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医学原虫实验
人体寄生虫学-原虫概论

①只有滋养体期,直接接触传播,营无性生殖
②有滋养体和包囊期,由包囊传播,营无性生殖
滋养体期:指具有运动、摄食能力和增殖的 原虫生活史阶段。
包囊期: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外壁,运动 减缓,最后停止活动,用以抵抗不良环境, 实现宿主转换,为传播的重要环节
(2)需要宿主转换
2、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
(二)临床表现
阴道炎:外阴瘙痒、白带增多, 典型病例白带呈泡沫状。
尿道炎:尿频、尿急、尿痛。
四、实验诊断
确诊依据:查见滋养体 1、生理盐水涂片法 2、涂片染色法 3、培养法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1、传染源:患者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性生活 间接传播——坐式马桶、公共浴池、游泳池等
医学原虫概论
一、原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原生 动物,结构简单,体积微小, 但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需的 全部功能。
二、形 态
1、胞膜(表膜)
(1)使虫体保持一定的形状 (2)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有很强的抗原性 (3)参加营养、排泄、运动等生理活动
2、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1)基 质:
(二)防 治
1、治疗: 首选药物灭滴灵
注:口服+阴道用药 夫妻同时治疗
2、加强宣传教育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滋养体、型 (2)循环传播型 (3)虫媒传播型
第四节 阴 道 毛 滴 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一、寄生部位:阴道,尿道,前列腺,附睾
二、形态:只有一个时期即滋养体
1、梨形或椭圆形 2、4 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 3、波动膜较短,仅约为虫体的1/3 4、一个椭圆形的泡状核,轴柱一根贯穿 虫体,并从尾端穿出。
人体寄生虫之原虫-132页精选文档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利什曼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六大热带病之一。 引起内脏利什曼病也称黑热病,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4种: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内脏利什曼病, 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引起皮肤利什曼病, 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2.播散倾向
• 某些原虫侵犯人体后,引起的病变并不仅 局限于某一器官或部位,而具有向其它组 织扩散的倾向。
3.机会性致病(条件致病)
• 有些原虫对健康宿主不表 现明显致病性,但当宿主 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 能不全时,引起急性感染 或严重发作,称为机会致 病原虫。
六、常见医学原虫分类
肉足鞭毛门 顶复门 纤毛门
官受到损害。
三、致病
主要致病机理: 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 使巨噬细胞相对较集中的一
些脏器,如脾、肝、骨髓、淋 巴结等器官出现明显的病理损 害。 浆细胞也大量增生加剧上述变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3-7个月,甚至一年。 发热: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热,常呈双峰热型; (上下午各一次
高热) 全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大量被破坏,红细胞、白
医学原虫
(Medical Protozoa)
一、概念
• 1.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生物亚界,能独立 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
• 2 .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 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
二、原虫的基本形态
• 原虫很小,大多在数十微 米左右,最大的有200μ m 左右 。
a.主要是含有包囊的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有时可造成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1 实验目的实验室规则

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病原生物学部201X年X月X日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目的及实验室规则一、实验目的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验证专业相关的理论,加深对人体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能力导向奠定必需的基础。
通过实验操作或示教,使学生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实验室诊断与检查方法;掌握寄生虫生活史与检验医学(标本采集、检查项目及实验诊断意义)、临床医学(寄生部位、寄生虫期、所致损害及临床表现)及预防医学(感染阶段、感染途径、感染方式疾病防制及健康教育等)相关的必备认知,对学生未来临床实际工作中防止医院内感染,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二、实验室规则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衣,戴工作帽。
工作衣应经常清洗,保持洁净。
2.非实验物品不准带入实验室,必需的学习用具带入后要远离操作台。
3.实验室内严禁饮食、吸烟或用嘴舐铅笔、湿润标签等,实验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等身体暴露部位,以防感染。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禁止高声谈笑或随便走动,以保证实验过程有序进行。
5.实验室内任何物品不得携出室外,使用过的实验物品,如实验检测标本、带菌材料、实验动物及器皿等需按要求处理或放在指定位置,不得随便乱扔或用水冲洗。
6.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检测标本污染实验台面、地面、书本、手或衣服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以便及时处理。
7.实验过程中要节约实验材料,爱护公物,如果损坏实验器材,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进行登记,由带教老师酌情处理。
8.实验完毕,应整理实验物品、清理实验台面,打扫实验室卫生。
离室前需用消毒液泡手,再以清水冲洗,脱去工作衣、帽,反折收好,关好水、电、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人体寄生虫实验指导实验一 医学原虫【实验目的】1. 镜下能识别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滴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及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的形态(感染虫期、致病虫期、诊断虫期)。
2012寄生虫检验原虫总论EHGL

