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31 人教版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31 人教版
其:在这里有两种用法.一种译为“难道”,一种是用于 选择的问句之首,表示选择.可以译为:“是…还是”. 信然:确实.邪:通:“耶” 嗣:继承人. 纯明:纯正贤明。 不克:不能。蒙:承受。何为:宾语前置.其:语气词,大 概. 盛德:美好的品德. 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诚:的确. 理:天理. 推:推求. 知:预知.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1-3)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 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 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 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 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 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 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 然乎?
孰谓:谁料到。遽(jù):骤然。旅食:在外地 谋生。斗斛(hú):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 指微薄的俸禄。诚: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万 乘(shèng):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 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 大国,称为万乘之国。公:公卿。相:宰相。辍 (chuò),停止。就:就职。
视茫茫:形容视力模糊不清. 诸父:伯父,叔父的总 称. 康强:身体健壮. 其: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 恐:担心. 旦暮:形容很短的时间. 无涯之戚:无穷 的悲伤。涯,边。戚,忧伤。孰谓:谁料到. 全:形 容词做动词. 保全.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51 人教版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51 人教版

祭文是祭祀时诵读的文章。
古代的祭祀,有的为祷告晴雨, 有的为析求降福,有的为驱逐 邪魔,有的为哀掉死者。祭祀 时要诵读一篇或几篇文章,诉 说目的、要求,这些文章就称 为祭文。
背景
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子韩会,次子韩 介,季子韩愈。十二郎,即韩老成,本是韩介的 次子,出嗣韩会为子。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 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 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 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 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 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 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 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 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 请带着感情在次朗读课文
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 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 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 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 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 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 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 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 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 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 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 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
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 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 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 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 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 是确定无疑的。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 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 深挚感情。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 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 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 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 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 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 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 “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 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 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 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 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 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叔侄深情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02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 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 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 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03
其代表作有《师说》《获麟解》《进学 解》《送李愿归盘谷序》 《左迁至蓝 关示侄孙湘》等。作品非常多,现存诗 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进学解》
是一篇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文章构思别出机杼,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特点, 也是韩愈文章中别具一格的名篇。
CHAPTER 04
祭文传统与文化内涵
祭文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
祭文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对神灵、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福的一种文体。
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简单的祷告词,到汉唐时期祭文的成熟和多样化,再到宋明清时期 的规范化和文学化,祭文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祭文种类及特点分析
种类
包括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祖先等各类祭文,以及悼词、诔文、哀辞等相关文体。
特点
情感真挚、语言庄重、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注重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
儒家思想
祭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礼仪等观念,强调对祖先的敬仰 和感恩。
道家思想
部分祭文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自 然观念,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 顺应。
名家评价与影响
古代名家评价
列举古代文学家、评论家对《祭十 二郎文》的评价,如苏轼、欧阳修 等,展现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与 影响。
现代研究视角
介绍现代学者对《祭十二郎文》的 研究视角和方法,如文学批评、文 化研究等,展现其学术价值。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
,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
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
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
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便回朝任
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一日和十二
2024/2/29
20
《祭外姑文》简介及赏析
1
作者及背景
《祭外姑文》是唐朝韩愈所作,为其岳 母所作的一篇祭文。韩愈是唐代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此文体现了其对岳母的 敬重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及内容
文章开头即表达对岳母逝世的悲痛之情 ,接着回顾了岳母的品德和对自己的关 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激和怀念。最后, 作者表示要以岳母为榜样,继续前行。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
表达作者自幼失去依靠,依靠兄嫂抚养的孤苦无依之情。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叙述兄长去世后,作者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的经历。
2024/2/29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强调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十二郎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
24
分享交流
分享内容
分享目的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践行孝道的经历和感 受,包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承担家务 等方面。
通过分享,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践行 孝道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增强学生的家 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分享时间
10分钟
2024/2/29
分享方式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 予掌声鼓励。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翻译课文1—3段
• 1段: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 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得 以怀着悲哀表达诚意派遣建中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 物作为祭品祭告你十二郎的灵位: 远:在远方形作状
• 2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 清只有依靠兄嫂
• 3段: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 我十九岁那年刚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我到宣州去看你
•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 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 葬
•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 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 要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 有成行
诗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 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 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 文中触摸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至者自然流 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 是血字字是泪
苏轼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 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 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友
成年 相思-------- 惊愕怀疑、凄苦悲伤
相隔--------- 痛责内疚、沉痛之极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章以情感人举例说说文中集中表 现了哪些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
追悔之情
痛悼之情
人生无常

