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件ppt
合集下载
必修一名著导读《论语》课件(共37张PPT)

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一、孝顺父母 (孝) 二、团结友爱兄弟姐妹(悌) 三、做事小心,严格要求自己(谨) 四、说话诚实,讲究信用(信) 五、有爱心(泛爱众) 六、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亲仁) 七、多看书学习(余力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字经》首孝悌 次见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有一颗恭敬的心。金钱与物质换不 来亲情与孝心】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尽孝贵在真心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对 待父母。】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牢记父母的年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走进《论语》 亲近孔子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 孔子 • 释迦牟尼 • 穆罕默德 • 耶稣
• 孔子,更多的是关注现世,关注人生、 人性、人际关系,更加务实。他的思想 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讲求 人生在世有所作为。也正因为他成就了 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论语》、西方的《圣经》】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孔子说:“自身端正,不发号令就 能施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好令也 不服从。”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 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
•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 这才真叫错了。”
•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 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4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 chuán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在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段解: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做法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1页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 领悟
可以
(知识)
以 (之) 为 师 矣。”
凭 (这一点) 做
了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2页
【译】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 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32页
结语
谢谢大家!
•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22页
• 10.子 在 川 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
,
代词,这,指河水
• 河,河流 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不 舍 昼 夜。”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流逝,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4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è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y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 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 chuán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在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段解: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做法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1页
4.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 领悟
可以
(知识)
以 (之) 为 师 矣。”
凭 (这一点) 做
了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12页
【译】孔子说:“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进 而悟出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 获取新的知识
↗ • 有所发现
பைடு நூலகம்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通假字: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32页
结语
谢谢大家!
• 这句话中包含的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十则ppt课件
第22页
• 10.子 在 川 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
,
代词,这,指河水
• 河,河流 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不 舍 昼 夜。”
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 流逝,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论语》十则ppt课件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18页)

文革时期打倒孔家店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 入,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汉语 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 局面。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经在全球 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 200多个孔子课堂。
二《论语》其书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 墨家关于儒家学说非议儒家的繁琐 礼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 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
有志于学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为所欲为、不踰矩。〞
• 一、孔子其人 • 少贫且贱 •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晚年返鲁,整理《诗》《书》 • 悠悠身后事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 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 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假设丧家之狗。〞子贡 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_门_人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三、对后世精神品行的塑造
高中语文论语ppt课件

《论语》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启示0102 Nhomakorabea03
德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为现代政 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
礼制观念
强调社会秩序与规范,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
和合文化
倡导不同政治力量的和谐 共处,促进政治多元化发 展。
05
《论语》的争议与批判
对《论语》的误解与误读
总结词
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简洁,意义较为深 远,因此很容易被读者误解或误读。
高中语文《论语》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中的重要观点 • 《论语》中的名篇选读 • 《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论语》的争议与批判 • 总结与思考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 思想家和教育家。
如何正确对待《论语》及其影响
批判性思维
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 客观分析和评价,不盲目 崇拜或全盘否定。
历史背景
了解《论语》产生的历史 背景,正确认识其中的局 限性。
扬长避短
吸收《论语》中的积极思 想,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 。
思考与实践:《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
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应用于日常 生活,提高自身修养。
仁爱与道德
仁爱
孔子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主 张爱人、泛爱众,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尊重 他人、关心他人。
道德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以仁、义、礼、智为道德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这些 原则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论语(完整)ppt课件

16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 以终身
行之者乎?”子曰:“其 奉行
恕乎! 己所
大概, 也许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思想。即“仁”
不欲,勿 施
想要(的 东西)
于人。”(《卫灵公》)
施加
在,给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 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9
5.子曰:“由,诲 女
rǔ 知之乎!知之 为
教导
通“汝”认识事物知道来自是教诲你
(的道理)
zhì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这
通”智“,聪明,智慧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聪明智慧。”
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13
8、曾子曰:“士 不可以不弘
毅,
有学问有抱负或 有特殊地位的人
胸怀宽广
意志坚强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停止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 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4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
而奋斗终身。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 以终身
行之者乎?”子曰:“其 奉行
恕乎! 己所
大概, 也许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思想。即“仁”
不欲,勿 施
想要(的 东西)
于人。”(《卫灵公》)
施加
在,给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 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9
5.子曰:“由,诲 女
rǔ 知之乎!知之 为
教导
通“汝”认识事物知道来自是教诲你
(的道理)
zhì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这
通”智“,聪明,智慧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聪明智慧。”
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13
8、曾子曰:“士 不可以不弘
毅,
有学问有抱负或 有特殊地位的人
胸怀宽广
意志坚强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停止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 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14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
而奋斗终身。
《论语十则》ppt课件

