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油画中画家对人物对象眼神的研究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常书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作品多才多艺,涉猎广泛,尤其以古典主义题材的油画作品而著称。
在其艺术创作中,常书鸿深刻领会了古典主义艺术精神,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古典主义特色的油画作品。
通过对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主义艺术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表现在其对人体的刻画上。
在古典主义艺术中,人体被视为自然界中最完美的形象,艺术家们追求以人体为中心来表达美的理念。
常书鸿在其油画作品中,经常以古典主题和题材为题材,对人体进行精细的描绘和塑造。
他的作品《牧羊女》、《思考的人》等作品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了古典主义对于人体之美的尊崇和追求。
通过这些作品,常书鸿展现了古典主义艺术对于人体之美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古典主义艺术对于人体之美的追求和推崇。
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还表现在其对古典主题和题材的喜爱和倾注。
古典主义艺术追求以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历史和文学作为题材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
常书鸿在其油画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古典主题和题材,例如《雅典学堂》、《引导者》等作品,以古希腊和罗马的神话、历史和文学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常书鸿表现了对古典主题和题材的喜爱和倾注,体现了古典主义艺术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和传承。
通过对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主义艺术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展现了古典主义对于人体之美的追求和推崇,对古典主题和题材的喜爱和倾注,以及对比例和构图的把握和追求,充分体现了古典主义艺术的理念和精神。
通过认真研究和理解常书鸿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典主义艺术的精髓,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
伦勃朗用光法

伦勃朗用光法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以其精湛的用光法而闻名于世。
伦勃朗的画作中,光线成为他表达情感和创造氛围的重要手段,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伦勃朗的用光法独树一帜,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创造强烈的光线与阴影效果。
他经常通过巧妙的照明手法,将主题从黑暗中推向光亮,使之更加突出。
如他的作品《夜巡》中,透过一束灯光,塑造了官兵们的英勇形象,展示了他们矍铄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
这种通过光来突出主题的手法,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画作所传递的信息。
伦勃朗对光线的运用也赋予了他的作品独特的情感表达。
在《装幀师》中,他用柔和的光线照亮了主人公的脸庞,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沉思。
这种巧妙而细腻的光线处理,使观众共鸣并被深深打动。
伦勃朗的用光法还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侧逆光的技巧,让人感受到光线的穿透力和真实感。
在《苏珊娜和长者》中,透过窗户投射进来的柔和阳光,将苏珊娜和长者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真实的存在感。
伦勃朗用光法所塑造的独特氛围,给观众带来了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和感受。
他通过光线的亮暗变化,将观众引入画作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之中。
在《夜巡》中,光线照亮了官兵们的面部和眼神,展现了他们忠诚和威严的一面。
而在《大医师塔尔哈》中,伦勃朗用柔和的光线烘托出塔尔哈内心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思考。
这种通过光线传递情感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观赏价值。
伦勃朗的用光法对于现代艺术家和摄影师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光线是艺术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改变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艺术家和摄影师可以通过运用光线,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观赏性。
同时,伦勃朗还教会我们如何通过光线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总之,伦勃朗的用光法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情感传递能力,为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画眼睛勾灵魂的名词解释