E.h
E.c
包囊碘液染色
人芽囊原虫
二、生活史
包括在肠腔内和在肠壁组织内的发育
三、致病 (一)致病机制
1、虫株毒力致病型和共栖型
“触杀”机制 粘附、杀伤、溶噬
2、细菌的协同作用及宿主的功能状态 3、三种致病因素
A:凝集素(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 B:穿孔素 C:半胱氨酸蛋白酶
(一)增殖作用 1.破坏细胞 2.播散作用
(二)机会致病 机会致病原虫
(一) 溶组织内阿米巴 (E.h)
Entamoeba histolytica Schaudinn,1903
一、形态 (一)滋养体
1.大滋养体(视频1、2)
特点: 形态多变 运动活跃 伪足明显 内、外质分界清楚 核居中 内质中可见RBC
RBC 核
E.h大滋养体
扫描电镜下的E.h滋养体
2、小滋养体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可见 内、外质分界清楚 内质中无RBC
结肠内阿米巴(E.c)
特点: 形态相对固定 运动不活跃 伪足不明显 内、外质分界不清楚 核偏位 内质中无RBC
(二)包囊
E.h
E.c
拟染色体 核 E.h包囊
因素:
传染源: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
感染方式:经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六、防治原则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
巴病传 播途径的主要环节 3.注意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
思考题
1、Eh的生活史有何特点?感染阶段、致病 阶段分别是什么?
2、Eh致病引起肠病变有何特点?排出的粪 便有何特点?
原发灶
虫体 增殖入侵 回盲部乙状结肠 侵入 粘膜层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 原虫概论、阿米巴、滴虫、贾第修

2. 致病机理
• 借凝集素(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 乳糖)吸附于宿主结肠上皮细胞及红细 胞等
• 释放阿米巴穿孔素 • 释放蛋白酶(主要为30kDa半胱氨酸蛋 白酶)使靶细胞(组织)溶解
LuoChao,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ning University
• 滋养体(trophozite):是原虫生活史中代 谢旺盛的阶段,具有运动和摄食功能, 为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阶段。 • 包囊(cyst):为原虫生活史中不运动的阶 段,当环境不利时,分泌囊壁起保护作 用,也是传播阶段
LuoChao,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ning University
按传播方式可分三种类型:
1. 人际传播型: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由 传染源传播给易感者。感染阶段大多 是包囊,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可
是滋养体,如:阴道毛滴虫。
LuoChao,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ning University
• 急性暴发型:大量黏液血便、发烧、低血压、
广泛性腹痛、强烈而持续的里急后重、恶心呕吐 和出现腹水,60%肠穿孔,可发展为肠外阿米巴 病
• 慢性阿米巴病:1年
5年以上
阿米巴肉芽肿
LuoChao, Department of Parasitology, School of medicine, Xianning University
胞膜 基 质
外质:透明,凝胶状
内质:不透明,溶胶状
寄生虫实验(原虫)

