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
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
者。 3.1.4 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
(母亲)所生的婴儿。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3.2.1.1 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 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 3.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 可伴有低热或出现黄疸。 ◦ 3.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 3.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 检查结果。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 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3.1和3.2。 符合3.1和3.3.1。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 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3.3.2和3.1。 符合3.3.2和3.2。 符合3.3.2和3.3.1。
防保科医生审核、查重并录入直报系统 反馈
县区疾控中心审核、查重、订正并确认
谢 谢!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 3.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 3.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 3.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3.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 适等。 ◦ 3.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 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 3.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

丙肝的肝功生化检测标准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测定ALT和AST是常用的肝脏损伤指标,其测定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在丙肝患者中,ALT和AST的水平往往升高,尤其是ALT,其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肝脏炎症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ALT和AST 的测定是判断丙肝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二、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测定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和代谢的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异常。

在丙肝患者中,TBil和DBil的水平往往升高,尤其是DBil。

DBil的升高通常意味着肝细胞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因此,TBil和DBil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

三、血清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的测定ALB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其水平的下降可以反映肝功能的减退。

在丙肝患者中,ALB的水平往往降低,而GLB的水平则升高。

ALB/GLB比值的改变可以反映肝功能损害的程度。

因此,ALB和GLB 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肝功能减退的重要指标。

四、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PT和APTT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指标,其水平的延长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在丙肝患者中,PT和APTT的水平往往延长,尤其是PT。

PT的延长通常意味着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

因此,PT和APTT的测定是评估丙肝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是丙肝肝功生化检测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丙肝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指导丙肝的治疗和疾病的监测。

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功生化检测只是丙肝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手段,综合临床症状、病史、病毒学检测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丙肝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通过检测丙肝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来确认丙肝病毒感染。

2. 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中的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如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核心抗原)、丙肝病毒相关免疫球蛋白M(HCV IgM)等。

3.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等,来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4. 肝脏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肝脏病理改变,如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丙肝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的确诊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诊断。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定量,即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定量检测。

HCV RNA定量检测的正常范围需要根据不同医院以及不同试剂盒进行判断。

如果是普通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1000IU/ml、小于500IU/ml或小于100IU/ml。

如果是高敏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25IU/ml或小于15IU/ml。

可以根据HCV RNA定量检测报告单上的参考数值进行判断。

HCV RNA定量检测是用于诊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手段。

HCV RNA定量检测数值越大,说明体内丙型肝炎病毒量越多,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传染性就越强。

丙肝诊断依据

丙肝诊断依据

丙肝核查补充说明
一、到核查医院的检验科,查询2017年1-6月检出的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名单(至少包含姓名、性别、年龄、检测结果、检测日期等信息,会出现个别病例未经抗-HCV检测而直接进行HCV-RNA 检测的现象),核对是否报告,丙肝病例的分类标准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诊断分类,包括:(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异常;
(2)临床诊断病例:抗体阳性+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高
(3)确诊病例:HCV RNA阳性+疑似/临床病例;
方式二为病程分类(慢性包含肝硬化),包括:
(1)急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急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6个月内感染);
(2)慢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慢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影像学改变;
(3)病程未分类丙肝病例:(除以上两种病例外,其他病例均判定为未分类)。

二、、报告病例的分类正确率
通过比较实际分类与报告分类,判断核查病例中网络直报报告病例分类是否正确,
抗-HCV阳性、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史/症状/肝功能异常),且未开展HCV RNA检测的病例,填报“临
床诊断病例”;
HCV RNA阳性者,填报“确诊病例”,并进一步诊断和报告“急性”或“慢性”;
HCV RNA阴性者,无论抗-HCV检测结果如何,均不需要报告,已经报告的,应订正删除;
≤18个月婴幼儿,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依据;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既往已治愈病例再次感染的需要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 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 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
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
1.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
不适等。

1.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
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1.3.2血清抗・HCV阳性。

1.3.3血清HCV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
及汇管区炎症等多
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
成;
d )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屮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
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5.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
脾轻度肿大。

1,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
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1.5.3丙型病毒性肝硬化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
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
脾脏增大。

2 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定丙型病毒性肝炎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 诊断
3.1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1符合1・1和1・2。

3 . 1 .2 符合 1 ・ 1 和 1 .3. 1 O
3.2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2.1符合1.3.2和1・1
3.2.2符合1.3.2和1・2
3.2.3符合1.3.2和1・3・1
3.3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1.3.3o 3.3.1急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 . 1 . 1 符合 1.3.3 和 1.2.1。

3.3. 1 .2 符合 1.3.3 和 1.
4.1。

3.3.2慢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1.3.3和1・2・2 符合1.3.3和1・4・2 符
合1.3.3和1・5・2
3.3.3丙肝肝硬化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1.3.3和1・2・3。

3.3.3.2 符合1.3.3和1・4・3。

符合1.3.3和1・5・3。

4 鉴别诊断
4.1其他病毒性肝炎
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血清学和(或)病毒学检查阳性,而抗・HCV阴性、特別是HCVRNA阳性。

4.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被清除
HCV感染后自行恢复或经治疗后病毒已清除者,抗HCV可以长时间阳性,但反复检测HCVRNA均应为阴性。

4.3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抗・HCV阳性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出现抗・HCV阳性,但通常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HCV RNA始终阴性,可以与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4・4母婴抗-HCV被动传输
母体的IgG型抗・HCV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6个月内的婴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染。

应以婴儿HCV RNA阳性(出生两个月以后)作为其HCV感染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