画眼睛勾灵魂的名词解释在艺术领域中,画眼睛勾灵魂是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
它揭示了眼睛在绘画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眼睛能够传达出情感、内心和灵魂深处的信息。
眼睛作为人类面部表情中最具特征的部位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绘制眼睛,艺术家能够捕捉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将其展现在观者面前。
画家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和形式,创造出各种形态的眼睛,使其成为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绘画作品中的眼睛具有许多特征,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都有所变化。
眼睛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表情等因素都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大而明亮的眼睛可以让观者感受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量;深邃的眼睛则常常被认为具有神秘和思考的特质;而湿润的眼睛则表达出情感和敏感度。
不仅如此,眼睛还能够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经历。
通过绘制眼睛的细节,艺术家可以传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们可以通过塑造眼睛的深邃与静谧,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冷静;而在眼神中描绘出痛苦和忧虑,则能够引发观者对人物遭遇的共鸣和同情。
画眼睛勾灵魂这一表达方式还可以同时运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中,如摄影和雕塑。
在摄影中,通过对眼睛的焦点和光影的运用,摄影师能够捕捉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而在雕塑中,通过塑造眼睛的形态和神态,雕刻家能够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
画眼睛勾灵魂的名词解释不仅仅停留在艺术界,它还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睛来揣测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感受。
眼神的交流常常能够传递出比言语更真实和直接的信息,通过观察眼睛我们能够感知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总而言之,画眼睛勾灵魂揭示了在绘画作品中眼睛的特殊地位和无穷魅力。
通过准确描绘眼睛的形态、表情和细节,艺术家能够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内心和灵魂。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使艺术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沟通,从而建立更深入的联系和共鸣。
马奈油画中的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

马奈油画中的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摘要:马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在历史上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关于马奈,学术界多是关注其在绘画技巧上的创新和变革,而对于其绘画内容则很少有人关注,尤其是绘画中的女性主题和女性形象鲜有被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意欲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分别探讨马奈绘画中的几大主题,以期对马奈的女性绘画作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马奈油画女性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印象主义和印象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出身在巴黎的一个资产者家庭,家境优渥富裕,跟随19世纪最有影响的肖像画家、历史画家托巴斯·库蒂尔学画。
马奈虽是印象派的导师级人物,但他却从未参加过任何印象派的画展,他所具有的革新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赛尚、梵高等多位艺术大家,并继尔将绘画带上了现代主义之道。
关于马奈的绘画,学术界多是关注其画技的创新和变革,关注其将绘画从追求三元次立体空间朝二元次的平面创作迈出具转折性的一步。
但就其作品内容,尤其是其作品中的女性题材和女性形象,讨论甚少。
本文欲从马奈的女性题材入手,分类探讨马奈有关女性的作品,例如,聚餐画作中的女性形象,职业主题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室内的一些女性形象等。
马奈的此类作品,其实能够很真实地体现马奈的女性观,同时,这也是他表达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一聚餐主题中的女性形象马奈聚餐主题的画作主要有《草地上的午餐》《沐浴》等。
在这些画中,女性的形象是整个画面中最能形成对比和形成强烈张力之所在,也是马奈惊世骇俗的画风和他意欲打破传统绘画表达的技巧体现。
《草原上的午餐》是马奈聚餐题材的代表作品,画中主要有四个人:维克托里娜·默兰、欧仁·马奈、费迪南·列昂霍夫,和一个弯腰的女子,这个女子相对于前面三人而言是作为陪衬而存在的。
这幅画是马奈作品中最饱受争议的画作之一。
