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核要求与知识点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核要求与知识点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核要求与知识点笔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导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对象

1.1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2.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任务: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

2.2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对象为:a.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B.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c.对外贸易政策d.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1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1.2 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

1.3 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1.4 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过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1.5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1.6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

1.7 广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

1.8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1.9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懒程度。

2.1 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据此,所有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进口;所有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2. 2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货物从生产国直接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转口贸

易的货物可以直接从生产过运送到消费国。

2.3 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分为10类商品。服务贸易分为12个部门。

2.4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贸易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出超;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2.5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懒程度。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通过进口系数和出口系数来反映,也可以用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GNP或GDP计算出来的比率直接反映。

第二章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1.1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1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阶段:a.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b.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c.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大站)d.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二次大站后)。

2.2 二站后国际分工出现的新特点:首先,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再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弱。同时,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最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日趋加强。

二、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1.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A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C.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力量。

D.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1.2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1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a.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接结果。B.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义和深度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

2.2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西方国际分工学说介评

1.1 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1.2 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1.3 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赫克歇尔-俄林原理。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c.不同的成本比例d.相同的成本比例e.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f.生产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g.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

2.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a.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

练程度;b.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能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c.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2.0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根据比较成本理论,应“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对比较成本说的评价:a.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b.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C.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定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D.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E.比较成本说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作出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规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的结论。

2.3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赫克歇尔-俄林原理。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c.不同的成本比例d.相同的成本比例e.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f.生产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g.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a.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B.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C.商品贸易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对赫-俄学说的评价:a.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的依据上,赫-俄学说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体系上更为完善、全面。B.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状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在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适合所起的重要作用。C.赫-俄学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D.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e.赫-俄理论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F.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2.4 (追加)里昂惕夫之迷。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美国200种商品,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出口商品,而美国出口商品劳动密集度高于进口替代商品。按赫-俄学说要素禀赋论的观点,美国属于资本充裕的国家,也是劳动力相对少的国家。因此,美国应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里昂惕夫的分析竟然得出了与俄林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对赫-学说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疑问,对此对赫-俄学说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提出了疑问,对此应如何解释便成了难题,故称里昂惕夫之迷。

第三章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

一、国际价值的形成

1.1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内容,都是在由抽象的社会劳动决定的。当商品交换变成世界性交换的时候,社会劳动便具有普遍的国际性质。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相对国际市场的国际交换而言,国际价值量是由各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在平均化的各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国际劳动实时所决定。

1.2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决定的。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1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关系: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则是不同的。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决定的。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表现形式上二者不同。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以该国货币表示的。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普遍地展开它们的价值。因此,商品的国际价值形态是直接以世界货币(黄金)表示。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三、国际市场价格

1.1 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商品国际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但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国际商品的交换不是按照国际价值而是按照国际生产价格来交换的。

1.2 国际市场价格也就是国际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1.3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1.4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不同,它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特殊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2.1 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1. 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2.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2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是围绕着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但是确定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即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

四、贸易条件

1.1 净贸易条件只考虑进出口价格变化对一国进口能力产生的影响,它是以一国一定时期的出口价格指数与同期价格指数的比率来反映。N=(Px/Pm)*100% (N-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1.2 收入贸易条件共同考虑出口规模的变化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变化对一国进口能力的影响。I=(Px/Pm)*Qx (I-收入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Qx-出口商品数量指数)

1.3 单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该国贸易利益的影响。S=(Px/Pm)*Zx (S-单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1.4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D=(Px/Pm)*(Zx/Zm)*100%(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Px-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进口商品价格指数Z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2.1 相互需求法则与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国家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价是由两国间对彼此商品的相互需求决定的。交换比价或贸易条件是否条件是否有利,应是贸易双方彼此对另一国出口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而定。只有在相互需求均衡,一国输出商品数量恰好等于另一国输入商品数量时所形成的交换比价才体现商品的国际价值。

2.2 提供曲线与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相互需求曲线又称提供曲线,它是用来表示在各种贸易条件或交换比价下,一国愿意为进口一定数量商品而提供的本国商品的数量。因而提供曲线可以看做是供给曲线的交合,也就是说它即反映该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在不同交换比价下该国愿意提供的本国生产产品的数量,它表明出口产品将随着相对价格的上升而将会有所增加,从另一个角度看则表明进口产品的数量将随着相对价格的降低而有所增加。在这里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它所交换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来表示。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意味着它所能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则意味着的它所能交换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减少。

