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博士09年的新报告

王财贵博士09年的新报告

王財貴先生二零零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講于福建晉江子江中學

(智楷整理講話原稿)

一、開場白: 我只講應該講的

各位教育界的領導,教育界的先進,特別是語文教育的骨幹、優秀老師:

我非常高興主辦單位安排我做第一場演講。我知道主辦單位的意思,因為所謂「好酒沉甕底」啊,凡事要漸入佳境才好,所以他們安排一個最不會講的人講第一場。我雖然很不會講,但是我會很認真講。(鼓掌)

這個題目是我定的,我到處去做演講,講過一千場以上,從來沒有講過這個題目,所以,今天是很新鮮的。也可以說,各位是很有福氣的。(鼓掌)不過,講來講去,我講的還是換湯不換藥,三句不離本行。等一下你會發現我老王賣瓜,還是講我這一套,因為我姓王,我可以賣瓜。

為什麼還是要講同一套呢?是不是沒有別的東西可講了呢?我知道老講一套會被人笑話的,本來想要講一些新的東西貢獻給諸位。但是,如果以前都講對了,講好了,再講一些別的新的東西,那豈不是講錯了講壞了嗎?所以,我今天只講,是我認為對的,而且是唯一的對的。離開我今天所講

的,我認為它是不對的,至少可以說它是不好的,不好的意思是它的意義是比較薄弱的,稀少的,庸俗的,甚至是誤人子弟的。所以,我們只講應該講的,只講我認為是對的。

二、重新建立語文教育典範的文化背景

釋題

今天所立的題目非常重大,所謂「語文教育新典範之建立」,因為在座的各位,都是關心語文教育的領導或老師,尤其是優秀的老師。我對於各位的專業以及經驗,非常敬佩。但是今天要講所謂「新典範」的建立,可能多多少少對在座各位會有一些衝擊,也就是對各位以往的觀念以及做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見,請各位先有一點心理準備。假如我的意見跟各位不一樣,甚至有很大的不同,乃至於完全相反,請大家不要反應太過;因為我不是領導,所以不是來這裡做規定,我們只是做學術的交流,討論,提供給各位一些新的意見,應該無妨於各位以往的學問,以及各位所做的成績。如果能給各位做一點參考,或許是稍微轉移一下教學的觀念,或許是直接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應該有益乃至於有大益於各位將來的語文教學。當然,這要看各位對我以下所講的道理認識的清楚不清楚,同意不同意,如果認識得清楚,又同意了,可能對語文教學做一個完全的顛覆,完全的轉換;假如,認為我的一點意見可以供做一種參考,或許可以有稍微的修

正;但如果認為我的講法,是錯誤的,不值得參考的,就請你就把它當做一家之言,笑一下也就可以了,「一笑泯恩仇」啊。我跟各位也沒有恩也沒有仇,不過呢,對於不同的意見,可以大方的允許我講出來,那我就感謝各位了。

舉幾個重大的科學典範轉移的例子

以下要先解釋什麼叫做「典範」。典者,大也,所謂高文典冊,重大的東西,重大的學問,都叫做典。範者,規範,規距。所以典範就是重大的規距。也可以說是原始的規律。原始的規律,就是重大的規距。原始而重大的規距,它必定是涵攝了某一方向,讓有關此一方向的理論,以及行動,都受到這個規距的引導,受它的籠罩。像這樣子從一個原點出發,而規範一方籠罩一方,這個原點叫做典範。

典範被我們比較清楚認識的,是科學的典範,科學界有所謂「典範的轉移」。我們舉幾個重大的科學典範轉移的例子:比如哥白尼的天文學,哥白尼以前太陽跟地球的關係是「日動說」,認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環繞著地球轉。哥白尼卻發現並不是這樣,而是地球環繞太陽轉。自從哥白尼以後,天文學有了重大的發展,它的發展是由於它發現新的典範,新的規律,本來是太陽繞著地球轉變成地球繞著太陽轉,跟以前的觀念正好相反,這是一場天文學的大革命,以後對凡是有相反的理念建立,就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又比如牛頓以來,對於時間空間的認識是「絕對時空論」。認為時

