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5讲 (第1课时)
第5讲 第1课时 内能

8.(2020·常德)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80 ℃的水一定比 3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9.(2021·衡阳)下列现象和推断不符合实际的是( B )
A.现象:抽去玻璃板,两瓶中的气体都会变成红棕色.推断:分子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铝 0.88×103 J/(kg·℃) 钢铁 0.46×103 J/(kg·℃) 水银 0.14×103 J/(kg·℃) 铜 0.39×103 J/(kg·℃) 铅 0.13×103 J/(kg·℃)
15.(2020·天水)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吸热关系”的实 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同烧杯 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如图 A 所示.
(1)图 B 为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 39 ℃.
(2)分析图 C 可知:吸收相同热量时, 乙 液体升温更高, 甲 液 体更适合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填“甲”或“乙”)
(3)若甲、乙液体从图 C 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 40 ℃和 35 ℃, 吸收热量之比为 2∶1,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3∶2 .
A.热水和冷水到达同一温度的时间是相同的 B.热水温度下降比冷水温度升高得快 C.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D.热水的质量可能小于冷水的质量
6.(2021·黄冈一模)进入 7 月,我省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图中是人
们在烫脚的地面上用锅煎鸡蛋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地面烫脚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 B.煎鸡蛋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 大了鸡蛋的内能 C.能闻到煎鸡蛋的香味属于扩散现象 D.蛋液粘在锅壁上是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中考数学PPT第一单元

代数比较 规则
几何比较 规则
第2讲┃ 考点聚焦
考点3 比较实数大小的常用方法
设a, b是任意两实数,则a-b>0⇔a>b;a- b<0⇔a<b;a-b=0⇔a=b 设a, b是两正实数,则 a/b >1⇔a>b; a/b =1⇔a=b; a/b <1⇔a<b 设a, b是两负实数,则|a|>|b|⇔a<b;|a|= |b|⇔a=b;|a|<|b|⇔a>b 除此之外,还有平方法、倒数法等方法
第2讲┃ 考点聚焦 考点2 实数的大小比较 正数________零,负数______零,正 大于 小于 大于 数________一切负数;两个正数,绝 对值大的较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 小 的反而________ 右边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________ 左边 的数总是大于________的数
22 3 [注意](1)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如 ,- 等; 7 11 (2)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 0 是自然数.
第1讲┃ 考点聚焦 考点2 实数的有关概念 名称 数轴 定义 原点 规定了_______、 正方向 单位长度 _______、________的 直线 符号 只有______不同的两个 数互为相反数 乘积 ________为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性质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 一对应 若a、b互为相反数, 则有a+b=0,|a|= |b|.0的相反数是0 0没有倒数,倒数等于 本身的数是1或-1
图1-1
第1讲┃ 回归教材
[点析] 许多无理数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数轴上的 一个点来表示.一般地,可以用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来表示这个点的位置.
第1讲┃ 回归教材
中考变式
[2011²贵阳] 如图1-3,矩形OABC的边OA长为2,边 AB 长为1,OA 在数轴上,以原点 O 为圆心,对角线 OB的 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 ( D ) A . 2.5 B . 2√2 C.√3 D.√5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讲解学习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Who is your art teacher?
谁是你的美术老师?
Mr Hu. 胡先生。 What’s he like?
他长得什么样?
He is tall and thin.
他长得又高又瘦。
Learning aims:
1.能听,说,认读8个形容词: tall,strong, old, young, short,thin, funny, kind。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
Guiding 1: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 Page4 Let’s learn中的八 个单词,并画出自己认为 不会读的单词,三分钟后, 小组交流。
年轻的
年老的
强壮的
瘦的
Hale Waihona Puke 高的矮的滑稽可笑的
和蔼的 亲切的
Guiding 2: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 翻译Page4,Let’s learn中 的句子,并画出不会读或 不会译的内容,三分钟后, 小组交流。
2.能听懂问句:Who’s your art teacher?What he like?并能做 出正确的回答。
当堂训练
一.写出下列单词
1.高的 2.矮的 3.年老的
4.年轻的
5.瘦的
二.英译汉
1.Who’s your art teacher?
2.Mr Hu. 3.What’s he like?
4.He is tall and thin.
2020年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精美获奖课件