第四章贸易政策与理论

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1 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各国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一般由下述内容构成:1.总贸易政策

2.商品和服务贸易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1.2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或少加以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保护贸易政策:国家广泛利于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和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的竞争。

2.1 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因素:1.政策主体2.政策客体和政策对象

3.政策目标

4.政策内容

5.政策手段。

二、重商主义

1.1 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任务一个国家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其财务的拥有量就越大,因而也就越富有。重商主义认为商业是利润和财富的源泉,而除开掘金银矿藏之外,也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不断增加一国货币量,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因此理论强调国内的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国家应通过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出口,以增加黄金白银的流入。

2.1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被称为重金主义,即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塔福。晚期的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两者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财富性质的看法:“财富即金银货币”是早期、晚期重商主义的共同看法;但早期重商主义把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力图尽快将商品脱手,以便从国外换回金银,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片面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而晚期重商主义认识到商品运动与货币运动的内在联系,即“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货币必须投入流通才能增值。2.对财富来源的看法: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利润是在流通中取得的,流通领域是财富的来源。对于国内贸易而言,一人所得即为另一人所失,不能增加国家的财富。除了国内开采更多的金银矿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在对外贸易中只要按少买多卖的原则形成贸易顺差,则金银就会流入国内,国家财富就会增加。

3.对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看法: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措施取得更多的金银,以增加一国的财富,但干预的重点及内容各有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单纯用金银的多少来衡量一国的财富,片面追求货币差额,主张使与外国进行的每一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严格禁止金银外流。而晚期重商主义则认为应结合贸易顺差来衡量一国的财富,主张国家保证总的贸易顺差,而不反对与个别国家的逆差;同时允许货币出口以发展殖民地转口贸易,表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则是实行奖出限入的保护关税,扶植出口,发展航运及渔业,提倡人口发展及剥削劳工以降低工资成本。推行殖民政策以垄断殖民地贸易,禁止优秀技师、工匠擅离国境。重商主义的政策和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但它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它们的经济理论是不科学的。

2.2 重商主义政策的评价: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但它们把货币当作财富象征,把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视为财富的源泉。它们只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的表面现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幼稚的,不科学的。

三、自由贸易

1.1自由贸易论的主要观点是:1.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2.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

3.自由贸易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4.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率率,促进资本积累。

1.2贸易自由化: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具有自由化的倾向。

1.3 管理贸易介于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之间,属于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磋商谈判为轴心,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

2.1自由贸易、贸易自由化、管理贸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2贸易自由化的表现:1.大幅度削减关税。2.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的特点:1.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推行者。2.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战后贸易自由化建立了物质基础。

3.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4.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都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

5.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2.3 博弈论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管理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博弈论。所谓博弈是指人或国家的理性行为在许多情况下总是追求在既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利益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不仅取决于自己一方的决策,还取决于对方的决策,实际得到的利益往往是双方共同决策的作用的结果。因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博弈的特点。国际贸易中,多数情况下,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典型的正和博弈的关系。一国表面上的所失并不意味着相关国的利益所得,多数情况下是促成利益共得的局面。管理贸易是正和博弈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如果贸易双方可以看到博弈关系在非零和条件下,通过双方的妥协合作,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能兼顾对方的利益,达成利益共同体;在不造成两败俱伤的同时,能兼顾对方的利益,达成利益共同体;在不造成两败俱伤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现实可能的最大利益。管理贸易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虽然这时合作双方都放弃了最优选择,而选择了次优选择,但它却是现实可以获得的最优选择,因为现实中不顾及对手利益的最优选择是不可能实现的。

2.4 管理贸易产生的背景:1.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2.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

3.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发展不平衡

4.地区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

5.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要求

6.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要求对贸易进行协调管理。

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实践。

2.5 管理贸易实现的机制和途径:1.通过国际会议对贸易进行意向性的管理。2.地区贸易集团通过条约、协定和建立超国家机构对地区贸易进行管理。

3.通过多边政府协定和组织对参加方的贸易关系进行管理。

4.通过具体的商品协定和生产国组织对具体商品的产、销、价格进行管理。

5.通过标准化对国际贸易行为、商品规格、质量进行管理。

6.通过双边政府贸易协定或协议协调和管理双边贸易关系。

7.各国政府加强对贸易活动的宏观干预。

四、保护贸易

1.1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提出的主要内容:一、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李斯特提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因而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增强。