間空間是事實存在著,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愛因斯坦發現時間空間並不是固定的,在非常大的重力場下,會改變空間的形態,而在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會改變時間的觀念,所以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的存在,而是相對的存在,因此相對論就轉移了絕對論。又,大家都知道的,有所謂的歐幾里德幾何,後來又有所謂的非歐幾何,歐幾里德幾何在平面上用,非歐氏幾何它在曲面上用,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學典範的轉移。不過,科學典範一有轉移,必定造成科學界的重大革命,而且這個革命一定是讓我們人類的科學知識,科學能力往上躍升一步。因為,要能夠作典範的轉移,它是經過非常長久而精密的研究,層層深入到自然規律當中,對於自然世界的規律有重大的發現,發現的規律不只是新的,而且是更原則性的,即對自然界有更深層的認識。這深層的認識,就打開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一個新視野。但是這個新視野,所謂新的典範的轉移,是不是就否定了原來的典範呢?不是,它並不是打倒原來的典範,它是涵攝了、包容了、融貫了原來的典範。比如說,雖然,我們現在都已知道,事實上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但是,我們都還是說「太陽升起來了」,「太陽落下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難道哥白尼會說我們不對嗎?又,雖然相對時空,是已經成為科學界的共識。但是,在一般的狀況之下,我們的生活還是在絕對時空之中。時間、空間如果會隨便變,那我們的生活豈不是一團亂了嗎?所以牛頓的絕對值時空還是有用的,

普通的物理學,通通還是在牛頓的時空當中。還有,歐幾里德幾何,它還是人類最常用的幾何,它還是真理,所以平面幾何的道理依然存在。我們現在的學生所學的幾何,依然是平面幾何。所以,科學典範的轉移,它其實是科學典範的提升。這就是科學能夠日新月異,精益求精的道理。

文化教育典範的轉移不一定是進步的

除了科學典範的轉移之外,我們也看到,文化也有典範轉移的現象,乃至於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討論教育,教育的典範,也會有所轉移。但文化的轉移,或者說文化當中的教育之事的典範轉移,就沒有那麼福氣了。剛才說科學典範的轉移,那新典範必定是更深入一層,更提升一層,更擴大一層,而籠罩原來的典範,把舊的典範包融進來,通而為一,造成科學的進步。但是,文化典範轉移,就不一定是進步了,有些時候,它只是片面的改善,甚至是退步的。因為科學所研究的是自然,我們對於自然的瞭解,有邏輯與經驗之驗證作基礎,孰是孰非,是騙不了人的,所以,它永遠站在前人的成就上往前進步,當然是精益求精,一定是後來居上。而人類在文化方面的改革,就不一定了。我們知道,文化會有沒落的時候,因為文化有關乎人心,人心常常有敗壞的時候,當人心敗壞時,產生的文化典範轉移,是會讓人間更遠離真理,走向黑暗的。當然,如果狹義的來界定「典範」的意義,我們不應該說「壞典範」它也是「典範」,但是它既然規範了

眾多人心靈的走向,它引起一個風潮,引起一個運動,它影響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乃至於整個世界的命運,這樣我們也可以說是典範的轉移。

中國古代文化典範的轉移

以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為例,先秦夏商兩代認為「天命」是人間政治權力轉移的標準,所以崇尚鬼神與祭祀。到了周朝,則漸漸以德性為標準,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維持了周朝的長治久安,人文的意味越來越顯明,從鬼神到人文,是一種文化典範的轉移。到了孔子,「周文疲罷、禮崩樂壞」,孔子一生的心願,在政治上是要恢復周公的禮樂,不過舊有的政治典範已不足維繫社會人心,孔子在政治上不能行其道,但孔子對周公的禮樂,有深入一層的探討,從制度層面進入到精神層面。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禮不只是相見的時候送送禮物,樂不只是敲敲鐘打打鼓。禮樂的本源出於仁德,出自人性,把周公禮樂的內在精神,一下指點出來,為中國文化立下千萬年的根基,從「據事制範」到「攝事歸心」,這當然也可以說是文化典範的轉移。孔子之後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是直承孔子對人性的了解而建構了道德理論,而荀子轉了孔孟從內在心性建立道德的路數,轉到外在社會規範上而隆禮義重法教,這當然也是繼承了孔子的某一面向,但跟孟子從核心處繼承是不一樣的,於是孟子荀