xĭng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替别人出谋划策却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
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子曰:“见 贤
思齐焉,
孔子说:“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 要想着向他看齐
xĭng
见 不贤 而内自省也。”
虽执鞭之士,
即使是低微的官职,
hào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我也尽力去做。 如果不能获得,就从事我爱好的职业。”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 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
yuè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说:“ 没想到音乐的创作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点)曰:“莫春者, 春服既成,
看见 不优秀的人 就要从内心反省自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 有一句话 可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吗?
shù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 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
任重
而道远”
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人们向往的, 不凭仁义之道
wù 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 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讲仁义道德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道德。”
子贡问君子。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论语》五则PPT课件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主张
知识·梳理
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
子曰:“仁者爱人。”
核心:
材料1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可·谓雍仁也矣》。”“仁”和“礼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政治:
材料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
往来。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 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逍故遥事的人生态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蝶图
知识·梳理 庄 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思想: 提出“齐物”的观点,
逍遥的态度
道家 思想 特点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
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 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 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 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学派
知识·梳理
“兼相爱、交相利”(核心)
思 想: 非攻
尚贤
尚同
墨
节葬 非命
节用
非乐
家
: 墨
贡献: 主要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翟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 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 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Biblioteka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
对息、待中团中华结文奋国化进传是的中不统华竭文民动族力化生。的生要不全态度: 以面认与识时祖国俱传进统文的化精,取神其,精华批,判继承、 取去应其、其糟 与精粕现代,华文使,明之相与去协当其调代,社糟保会粕持相适民
墨家 墨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变革创新
“兼爱”“非攻”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国君,面对如此众多的主张, 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 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式。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一、儒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对中国古代文
无为、逍遥的处世方式
评价
化产生了重要 影响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消极悲观的人 生态度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韩非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知识·梳理
治国思想:以法治国
法 家 思 韩想 非的 子集 大 成 者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理论来源 又吸收道家思想
加强君主集权
观点主张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备则变异”……
影响
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 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
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自胡锦涛 《十七大报 告》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课堂讨论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 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应顺应自然等学生自己觉悟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 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面对社会剧 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论
半
部
语
论 语
治
天
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春 秋战国时代。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时 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 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 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二、道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2、主张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课堂巩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
C 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
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
要原因是:
C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 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汉城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柏林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 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 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 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 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的思维。
特 点 :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
治国思想:
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爱是相互的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归纳整理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守 株 待 兔
知识·梳理
三、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李悝 商鞅
法
家
观点主张
吴起 申不害
变法改革(阅读)
特 点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 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 不亡之术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荀 舟。”——《荀子·王制子 》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主要 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成为中
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 础)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
教育:学习的最高目 标就是把握礼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 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 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 “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知识·梳理
归纳孔子的思想和成就
子曰:“仁者爱人。”
核心:
材料1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可·谓雍仁也矣》。”“仁”和“礼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政治:
材料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
往来。 (3)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 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逍故遥事的人生态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蝶图
知识·梳理 庄 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思想: 提出“齐物”的观点,
逍遥的态度
道家 思想 特点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
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
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 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 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 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学派
知识·梳理
“兼相爱、交相利”(核心)
思 想: 非攻
尚贤
尚同
墨
节葬 非命
节用
非乐
家
: 墨
贡献: 主要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翟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 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 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Biblioteka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
对息、待中团中华结文奋国化进传是的中不统华竭文民动族力化生。的生要不全态度: 以面认与识时祖国俱传进统文的化精,取神其,精华批,判继承、 取去应其、其糟 与精粕现代,华文使,明之相与去协当其调代,社糟保会粕持相适民
墨家 墨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耕战 ;变革创新
“兼爱”“非攻”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国君,面对如此众多的主张, 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 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式。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一、儒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对中国古代文
无为、逍遥的处世方式
评价
化产生了重要 影响
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消极悲观的人 生态度
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 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韩非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知识·梳理
治国思想:以法治国
法 家 思 韩想 非的 子集 大 成 者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理论来源 又吸收道家思想
加强君主集权
观点主张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备则变异”……
影响
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 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
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摘自胡锦涛 《十七大报 告》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
课堂讨论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 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 ,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应顺应自然等学生自己觉悟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 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面对社会剧 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 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 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论
半
部
语
论 语
治
天
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春 秋战国时代。在这个充满着变革气息的时 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 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 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二、道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2、主张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老子的思想
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课堂巩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包括了对百姓的关
C 心和爱护,体现的是一种:
A. 忠君思想
B.王道思想
C.民本思想
D.阶级调和思想
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
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
要原因是:
C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 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
思考探究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汉城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 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在柏林
课堂小结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 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 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 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 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的思维。
特 点 :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
治国思想:
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爱是相互的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归纳整理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
小国寡民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守 株 待 兔
知识·梳理
三、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李悝 商鞅
法
家
观点主张
吴起 申不害
变法改革(阅读)
特 点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结合材料与教材归纳韩非的思想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 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将“法”、“术”、“势”糅合为一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 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此必 不亡之术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荀 舟。”——《荀子·王制子 》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主要 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成为中
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 础)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 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
教育:学习的最高目 标就是把握礼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 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
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 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 “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 “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