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质课件

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 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a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 事件之一。”
同情苦难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 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 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 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 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 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 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 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 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 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 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 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 事件之一。”
同情苦难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 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 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 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 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 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 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 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 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 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 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 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 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 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 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 的罗素很大幸福。
追求知识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30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关于“爱情”的论述?
本文所论述的“爱情”,主要是指男女之间 的爱恋之情,同时又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 兄弟姐妹的亲情。这种感情是人类最原始、 也是最纯最浓的情感。它是人们赖以生存、 发展的原动力,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三大情感 的首位,这种安排是很有见地的。
读第3自然段
作者写追求知识包括了几个方面?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 “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象亲身 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 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 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 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
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 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
”“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 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 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 “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 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 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 的比喻中,使得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 于理性色彩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 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 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 ,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 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 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 ,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 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美文美读
遏制: è 阻碍 震颤:chàn 震动 濒临:bīn 紧接;临近 呼号: háo 因极端悲伤而哭叫,因处
于困境需要支援而叫喊。
美文美读
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 的热烈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的同 情,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请2名同学来配乐朗读课文。一名读1、 3、5自然段,一名读2、4自然段。
改句:这三种感情就像大风一样,在深深 的苦海上,任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绝 望的边缘。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 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 意再活一次。
“值得”:指这样去做有好的结果; 有价值,有意义。
我手写我心
通过学习,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一写你为什么而活着? 以“我为了_____而活着,因为_______。” 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这篇课文意蕴深刻,文采斐然, 有许多语句都值得我们认真揣摩。
自由阅读课文,挑选你喜欢的优美 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并简要说说你 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旁批提示、关键词、修 辞手法等方面来分析。
以“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谈 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原句: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 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
1.速读课文,分小组合作探究,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派一名代表来解答这个问题。
2.齐读第二段,思考: 第二段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期望爱情?
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在爱的结合中,作者看到圣贤和诗人 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结果: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好像 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作者追求哪些知识?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优秀课件】

作者为什么向往它?
是什么?
为什欢喜。—— 胡适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
无论如何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 原谅他们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善良,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 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受害者
饥饿的儿童
带来狂喜
无助的老人
同情
爱情
解除孤寂
我为什么而活着
看到仙境
知识 数字 星辰
心灵
仙境
“仙境”是什么?作者寻 求的到底是什么?
神仙居住的地方 美好
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美好 的“仙境”?
寻
理想
仙境
——定位关键词:对理解文章有价值的词
“仙境”是什么地方?是怎样的地方? 寻美
——词语的本义;进一步思考的前提;
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美好的“仙境”?
理想
——原因的探究;深入思考、理解文本的过程
数字支配万物
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作者寻求 的到底是什么?
数字控制一切事物 真理
为什么要寻求它?
求
理想
关键词:不懂的词,不该 出现的词,褒词贬用,副 词,形容词,动词……
作者向往的是什么?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赢得一些假朋友和一些真敌人; 还是去成功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诚实和坦率,人们会欺骗你; 仍然诚实和坦率吧,无论如何。
你花数年时间所营造的,有人会在一夜之间将其摧毁; 继续营造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安宁和幸福,他们会j嫉í妒你;
依旧欢乐吧,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
是什么?
为什欢喜。—— 胡适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
无论如何
人们往往不理智,缺乏逻辑性并以自我为中心; 原谅他们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善良,人们会指责你怀有自私和不良动机; 仍旧善良吧,无论如何。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受害者
饥饿的儿童
带来狂喜
无助的老人
同情
爱情
解除孤寂
我为什么而活着
看到仙境
知识 数字 星辰
心灵
仙境
“仙境”是什么?作者寻 求的到底是什么?
神仙居住的地方 美好
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美好 的“仙境”?
寻
理想
仙境
——定位关键词:对理解文章有价值的词
“仙境”是什么地方?是怎样的地方? 寻美
——词语的本义;进一步思考的前提;
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美好的“仙境”?
理想
——原因的探究;深入思考、理解文本的过程
数字支配万物
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作者寻求 的到底是什么?
数字控制一切事物 真理
为什么要寻求它?
求
理想
关键词:不懂的词,不该 出现的词,褒词贬用,副 词,形容词,动词……
作者向往的是什么?
如果你成功了,你会赢得一些假朋友和一些真敌人; 还是去成功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诚实和坦率,人们会欺骗你; 仍然诚实和坦率吧,无论如何。
你花数年时间所营造的,有人会在一夜之间将其摧毁; 继续营造吧,无论如何。
如果你找到了安宁和幸福,他们会j嫉í妒你;
依旧欢乐吧,无论如何。
你今天做的好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仍然去做好事吧,无论如何。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原因
➢ 一是爱情能带来狂喜; ➢ 二是爱情能摆脱孤寂; ➢ 三是爱情能见到仙境的缩影。
结果 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我最终还是得到了它。
自主学习
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追求 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人类
希望知道星辰为什பைடு நூலகம்闪闪发光
自然
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自主学习
同情人类 苦难的具 体内涵
同情饥饿的儿童 同情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同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 同情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自主学习
4.作者的这三种追求有没有内在联系?三者能不能调换顺序?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7.赏析句子“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 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 深不可测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 几乎会丧失生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感受到作者的豁达胸怀和崇高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 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活着的意义,若整天胸 无大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种生活有何意义?
自主学习
识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据此梳理文章结构。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4.作者的这三种追求有没有内在联系?三者能不能调换顺序? 5.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的边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7.赏析句子“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原因
➢ 一是爱情能带来狂喜; ➢ 二是爱情能摆脱孤寂; ➢ 三是爱情能见到仙境的缩影。
结果 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我最终还是得到了它。
自主学习
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追求 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
人类
希望知道星辰为什பைடு நூலகம்闪闪发光
自然
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社会
自主学习
同情人类 苦难的具 体内涵
同情饥饿的儿童 同情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同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 同情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自主学习
4.作者的这三种追求有没有内在联系?三者能不能调换顺序?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7.赏析句子“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 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 深不可测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 几乎会丧失生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感受到作者的豁达胸怀和崇高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 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活着的意义,若整天胸 无大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这种生活有何意义?
自主学习
识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据此梳理文章结构。 2.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3.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分别是什么? 4.作者的这三种追求有没有内在联系?三者能不能调换顺序? 5.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的边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7.赏析句子“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语文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 (共26张PPT)