子形成了兩個典範,後代儒者認為,孟子是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心靈,而荀子就走了偏鋒,乃至於自然地帶出了法家。法家轉移了孔孟重德的精神,影響了那個時代,法家在政治上幫秦朝統一了天下,但是也敗壞了天下的人心風俗。所以到了漢朝,賈誼和董仲舒才要來個「復古更化」——恢復古人以德為本的理念,而變更社會風俗,以成教化,又把文化典範轉移回來,盡力回到儒家的本色。乃至於魏晉時代,文化風向轉到道家,到了隋唐,又轉到佛家,到了宋明,再轉回儒家。而宋明儒家跟先秦儒家又有所不同,這不管是對道家佛家來說,還是對先秦儒家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典範的轉移。因為宋明理學吸收了佛道兩家的精采,把儒家的深刻性,高明性,開發出來,讓儒家也可以面對道家無心而聖的高明和佛家真俗不二的整全而了無遺憾。陸象山立其大本、王陽明直指心性,就是儒家的新典範。。

近代儒家典範的轉移

到了近代,又有所謂的新儒家,這是儒家典範又一次的轉移,因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我們要面對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籠罩之下,或者說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況之下,請問中國文化往何處走?這是從古以來中國文化的大變局。到這個時候,中國人到底要以什麼心態來面對西方文化,或者以什麼心態來面對我們的祖先,來繼承我們的祖先,然後來開啟我們的後人,這裡急需一個新的文化

典範,來指引這個新的時代,完成中華民族在此新時代的使命。這個時代,中華民族出現了兩個對時代有感覺,對民族有影響的文化派別,一個是五四,一個是新儒家。他們都致力於為當代中華文化建立新的典範。五四的典範是要我們打倒傳統全盤西化,新儒家的典範是要我們繼承傳統全盤化西。

文化的典範的轉移不一定是進步的

我這樣一套講下來,這個文化的典範用中國的文化的大環節的發展,這樣講下來,請問,這個典範的轉移,是不是每一步都有所開展,每一步都必定更深入,更高明?更廣大?那是不一定的。從儒家的主流轉到道家為主流,或許可以姑且承認道家有其高明的一面,但道家並沒有把儒家推得更廣大。而從儒道兩家轉到佛家,佛教當然有其廣大與高明的特質,但是佛教是不是能夠籠罩整個中華文化,那也是不見得的,到最後,反而是中國文化消化了佛教,讓中國文化的主流成為「儒釋道」三家,而依然以儒家為主流中的主流。

要全盤西化還是全盤化西

到了近代,面對西方文化,請問,我們是要隨著五四全盤西化,打倒傳統呢?還是要繼承傳統,消化西方?各位,這不是很嚴肅的問題嗎?這一百年來,請問中國人是清醒的還是一直在夢中?五四的文化典範經由政府的認可和推動,其勢

力是很大的,九十年來,全中華民族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受了五四典範的影響,所以,現在我們睜開眼睛看一看,整個中國人,幾乎已經忘了他自己的文化,喪失了中國文化的靈魂。中國人而沒有中國文化的靈魂,請問這一個中國人還算是中國人嗎?那麼,請問我們現在的中國文化的典範,應該採取五四的標準,還是採取新儒家的標準?所以新儒家對於五四,一直持批判,反對的態度,要扭轉五四的偏差。