2.批评古典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二、保护的对象和时间:1、保护对象:a.农业不需要保护。

B.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也不需要保护。

C.只有在刚刚开始发展且遭遇外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工业才需要保护。他还十分强调被保护产业要有发展前途。2.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三、保护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1.2 超保护贸易政策又叫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它盛行于二次大战之间,是以保护垄断为目的的对外贸易政策。它于一战前即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其特点是:第一,它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更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第二,它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第三,它不再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而是要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该政策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保护的措施呈现多样化。

1.3 对外贸易乘数论:是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运用。该理论提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在进出口对国民收入减少与增加之间存在着一个倍数关系,国民收入的变量将几倍于进出口的变动量。倍数的大小、进出口变动对于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影响的强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1.4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具体表现在:a.非关税的项目日益繁杂;b.非关税措施的作用范围日益扩大c.非关税措施的歧视性增长。3、贸易保护的重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4.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连锁反应。

2.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做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2.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内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3.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

4.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美国、德国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和产生有重大的影响。在美国、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使其工业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起来实现了赶超时间先进国家的目标。同时,也应注意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如:1.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2.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3.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2.2 普雷维什的贸易保护理论依据:1.中心外围论。普雷维什将世界分为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即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它

们是两个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极其不同的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经济结构呈现单一结构特征,在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动。2.贸易条件恶化论。普雷维什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具有长期恶化的趋势,外围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因而在与中心国家的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局面。

2.3不同时期保护贸易的异同?

五、战略贸易

1. 战略贸易论的代表性观点:

1、布郎德-斯潘赛的“以补贴促进进口”论点。布郎德=斯潘赛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上的,因而自由贸易政策为最优贸易政策,但现实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市场结构是以寡头垄断为特征,他们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补贴政策对一国产业发展和贸易发展的影响,建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框架。布郎德-斯潘赛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产品初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政府通过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进行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减税,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产品可以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利润份额。同时未来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

2. 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论点。克鲁格曼认为,在寡头垄断市场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超过其国外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际成本,其结果是增强了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一个受到保护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封闭起来的市场扩大生产获取静态规模经济效益,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通过销售经验的积累使销售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的总成本。同时通过差异价格策略的采用,在国外市场借助于倾销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在动态规模经济条件下,进口保护也能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在这里,规模经济表现为生产的边际成本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增加而趋于下降,而本国厂商一旦在边际成本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便可以达到促进出口的目的。克鲁格曼“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论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使人们对战略性贸易政策发生作用的机理更加清楚。

3、“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战略支持产业的外部经济效应”论点认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由于知识的无偿占有而导致的潜在市场失灵。也就是说一些产业的企业所生产的知识被其他企业无偿占有,但实际上这种知识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并不对该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偏离。如果这些企业得不到政府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扶持,就会逐渐丧失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的原动力,而这将有损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这种条件下,只要外部经济效益应比较重要和明显,政府的相应先补贴与财政扶持从逻辑上就变得必要了。综合上述战略贸易理论的观点,所以突出其理论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干预对外贸易,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一国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获得资源次优配置的最佳选择。对战略贸易理论的评价:1.战略性贸易理论是建立在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是它们在国际贸易政策领域的具体体现。它背离自由贸易传统,通过论证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存在

的条件下,政府的直接干预可以转移他国利润以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从而为国家进一步干预可以转移他国利润以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从而为国家进一步干预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了依据。2.战略贸易政策在实践中确实可以起到扶持相应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战略贸易政策实施是以他国利益的牺牲为代价,因而势必导致其他国家的报复,从而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抵销战略产业扶持发展的效果。

第五章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一、关税概述

1.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征收的税收。

1.2关税的性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

1.3关税的特点:1.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2.关税的税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商和进出口货物。

3.关税可以起到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1.4关税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2.1 关境与国境的关系: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叫关境或关税领域。它是海关管辖和执行海关各项法令和规章的区域。一般说来,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但有些国家在国境内设立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不属于关境范围之内,这时候关境小于国境。有些国家之间缔结关税同盟,因而参加关税同盟的国家的领土即成为同意的关境,这时候关境大于国境。