明暗光影艺术——浅析伦勃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明暗光影艺术——浅析伦勃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涵盖肖像、历史画、宗教画、风景画等多个方面。
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具有浓郁的唯我独尊的风格,他的特点是“明暗光影艺术”和“神秘主义色彩”。
本文将以伦勃朗的代表作品为例,对他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伦勃朗最经典的肖像画作品《夜巡》以暗色调为主,画面呈现出一种神秘、宏伟的感觉。
画面中的明暗光影变化丰富,呈现出深邃的空间感和厚重的画面构造,使得场景中人物的形态和表情更加生动、形象。
整幅画面采用非常巧妙的光影处理,采用明暗对比将前景、中景和背景巧妙分割,使得画面整体更具层次和深度感。
同时,伦勃朗还注意到光影在色彩上的影响,把色彩与光与影的关系相结合使得画面中的颜色变化更加丰富,增加了画面的维度,更加贴近于生活。
同时伦勃朗的宗教画作品也精彩非凡,其中《荆棘冠》是最为著名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作中耶稣头戴荆棘冠,神情痛苦,充分呈现了其受难和痛苦的情绪和生命力。
在整个画面中伦勃朗运用丰富的光影变化,通过对光和暗的处理来凸显画面的情感表达。
画面中有些地方细腻柔和,有些地方粗犷有力,多样的光影变化使观者不浮在表面,更能沉浸在场景之中,感受到画面所呈现的精神世界。
总之,伦勃朗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具有很高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他深厚的明暗光影艺术上。
伦勃朗能够通过明暗变化和光影的对比来表现出画面中的情感与氛围,让人感受到画作里的真切情感,非常打动人心。
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后世画家们的范本和学习典范,直到今天,伦勃朗的艺术魅力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和博物馆里,引领着时代的方向。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论常书鸿油画作品中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领悟
常书鸿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作品深受古典主义艺术精神的影响。
古典主义艺术
强调对理性和秩序的追求,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模仿和学习,以及对人体以及自然的完美
表现。
常书鸿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这些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光影、人体结构和表
情的精细处理展示了他对古典主义艺术的领悟。
常书鸿在他的作品中对光影的处理体现了古典主义艺术精神。
古典主义艺术强调光影
的运用,通过对明暗的对比和阴影的塑造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立体感。
在常书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巧妙地使用光影来营造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他通过对不同光源的处理
以及阴影的细腻表现,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和物体显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力。
常书鸿在他的作品中对人体结构的准确描绘也体现出古典主义艺术精神。
古典主义艺
术强调人体的完美和对比,对人体的比例和结构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常书鸿的作品中,他
对人体的描绘非常精确,每个部位都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线条和明
暗的对比来表现人体的比例和结构,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显得具有力量感和自然美。
常书鸿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物表情的捕捉也展现了古典主义艺术精神。
古典主义艺术追
求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通过面部表情和姿态来传递情感。
常书鸿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
的刻画,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表情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物背后的情感和故
事。
浅谈西方古典油画的美与色

图1人们对西方古典油画美的认知包括平静、柔美、和谐、端庄等。
笔者认为,这些词语描绘的是西方古典油画美的表层。
除此之外,古典油画美还包含对一种灵性与理想美的追求。
以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 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1)为例,它是一幅肖像画,画面描绘了一位少女,衣着棕色外衣,头上戴着蓝、黄色的发巾。
少女微微侧身回眸凝视,双唇微张,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
画面以黑色为背景,烘托出气质淡雅的少女,同时少女也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整幅画面,让观者的视觉焦点停留在少女身上。
画家维米尔仿佛为画面的少女赋予了灵魂,使观者仿佛能够与少女进行心灵间的沟通,通过其鲜活的形象,感知其情绪。
这幅画在给人平静、质朴的感受下使观者的心灵受到熏陶。
笔者认为,画家在赋予人物灵魂的同时又表达出对理想美的追求,完美地体现出古典油画美的含义所在。