A.越高
B.越低
C.越响
3.要使钢尺发出比较强的声音,拨动钢尺的方法是(B )。
A.轻轻拨动钢尺 B.用力拨动钢尺 C.都可以 4.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鼓乐表演,鼓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鼓声变强时( B
)。A.鼓面振动幅度变小 B.鼓面振动幅度变大 C.鼓面振动幅度不变
课堂总结
声音的强与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
科学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
第 1 单元 声音 5 声音的强与弱
新知导入
点 击 观 看 视 频
陕西延安百人腰鼓表演
新知导入
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
安塞腰鼓表演时,鼓手们在鼓面上敲打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
符,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所以鼓
面上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
新知讲解
小
大
小
大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新知导入
点 击 观 看 视 频
钢尺振动实验
新知讲解
2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根粗竹签,1块木板、1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一端挂着竹签上,一端用手拉住。 (2)轻轻拨动橡皮筋,仔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 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仔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 的振动幅度。(重复几次,并记录实验结果。)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5 声音的强与弱
科学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
科学聚焦
观 看 视 频
非洲鼓《逆战》
科学聚焦
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 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 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 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 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 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第5讲 第1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

13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反思感悟 根据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的关键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 题,此类问题关键是对参数分类讨论,在参数的每一段上求函数的最 值,并判断是否满足题意,若不满足题意,只需找一个值或一段内的函 数值不满足题意即可.
14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1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第1课时 利用导数 研究恒(能)成立问题
2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命题解读 恒(能)成立问题是高考的常考考点,其中不等式的恒(能) 成立问题经常与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函数、方程等相交汇,综合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作为压轴题出现,试题难度略大.
③lim
x→a
f′ g′((xx))=A,那么lxi→ma
gf((xx))=lxi→ma
f′ g′((xx))=A.
注意:高中阶段能使用洛必达法则的题目一般都能使用分类讨论,
但分类讨论难度较大,所以可采用分参求最值的方式,一般大题中对使
用洛必达法则的赋分可能因标准不同而不同.
28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15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①当a≤0时,φ′(x)>0, ∴φ(x)在[1,+∞)上单调递增, ∴φ(x)min=φ(1)=1-a+a-1=0≥0恒成立,∴a≤0符合题意. ②当a>0时,令φ′(x)=0,得x=ln a+1. 当x∈(-∞,ln a+1)时,φ′(x)<0, 当x∈(ln a+1,+∞)时,φ′(x)>0, ∴φ(x)在(-∞,ln a+1)上单调递减, 在(ln a+1,+∞)上单调递增.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精品课件】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时 除得近吗

