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学业质量标准检测3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学业质量标准检测3
人教版生物必修二学业质量标准检测3

第三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解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遗传规律,但并没有证实其化学本质;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时利用前人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只能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并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发现:用35S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上清液中检测到的放射性很高,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在沉淀物中检测到的放射性很高。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D)

A.上清液中主要是噬菌体,沉淀物是主要是细菌

B.蛋白质在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在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解析]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3.下列哪个实验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A.格里菲思实验

B.赫尔希、蔡斯实验

C.艾弗里实验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

[解析]艾弗里实验中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与R型细菌混合,DNA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而蛋白质不可能,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思实验只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赫尔希、蔡斯实验的蛋白质没进入生物体内,不能直接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烟

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中证明的是在有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合成自己的蛋白质需要(B)

A.噬菌体的DNA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氨基酸

D.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解析]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合成自己的蛋白质所需要的条件是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等。

5.遗传学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下列关于遗传学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B)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方法不同,但实验思路是一致的

B.孟德尔成功运用了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发现了三个遗传学定律

C.无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还是豌豆杂交实验,科学选材是保证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D.沃森和克里克成功地构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为分子遗传学和多种生物工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解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虽然方法不一样,但思路是一样的: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它们的作用;孟德尔的成功除了选材科学外,还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从而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

6.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C)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伴性遗传;DNA的X光衍射实验说明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7.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它是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1928年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

B.R型细菌有毒性,S型细菌没有毒性

C.R型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S型活细菌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由于S型细菌DNA作用的结果

[解析]它是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1928年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实验,A选项正确;S型细菌有毒性,R型细菌无毒性,B错误;R型细菌与被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由于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中,使R菌转化为S菌,C正确、D正确。

8.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对比叙述正确的是(B)

A.都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前者设置了对照,后者没有对照

D.原理都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性状表达的特性设计的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用,A错误;两实验都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看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B正确;两实验都设置了对照实验,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根据遗传物质具有控制生物繁殖的特性而设计的,D错误。

9.(2018·湖南岳阳高二期末)用卡片构建DNA平面结构模型,所提供的卡片类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A.

B.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

C.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1分子磷酸相连

D.可构建45种不同碱基序列的DNA

[解析]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且配对的碱基数目彼此相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这些卡片最多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即共形成4个脱氧核苷酸对,A错误;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 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构成的双链DNA片段最多有10个氢键,B正确;DNA中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与2分子磷酸相连,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与1分子磷酸相连,C错误;这些卡片可形成2对A-T碱基对,2对C-G碱基对,且碱基对种类和数目确定,因此可构建的DNA

种类数少于44种,D错误。

10.如果用3H、15N、35S、32P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B)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和3H

B.可在DNA中找到3H、15N、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可在DNA中找到15N、35S、32P

[解析]DNA中含有3H、15N和32P,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能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检测到放射性。另外,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是把外壳留在细菌外,把DNA 注入细菌,所以在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检测不到放射性,并且,35S存在于蛋白质中,不存在于DNA中。B选项正确。

1.(2016·南京测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A)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则噬菌体的外壳不会从大肠杆菌上脱落,所以沉淀物中会有较强的放射性;而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释放出来,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强。

12.下列有关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生物的遗传信息只存在于DNA分子中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C.原核生物细胞内DNA主要存在于拟核区域

D.在生物体内,DNA一定是双链结构,而RNA一定是单链结构。

[解析]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某些病毒是单链DNA,也有些是双链RNA。

13.DNA片段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D)

[解析]构成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的,其中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和G 之间有三个氢键。

14.在一个DNA分子中,A与T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42%,若其中一条链的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4%,T占30%,则另一条链上C、T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A) A.34%、12% B.42%、12%

C.58%、34% D.34%、30%

[解析]根据“任意两个互补碱基之和在双链和单链中的比例相同”知:

A+T=42%,有(A+T)1=42%,(A+T)2=42%。又因为T1=30%,故A1=42%-30%=12%,则T2=A1=12%;同理G1=C2=58%-24%=34%。

15.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五碳糖和碱基各共有(B)

A.8、8、8种B.8、2、5种

C.2、2、4种D.2、2、8种

[解析]组成DNA和RNA的核苷酸有8种,2种五碳糖和5种碱基。

16.已知病毒的核酸有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和单链RNA四种类型。现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要确定其核酸属于上述哪一种类型,应该(A)

