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大全_应用文

合集下载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书籍,记录了越王勾践的生平和事迹。

这是一部关于越国历史的详实记录,通过对勾践的人物形象、政治智慧以及对抗外敌的勇气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伟大国君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后,我对越王勾践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越王勾践是越国的君王,在他的统治下,越国得到了繁荣和稳定。

他既是一个有智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勇气的军事家,更是一个有远见的爱国者。

首先,勾践的政治智慧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精通政治理论,而且善于运用,使越国的政治得以稳定发展。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实行的政治制度科学合理,国家管理井井有条。

他深知人民的需求,注重民生,提倡良政,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他努力推行改革和发展经济,使越国成为富庶繁荣的国家。

勾践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不仅使越国在政治上得到巩固,还使越国的实力得以提升。

其次,勾践对抗外敌的勇气和决心让我深感佩服。

勾践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没有畏缩,反而毅然决然地带领越国人民抵御侵略。

他带领越国军队,与强大的吴国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最终战胜了吴国的侵略。

面对强大的吴国军队,勾践从来不畏惧,而是坚信自己的力量和信念,并利用智慧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策略,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他的顽强和不屈不饶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勾践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令我备受感动。

勾践对越国的繁荣发展充满了热忱和痴迷,他时刻将越国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面对强大的吴国,他不仅带领越国人民奋起抵抗,而且寻求外援,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争取了更多的支持。

他舍弃了个人的享受和利益,全心全意为越国的繁荣发展而奋斗。

他的爱国情怀令我备受鼓舞,让我深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责任。

通过阅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和越国的历史。

勾践是一个伟大的国君,他的智慧、勇气和爱国情怀使我深受启发。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1我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上下五千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读后感。

在那么多的小故事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最深。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刘备三顾茅庐》等等。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

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

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

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

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

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

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

读完这个小故事以后,我感到勾践非常坚强。

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2在漫长的春秋时代,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一位君主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

这个国家叫越国,这个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位君主,叫勾践。

正是他,为报被吴国侮辱之仇,努力地准备了二十二年,终于一举成功,吞并了吴。

勾践元年,勾践听说吴王要发兵讨伐他,便聚集军队,不顾大夫范蠡的劝告,发兵攻打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大夫文种下山游说吴王,吴王免了勾践的死,让他做自己的仆人。

勾践多年隐忍,麻痹了吴王,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一心要雪耻,便每晚睡在木柴上,吃饭前要先尝一尝苦胆汁,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作,衣着朴素,食物普通,因此深得民心。

越王勾践读后感

越王勾践读后感

越王勾践读后感《越王勾践》是一部作者朱淑真创作的历史小说,以古代越国国君勾践为主线,讲述了他与吴国君主夫差的斗争故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对历史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勾践是越国的国君,在他年轻时,越国正处于弱势,深受吴国的欺压。

然而,勾践却并不甘心于一直屈居于人之下,他渴望为越国报仇雪恨,恢复越国的尊严。

于是,他开始了艰辛的反抗之路。

在故事中,勾践面对的是吴国的夫差,夫差一开始并不将越国放在眼里,大言不惭地嘲笑勾践。

然而,勾践并没有气馁,他带领越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尽管有人曾劝勾践求和,但他始终坚持不屈服于夫差,一直奋斗到最后。

通过勾践的故事,我看到了勇气的力量。

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勇敢面对和奋斗的精神令我感到佩服。

虽然勾践的实力远远不及吴国,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只要坚持下去,战胜困难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时,通过勾践的故事,我也看到了历史的残酷性。

在那个时代,弱肉强食是统治世界的法则,越国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拼搏,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来。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此外,通过勾践的故事,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勾践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奋斗,更是为了越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他舍弃了个人的享乐,毅然投身于国家事务。

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对勾践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物,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总的来说,《越王勾践》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勾践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也更加明白成功需要努力、勇气和毅力。

同时,勾践也成为我心中一个持之以恒、奋发向前的榜样。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

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

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

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臵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

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

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

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

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

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1 / 7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