對這兩種文化態度,我不知道各位,你自己,以及你的朋友們,作何看法,還是根本沒有看法?你如果對於這個大時代,中國文化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的危急情況,根本不察覺,實在不足以當一個老師,乃至於不足以稱為知識份子。一個知識份子居然不關心一個民族有發展和走向,怎麼稱得上你是一個高級分子呢?怎麼可以當老師呢?尤其怎麼可以當語文老師?處在這個時代裡,要講文化典範,要嘛就是全盤西化,要嘛就是全盤化西,請問你走那一條路?中國自古以來,從自己民族文化的本根開發出來儒道和兩家,都是非常高明的。後來我們又接觸了佛教,並且吸收了佛教,乃至於融通了佛教,所以中國文化就變成了儒釋道三家。我們要知道,佛教是人類非常高度智慧的展現,既然中華民族都可以把這樣高度的智慧吸收進來,而跟原有的文化不相衝突,至於拓展了原有文化的內涵而,使中國文化從儒道兩家變成儒釋道三家。像這樣子大氣魄的民族,為什麼到了近現代,面對西方文化,為什麼不能把中國文化從儒釋道三家變

成儒釋道西四家?我們志氣哪里去了?我們的心胸哪里去了?我們的理想哪里去了?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一定要全盤西化?而全盤西化一定要以打倒中國文化為代價?一定要讓中國人通通變成西方人?為什麼我們要這樣?所以我常說,五四運動,這一批知識份子,是中華民族的不肖子孫!

教育的失敗來自文化觀念的失敗

但是,非常可惜的,九十年前(一九一九年)國民黨政府接受了五四運動的思想,在教育上,透過教育部力量,讓全國的人民接受西化的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也繼承了國民黨的教育政策,一直到現在,兩岸的中國人,已經的遠離了中華文化,喪失了大心胸、大氣魄的堂堂正正的胸懷。我舉眼一看,看不到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這是非常可悲的!這一種可悲來自於我們教育的失敗,教育的失敗來自於我們教育理論的失敗,教育理論的失敗則來自文化觀念的失敗!所以各位,現在大家都認為中華民族要復興了,很多世界上的有識之士,也都說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處於一種好像可以驕傲起來的氣氛中,但是,所謂中國人的驕傲是虛擬的,是不實在的。因為如果只是軍事力經濟力的強大,我認為那並不是很光榮的,那也不可以算是中華民族的真正成就。我認為文化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就。我們應該回歸本位,回歸中華文化本位。回歸本位並不一定要排斥其他的文化,乃是,本位站住了,我們可以吸收,我們可以融

會,我們可以擴充,我們可以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更加豐富,光明,偉大的文化,來傳授給我們的子孫,來貢獻給全人類,這才是真正的貢獻。其實,在這個東西文化交融的大時代裡面,只有中國人才能夠負擔這個責任,這一百年來,中國人放棄了他的責任,這是對不起世界的。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可以負擔起融貫中西的責任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才可以負擔起這個責任呢?首先第一點,我們剛才說,中華文化本來就是一個有容乃大的文化。我們的讀書人老早就接受孔子的教導,「學而時習之」,「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師」,都指點了尊重真理好學不倦的精神。其次,我們在歷史中,已經有了消融文化的成功經驗,就是把佛教吸收進來。我相信,西方文化並不會比佛教高明,尤其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科學與民主,科學與民主的根源就是邏輯與數學,以邏輯、數學來研究物理,就成就科學;那麼以邏輯、數學的精神來安排建構社會的次序,就是民主。所以西方文化是非常明白的,它的根源,也就是它的典範是很容易把握的。

重新建立語文教育典範的意義

以一個這麼聰明又好學的中華民族,要吸收西方文化為什麼經過一百年還吸收不進來?因為我們走錯了路,尤其是我們

的教育走錯了路。因為我們選擇了錯誤的教育典範,讓我們走偏了方向。而我們的教育的典範為什麼會走偏,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文化典範,乃至於我們受到了不恰當的文化典範的引導。因此,今天,我要在這裡講「語文教育典範的重新建立」。我想用語文教育的成就,來喚醒中華民族的靈魂,乃來吸取人類偉大的智慧。有了偉大的智慧,我們才能夠開闊心胸,提高眼界,然後我們就能夠把中西文化做一個統整的融貫。假如我們不能夠開拓我們的智慧,每一個人心胸狹窄,眼光短淺,你怎麼可麼可能去面對這個大時代?

