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现代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欧,但是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绝对是不落后的,因而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出一下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也是从历史的发展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一个回答。
回顾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的科学技术繁荣的时期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
这三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之处,例如都处于比较动荡的时代,中央集权不是很明显,学术活动相对自由,没有所谓的学术专制和学术霸权。
反之在相对文化比较专制和集权的朝代科学技术相对不是很繁荣。
鉴于此我从内应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李约瑟难题。
内因:一、中国封建朝代长期的文化、思想专制导致了思想文化的保守、缺乏创新。
这种情况在明清尤为显著,主要是在明清两个朝代儒家思想上升为政治,对广大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文化上的专制,儒家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且提倡中庸的思想,而明清时的儒家已不再是儒家最初时的那种思想,众多的士人为了功名将圣人之言绝对化、僵化,上升为宗教式的崇拜,而在儒家不占主导的时代,各种思想交相融合,也同时催生了科学技术,先秦和魏晋时期莫不如此,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德育,轻视技术,在后代儒家更是成为了儒教。
二、中国古代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农抑伤商的政策,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缺乏创新的欲望和动力,古代的中国发明也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很多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农耕生活的需要,反之欧洲众多科学技术的出现也是建立在商业文明的基础上。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维萨留斯、格斯纳、牛顿的传统——这种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的。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
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但这只是对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可能的回答。
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学者曾邦哲20世纪80-90年代考察中国与欧洲,提出了一个近现代西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成就同样不会有近现代西方文明,所谓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明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不同于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还是已经融合了东方尤其中华文明的精华之后形成的一种地球文明-紫色文明的全球文化模式。
“李约瑟之谜”之我见

“李约瑟之谜”之我见英国学者李约瑟研究世界科技史,研究到中国时发现一些问题,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关于“李约瑟之谜”,产生该问题的根本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未有定论。
这个问题最近总是缠绕心间,故在此写于笔尖,阐述自身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是地理位置条件造成了“李约瑟之谜”的出现。
古代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中国,长时间里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统治者及国人均有这样一种意识,即除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是偏远地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四周全是蛮夷之地。
在中国,中原地区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大量肥沃的土地。
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使中国主要的人口——农民通过种植、饲养和收获各种农副产品解决吃和穿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
自给自足,即不用依靠商品交换来解决生活问题。
而在欧洲,以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为例,古希腊主要为地中海气候,其气候、土壤条件均不适合支持人们生活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大规模生长,主要出产橄榄和葡萄。
因此这里的人把它们加工成橄榄油和葡萄酒拿到其他生产粮食作物的地区去交换粮食,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于是商品经济逐渐萌芽并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强大能力,同时在历史转型和社会变革时期就显示出巨大的惰性。
它在和外部世界接触的早期就产生了自我隔离机制,阻挡了滔滔而来的世界文明潮流。
闭关自守的结果,关掉了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最终也没有能守住封建的防波堤。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姓名:学号:专业:院系:著名的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 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的现在还在吸引着无数学者进行深远广泛而又充满争议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的一生无疑是十分传奇的,他的一生与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
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计有34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10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他发现从西汉到南宋千余年间,中国是地球上经济最繁荣、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李约瑟的工作是非常卓著的,他所发现的是中国人自己都忘记的历史。
他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的不只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还有科学技术。
李约瑟一口气列举了26项,除了众所周知的火药、指南针、造纸与印刷术四大发明,还包括被我们所忽略的水车、石碾、水力冶金鼓风机、活塞风箱、缫丝机、独轮车。
而同一时期由西向东传播的重要技术,李约瑟只提到了四项:螺丝钉、液体压力唧筒、曲轴、发条装置。
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沿丝绸之路一直在从东向西传播。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样一条由东向西的技术与文化传播之路,有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工业革命。
只是到了近代,欧洲开始领先世界,而那时丝绸之路已逐渐荒废,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海路逐渐传到中国,其中包括改进了的造纸术、印刷术、炸药和指南针。
这样看来,李约瑟之谜的产生显然是水到渠成的。
他当然会思考,为何之前在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而又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具体来说,李约瑟难题的具体内容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学界一直关注并且讨论不断的问题。
本文提出李约瑟难题本身存在科学与技术两者概念混淆的问题,对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联系及区别进行了说明,并对纠正后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阐述了该难题在新时代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l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1]?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该难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答案。
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答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
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2]。
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表达。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
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奠基于先秦时期,到秦汉至宋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同一时期,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代表着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是衰退,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那么发达,但是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呢?这就是众多的自然科学史学者试图回答的“李约瑟难题”【1】。