2.2 关税是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体现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关税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国进出口贸易,影响一国同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从而影响着一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2.3 关税可以起到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调整关税税率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在出口方面,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在进口方面,通过税率的高低、减免来调节商品进口。对于国内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制定较低税率或免税以鼓励进口,对于国内能大量生产或非必需品的进口,则制定较高税率,以限制进口或达到禁止进口的目的,等等。

二、关税的种类

1.1 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关税种类:1.按照征收对象或商品流向,关税可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国境税。

2.依照征税的目的,按关税分为财政关税、保护关税。

3.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关税可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税。

1.2 进口税是进口国际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征收的关税。国境税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进口附加税: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有时根据某种目的与需要加征进口关税。这种对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的额外关税,我们称之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又称差额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就叫差价税。特惠税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普遍优惠制简称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建立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1.3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有关反补贴税方面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补贴税一词应理解为:为了抵销商品于制造、生产或输出时所直接或间接接受的任何奖金或补贴而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

2.补贴的后果会对国内某项已建的工业

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国内某一工业的新建造成严重阻碍,才能征收反补贴税。3.反补贴税的征收不得超过“补贴数额”4.对于受到补贴的倾销商品,进口国不得同时对它既征收反倾销税又征收反补贴税。5.在某些例外情况下,如果延迟将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害,进口国可以为经缔约国全体事前批准的情况下,征收反补贴税,但应立即向缔约国全体报告,如未获批准,这种反补贴税应立即予以撤销。6.对产品在原产国或输出国所征的捐税,在出口时退还或因出口而免税,进口国对这种退税或免税不得征收反补贴税。7.对初级产品给予补贴以维持或稳定其价格而建立的制度,如符合该项条件,不应作为造成重大损害来处理。

1.4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与反倾销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1.用倾销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挤入另一国贸易时,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

2.缔约国为了抵销或防止倾销,可以对倾销的产品征收数量不超过这一产品的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

3.“正常价格”是指相同产品在出口国用于国内消费时在正常情况下的可比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是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或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的推销费用和利润。

4.不得因抵消倾销或出口补贴,而同时对它既征收反倾销税又征收反补贴税。

5.为了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而建立的制度,即使它有时会使出口商品的售价低于相同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可比价格,也不应认为造成了重大损害。

1.5 普惠制的主要规定:1.对受惠国家或地区

2.对受惠产品范围的规定

3.对受惠产品减税幅度的规定

4.对给惠国的保护措施的规定。

2.1各种关税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2.2欧盟征收差价税的目的和作用:欧盟征收的差价税有两种:一种是对非成员国征收的;一种是对成员国征收的。对欧盟以外的非成员国的农蓄产品进口征收差价税,其目的在于排挤这些国家的农蓄产品大量进入欧盟市场;至于成员国之间相互征收某种农蓄产品的差价税,其目的在于实现统一价格。

三、关税征收

1.1 从量税是以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的计征的关税。(从量税的计算公式: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从价税是以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一定比率的关税,其税率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从价税的计算公式: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税率);混合税又称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混合税计算公式:混合税额=从量税额+从价税额);选择税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在征税时选择其税额较高的一种征税。

1.2 海关税则又称关税税则,是一国对进出口商品计征关税的规章和对进出口的应税与免税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

1.3 《协调制度》是一个新型的、系统的、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它除了用于海关税则和贸易统计外,对运输商品的计费与统计、计算机数据传递、国际贸易单证简化以及普遍优惠制的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套可使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

2.1最惠国税与普通税、特惠税的区别?

四、关税的保护程度

1.1 名义关税。对一商品的名义保护率是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

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用公式表示为:名义保护率=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 国际市场价格×100%。

1.2 有效关税。又称有效保护率是用来测定关税或其他保护措施(主要是关税)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增值的影响或保护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有效保护率=进口商品的名义关税/ 进口商品在进口国该行业中的增值比率

五、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1. 1关税的价格效应指征收进口税对征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2. 2贸易条件效应指征收进口税对征税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3. 3关税的税收效应指征收进口税对征税国税收收入的影响。

4. 4 关税的保护效应指征收进口税对进口竞争品国内生产的影响。

5. 5 关税的国际收支效应指征收进口关税对征税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六、非关税措施概述