三、從人性出發,建立永恆的語文教育的新典範

語文教育新典範建立的四個標準

所以,今天我們主題是講語文教育,其實我們把語文教育放在整個教育來考慮,把整個教育放在文化背景來考慮,把文化背景又放在永恆的人性來考慮。我們如果從人性出發,來考慮我們的文化走向,從文化出發來考慮我們的教育的理論,從教育理論再來看教育的核心工作,從教育的核心工作我們看到了語文教育,從語文教育我們又說如何把語文教育做好,這裡必須要有一個對於語文教育典範的建立。而這個典範的建立,如果比照當前,或者說比照一百年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它是一個新的典範。那我們這個新的典範的建立,

我有四句話做為新典範建立的標準。第一句話,就是「回歸人性」,這裏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以及文化教育,遠離了人性,障礙了人性,所以,一定要回歸人性。第二句話是「把握本質」,這句話含有一個意思,我們現在的語文教育和文化教育,並沒有把握到語文和文化的本質,而是只在枝微末節處耍花招。第三句話是:「直截了當」,我們現在把語文教育做得很複雜,艱難,其實語文教育不需要如此,語文教育是依照人性,非常自然就可以開展,所以我們要直截了當,直接開發人類的語文天才,讓每個人都有高度的語文能力。第四句話是「不再折騰」。這是採用胡錦濤先生的名言:「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文化不要再折騰了,我們的教育也不要再折騰了,尤其我們的語文教育不要再折騰我們的學生了,不要再折騰老師了,老師教得輕鬆一點,學生學得愉快一點,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依照這四個標準來建構我們語文教育的新典範。而這四個標準,其實就是一個「合乎人性」,如果新典範是從人性出發的,我們就可以說,這個新典範是永恆的典範。

追尋到人性的根源

所以典範有兩個意義。比較淺顯的意思,是在某個時代,發現某些教育新的觀念,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到了另一個時代,觀念改變了,發現以前的典範不適用了,採用了新的觀念,又影響了一個時代。這樣的典範是橫列的,典範是會一

直轉移的。而剛才說過,這個轉移並不一定是提升的,並不一定是是擴充的,有些時候是走了偏鋒,甚至走了倒退的路。但是既然它影響了整個時代,影響了很多人,也可以叫做「典範」。而第二種意義的「典範」的建立,是追尋到人性的根源,就好像科學典範的建立,如果能追尋到自然世界的法則的根源,那就是最後的永恒的典範了,不過科學是不可能追尋到自然的根源的,因為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瞭解,是一步一步的深入,原則上是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盡頭的。所以科學的發展從精明的理論,現在又變成混沌的理論。人類越追尋到自然界的核心,就越糊塗,所以科學上沒有永恆的典範,只能一步一步的前進,而永遠在前進中,永遠在奮鬥當中。但對於人性,對於智慧的把握,是可以有個盡頭的。智慧是一定永定,一成永成的,任何偉大的民族,必有偉大的心靈,偉大的思想家,也就是聖人。任何一個民族出現了聖人,他所啟示的智慧就達到了最高點。例如就佛教說,釋迦牟尼佛創設了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就已達到佛教的最高點,以後任何的大菩薩,不管有多大的修行,永遠不可能超過佛,假如後世有人到達佛的境界,也是千佛同一佛,不可能超過釋迦牟尼佛。又譬如基督教,出現了耶蘇之後,就沒有比耶蘇更高明的人了,因為上帝只有一個獨生子。你不可以說,有神學家對神學的研究,寫了很多的論文,所以他的境界超過耶蘇,如果那樣講是犯戒的,也沒有一個牧師、神父敢這樣說。同理,自從儒家出現了孔子,到了他老年的境界,「從

心所欲不逾距」,假如後世有一個大賢者,修行到聖人的境界,也只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有關於智慧,是一定永定,一成永成的;有關於人性,是見到了就到了,就不必以改變了,也是不可以改變的。