A.分析碱基类型,确定碱基比例

B.分析碱基类型,分析核糖类型

C.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碱基类型

D.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核糖类型

[解析]病毒核酸有两种:DNA和RNA。DNA和RNA的特有碱基分别是T和U,所以分析碱基类型,可区分DNA和RNA。双链DNA中A=T、G=C、(A+G)/(T+C)=1;而单链DNA中一般A≠T、G≠C、(A+G)/(T+C)≠1。同样,双链RNA中A=U、G=C、(A+G)/(U+C)=1;“单链RNA中一般A≠U、G≠C、(A+C)/(U+C)≠1。所以确定碱基比例可知核酸为单链或双链。

17.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下列

表述错误的是(B)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解析]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含有400个碱基的DNA中,一条链上A∶T∶G∶C =1∶2∶3∶4,则另一条链上A∶T∶G∶C=2∶1∶4∶3,则该DNA分子中A=T=60个,G=C=140个;DNA复制两次后,需要游离的A为(22-1)×60=180个。

18.细胞每次分裂时DNA都复制一次,每次复制都是(B)

A.母链和母链,子链和子链,各组成一条子代DNA

B.每条子链和与它碱基互补配对的母链组成子代DNA

C.每条子链随机地和两条母链之一组成子代DNA

D.母链降解,重新形成两个子代DNA

[解析]每次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都是由每条子链和与它碱基互补配对的母链组成。

19.(2016·潍坊测试)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32P

B.初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含有32P

C.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32P

D.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

[解析]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都含有32P,故A、B错误;次级精母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故C错误;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故D正确。

20.(2016·广州测试)若用32P标记“人类胚胎干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A)

A.中期是46和46、后期是92和46

B.中期是46和46、后期是92和92

C.中期是46和23、后期是92和23

D.中期是46和23、后期是46和23

[解析] 有丝分裂中期、后期染色体条数的分析:“人类胚胎干细胞”来自人体,人体的一个正常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数为46,有丝分裂过程中后期染色体条数加倍(92),中期染色体条数与体细胞相同(46),故无论经过几次分裂,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都是46,后期染色体条数都是92。被32P 标记的染色体条数的分析:若是第一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被32P 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46、92;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被32P 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46、46,综合分析,答案选A 。

21.在一个双链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m ,腺嘌呤数为n ,则下列有关结构数目正确的是( D )

①脱氧核苷酸数=磷酸数=碱基总数=m ②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 -2n )/2 ③一条链中A +T 的数量为n ④G 的数量为m -n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 在双链DNA 分子中,A =T =n ,则G =C =(m -2n )/2。

22.若有一个控制有利性状的DNA 分子片段为=====ATGTG

TACAC

,要使其数量增多,可进行人工复制,复制时应给予的条件错误的是( B )

A .ATGTG 或TACAC

B .4种脱氧核苷酸(A 、U 、G 、C)

C .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等

D .ATP

[解析] 此题考查DNA 分子复制需要的条件:模板、原料、酶和能量。模板来自于已

知DNA 分子片段的单链A TGTG 或ATCAC

;原料为组成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含A 、T 、G 、C 的四种脱氧核苷酸;酶包括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等;能量由ATP 提供。

23.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B )

A .生活环境不同

B .DNA 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 .DNA 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D .着丝点数目不同

[解析] 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的两个不同生物,其性状差异较大是由于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24.(2016·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研究人员把噬菌体和细菌按1∶10的比例混合,然后除去游离的噬菌体,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稀释涂布在连片生长的细菌平面(菌苔)上,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后24 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混合34 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再过10 min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稳定。下列分析和推理中,不正确的是(C)

A.24 min内取样,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B.34 min后取样,根据空斑数量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

C.取样液中的噬菌体涂布到菌苔上以后噬菌体不再增殖

D.该实验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其具备在细胞内增殖的特征

[解析]混合后24 min内取样涂布,菌苔上产生空斑的数目不变,说明新复制的噬菌体还未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34 min后取样,菌苔上空斑数目迅速增加,说明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根据空斑数目的多少,可推测样液中噬菌体的数量。取样液涂布在菌苔上,在菌苔上会出现空斑,说明噬菌体侵染了菌苔上的细菌并增殖,造成细菌裂解,出现空斑。能够增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证明病毒是一种生物。

25.(2016·湖南怀化高三质检)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A)

