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c.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 chà()异 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 d.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e.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f.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口头展示) 2、自主探究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围绕自学提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同学全部参加,站起来讨论),展示点评。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督学 B.思量墙璧 C.惨白阻塞 D.戒尺溜冰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学习重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题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预习达标 1. 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 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完整版)《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引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次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相关知识: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基础知识梳理】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Xuān chàào gěng qídǎo 闹异悔住 钥匙()气氛()郝叟()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 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朗茨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哈默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默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家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标题《最后一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当地教授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生于没落 的丝绸商人家庭,很早开始独立生活。一生创 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 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简》出名,以长 篇小说《小东西》获得成功,赢得了声誉。普 法战争时入伍,参加自卫战争,丰富了创作题材,写出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故事集》,其中一组爱国故事,显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名著。战后完成12部长篇,以《达拉斯贡的戴达伦》最为突出。中学语文选入了他的名篇《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第一课时)》导学案(1)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小说的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能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能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字词过关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 ( xuān) 闹 (chà) 异(ào)悔气氛()(qídǎo) (gěng) 住钥匙() 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二、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课文之后,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并写成文字。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XX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教学方法、教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介绍故事背景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 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

异族奴隶的痛苦。面对侵略,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督学()郝叟()()摊()懊悔() chéngfá()()钥匙()()磨损()qído()() 哽() 2、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征发哽踱惩罚 3、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三、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二)初步分析课文 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最后一课》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独特魅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导学】 一、把文章两遍,在阅读的同时在书上适当地做好圈点勾画以及批注。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情况。 1、写作背景 1870 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

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作者介绍 三、查字典,读准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写法,可将自己易错的在空白处抄写三遍。 捂住()诧异()惩罚()挟着()郝叟() 宁可()踱步()祈祷()字帖()哽咽() 思量()jiè( )尺ào()悔 四、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六、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思想感情?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七、找出文章中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请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赏析。(也可写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过程】 (一)预习情况交流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章,思考:

最后一课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 (qí 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 合作探究 一、导入

最后一课 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上册)导学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重点)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难点) 4、、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链接: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自学与检测。 (一)预习检测。 一. 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7最后一课学案

7.最后一课设计者兼馨施教者 七年级班姓名等级 一、学习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六、预习指导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老师导学: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你要做个有心人: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激情展示,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心理变化的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