西方古典油画美是通过将古典精神与西方美术技巧相结合所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是美的典范。
它在外在上给人以严谨的感觉,对于透视的研究、人体结构的研究、光影的研究、构图的研究、黄金比例的研究等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在内在上给人的感觉是豁达、开阔的,体现出一种高超的境界。
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 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从外在的技巧角度欣赏,它完美地体现了当时西方古典美的特性。
在构图与透视上,作品采用了传统一字排开的构图方法和平行透视法则,把焦点完美地集中在画面中间。
画面中,十二门徒以三人一组的形式,完美呈现出三角构图,进一步稳定、加固了画面。
在明暗关系上,画面运用了明暗渐变法,使人物从明到暗渐变到背景中,弱化了人物与背景的分界线,营造出一种烟雾朦胧的神秘感。
从内在角度赏析,画面体现出当时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争,表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精神。
17世纪德国画家彼得 保罗 鲁本斯的作品《劫夺吕西普的女儿》(图2)在绘画技巧上为西方古典油画美注入了新的灵感。
这幅作品描绘了女子被劫持的动态场景。
从构图上看,画面呈斜线式构图,两位男子的头部与女子的头部正好形成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对角构图,画面中无论是人体、手的形态还是马的姿态都是运动状态,呈现出一种S 形的对角动态构图。
画家修拉的简介

画家修拉的简介修拉是法国画家,也是新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也是点彩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画家修拉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画家修拉的简介修拉(Georges Seurat,1859年-189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画家,修拉出身于巴黎一个宗教气息很浓的保守家庭,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难与朋友们交往。
同时,也使他得以专心致力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受外界影响。
修拉幼时开始学油画,后进入巴黎美院,成为安格尔弟子勒曼的学生。
修拉不仅学习古典主义油画的绘画方法,还对古希腊雕塑、弗兰切斯卡、普桑、安格尔、荷尔拜因、伦勃朗等古典油画大师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1891年,修拉死于白喉,享年31岁,葬于法国巴黎。
他的代表作品有《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等。
修拉的作品风格乔治·修拉是法国著名画家,学生时期正规训练使他不仅精通了油画的古典主义绘画方法,更让他对伦勃朗等油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进行了细致研究,后来潜心研究了舍弗勒尔等大师的色彩学著作,这些前期学习的积极影响在修拉作品风格上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物体形态的色彩进行科学化表现,表达出不同于古典主义的传统绘画风格。
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大都不严谨,容易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修拉作品风格里为了将色调分割发挥到极致,将不同的色点并列的组成画面,画法较为机械呆板。
修拉作品风格中突出的一点是点彩,他在画面上把一些黑色块集中到一起,明显形状在空白处逐渐凸显,通过强烈的黑白对比来达到完美的平衡效果,结果是意料之外的情景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修拉作品风格中另一点就是善于捕捉光和色,把它们在白色和黑色中复活起来,创作出不同的阴影更有利于物体形态的塑造,过度的灰色彰显出强烈生命力,光亮的暖色表达出神秘色彩,和谐的色彩曲线彼此制约相互平衡,使之绽放出奇光异彩。
为了更好的平衡阳光、颜色及环境等外界因素,西涅克和修拉采用了小圆点结合纯色进行点彩的办法,使之互相渗透,在一定距离看这些小点在人眼面前展示出非常合理的调色效果,此后点彩法和光学调色法成为修拉艺术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油画中画家对人物对象眼神的研究摘要油画起源于西方,油画人物肖像在欧洲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本文以油画人物肖像画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截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人物画及画家,就油画人物中的眼神做深入研究。
从纵向和横向,比较和分析有代表性的画家对眼神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结和阐述各自的画风继承和表现手法。
在分析画家在作品中显露的技巧的同时,探究画家更为深层的审美取向及精神动力,深入思考画家和对象,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在今天解读大师们的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关注他们的技巧,更应学习他们那种严谨、塌实,又敢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油画眼神古典油画摘要 (I)一、不同时期画家对于人物眼神的表现 (1)1.1文艺复兴时期 (1)1.2巴洛克时期 (1)1.3洛可可时期 (2)1.4新古典主义时期 (2)二、人物眼神的表现手法 (2)2.1真实的追求 (2)2.2明暗与阴影 (3)2.3线条的表达 (4)2.4色彩的表达 (4)三、眼睛的神态在肖像画中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 (5)参考文献 (7)、不同时期画家对于人物眼神的表现早期的绘画对油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油画产生的前奏。