A.①④B.②④

C.①⑤D.②⑤

[解析]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R基,⑤是肽键。P标记的是DNA中的磷酸,S标记的是蛋白质的R基,故应是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理论上讲,噬菌体己将含32P的DNA

全部注入大肠杆菌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__蛋白质外壳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来,经离心后__分布在上清液中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是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__出现放射性__。

[解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2)DNA中含有P元素,蛋白质中没有,故32P只能标记噬菌体的DNA。在侵染过程中,由于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是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因此理论上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3)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如果时间过长,带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在实验中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27.(10分)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__蛋白质__,F是__含氮碱基__,G是__脱氧核糖__。

(2)1个A与C有两种比例关系:__1∶1__和__1∶2__,每个C含有__许多__个D,每个D可以由__成百上千__个E组成。

(3)D与A的位置关系是__D在A上呈线性排列__。

(4)从分子水平看,D与C的关系是__D是有遗传效应的C片段__。

(5)C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__E__。D的主要载体是图中的__A__,除此之外,__线粒体__和__叶绿体__中的D也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6)在E构成的链中,与1分子G相连接的有__1__分子的F和__2__分子的H。

(7)遗传信息是D中__碱基的特定__排列顺序。

(8)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通过A上的__基因(D)__传递给后代,实际上是通过__碱基__的排列顺序来传递遗传信息。

[解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基

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在间期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一个DNA 分子上有许多基因,一个基因由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构成。在DNA的空间结构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所以一个G上连接有两个H,同时连着一个F。

28.(10分)含有32P和31P的磷酸,两者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都可参与DNA分子的组成,但32P比31P质量大。现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1、2次细胞分裂后,分别得到G1和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出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下图所示。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三种DNA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1)G0、G1、G2三代DNA离心后的试管分别是图中的:G0__A__;G1__B__;G2__D__。

(2)G2代在①、②、③三条带中DNA数的比例是__0∶2∶2__。

(3)图中①、②两条带中DNA分子所含的同位素磷分别是:条带①__31P__、条带②__31P 和32P__。

(4)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__半保留复制__。DNA的自我复制能使生物的__遗传特性__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首先应当理解轻、中、重三种DNA的含义:由两条含31P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是轻DNA;由一条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链与另一条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链形成的是中DNA;由两条含32P的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链形成的是重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G0代细胞中的DNA全部是轻DNA;G1代是以G0代细胞中的DNA为模板,以含32P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全部为中DNA;G2代是以G1代细胞DNA为模板,以含32P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形成的四个DNA分子,其中有两个DNA分子的母链含31P、子链含32P,是中DNA,另两个DNA分子的母链、子链全含32P,是重DNA。G2代以后除两个中DNA外,其他均为重DNA。

29.(10分)(2015·长沙模拟)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下图)。

①制备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碳源、生长因子等,并调整pH。

②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1、2、3组__。

③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__。

④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__DNA的热稳定性较高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可降解DNA)做试剂,选择恰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标号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

__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__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__。

③得出实验结论: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__完整__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

[解析](1)本实验通过重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研究生物的遗传物质,1,2、3组均为对照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没有菌落产生以及R、S型菌的菌落情况,4组为实验组,实验结果为:既出现了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也出现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与1、2、

3组比较得出结论: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DNA 的热稳定性较高,故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有活性。(2)此实验是利用DNA酶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DNA的存在,已知DNA酶可降解DNA,因而C组应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DNA和DNA酶,之后将R 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实验结果为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说明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且只有DNA结构保持完整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

30.(10分)下面介绍的是有关DNA研究的科学实验。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图是实验的部分步骤。

①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请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写出标记的方法步骤。__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__。

第二步:__把35S标记的T2噬菌体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__。

②以上实验结果说明__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__。

(2)①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如果大肠杆菌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和32S,T

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和35S,T2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复制了

2

三次,那么从大肠杆菌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B)

A.3/4和0B.1/4和0

C.3/4和1 D.1/4和1

②BrdU是一种嘧啶类似物,能替代胸腺嘧啶与腺嘌呤配对,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培养两个分裂周期后,取出根尖组织,染色后观察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发现一条染色单体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中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预测:另一条染色单体中有__2__条链含有BrdU。该实验能证明DNA的复制方式为__半保留复制__。