從人性出發,建立永恆的典範

那麼我們對於教育,對於語文教育,我們是去追尋這個人那個人的教育思想或這個時代或那個時代的典範來跟隨呢?還是應該去追尋人類語文的基本能力,去發現人性中語文能力的根源,以及統攝人類語文所留下來的成就,去思考如何以從人性出發去接近這種成就,去思考有沒有一條最簡潔方便的路,有沒有一條永恆的路,找對了這條路,而不再有所轉移,假如有所轉移,那必定走了偏向,必定有了盲點。我現在正想要建立這樣一種典範──一種永恆不可改變的典範。而不是一時興起,看到眼前的語文教育出了某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改革,雖然好像有了一個新的典範,但這個新典範又將出現新的問題,以後還有人要把它改過來,我們不要再這樣折騰了。我們要建立一個永恒的典範!因為它是可能的,只要從人性出發,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就有可能建立一套永恆的典範。今天,我嘗試提供這一種典範,一個永恆的典範。如果你認為還有比我所提供的典範更有深度,更可靠的,更高明的典範,請你告訴我,我明天開始就一定宣導你的典範,而不再說我的意見。不過,假如我這個

意見,是真實的,是合乎人性的,那必定能在你的心靈中生根。或許你原來就這樣想的,乃至於我認為,所有稍微有頭腦的人,稍微有良心的人,其實都老早瞭解語文教育就應該這麼做。這個「應該」兩個字,就是它的永恆性的一個保障。凡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語文該怎教就怎麼教。如果是如此,那這個典範便是永恆的。

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走

既然這樣子,事情就很簡單啦,我們怎麼還這麼折騰呢?各位,要發現應該怎麼做,或許並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在於;其實人們已經發現了應該怎麼做,但要叫他真的按照自己所知道的應該怎麼做去做,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句話好像很奇怪!我們說,凡事只要合乎人性,只要知道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樣還不簡單嗎?我說,第一步可能是簡單的,也就是說人人都曾經發現了真正的道理,老早就知道應該如何做,只是在第二步,他並沒有按照他所認為該做的去做,甚至是故意假裝不知道,不去做。所以要發現原理,發現典範,是簡單的;但是要依照簡單而行,卻是困難的。俗話說:「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走」。既然你都那麼明白了,尤其是語文老師,你怎麼不懂語文應該怎麼教才好?更尤其各位都是高級的,被特選出來的模範語文老師,安有不瞭解語文教育之道的。所以等一下我所說的,是一種卑之無甚高論的道理,也就是:我所說的,其實

是各位老早就瞭解的。我只是要再強調一次,讓大家更加明白而已。更加明白以後,看看大家會不會照著這樣子去做。不過,我預計,能夠這樣去做的人還是很少數的,一百個人裡面大概只有一個到兩個,其他都還是會回到他原來的習慣,做他原來的勾當。已經失敗的路子,他還是堅持那樣走下去,勸都勸不來,誰有辦法呢!

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失敗了,是完全的失敗

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失敗了,是完全的失敗!什麼叫做已經失敗了?自從五四運動,即一九一九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育做了一個歷史性的典範轉移,而造成九十年來,當代中國人語文程度一代不如一代;現在滑坡更快,一年不如一年,這種現象,每一個語文老師心中有數。我們常聽到社會一些老師們的呼籲:「我們學生的語文程度日漸低落!」請問學生的語文程度是誰教出來的?還不是我們這些老師教出來的嗎?那麼這些老師越教,我們的國民語文程度越低落,這些老師不該反省嗎?有些老師說:「那是其他老師,其他老師不會教,我教得很好,我是模範老師!」各位,你是模範老師,我問一句話:「你教這麼多年,請問你有沒有教出一個語文合格的國民?」只要合格就好,不要求他是大師。什麼叫做語文合格?做為一個中國人,語文能力的合格標準是:他在十三歲之後,能夠自行閱讀經、史、子、集。你說「這個標準太高了嘛!」這個標準哪算高呢?你如果不障礙我們