本文把早期绘画划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
由艺术史可以得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继承了古希腊的再现理论,现代派绘画曾从原始绘画中获取灵感,也曾从中世纪的艺术中吸取平面装饰的经验,可见早期绘画的重要性,使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时期人物绘画中眼睛的表达方式。
(一)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模仿现实,这时的艺术家在人物绘画中处理表情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技术造诣和熟练程度。
从现存的绘画作品来看,在人物绘画中,开始注意眼睛的体积和起伏,也就是掌握了有关眼睛结构的知识,并且注意了对眼睛的刻画,虽然还略显的简单,但是有角度的变化,显然不同于古埃及的人物绘画中的表达方式那样无论头部在何种角度,都是刻画正面的眼睛。
人物眼睛的表达方式已经有了明暗表现和变化,左右眼睛也有大小变化,而不是单一的一只正面的眼睛,而且笔触流畅,显得很生动。
这个时期的画家对人物眼睛的表达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表现技巧。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凡•埃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荷尔拜因的《迈尔像》,多那太罗《格太梅拉达骑马像》,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拉斐尔《大公的圣母》,马萨乔《逐出乐园》等。
(二)巴洛克时期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中在空间中出现的光显示出当时人们对光线认识在深化:光可以不依赖任何物体独立存在。
这种光的出现时视觉的需要,任何空间只要有光的穿越和驻足,立即就会产生生动的效果,对光的运用时绘画强调视觉效果的关键一步。
证明光已经脱离物体成为自在的视觉语言。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相比,画家不是表达真实生动的形象,而是表现抽象的灵魂,写实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允许的,绘画呈现平面化和程式化的特点。
人物没有生动的表情,所以在对眼睛的表达方式上显得简单、刻板,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双杏仁大眼,眼神庄重、呆滞,这种方式似乎要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儿童画的画。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委拉斯开兹的《宫娥》等。
(三)洛可可时期18 世纪初法国的“巴洛克”风格向更为奢靡的“洛可可”风格转变。
“洛可可”艺术在绘画上脱离了学院派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自发性表现与新奇。
形式上表现为浮华造作,色彩艳丽甚至妖媚,题材上以轻松活泼为准则,偏重谈情说爱、卖弄风情的主题,内容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
这种艺术反映了法国宫廷贵族的享乐生活,这也是财富和权势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尽管这种绘画风格浮华做作,少精神内容和深刻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向前打打迈进了一步。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弗朗索瓦•布歇的代表作《维纳斯的凯旋》,《午餐》,《浴后的戴安娜》,让•奥诺雷•弗拉贡纳尔的代表作《偷吻》,《门闩》,《早晨的饭桌》等。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二、人物眼神的表现手法(一)真实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我们以他为其父亲的画像为例,画家描绘的重点是放在人物的眼睛上。
他对眼睛的细节刻画,非常的细致入微,包括眼睛周围皮肤的每一点坑坑洼洼都精雕细刻,眼睛皮肤的凹陷和突起,皱褶和纹路都仿佛活人。
仔细观察,人物每一根眉毛的方向和长势都似乎历历可见,更不用说人物两眉微蹙所产生的额头的竖纹。
眼睛的上眼睑,常处在上方的阴影里,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向上的平面,通常它能采光,丢勒在这里减弱了上眼睑的阴影。
下眼睑的下方有个隐隐约约的构造叫眼袋,画家知道很多人的下眼睑和眼袋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
尤其是双眼及眉头的描绘,传达出一股疑惑、抑郁的气息。
丢勒所画人物的眼睛表达出的是内敛、理性、沉默,具有内在威力的特点,这与同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典雅、庄重,拉斐尔的明朗、秀丽都有所不同,他更注重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分析和表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气质,带有神经似的敏感与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其中还蕴含着一股抑郁的气息,这就使他的作品由于这种鲜明的性格描写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二)明暗与阴影达•芬奇对明暗和光影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他特别重视明暗和光影的造型意义,认为物体的形状只有依靠光影才能表现出来。