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

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

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

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

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

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

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

越王勾践世家读后感《越王勾践世家》是一部描写古越国历史的长篇小说,通过对越国历史的描述,展现了越王勾践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里,如何带领越国人民奋起抗敌,最终夺回了失地,重建了越国的辉煌。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古越国的兴衰,更是展现了越王勾践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的智慧和胆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越王勾践被描绘成一个有着坚定意志和非凡智慧的君主。

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不畏强敌,带领越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回了失地。

在内部治理上,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越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越王勾践的智慧和胆识,使得越国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

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深深感受到了越王勾践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非凡魅力。

他的智慧和胆识,让我对古代历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在这部小说中,越王勾践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也对古越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古越国的历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越国历史的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伟大君主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越王勾践世家》,我不仅对古越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越王勾践这位伟大君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智慧和胆识,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描写古代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人性与智慧的伟大作品。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伟大君主对一个国家的意义。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

《越王勾践》读后感(精选8篇)《越王勾践》读后感1春秋时期是个诸侯争霸,充满火药味的时期。

各个国家连年征讨,使其民不聊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国以军中罪人自刎侥兴获胜。

吴王阖闾战死,临终前告戒夫差:“必毋忘越”。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兴师伐吴,不幸败于夫椒,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五千退守会稽。

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山,危急之际,文种带着美女、黄金冒险求和。

越王勾践忍辱在吴过当了三年的奴仆,受尽了折磨与屈辱。

回国后,为了报酬雪耻,他发奋图强,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473年,越王大军直达吴都——姑苏。

吴王被迫自刎,越王乘胜大会诸侯。

经周王验证,成为又一个中原霸主。

贤人和小人,君主的贤明和昏庸,坚定地信念和美人,如果选择前者,你的助手就会越来越多,国家就会兴旺。

对于小人、奸臣应该毫不留情。

美女、如果是巾国就要好好对待。

当然,君王自己的贤庸要靠自己努力的,自己不努力,别人在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

做人要学会忍辱。

比如越王的俘奴,韩信的钻人胯下,但后来都成为了贤王和贤臣。

我觉得大家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冲动,要三思而后行,能忍则忍。

《越王勾践》读后感2现在每天晚上都按照学校要求看《越王勾践》,还要写感想,我先来博客上练练。

嗯,《越王勾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视剧,主要讲越国的大王勾践复国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视剧把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忠诚聪明的伍子胥、虚伪的伯噽和美丽、为国献身的西施、忍辱负重、坚定意志的越王勾践、精干而有智慧的越王的两位忠臣:范蠡、文种演绎的淋漓尽致。

到现在为止,“伯噽”这个人物是我最搞不懂的。

他既然身为一国之太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总要为越国说好话,如果当初吴王把勾践杀了,那伯噽还会这样维护越国吗?史记上是说伯噽是受了越王的贿赂才这样的,但这部电视剧里并没有提到过越王贿赂伯噽,哪怕进贡也是使臣亲自给吴王夫差送去的,那伯噽是为了什么,没有理由的呀!就算越王贿赂伯噽,但是他又不笨,表面上总要当作与伍子胥这个相国一条心,可是他相反,处处反对伍子胥。

描写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描写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描写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王之一,他的世家读书笔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这份笔记记载了越王勾践对各种经史文献的研读心得和思考,不仅展现了他的学识渊博和智慧才华,还揭示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人民福祉的关切。

以下是对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的描写。

越王勾践的世家读书笔记,是一份精心整理过的册页,由丝织纸制成。

整个笔记被保护在一本蓝色的精美皮革封面中,封面上有着精致的金丝花纹。

这本笔记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打开这本笔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简短的序言,由越王勾践亲笔书写。

序言中写道:“读书如饮水,冷暖自知。

为吾国家治理,为百姓福祉,为天下太平,勤修诗书礼乐之学,厚积薄发,亦我所慕也。

”这段序言充分展现了越王勾践作为君王的责任感和志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重视。

在序言之后,是越王勾践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笔记中列举了许多经典著作和史书,包括《左传》、《春秋》、《史记》等。