本文的笔者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衰落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于1964年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甚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甚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於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其实,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久,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韩琦在〈关於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一文中【3】,就介绍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 Parrenin)、启蒙思想家伏尔泰(F. Voltaire)、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F. Quesnay)、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 Diderot)的有关论述。
而中国学者,早在本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1886-1961)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之时,就探讨了“说中国之无科学的原因”,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近年来,不但有许多学者不断对“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而且还有许多人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质疑。
如1984年,《科学与哲学》译刊发表了席文的〈为甚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或者它真的没有发生吗?〉一文【4】。
历史讨论-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论的描述。
第一段是: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提是确定近代科学产生的根源。
我认为近代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和数学,哲学用来为探索提供假设,而数学则是实现探索的工具,这两者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西方近代数学、近代哲学以及近代科学的最重要的发展时期都开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以我们需要研究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和文化的运动,而且这场运动的直接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历史上文艺复兴衔接了中世纪和近代社会。
在肯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后,我们需要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如果引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的理论,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依赖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化以及原始积累。
欧洲的土地私有化运动以及特权阶级的原始积累直接导致最原始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产生,这其中更精确的部分又包括,大量农村人口的闲置,剥夺农民生产资料导致无法自给自足生产,导致主要市场的产生,手工加工作坊的建立等等。
总的来说,如果从历史的归纳中研究,我认为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这里为了重点考虑差异,先不考虑古典科学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产生。
然而,与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同时期的中国却是另外的情形。
中国正处于稳固的中央集权统治下,皇权直接控制全国土地和人口,最广大的民众是自耕农民,日用品对于他们来说是自产自销,而特权阶级的奢侈品却占商品的很大分量,本身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从当时的情况分析,虽然中国在生产力上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但是价值的流通方式却无法达到其产生的其他条件。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目录摘要 (3)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 (4)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4)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6)四、“李约瑟难题”之总结 (8)参考文献 (9)1摘要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李约瑟难题”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随后,从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文化的四个角度,总结了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经典回答,并列出了一些学者对于“李约瑟难题”不成立的批判原因。
接着,对于前人解答,本人列出了几点看法,重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两点原因。
最后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总结。
2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其内容为:“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或印度)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1]”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一个在科技史界引起广泛争论的学术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在各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现在,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我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我国重新走到世界科技的前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李约瑟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认为:在地理位置上,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远不及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开放;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重农轻商,故而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也导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在李约瑟的解答的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各方面都做出了精辟的解答,下面我们就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一提起中国,人们很自然的想到了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且不说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在古代,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
最引以为豪的当属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里这样评论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在其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
在天文上,古代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28年的西汉就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在编制历法上,中国古代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学上,《周髀算经》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根据书上的记载,中国应该是首先发现勾股定理的。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要比欧洲早了有一千年之久。
此外,在医学、地理学、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同一时期西方国家难以相比的。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斐然,并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格局在最近几百年被打破,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英国著名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被国内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问题”是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生化学家李约瑟士提出的,内容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本人破解的答案是:中国是官僚体制,此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我认为,李约瑟问题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共同造成的:第一:中国人的思想中有一种惰性。
为了减少耕作,出行的麻烦,人们发明农具并将其普遍,同时将牲畜用于拉车等活动。
从这点上说,中国人发明的最初目的就只是为了便于生存生活,并没有研究的意味。
中国人的惰性还体现在满于现状。
中国人最早发明了丝绸,制作了衣服,但是秦汉之后,人们的穿着,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保持不变,人们不去思考探索发明更好的东西。
我认为中国人的惰性极大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继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吧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传播给社会,教导人们做“顺民”。
正符合了当时经济发达的汉朝所需要。