[解析]本题将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与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DNA的有关知识。(1)依据图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可判断是用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标记的方法是用T2噬菌体去侵染被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使子代噬菌体的外壳被标记。本组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2)①此题实际上考查DNA的复制。一个T2噬菌体只含一个DNA,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T2噬菌体的DNA(含32P)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含32S)并没有进入大肠杆菌细胞。T2噬菌体的DNA(含32P)在大肠杆菌中复制三次,利用的是大肠杆菌中的物质(如含31P和32S 的化合物),共获得8个T2噬菌体,其中只有2个含32P,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1/4;由于大肠杆菌中无含35S的蛋白质,故无含35S的子代噬菌体出现。②如下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三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D) A.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B.效应T细胞通过协助扩散释放穿孔素 C.穿孔素能够直接进入靶细胞消灭病毒 D.穿孔素促进Na+内流改变细胞内渗透压 [解析]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此过程为细胞免疫,A错误;穿孔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排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B错误;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此时仍需要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将抗原消灭,C错误;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高,穿孔素促进Na+内流,使细胞内渗透压改变,D正确。 2.(2018·衡水中学摸底考试)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如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如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如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如果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如果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如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3.在植物生长旺季,一枝条上有顶芽a和侧芽b(如图1所示)。已知芽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如图2所示,则图3中表示a、b两芽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是(A) A.②①B.③① C.②③D.③④ [解析]由图2可知,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图1中的顶芽a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导致枝条上部的侧芽b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它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当顶芽a处的生长素浓度保持在最适浓度10-8mol·L-1时,能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b处的生长素浓度由于积累将大于最适浓度10-8mol·L-1时,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即图3中表示a、b两芽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是②①,A项正确,B、C、D项错误。 4.科研人员对某农田在不同时期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同时调查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施用农药诱发害虫产生抗农药基因突变 B.害虫与蜘蛛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引入蜘蛛会定向改变害虫种群抗农药基因频率 D.该农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保持稳定不变 [解析]害虫的抗农药基因突变在使用农药之间就已经产生,农药只能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A错误;害虫与蜘蛛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引入蜘蛛能改变害

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D.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下列哪一项说法不符合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B.细胞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生物整体的生命过程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D.细胞中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其他物质 3.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的大肠内的细菌等生物②某一池塘中的全部鱼类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 4.下面是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时的几个操作 步骤。要把显微镜视野下的图像从右下图中的甲转为乙, 规范的操作步骤是()