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
形状:球形、近球形 或不规则形 基本结构:胞膜、胞 质、胞核
溶组织内阿米巴
结肠内阿米巴
目的要求
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碘液染色的包 囊形态及鉴别特征。 2、了解经苏木素染色后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 巴滋养体及包囊的形态及鉴别特征。
3、了解阿米巴滋养体的活动特点。
内含物:核位于虫体中部,动
基体在前部,基体发出一鞭毛
吉氏染色
作业
• 作业:绘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图。
阴道毛滴虫(阴道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道滴虫活体标本的特征及活动特点。
2、了解阴道滴虫的基本结构。
阴道毛滴虫
活体无色透明,有折光性,体态多变, 固定染色后呈梨形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目的要求
1、能辨认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各期形态特征。
恶性疟原虫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各期形态各不相 同,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发育 的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未成熟、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 滋养体
2、掌握滋养体的形态特征。
蓝氏贾弟鞭毛虫 滋养体
倒臵梨形,大小(9~21)µ m× ( 5~15)µ m ×( 2~4)µ m
两侧对称,背凸腹平,腹面前半部向 内凹陷成2个吸盘
有4对鞭毛,分为前侧、后侧、腹、 尾鞭毛各1对 有1对并列细胞核在吸盘底部
1对呈爪锤状的中体与轴柱1/2相交
蓝氏贾弟鞭毛虫 滋养体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2个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Parasite寄生虫2-医学原虫-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作旋转式运动
滋养体—姬氏染色
鞭毛 椭圆形泡状核 轴柱 深染颗粒--氢化酶体
生 活 史
生活史简单,仅有滋养体期 虫体以纵二分裂法繁殖 滋养体为本虫的感染期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而传染 主要寄生在阴道,以阴道后穹窿多见,也可在 尿道内发现;男性一般寄生于尿道、前列腺, 也可在睾丸、附睾或包皮下寄生。
1. 滋养体 2. 包囊
1 滋养体
呈半个倒置梨形,9~21µ m× 5~15µ × 2~4µ m m 两侧对称,背凸腹平,腹面 前半部向内凹陷成吸盘 有4对鞭毛,分为前、后侧、 腹、尾鞭毛各1对 有1对并列细胞核在吸盘底部 有1对轴柱,纵贯虫体中部, 不伸出体外 1对半月形中体与轴柱1/2相交
致
病
1.致病机制 虫体本身毒力 宿主的生理状态—阴道自净作用减弱。阴 道自净作用:健康女性阴道内有乳酸杆菌, 发酵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产生乳酸,使阴 道保持酸性环境,该环境可抑制致病菌或 虫体的繁殖。
2.临床症状 1) 阴道感染滴虫后,一般分泌物较多,呈灰黄 色,带泡状,伴有臭味,也有呈乳白色的液状 分泌物,当伴细菌感染时白带呈脓液状或粉红 状。外阴搔痒,灼热、刺痛,性交疼痛。如尿 路也受感染,可出现尿痛,尿频,甚至血尿, 少数患者且有全身乏力,腰酸及下腹痛,不过, 亦有感染滴虫而阴道无炎症反应、无其他症状 的带虫者。
鞭 毛 虫
鞭毛虫隶属于肉足鞭毛门的动鞭纲,是以 鞭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的原虫。无色素体。种类 繁多,分布很广,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营寄生 生活的鞭毛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泌尿 道、血液及组织内。生活过程以分裂法繁殖。 有些种类尚可形成包囊。 寄生人体的鞭毛虫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 利什曼原虫、锥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及阴道鞭 毛虫对人体危害较大。
寄生虫学及检验3-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一、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主要寄生于人体的结肠,引起阿米巴痢疾,也可侵入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果酱样大便;烧瓶状溃疡)(1)形态:①滋养体;②包囊:无色透明、圆球状。
(2)生活史: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的基本过程为:包囊→滋养体→包囊。
(3)致病:①虫株毒力;②致病机制;③影响致病作用的因素(细菌共生作用;宿主的功能状态);④临床表现:无症状带虫者,有症状患者(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4)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粪便检查,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浓集法、活组织检查、体外人工培养法;②免疫诊断:抗体检测方法有ELISA、IFA、IHA法,抗原检测方法有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③DNA诊断。
(5)流行:世界性分布。
我国人群感染率在0.25%~2.99%。
流行因素:传染源(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带虫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防治原则:查治患者和带虫者,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加强卫生知识宣传。
非致病阿米巴寄生于人体肠腔内的非致病阿米巴有结肠内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和齿龈内阿米巴等。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此类阿米巴引起的病症凶险,死亡率高。
二、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形态:①无鞭毛体:虫体小,圆形或卵圆形;②前鞭毛:梭形,基体处发出1根鞭毛,游离于体外,摆动活跃。
(2)生活史:①在白蛉体内发育;②在人体内发育。
(3)致病:①致病机制:人体感染主要见于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器官增生尤为明显;②临床表现:黑热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长期不规则发热、脾显著肿大、贫血及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清球蛋白明显增高。
(4)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骨髓穿刺涂片法、培养法、动物接种法;皮肤组织检查法;②免疫检查:检测血清抗体,方法有直接凝集试验、IFA、IHA、ELISA等,检测血清循环抗原;③DNA法。
(5)流行:主要见于中国、印度、地中海沿海国家三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