孩子的語文能力,其實只要三年到五年,他這輩子就能夠讀經史子集,中國古人兩千五百年來就是這樣教出來的。所以到底是中國古人聰明還是我們聰明?因為古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本質,所以古人是直截了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教得一個人上下五千年。因為如果一個中國人不能讀文言文,他就不能讀經史子集,五千年的文化就被他關在門外,請問:他還有中國的靈魂嗎?!我們現在的孩子,被我們教了十幾年的語文之後,他只能讀這九十年的書。請問是五千年比較多,還是九十年比較多?請問是五千年代表中國?還是九十年代表中國?我問大家:這還不應該痛哭流涕嗎?!這都是語文老師造成的——罪過!所以我們要深切反省,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失敗了,是完全的失敗!

事情不是認真就可以的,要明白道理

請問,是我們老師不認真嗎?老師是很認真的;我們孩子你不用功嗎?我們孩子是全世界最用功的。我們孩子不聰明嗎?如果有一兩個不聰明,全中國十四億人口都不聰明嗎?但是學成這個樣子,不,是被教成這樣子!所以各位,要反省了!那麼,這是不是我們的過錯呢?大家都覺得冤枉啊,我這麼認真還要指責我嗎?各位,事情不是認真可以的。牛頓說:「如果不明白道理,而去實踐,就好像蒙著眼睛在黑夜中行走。」請問你走到哪里去?——精神抖擻,走向失敗!不要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了!要先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要合

乎人性,要把握教育的原則,乃至於把握語文教育的本質。如果能從人性本質上思考,你會發現,教育是如此簡單,語文原來是這麼好教,乃至於幾乎不用教!

把語文做為教育的核心和主題

我們如果能夠把握語文教育的本質,我們將發現,一個人在他年紀小的時候,也就是十三歲之前,他學習的主題應該是語文,而且大家都知道,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好了,其他功課就學好了。而所謂「語文學好了」,不只是現在好,我們要保障他一生的好。所以我們小學語文老師要有一個大志願:「我們要把語文做為教育的核心,做為教育的主題。」這樣的觀念要抓緊,要建立起來。我們要有自信:「語文老師是最尊貴的,語文老師所教的課程,是影響終生的,乃至於影響整個國家民族的。」語文程度好,可以帶動其他的功課,所以其他功課應該以語文為核心,尤其是初中以下,甚至是高中以下都可以這樣安排——當然最重要的語文教育階段是小學以下。

怎麼從人性中來建構教育的本質

語文,如果是指本族的語文,也就是自己祖先的語文,還要費那麼大的勁嗎?如我們把握了語文教育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直截了當不再折騰,順理成章輕而易舉地把語文教好。語文教育的本質藏在教育的原則中,而教育的原則,又必需從

人性中認取。所以我們要從人性中來認取教育的原則,從教育的原則中把握語文教育的本質,這三層是相連的。現在,人性深奧,不可說,所以我們先討論教育的原則,我首先把教育的原則列為三個基本規律,由教育的這三個基本規律的反省與把握,就可以發現語文教育的本質所在,同時也會在默默中體悟原來這就是人性之所在──凡是人,就應該這樣教、這樣學。所以我們先討論教育的基本觀念,我們要把整個教育辦好,也要建立教育的典範,必先澈底了解這三個基本觀念,處處符合這三個基本觀念,教育的典範就建立了,而且是永恆的典範,因為這是從教育的原理原則出發,而不是在枝葉末節上作文章。這三個教育的基本觀念,很簡單:第一是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第一是時機,第二和第三是所謂的「教材教法」。

體制教育是如何把握教材跟教法的

照這樣講,師範學校多的是「某某科目教材教法」的課程,不是就把握了至少兩項教育原則了嗎?但,仔細想一下,在形式上,是有教材教法的課程,而實質上,是否真的把握了教材教法的要領?我們要更深入一層來檢討一下:「怎樣才算真的把握了教材跟教法?」我可以設一個問題,讓我們更加瞭解這一句話的意義。我請問:「各位老師,你知道你正在教學生什麼教材嗎?」這個問題好像很白癡,很多老師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