①移动载玻片②调节光圈和反光镜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⑤转动粗准焦螺旋 A.①③②④B.②③④① C.④③①⑤D.③②①⑤ 5.洋葱与大肠杆菌细胞最显著的区别是() A.有无核物质B.有无细胞质C.有无核膜D.有无细胞膜 6.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对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有()A.Fe、Mn、Zn、Mg B.Zn、Cu、Mg、Ca C.Zn、Cu、B、Mn D.Mg、Mn、Cu、Mo 7.下列有关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B.都是由C、H、O、N 4种元素组成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六碳糖 8.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 A.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鉴定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和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要现配现用 9.甲硫氨酸的R基是-CH 2-CH 2 -S-CH 3 ,它的分子式是() A.C5H11O2NS B.C3H7ONS C.C5H11O2S D.C5H10O2NS 10.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由100个氨基酸所组成的1个环状多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二第二单元复习题---2015.12.21 1、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相应关系,非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概述为( ) A .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不同基因 B .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 C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 D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2、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 .作为遗传物质的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形成的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3、对甲、乙两细胞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细胞都处于四分体时期 B .甲细胞中染色体数是4,没有染色体组 C .乙细胞有两个染色体组,但不含染色单体 D .乙两细胞一定来源于雄性个体 4、菠菜的阔叶和窄叶是一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阔叶对 窄叶为显性。要判断阔叶和窄叶基因位于片断Ⅱ上还是片断Ⅲ上,现用窄叶雌株与阔叶雄株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①雌性为阔叶,雄性为窄叶;②雌性为窄叶,雄性为阔叶,可推断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Ⅱ;Ⅱ B .Ⅲ或Ⅱ;Ⅱ C .Ⅲ;Ⅱ D .Ⅲ;Ⅲ 5、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 分裂中期细胞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③⑤⑥ D .①④⑤⑥ 6、科学家将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烟草,筛选出抗冻蛋白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烟草(假定抗 冻蛋白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某些烟草的体细胞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整合情况有图示的三种类型(黑点表示抗冻蛋白基因的整合位点);让这些含两个抗冻蛋白基因的烟草自交,后代抗冻烟草和 普通烟草(不含抗冻蛋白基因)的比值分别是( ) A .1∶0 3∶1 15∶1 B .3∶1 3∶1 9∶6∶1 C .1∶0 1∶1 9∶6∶1 D .1∶1 3∶1 15∶1 7、基因型为XXY 的人发育成男性,但基因型为XXY 的果蝇却发育成雌果蝇,由此推测人和果蝇的性别决定差异在于( ) A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而果蝇取决于Y 染色体数目 B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X 染色体,而果蝇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 C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是否含有Y 染色体,而果蝇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 D .人的性别主要取决于X 染色体数目,果蝇取决于是否含有Y 染色体 8、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 ,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某种鸟(2N =80)的羽毛颜色由三种 位于Z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如图所示),D +控制灰红色,D 控制蓝色,d 控制巧克力色,D +对D 和d 为显性,D 对d 为显性。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 A .该鸟种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 B .蓝色个体间交配,F 1中雌性个体都呈蓝色 C .灰红色雌鸟与蓝色雄鸟交配,F 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 D .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 9、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 10、将雌性蝗虫某个细胞的染色体中所有DNA 链都用32P 标记,然后将该细胞置于不含32 P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两两相同 B .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有两种且两两相同 C .如果是有丝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P 的染色体数目将都相同 D .如果是减数分裂,则子细胞中含32 P 的染色体数目将都相同 11、如图为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仅画出部分染色体),图中的现象是什么?若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参与受精,会发生何种情况( ) A .交叉互换 囊性纤维病 B .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先天性愚型 C .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性腺发育不良 12、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相关基因用B 、b 表示。图中1个体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bb B .Bb C .X b Y D .X B Y 13、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单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消化液 D .细胞外液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C .正常人血浆的PH 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 3-、HPO 42-等离子有关 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O C 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 .组织液增加 B .组织液减少 C .血浆量增加 D .淋巴减少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 液、B 液和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5、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很快排出体内 6、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胰岛素 D .生长激素 7、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 ① 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8、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 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 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血流自动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9、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 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10、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1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A.比较缓慢 B.比较广泛 C.时间比较长 D.迅速准确 12、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 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加、增加、减少、降低B.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增加、减少、不变D.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13、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 A.体液免疫 B.自身免疫 C.细胞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4、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测试题 一、选择题(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及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的过程就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 C.pH的调节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 D.环境温度下降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3.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B.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C.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会大幅度下降 D.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4.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2D.血糖浓度升高C.血浆渗透压升高 5.一般情况下,大脑受伤丧失意识和脊髓排尿中枢受伤的两种病人,其排尿情况分别是A.尿失禁、正常排尿B.尿失禁、不能排尿 C.正常排尿、尿失禁D.不能排尿、尿失禁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7.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8.某男子接触过患某种禽流感的家禽,医生检查发现该男子体内有相应的抗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男子终身具有抵抗该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B.该男子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感染这种流感病毒的患者 C.该男子获得的对这种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该男子具有抵抗各种禽流感病毒的能力 9.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期末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其中1-30小题,每题1分;31-40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人类的下列性状中,不属于 ...相对性状的是 A.高鼻梁与塌鼻梁 B.卷发与直发 C.五指与多指 D.眼大与眼角上翘 2.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若一只桶内放10个D和10个d,另一只桶内放20个d,某同学第一次抓出的组合是dd,问第二次再抓出dd的可能性是 A.0 B.1/4 C.1/2 D.1 3.为鉴定一株高茎豌豆和一只黑色豚鼠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最简便方法分别是A.杂交、杂交B.杂交、测交C.自交、自交 D.自交、测交 4.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 A.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B.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 C.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5.据右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是 6.与RNA相比,DNA所特有的成分是 A.核糖和尿嘧啶 B.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C.脱氧核糖和尿嘧啶 D.脱氧核糖和鸟嘌呤 7.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 B.初级卵母细胞 C.次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8.下列关于纯合子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 B.两纯合子杂交,后代仍是纯合子 C.杂合子自交可产生纯合子 D.纯合子减数分裂只产生一种配子 9.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二代,其后代中是Aa的概率是A.12.5% B.25%C.50% D.75% 10.某生物的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若每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一对杂合基因,且等位基因具有显隐性关系,则该生物产生的精子中,全部为显性基因的概率是 A.1/2 B.1/4 C.1/8 D.1/16 11.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指 A.DNA 分子的任意片段 B.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C.DNA 分子的一条链 D.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2.正常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是 A.一个四分体上 B.一个DNA分子上 C.一个染色体组中 D.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13.在果蝇的下列细胞中,一定存在Y染色体的细胞是 A.初级精母细胞 B.精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14.“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工作是测定基因组的整体序列,其序列是指A.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t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D.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5.如图所示的四个遗传图谱中,不可能 ...是伴性遗传的一组是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