对于每一本书,《世家读书笔记》都包含了越王勾践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他的批注和注释。

这些批注和注释覆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历史事件、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军事战略等。

越王勾践的批注和注释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的深思熟虑和博学多才。

他的笔记中充满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敬重,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解读。

他不仅仅是被动地传承古人的智慧,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书中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解读。

除了对历史文献的批注和注释,越王勾践的笔记还包含了他对诗词的鉴赏和创作。

他将一些经典的诗词收录在笔记中,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创作。

这些诗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形式,展示了越王勾践作为一个君王的情怀和理想。

他的诗词流畅优美,富有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越王勾践的世家读书笔记还包含了他和其他学者的交流和讨论。

他常常和一些知名学者进行深入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

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

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1春秋时期是个诸侯争霸,充满火药味的时期。

各个国家连年征讨,使其民不聊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国以军中罪人自刎侥兴获胜。

吴王阖闾战死,临终前告戒夫差:“必毋忘越”。

公元前494年,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兴师伐吴,不幸败于夫椒,只得带领残兵败将五千退守会稽。

夫差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山,危急之际,文种带着美女、黄金冒险求和。

越王勾践忍辱在吴过当了三年的奴仆,受尽了折磨与屈辱。

回国后,为了报酬雪耻,他发奋图强,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473年,越王大军直达吴都——姑苏。

吴王被迫自刎,越王乘胜大会诸侯。

经周王验证,成为又一个中原霸主。

贤人和小人,君主的贤明和昏庸,坚定地信念和美人,如果选择前者,你的助手就会越来越多,国家就会兴旺。

对于小人、奸臣应该毫不留情。

美女、如果是巾国就要好好对待。

当然,君王自己的贤庸要靠自己努力的,自己不努力,别人在怎么努力,也没有用的。

做人要学会忍辱。

比如越王的俘奴,韩信的钻人胯下,但后来都成为了贤王和贤臣。

我觉得大家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太冲动,要三思而后行,能忍则忍。

越王勾践世家优秀读后感阅读心得2在漫长的春秋时代,在一个并不起眼的国家,一位君主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坚持的力量。

这个国家叫越国,这个故事叫“卧薪尝胆”,这位君主,叫勾践。

正是他,为报被吴国侮辱之仇,努力地准备了二十二年,终于一举成功,吞并了吴。

勾践元年,勾践听说吴王要发兵讨伐他,便聚集军队,不顾大夫范蠡的劝告,发兵攻打吴国,打败,被困于会稽山上,大夫文种下山游说吴王,吴王免了勾践的死,让他做自己的.仆人。

勾践多年隐忍,麻痹了吴王,把他放回了越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大全《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篇一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

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

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若干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

(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

)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

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

在那场著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

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1 / 14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

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

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

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

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

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

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

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

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2 / 14《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篇二在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大概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当然也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

这一点儿也不错。

自古而今,“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重新崛起。

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越王勾践一直就是一个“处逆境而不失志”的经典人物。

“卧薪尝胆”被作为一个成语收入了《汉语辞典》,这个故事也被编进了教科书,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种“待遇”,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历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为数不多的。

一元一国学网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儿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儿子。

帝相在位时,适逢有穷后羿和寒浞作乱,帝相为寒浞所杀。

这时帝相的妻子缗已经怀孕,动乱中从一个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并在这里生下了少康。

后来历尽周折,少康归夏为王,即位后便封庶子无余于越,负责在会稽管理对禹的祭祀。

“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因禹去世于会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里。

这里的人们都把头发剪得较短,而且身上都刺着花纹,是表示强悍还是野蛮?亦或是一种习俗?不得而知。

恐怕后来乃至当今的纹身之风就始于那时。

越人在那里劈山开荒,修筑建造城邑,经历了二十多代以后,传到了允常,便开始3 / 14称王。

史书上对于允常的记载几乎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中一带而过,只说“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