这时的社会激励让人们一心去读圣贤书,考个功名,衣食无忧!那谁还去当农民、工人、科学家?当然就导致了中国科技的逐步落后。
儒学这种漠视自然、回避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思想障碍。
在中国古代,科技只是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直弱不禁风,被视为雕虫小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普遍持鄙视态度,因为古代科技的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大多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属劳动者的对象,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熏陶下,科技称不上大学问。
以数学为例,除了少数能在政府天文历算机构供职的人员外,大部分研习数学的人都是通过民间传授受到数学教育的。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自身的缺陷:重视实用主义的技术轻视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往往只是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象的描述,以至于有人说中国古代有的是技术,而没有科学;或者说,中国古代缺乏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这是因为“经世致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基调。
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致使中国古代科学呈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由于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和互动关系,中国古代科学丧失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源。
我认为在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联机制。
实用主义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大致是遵循着“经世致用”的观念展开的。
古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极深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些都对中国古代科学有相当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局限性:在古代儒家文化中,被专制统治长期强化的政治文化心理与思维定势,对古已有之的盲目崇拜,使中国文化的宗旨在于怎样维护已有的体系并使之更完美。
崇古敬祖而非求异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封建宗法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支配下,形成了君臣、官民、父子、师生(师徒)关系的泾渭分明、森严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种等级关系下,人的创造性、对真理的追求、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质疑精神被剥夺殆尽。
权威性压倒真理性,继承性代替了创造性。
而独立思考、热爱真理、怀疑精神恰恰是数学和一切科学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珍贵素质。
对比古希腊,对理性的崇尚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古希腊科学的精神本质。
而在奴隶制下具有民主色彩的政治制度,为人的思想与学术自由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虽均具师承关系,但哲学思想与学术见解却各具特色。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古希腊文化的科学传统。
尤其是在宋元之后,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禁欲主义思想,束缚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尊孔读经、八股取仕”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对我国宋元之后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相反,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欧洲人彻底埋葬了封建农奴制,把自己从宗教神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古希腊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与人生自由成了一种时尚,在这些社会合力的推动下,作为古希腊自然科学复兴形式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了,并且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得到了迅速发展。
第四,科举制度是造成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前现代时期的科学跃升到现代科学的重要原因。
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理由是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造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
“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体制垄断了人才,不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使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其实,并不是科举制度本身抑制了中国的天才们发起一场科学革命,真正起阻碍作用的,是程朱理学的兴起导致了科举制度的蜕化。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仍然设有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书六科,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一定的重视,人们作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这一条路。
但是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
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
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
这才是中国宋元以后的自然科学发展受到沉重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中国的人口因素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基础原因。
首先,从定量的人口因素分析,据历史资料记载,公元2年(当时为西汉末年),中国人口达到5959万; 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使人口迅速下降,隋朝统一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人口也达到了4601万; 元朝人口是5984万人; 到了明朝末年人口最高达到了6659万人; 清朝康熙、正年间曾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对人口增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道光十四年中国突破4亿人口。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口众多而且一直是趋于上升趋势,中国古代的农民从事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男耕女织、单一的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
由于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连年的战乱使农民生活贫困。
在基本温饱没有保障的前提下,人们没有时间、精力、体力去从事科学研究。
其次,从定性的人口因素分析: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不包括技术在内。
从科学的概念来看古代的中国没有科学。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科学这种意识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人们也就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科学也就不会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学术中,一般是按经、史、子、集进行分类,而没有科学这个词,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o,由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
中国1983年由康有为引进使用,可见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这个词语,科学是个外来词’从科学的词源思考,一方面,笔者赞同有些学者提出的重实用轻理论的观点。
中国传统科学重视把科学用于实用性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提炼,没有形成科学; 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人们盲目崇拜、思想守旧、缺乏怀疑精神的社会意识所造成的。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和定义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所以中国人的意识中不会形成科学,而西方人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和抽象等思维方式。
虽然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数学等方面成就显著但是没有形成更高层次、系统性的知识和严密的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
”所以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以孔子学说为根本的儒家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现代科学所要求的探索和试验,也抑制了创新的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阻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直至被西方列强侵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从辉煌中的自我陶醉到被西方列强用我们发明的火药进行丧心病狂的侵略,这其中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