第七章检测卷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50 分) 1.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 .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2 ?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A?获得性遗传B?用进废退学说 C?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3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B ?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4 ?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5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是()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 ?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 ?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7?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 A ?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B ?定向生存斗争 C?能传种接代D?变异是定向的 8. 某种群中AA 、Aa、aa 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2中的()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生物必修三1-3章测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 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 C 、若图中内分泌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 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2.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标记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处理甲图中的A 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 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的A 端,能在乙图中的B 端探测到14 C 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的B 端,能在乙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的B 端,能在甲图中的A 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 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 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4.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在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 .①中内容物使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5.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感受器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 内分泌腺 组织 ③ ① ④ ⑤ ⑥ ⑦ 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期中试题(1-3章 附答案)

任丘二中2012年高一生物期中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 ..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2、豌豆在自然状况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传粉授粉的植物B.豌豆是异花传粉的植物 C豌豆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大D.豌豆是先开花后传粉 3、水稻的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中的纯合体占总数的 A.25% B.50% C.75% D.100% 4、关于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正确叙述是 A.两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B.两杂合子杂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C.杂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杂合子D.纯合子自交的后代都是纯合子 5、一对有耳垂的父母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这说明 A.有耳垂为显性性状B.无耳垂为显性性状 C.有耳垂为隐性性状D.不能说明问题 6、.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的父亲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请你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几率是( ) A.1 B.1/2 C.1/4 D.1/8 7、家兔的毛色黑色(A)对褐色(a)为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的遗传因子组成的方法,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纯种黑毛兔B.褐毛兔C.杂种黑毛兔D.前3项 8、性染色体存在于() A.体细胞B.精子C.卵细胞D.以上都有 9、用矮杆晚熟(ddEE)水稻和高杆早熟(DDee)水稻杂交,这两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如果希望达到2000珠矮杆早熟纯种水稻,那么F2 在理论上要有()A.800珠B.1000珠C.1600珠D.32000珠 10、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 实质是 A.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B.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 D.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11、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只能产生一种表现型的是 A、BBSs×BBSs B、BbSs×bbSs C、BbSs×bbss D、BBss×bbSS 12.要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板结构,所选择的细胞应处于有丝分裂的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末期 13.已知某动物的体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那么该动物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染色体多少条 A.2N B.4N C.N D.3N 1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 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⑤D.⑥⑦ 15.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A.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B.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C.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着丝点分裂,一个染色体变成两个染色体

生物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卷 1.(2013·郑州一模)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相一致的是( )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色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有关子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9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wwYy、WwYy的个体表现为白色 B.有9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Wwyy、wwyy的个体表现为绿色 C. 有3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12:3:1 D.有4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9:3:3:1 4.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基因型比例为( ) A.4∶4∶1 B.3∶2∶1 C.1∶2∶1 D.8∶1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的两个时期的结构模式图,a、b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关于两图叙述错误的是() A.图1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 时期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B.两图说明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不发生在 两图所处的分裂时期 D.若两图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且图2是卵细胞,则图1是次级卵母细胞 6.红花蚕豆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黄花的蚕豆植株,推测该黄花表现型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黄花植株与红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DNA序列 B.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 C.细胞的DNA含量 D.细胞的RNA含量 7.如图表示H5N1病毒、硝化细菌、酵母菌和人体内遗传物质组成中五碳糖、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其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H5N1病毒B.硝化细菌 C.酵母菌 D.人体 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的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9.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 A.上清液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沉淀物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10.(2013·山东一模)如图甲、乙表示真核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两个过程,图丙为其中部分片段的放大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B.图乙所示过程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不会发生 C.图丙中b链可能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