爱因斯坦:阅读罗素的 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 的事件之一。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 漏字,注意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停顿要得当。
我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 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 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 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 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遏制 è 飓风 jù 肆意 sì 濒临 bīn 震颤 chàn 俯瞰 kàn 深渊 yuān 星辰 chén 嘲讽 cháo fěng
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用文 学的笔法,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永恒的 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他为什么而活着?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 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 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 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 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 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 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 以骄傲的说,我已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都 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 而斗争。
2、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 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 读罗素的这篇随笔,你是否也感到快 乐,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 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9、有时候 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16、 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19、自己活着,就是为 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 基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28、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 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35、学到很多东 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 罕·林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 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玛丽·佩蒂博恩·普尔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 多芬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 伟大智者。——史美尔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5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5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 命是活动。——卢梭53、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54、唯书籍不朽。——乔特5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 活的源泉。——库法耶夫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 己的无知。——笛卡儿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 学,如炳烛之光。——刘向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 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 间。——歌德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72、家庭成为快乐的 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75、内外相应,言行相 称。——韩非7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77、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7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7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8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81、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爱因斯坦82、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83、感激每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会锻造你的意志和品格。——佚名84、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 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8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8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87、读一本好书,就 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88、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89、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9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1、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9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93、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94、抛弃时间的人,时 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95、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叔本华9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7、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98、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第16课《散文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课件(共2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
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罗素的博学,他的 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 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 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 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 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罗素(1872—1970)2 0世 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 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 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 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 自由”,代表作品有《幸 福路》《西方哲学史》 《数学原理》《物的分 析》《婚姻与道德》等。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作者为什么 而活着。 •3.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 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 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 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 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 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 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 特洛夫斯基,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3.作者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具体体现在 哪些方面?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 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 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入狱,在他老迈 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 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色列和阿 富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从他的 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
预习检测(5分钟)根据拼音读出相应的词语。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字词积累
积累下列生字词的音形义:
濒临( bīn lín ):紧接,临近。 俯瞰( fǔ kàn ):俯视。
课文讲解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
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 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 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课文讲解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 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 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字词积累
积累下列生字词的音形义:
濒临( bīn lín ):紧接,临近。 俯瞰( fǔ kàn ):俯视。
课文讲解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
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 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 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课文讲解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 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 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讲解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合作交流品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 临绝望的边缘。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 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课文讲解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 它活着”。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课文讲解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 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 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 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 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 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 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课文讲解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 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 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 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课文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
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 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 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课文讲解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 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 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 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 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 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 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 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
课文讲解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 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 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 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 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资料,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 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 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 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 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 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 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字词积累
积累下列生字词的音形义:
濒临( bīn lín ):紧接,临近。 俯瞰( fǔ kàn ):俯视。
课文讲解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课文讲解
合作交流,把握主旨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 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 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 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 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 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 激情去追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