《祭十二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课件 共43张PPT

4.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西__面___ (2)长吾女及汝女待其嫁: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长__,__引__申__为__抚__养__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2)中年兄殁南方:省__略__句__,__应__为__“_中的“千古绝调”的原因。
答案 这篇祭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人至深,成为“千古绝调”,可以说是“字 字是血,字字是泪”。 一是骨肉之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 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引起了作者的切肤之痛。 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愿。 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 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 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与十二郎别 多聚少,因此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抱憾终身。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明年丞相薨 古义:_第__二__年__。_ 今义:_今__年__的__下__一__年__。 (2)而齿牙动摇 古义:_松__动__。_ 今义:_不__稳__固__,__不__坚__定__;__使__动__摇__。_ (3)将成家而致汝 古义:_安__顿__好__家__。_ 今义:结__婚__,__安__家__立__业__。_
文史知识
“千古至文”“三大祭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 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 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2024版第22课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主题思想:生死离别之痛与人生无常感慨
韩愈通过祭文的写作,表达了生 死离别带来的短暂, 以及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和
悲痛。
韩愈在文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进行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
视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怀念。
04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祭文在古代文学中地位和作用
古代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丧葬文化所蕴含的孝道观念、礼仪制度等对于现代社 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
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代丧葬文化
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和发 扬古代丧葬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 价值和意义。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第22课祭十二郎文完 整版PPT课件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 知识拓展:古代丧葬习俗及文化
内涵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目录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与主要成就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 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中期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文学家、 政治家、史学家、诗人。
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
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孝道观念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古代丧葬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代丧 葬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仍然被保留下来,如清明节扫墓、祭 祀先祖等。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主要用 于祭祀时对亡者表示哀悼和怀念。
在古代文学中,祭文具有重要的 地位,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 先人:韩愈已死去的父亲
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 两世:两代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而已:罢了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 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 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 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 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 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 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 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2.作者写: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 己的深深思念。
3.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节描写。表现嫂子对韩愈叔侄的 殷切关怀,也体现韩家门衰祚薄、人丁不兴的困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 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 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 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 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 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 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 汝而就也。
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衔哀:含着,怀着悲伤
远:名词作状语,在远方 羞: 通‘馐’,美味食物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 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 慰你十二郎的魂灵:

《祭十二郎文》课件 上课(共40张PPT)