《蒙娜丽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眼睛肌肤的质感好像可以去触摸,我们可以看到眼睛的各个面的转折关系微妙精到,没有生硬的轮廓线,眼睛的轮廓是浮动的,轮廓线周围都有中间调子的过度层次,沐浴在雾一般的空气中,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到另一个形状之中,以至我们的视线也不知不觉就从一个形状看到另一个形状,画家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当中,眼睛的形体起伏以及空间进退在这朦胧的光影之雾中,有节奏地转变着;靠近下眼皮的虹膜有暖色反光,淡淡的时隐时现;眼角传递着着微妙的情绪,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伦勃朗为自己画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他的肖像画让人过目不忘,在伦勃朗的这张晚年的《自画像》中,给我们展示出了画家晚年的面貌:脸部的四分之三笼罩在光线中,这不是一副漂亮的面孔,但他绝对忠实地在镜子里观察自己,丝毫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虚夸的痕迹,只有一位画家的尖锐凝视的目光。
在眼睛的表达方式上,上眼睑的上线构成一个悬垂结构的底端,它包括位于眼睛外侧的两块小肉,由外侧眉弓(眼眶上缘)和眼轮匝肌的上半部分组成。
这个部分随年龄不同,变化很大,像身体其他部分一样,随年龄的增长而往下松弛。
处在阴影中的眼睛隐隐约约,但仍然能分出虹膜和瞳孔深浅的细微差别。
下眼睑紧挨着虹膜的底端,当然,下眼睑有一个明显向上的面,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面,有时甚至成为高光区,有经验的画家乐于强调下眼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比色调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眼睛了。
(三)线条的表达19 世纪初的法国画家安格尔。
他认为造型的基础是线条,主张线条要清晰明确,他吸收了从希腊画到18世纪中运用线条造型的经验,创造出自成一体的,稳健、朴素而有变化和表现力的风格。
他是一位多产的肖像画和历史画家。
首先吸引我们视线的是人物的眼神,人物的眼神散发出恬静、典雅、抒情诗一般的感觉。
画面中对人物眼睛轮廓线的表达时隐时现,画家把抽象的美和具体的写实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感觉到这种雍容、娴静的时隐时现的轮廓线非常精确地附着在人物的眼睛部位,并暗示出被包围在轮廓线当中的眼睛的体积与真实性,他的这种使用轮廓线的风格,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是技巧完善而内容完美的艺术。
脸部的眼睛是他最花心思的地方,为了获得更整体的效果,甚至把眼部的骨点和体块都做了柔化的处理,这样,既突出了眼睛细节的表现,也使人物的精神得以从眼神、眉宇处充分地流露出来。
在对眼睛的刻画上,行笔流畅,绝没有生硬的“刻”的痕迹,他似乎很吝啬阴影和明暗,处理得轻和淡,眼睛的色调过渡微妙细致。
(四)色彩的表达16 世纪时,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开始重视油画的色彩,他的作品《年轻的英国人》的肖像画的头像,就不难体会他的肖像画的魅力。
他的眼睛看过来,似乎凝视着我们,那样热切而深情,让人几乎不能相信那柔和怡人的眼睛不过是一块涂在一块粗糙画布上颜料。
眼睛在这幅单纯的画面上,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两个瞳孔上的高光,也有细微的差别,眼珠的色彩丰富而变化,用眼睛周围皮肤的暖色衬托出眼珠冷色的深蓝灰,因而眼珠被画家表现得剔透莹润。
下眼皮的厚度及其受光面,都没有含糊的地方。
画家描绘出了眼部和鼻部周围区域的色调,使得颜色变化微妙而丰富;虹膜与眼白相遇处黑色的阴影,显示出虹膜的明暗层次以及和它下方角膜突起的感觉。
三、眼睛的神态在肖像画中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油画初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比较僵硬、机械的画风,这种手艺性极强的画法,画家的感情因素在制作过程中容易被冲淡,极度机械。
这种光滑无笔触的画面给人一种冷冷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终有一段距离,显得高贵而冷漠。
而且这种古典的无笔触的油画制作技法兴起于中世纪后期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候,前面我们也提到,中世纪时期是宗教控制人的精神领域,人服从于神,画家只要给信徒一个真实可信的宗教场景就足够了,艺术家的任务是在技术精良的情况下完成对上帝的精神崇拜。
这种光滑无笔触的画面给人一种冷冷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终有一段距离,显得高贵而冷漠。
在用笔上,伦勃朗像意大利画家一样潇洒爽快;在形象刻画上,他继承了佛兰德斯细腻深刻的传统。
他这种用笔的潇洒爽快、松动自信,我们可以在亮部眼睛的下眼睑的那些高光上看到,让我们感到就好像是随意点上去的;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悲歌交溶于他横涂竖抹的笔触,笔与色成了他的感情寄托,他的笔触有层次感与表现力,厚厚的颜料在笔触的引导下,产生出了神性光感,不像达•芬奇的绘画笔触所表现出的微妙衔接。
他娴熟的笔触技法使他的绘画交织在光影之间,流动着神秘的微光,传达出虚无的感觉,唤起了人们心灵演变的神秘感,进而表达出生命的内涵与精神。
《阳光下的女人体》是大家熟悉的另一幅雷诺阿的作品,同样是不强调结构和空间,把重点是放在肉体的肥美和皮肤的质感上,他对眼睛表达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追求模特眼神的大感觉,不去刻意刻画眼睛的体面转折,他画的眼部甚至只用蓝黑色线勾上眼线,再用蓝色画眼珠,之后加上高光,仅仅几笔,并且边沿线不死,根本不去刻意追求眼睛形状上的整齐,没有去寻找眼睛的球体感觉和眼窝的深度,好像很简单,但是远看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