”至于为什么“战而相怨伐”则没有交待,其他史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当然,也可能是本人没有查考详尽的缘故。

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那时的争战,无非就是因为“地盘”问题。

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

这个颇负美名和英名的人物从此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

勾践在位期间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灭掉了吴国,使越国强盛起来。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勾践灭吴这件事,后面还要细说,所以在这里只是略略提及。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篇三《史记》中记载的勾践,距离被众人拿做励志典范的勾践要差很多。

史记中,勾践只做到了“尝胆”,但其实并未真的“卧薪”。

而最早有“卧薪”这一说法要到宋朝了。

而尝胆也不是印象中的将苦胆挂在面前时常尝一下,事实上这样做的话动物内脏早腐烂了。

应该是有个托盘之类的,经常放着动物的胆,象征意味更大。

而即使太史公还是用“贤”形容过勾践,他也远不是传说中的典范。

他应该是个暴躁并且缺乏智谋的人。

如前半部被吴军打败的时候,他立马提出“杀妻子,火番宝器”的方案。

而在范蠡的劝慰下才打消了念头。

但是在外交上需要空间进行斡旋的时间里,焦虑的情绪让他又不免自问“吾终于此乎?”作为领导者,大概这个时候脑子里应该4 / 14是一片空白才会这样说吧。

仔细再看,全文中勾践唯一出的谋略是在进攻吴王夫差时,他派了三排死士,在阵前抹脖子自尽吓到了敌军,这才一鼓作气打赢了战役。

这一低劣的行为在军史上应该也只有战败前的日本才能媲美吧。

所以所谓“贤”,更多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比如内政交与文种,外交与战争交与范蠡。

仅就这点,作为领导者就算成功了。

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文种和范蠡。

文种宽厚,细致,因而擅长“填抚国家,亲赴百姓”,而范蠡则果敢而富洞察力,所以“兵甲之事”交与他。

而两人的这种性格也决定了最终的命运,范蠡一旦看出了勾践无法分享胜利的迹象,就立刻抽身而出,也不怕暂时得罪勾践。

而文种即使得到了范蠡的信息,却并未采取果断的行动。

“告病”是一个委婉的行为,也许他试图给君王“我并无威胁”的信号。

但这一下策却给勾践一个需要立即下手的提醒,并未下手提供了时间。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篇四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

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

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

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5 / 14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

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

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

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

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

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

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

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

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

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

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

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6 / 14舟浮海而去。

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

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

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而勾践人性的弱点,不也成就了另一个智者的传奇吗?范蠡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

他的智慧不光表现在他对勾践二十多年的辅佐,他对越国人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他能够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

他意识到他在越国已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执意离开。

在他坚辞勾践时,勾践可是拿半个国家来挽留他的啊。

这样清醒的认识,就是到今天又有几人有之?范蠡浮海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开始第二次创业。

很快又积攒起万贯家财,也很快为齐国人所了解,于是又为相于齐。

这第二次位高权重之时,他又意识到位高跌必重、财多祸必至,于是又罢官散财,归隐于陶这个地方。

这一回,他又自称是陶朱公,而这一回他又开始在商业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富贾。

范蠡的三次创业都业绩辉煌,真世所罕见。

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7 / 14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这篇传记中。

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环罩身,而司马迁都轻描淡写。

而有一件家事,他却大书特书。

为何?盖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达。

范蠡大概是有三个儿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创业成功之时,这个老三就是标准的富二代了。

可惜家中老二不知为何在楚国杀了人,被判了刑。

范蠡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场上。

于是他想让老三去看一下。

结果老大以死相争要为弟弟去楚国走一趟,范蠡无奈派其去了,让他带了大量的钱财并告诫他不要过问所求之人,要“听其所为”。

老大按其父亲的嘱咐,送了重金给一个叫作庄生的人,而后又不放心,自作聪明去贿赂了楚国一当权者。

庄生向楚王进言大赦天下,楚王采纳。

这一信息被那当权者及时通报给了老大。

这时老大认为既然国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来,而庄生无所作为,这钱就白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