坦诚噩耗传来时自己由不信到最终确 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 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 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 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 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 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 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 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 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 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
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 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 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 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 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 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 的精神品质。
孩提尚幼,“冀其成立”。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 “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 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 斯乎?
猜测老成的死因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 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 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 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揣测老成的死期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 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 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 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 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 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 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 预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止,留居;B遽,突然 D遂,立即
6、下列各句不属于古汉语特殊句式 的一项是: ( D ) A、惟兄嫂是依 B、 从嫂归葬河阳 C、吾与汝俱少年 D、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A宾语前置句 B省略句,省“于” C 判断句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B ① 汝殁以六月二日 ③吾年未四十,而视 茫茫 ② 使者妄称以应之耳 ④少而强者不可保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朴与华 曾经喜欢词句优美的诗文,喜欢“沧海月明 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迷蒙,喜欢“曾经 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婉。 所以,初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不是 《咏白海棠》,不是《葬花吟》,却是那《芙蓉 女儿诔lěi》,认为晴雯成了芙蓉花神的宝玉对 着池中的芙蓉花焚香祷祝,写下祭文。当时,觉 得颇为感动,作为贾府嫡亲子孙,这于他本是不 合身份的。(最好能引《芙蓉女儿诔》中的几句 华丽的句子为证。)
却越发圆润光泽,被时光静静打磨成光芒 耀眼的珍珠。 越是质朴,往往越是真实。(末句应扣 住“朴与华”收结。)
(二)副词 1、用于句首或谓语之前,表示语气。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 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 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并列的问句,表示选择,可译为“是…… 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祭十二郎文》复习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点(实词、 虚词、句式) 2、课内素材的运用
自主梳理
一、实词: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虚词: 其 而 以 之 三、句式 1、被动句 2、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3、省略句 4、判断句
重点梳理 其(一)代词
• 8、下列各句加点的字与“吾兄之盛德 而夭其嗣乎”句中“夭”的用法不相 B( ) 同的一项是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 D、外连衡而斗诸侯。
9、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 B ) 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既克,公问其故 ②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④不克蒙其泽矣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其实,不少古人都作过悼亡的诗文,却往往过于 在乎形式,追求骈散结合,讲求词藻华丽。写出 来的诗文读起来固然唇齿留香,却不免有文字游 戏之感,真情大概也在字斟句酌间稀薄了许多。 最真切的大概要属苏轼的《江城子》和韩愈 的《祭十二郎文》,最是质朴,也最为动人。尤 其喜欢东坡那一句“小轩窗,正梳妆”。我想十 年中他一定常常回想起妻子梳妆的情景,“夜来 幽梦忽还乡”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不曾揽胜自 己的妻子如何美丽如何贤惠,然而那回忆中却含 着深切的怀念,其他的其实并不重要。(此段论述 应该突出“朴”。)
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2014高考作文素材题目:“朴与 华”(70分)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 “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 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 “朴”,有人追求“华”。“朴”与 “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 能相互转化…… 请以“朴与华”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0、翻译:
①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这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还是传来 的消息不真实呢? 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
不克蒙其泽乎?
我兄长的高尚品德反而使他的儿子短 命吗?你的纯正贤明,却不能蒙受先 人的恩泽吗?
课内素材的使用 1、作者 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 2、写作技巧 叙述、抒情、议论融一体 通过生活中的琐事来抒发情感 真情实感动人心 3、引用文句 朴与华(见例文)
最质朴的真情远胜于最华丽的诗篇,因为太过华 丽的外表让人无暇顾及事物的本质。即使当初情 真意挚,却无法天长地久。 为人亦如此。 那善于诗文、精通音律的司马相如离开了卓 文君,那《凤求凰》的华彩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但却没有能演绎司马相如的忠贞如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 那样狂傲不羁的苏轼却最是深情。 太过华丽的东西终究短暂,光彩夺目的人生 无法长久。时间将会慢慢褪去华丽的外衣,露出 质朴的本相。质朴的人像是蚌中的沙粒,经历漫 长的岁月,
随堂练习
• • • • • 1.指出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敛不凭其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A“羞”通“馐”,B“世” 通“逝”,D“敛”通“殓”)
• 2.指出与例句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 • 例:汝来省吾,止一岁 • A.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 B.省徭役,减征赋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 D.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
(ACD均为结构助词“的”,B为取消 句子独立性。)
5、下列各句解词无误的一项是:(C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准备) 汝来省吾,止一岁 (仅)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就) 汝之子始十岁 (才) C、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希望) 比得软脚病 (近来) D、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离开)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就)
后来细读时,发现宝玉在写祭文之前思 考要用何文体来写,写完后竟与黛玉讨论文 中有待斟酌改进之处。虽然是出于审慎,却 好像写祭文不是为悼念,倒像是为欣赏。渐 渐觉得,那字斟字酌的《芙蓉女儿诔》竟不 再是字字泣血。 其实,不少古人都作过悼亡的诗文,却 往往过于在乎形式,追求骈散结合,讲求词 藻华丽。写出来的诗文读起来固然唇齿留香, 却不免有文字游戏之感,真情大概也在字斟 句酌间稀薄了许多。
D (例句“省”探视、问候;A知道,B减少, C检查,D探视、问候,与例句同)
• 3.指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 项 A.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B.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 .其无知,悲不几时 BC
(A代词BC均为语气副词D连词)
4.找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B ) A.东野之书 B.自子厚之斥 C.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D.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 月日
1.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可译为“他 (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2)有时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2、指示代词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 “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