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1武昌九曲亭记教学讲义ppt
《武昌九曲亭记》导学案教师版

“庐于江上”。武昌诸山:指樊山等。樊山上有九曲岭。
陂陁:也作“陂 ”“陂 中有浮图 精舍, 西 曰西山, 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其中有僧人住的房子,西边的叫西山,
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 隐蔽 松枥 , 萧然 东边的叫寒溪。它靠大山对沟壑,隐蔽在松树枥树之中,寺院空寂
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浮图精舍:佛教寺院。浮 与尘俗隔绝,很少有人到这儿来。 图,梵语的音译,这里指佛
苏辙,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________”,故称________,著有《________》。 答案 子由 颍滨遗老 文定 苏文定公 栾城集
一、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子瞻迁.于齐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西曰.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陂.陁.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皆效.于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辄睥.睨.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斥.其所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无责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调任官职。这里实为左迁(贬职)。②是。③倾斜不平的样子。④横渡。⑤显示,呈 现。⑥斜着眼看。⑦开拓,扩大。⑧被。
武昌九曲亭记ppt 语文版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 个关于 孩子成 长的问 题。 13、对幼儿進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 雅的审 美情趣 ,注意 引导、 丰富幼 儿的感 性认识 ,在大 自然中 加深幼 儿的情 感体验 ,是非 常有益 的。
探究六
1、结合全文,试分析子瞻之“乐”的内涵。 明确: (1)游山玩水,建亭赏景,有赏心悦目之乐; (2)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有怡然自适之乐;(3)无愧于中,无责于外,有超然洒脱之乐。 2、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⑴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
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 为主线。每段结末之句前后呼应,使文章脉络清楚, 结构清晰。
武昌九曲亭记
沈阳市回民中学 刘树义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一、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主要词语
迁:调任官职, 这里为左迁。 庐:居住。 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 乱流:横渡江水。 穷:寻求到尽头。 幅巾:裹着幅巾。 适:顺应。 以此:因此。
《武昌九曲亭记》上课

①"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 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 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 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 子瞻。 ②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 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 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 庄式的旷达, 。 ③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 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第五单元 苏洵、苏辙散文三篇
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文本卡片
1.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 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 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 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 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他是著名散文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①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 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 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 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 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 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 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 ②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 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武昌九曲亭记ppt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刘勰
一、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 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 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 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 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 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 “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黄州快哉亭记》讲课教案37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黄州快哉亭记》讲课教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D (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
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D
连词,表修饰关系)
❖(5)徜徉(cháng yá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6)相劳:相互慰问。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 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 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 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 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 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 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 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 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武昌九曲亭记ppt

每当风停了,太阳 每风止日出,江 出来,江面波平浪 水伏息,子瞻杖 静的时候,子瞻就 策(谓扶杖)载酒, 拄着拐杖,带着美 酒,乘坐渔船,横 乘渔舟,乱流(横 渡江水)而南.山中 渡长江,直奔南山 而来。山中有几个 有二三子(指若 人,热情好客,喜 干青年学生), 游山水,听说子瞻 好客而喜游。闻 到来,都裹着头巾, 子瞻至,幅巾 欢笑着迎上来,然 (裹着幅巾)迎 后携手同行,逍遥 笑,相携徜徉 自在地拾级而上。
(自由往来的样 子)而上。
穷(寻求到尽头) 山之深,力极而 息,扫叶席草, 酌酒相劳(互相 安慰)。意适忘 反,往往留宿于 山上。以此居齐 安三年,不知其 久也。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 大家都筋疲力尽了, 方才停下歇息,扫 去落叶,坐在草地 上,彼此举起酒杯, 互相问候,玩到心 情舒适时,竟至忘 记了回去,就往往 留在山上夜宿。因 为过着这样惬意的 生活,子瞻在齐安 住了三年,都不觉 得时间过得很久。
书面翻译以下4组句子,梳理涉及的词语及句 式。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
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 ,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3、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4、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 责于外,而姑寓焉。
子瞻与客入山视 之,笑曰:“兹 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亭 成,而西山之胜 (优美的景致) 始具。子瞻于是 最乐。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 看了看,相视而笑, 说道:“这大概是 (老天爷)想成全我 们重修亭台的事情 吧?”于是大家一起 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 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 高兴。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 子瞻迁(调任官职, 这 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 里为左迁)于齐安,庐 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 (居住)于江上。 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 的群山,高低起伏,连 南武昌诸山,陂陁(倾 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 斜不平的样子)蔓延, 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 涧谷深密,中有浮图 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 (梵语,塔的意思) 精舍(佛寺),西曰西山, 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 山梁,面对山沟,隐蔽 东曰寒溪。依山临壑, 隐蔽松枥(林木丰茂, 在茂密的松树枥(同 隐蔽天地),萧然绝 “栎”)树丛中,寂漠清 俗,车马之迹不至。 静,与世隔绝,见不到 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 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刘禹锡
/ /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 以诗相答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长: 增长,振作。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讨论:结合《武昌九曲亭记》, 谈一谈一个人怎么才能以“适意 为悦”。
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
刘禹锡
写作背景介绍
❖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顺宗即位后,任用王 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 人物,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害,刘禹锡也被 一贬再贬,居外23年。 唐敬宗宝历三年, 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 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 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 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 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11武昌九曲亭记
熟读文章,给指定的内容断句。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 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 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 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 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 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 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 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 的光阴。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 非旧时光景。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 木争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 精神。
1、这两句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事物新陈 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这两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 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 会比现在好.
3、后人用此诗句比喻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 会总是向前发展。
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 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 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 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 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运用典故抒写归来后的感触,抒发了无 限悲痛怅惘之情。
颈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 乐观的精神。
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书面翻译以下4组句子,梳理涉及的词语及句 式。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 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 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3、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4、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 责于外,而姑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