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两章测试题

2010-2011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二生物单元质量检测题 第I卷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无机盐④激素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 2.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则下列关于图中X、Y、Z、W(W为虚线框部分)所示结构的说确的是 A.人体在寒冷的环境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B.Y表示肾上腺,产生的激素在产热上与甲状腺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C.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必需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来保持体温恒定 D.X表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 3.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环境是 ①血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5.下列有关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环境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完成的 B.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围 6.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体液—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 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D.③⑥⑦⑧ 8.下列有关人体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人体产生渴感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B.K+ 对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起决定作用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D.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对于维持环境的稳态不利 9.关于过敏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过敏反应是一种异常反应,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②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因此往往会破坏组织细胞,引起组织损伤 ③过敏反应和正常免疫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 ④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围波动 C.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四大系统来共同维持 D.HCO-3、HPO2-4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11.2010年4月5日,王家岭煤矿,由于透水事件被困的153名矿工有115名首先奇迹般获救,并有显著的生命特征.被困期间有关他们体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被困期间,只要通过减少排尿就可以保持水分平衡 B.获救后,仍有生命特征说明血糖仍保持平衡 C.被困期间,他们体对血糖含量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胰岛素 D.体重均减轻,主要原因是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利用 12.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增多 13.以下不可能引起尿糖现象的是() A.糖尿病 B.一次性吃糖过多C.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D.短时间饥饿14.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过程,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生物必修二期中考试[含答案解析]

生物必修二期中考试 本试卷共7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有一批抗锈病(显性性状)的小麦种子,要确定这些种子是否为纯种,正确且最简单的方法是( ) A .与纯种抗锈病小麦杂交 B .与易染锈病小麦进行测交 C .与杂种抗锈病小麦进行杂交 D .自交 2.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 2的表现型比为3∶1 B .F 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为1∶1 C .F 2的遗传因子组成比为1∶2∶1 D .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3.请根据如下鼠毛色(基因F 、f )遗传的杂交实验,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 ①黑色×黑色→黑色 ②黄色×黄色→2黄色∶1黑色 ③黄色×黑色→1黄色∶1黑色 A .FF B .Ff C .ff D .不能确定 4.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 2出现的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约占 ( ) A .18 B .15 C .15或13 D .116 5.豌豆种子黄色(Y )对绿色(y )显性,圆粒(R )对皱粒(r )显性,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出现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四种表现型碗豆,比例为3:3:1:1, 其亲代杂交组合的基因型是 A .YyRr×yyRr B .YyRR×yyRr C .YYRr×yyRR D .YYRr×yyRr 6.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初级精母细胞,含8条染色体 B .乙处在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 C .丙表示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丙处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含2对同源染色体 7.如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是( )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卵细胞 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一般能形成4种精子细胞 C.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2.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B.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C.一个四分体就是两对染色体 D.一对同源染色体就是一个四分体 3.某动物的精子细胞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四分体、染色体 单体、DNA分子数目分别是() A.32、16、64、64 B.32、8、32、64 C.16、8、32、32 D.16、0、32、32 4.如果精原细胞有三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C和c,下列哪四个精子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5.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能产 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2种和1种 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 D.2种和2种 6.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揭示出() 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之间的关系 C.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D.表现型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9∶3∶3∶1 7.右图的家庭系谱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8.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下列科学发现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A.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运用假说―演绎法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萨顿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9.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 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4.下列有关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分布在淋巴和血液等处 B.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大多数T细胞必须依靠某种B细胞的帮助才能增殖和分化 D.用药物阻断T细胞增殖分化,可明显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完整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期末考试题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必修2 期末测试题 一、单选题(6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20 分) 1.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 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黒毛 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 2.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闭花自花授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3.桃果实表面光滑对有毛为显性,在毛桃的植株上授以纯合光桃的花粉,该雌蕊发育成的果实是() A、毛桃 B、光桃 C、1/3 概率为毛桃 D、1/3 概率为光桃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合子测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B、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 C、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D、杂合子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5.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杂合白羊为亲本,接连生下了3 只小羊是白羊,若他 们再生第4 只小羊,其毛色() A、一定是白色的 B、是白色的可能性大 C、一定是黑色的 D、是黑色的可能性大6.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A、1/4 B、1/6 C、1/8 D、1/16 7.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 B.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C. 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3:1 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8.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将纯非糯性品种与糯性品种杂交得F1,取F1的花粉用碘液 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花粉的微粒,非糯性与糯性的比例为() A、1:1 B、1:2 C、2:1 D、不成比例 9.下列基因型中哪一项是纯合体() A.BbDD B. DdCc C. EERr D. A Abb 10.互为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没有下列哪项特征()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在四分体期共用一个着丝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