课堂练习 你知道吗?
一个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循环小数可以只 写一个循环节,并在首位和末尾上各点一个圆 点。例如:0.66·6…写作0.6,3.272·7·…写作 3.27,0.18·7·5·875写作0.1875。
课堂练习
你学会了吗?
. (1)84.333…的循环节是( 3 ),简便记法是( 84.3
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 商并说一说哪几道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0.5
05 2 10
10 0
1÷3=0.33… 1÷5 =0.2
033
3 10 9
10 9
02
5 10 10 0
1
1÷7 =0.1428571…
6
新知讲解
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 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 数。
新知讲解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 ”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如24.33…和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
24.33…≈24.3
0.85454…≈0.85
0 142857 7 10
7 30 28
20 14
60 56
40 35
50 49
1
课堂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2525…
0.888…
3.675333
3.1415926…
6.555
0.218571857…
课堂练习
判断一个小数是不是循环小数,关键是要知道: (1)是一个无限小数; (2)要从小数部分开始循环,循环的数字可以 是一个或几个。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本课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则揭开了繁盛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安史之乱”,介绍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的内容;第二目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讲述了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的内容;第三目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介绍了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以及十国的建立。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但是本节课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加入一些史料,拓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
2.知道唐朝灭亡的时间。
3.了解五代十国的位置。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对《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的识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历史理解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家国情怀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会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2.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1.唐朝的衰亡原因。
2.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法二 利用日出、日落规律判断地理现象
4.(2014·大纲卷,7~8)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
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1)此甲完地成位(于1)乙~地(2)的题(。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 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2.(2016·上海地理,5)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
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
据(见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解析 第(1)题,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21°N及其以北的某一纬线上,该日越往北,昼长越长,由甲、 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可计算出甲地昼长时间较乙地昼长时间长, 就南北方向而言,甲地位于乙地以北。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 两地均位于晨线上。根据该日晨线的倾斜状况,结合两地南北 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推断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第(2)题, 据材料判断该段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欧洲北部的暴风雪多出现 于冬季,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 温和湿润,B项错误;此时段为南半球冬季,地处地中海气候 区的好望角温和多雨,C项错误;墨西哥湾热带气旋夏秋季节
【深度思考2】 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 响?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
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
昼长夜短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赤面道)面同
是
。示意图如下:
赤道
黄道
的交角。目2前3.5,°其大小约
高效速记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度”指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 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 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地球运动、寒潮等相关知识。最佳测试期 为11月至次年4月,冬至日前若干天该测试场出现极夜现象, 其他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 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该测试场纬度在68°N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 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该测试场主 要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0时(极夜),春 分日昼长为12时,春分日之后至4月期间,其昼长大于12时, 因此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故选B。 答案 B
分日 球各地————
【深度思考3】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 特点提?示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
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
高度(如图甲最所大示)。一天中太阳高度
(2018·武汉外国语月考)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 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方向:自西向东北南极极上上空空俯俯视视::
逆时针方向绕转 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叫个做恒星年
。
4.轨道与速度
慢 南
冬
【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 这种提说示法对不吗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
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 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 日靠东。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 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 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 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 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 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 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完成下题。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解析 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 早,昼长逐渐变长,至b点时昼夜平分。第(2)题,该地一年中 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 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答案 (1)C (2)D
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南点北在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6月22日
3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① 回归线 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①南北回归线 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根据晨昏线走向判断(如下图阴影表示夜)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 某一天昼夜长短的不同反映出各地的纬度高低。 (1)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昼越长纬度越高;昼长小于12小时的, 昼越短纬度越高。 (2)如果一地大于12小时,一地小于12小时,比较两地与12小 时的时间差,相差时间越大,纬度越高。如果某地昼长与12 小时的时间差为12小时(-12小时),则该地位于极圈以内,出 现了极昼(夜)。极昼(夜)区内的地点不能采用此方法比较。
考法一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判断与应用 1.(2017·课标全国Ⅱ,5)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 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题。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A.日出东南方向 C.昼长较广州短
)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 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帆船返回青岛港的 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 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 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 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 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 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 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大,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 误。
2.五带的划分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第1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考点一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 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 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 昼夜等长。(如图示)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 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 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示)
1.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判断 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该地昼长夜短。 若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该地昼短夜长。 (2)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判断 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 长。 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 短。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季阳节高度随
化。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的季节
(2)天文四季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的变化而变
(3)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 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解题秘诀 解答无图考图题的步骤 (1)分析题目考查的基本知识,并在大脑中回忆、联想; (2)绘出相关示意图; (3)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问题之中,结合题意和示意图,探 索问题的答案。
5.(2012·全国文综,6~7)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
此(1完)该成地(1可)~能(2位)题于。( )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 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 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 化幅度越大。(如图示)
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范围和变化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 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见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