1.1 非关税措施是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1.2 非关税措施的特点:1.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2.1非关税措施对进口限制的间接性、隐蔽性、歧视性:间接性,关税壁垒是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提高进口商品成本和价格,削弱其竞争能力,间接地达到限制进口之目的;隐蔽性,一般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国难以对付和适应;歧视性,一些国家往往针对某个国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其结果,大大加强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的歧视性。

七、非关税措施的种类

1.1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概念也要记):1.进口配额制

2."自动“出口配额制”

3.进口许可证

4.外汇管制

5.进口和出口国家垄断

6.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

7.国内税

8.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

9.进口押金制。10.专断的海关估价制。11.进口商品征税的归类。12.技术性贸易壁垒。

1.2 自动“出口配额制的主要内容:1.配额水平

2.自限商品的分类。

3.限额的融通

4.保护条款

5.出口管理规定

6.协定的有效期限。

1.3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海关估价协议》的主要内容:1.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

2.相同商品成交价格

3.类似商品的成交价格

4.倒扣法

5.计算价格法。

6.合理办法。

2.1绝对进口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的区别: 绝对进口配额与”自动”出口配额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绝对进口配额制是由进口国家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而“自动”出口限额是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这些商品对指定进口国家的出口。但是,就进口国家来说,“自动”出口配额像绝对进口额一样,起到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自动”出口配额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2.2最低限价达到限制进口的方式:

2.3进口押金制对进口限制的作用:

八、鼓励出口措施

1.1 各种鼓励出口措施的内容。1.出口信贷。

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3.出口补贴

4.商品倾销

5.外汇倾销

6.促进出口行政组织措施

7.其他措施

2.1出口信贷与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关系:出口信贷是一个国家为了鼓励商品

出口,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通过银行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国外进口厂商提供的货款。它是一国厂商利用本国银行的贷款扩大商品出口,特别是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商品。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就是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这个国家机构即按照承保的数额给予补偿。

2.2 直接出口补贴与间接出口补贴的作用差异:直接补贴是指出口某种商品时,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2.3 商品倾销的种类:1. 偶然性倾销2.间歇或掠夺性倾销。

3.长期性倾销

2.4 商品倾销与外汇倾销的区别:商品倾销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外汇倾销是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特殊手段。

2.5 复汇率制对一国商品进、出口的作用:政府规定不同的出口商品适用不同汇率,以促进某些商品的出口。

九、经济特区措施

1.1 各种类型经济特区的内容:1.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是划在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港内或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便于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2.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的,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在出口,不缴纳出口税;如要运进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则需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

3.出口加工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港口或邻近港口、国际机场的地方,划出一定的范围,新建和扩建码头、车站、道路、仓库和厂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鼓励外国企业在区内投资设厂,生产以出口为主的制成品的加工区域。

4.多种经营的经济特区简称多种经意特区,是指一国在其港口或港口附近等地划出一定的范围,新建或扩建基础设施和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或境外企业在区内从事外贸、加工工业、农蓄业、金融保险和旅游业等多种经营活动的区域。

5.自由边境区过去也称为自由贸易区,一般设在本国的一个省或几个省的边境地区。对于在区内使用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和消费品可以免税或减税进口。如从区内转运到本国其他地区出售,则须照章纳税。自由边境区与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边境区的进口商品加工后大多是在区内使用,只有少数是用于再出口。

6.过境区。沿海国家为了便利内际领国的进出口货运,开辟某些海港、河港或过境城市作为货物过境区。过境区规定,对于过境货物,简化海关手续,免征关税或只征小额的过境费用。

2.2各种类型经济特区之间的异同?

第六章贸易条约与协定

一、贸易条约与协定概述

1.1 贸易条约和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确定彼此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贸易关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

1.2 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及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

1.3 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二、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种类

1.1 贸易条约与协定的种类:1.通商航海条约又称通商条约,友好通商条约。它是全面规定两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条约。它包括以下方面:1.关于缔约国双方的进出口商品关税的通关的待遇

2.关于缔约国双方公民和企业在对方国家所享有的经济权利。

3.关于船舶航行和港口使用

4.关于铁路运输和过境问题

5.关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6.商品进口的国内捐税问题、

7.进口数量限制问题

8.关于仲裁裁决的执行问题。2.贸易协定和贸易议定书。贸易协定是两个或几个国家之间调整它们的相互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其特点是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规定得比较具体,有效期一般较短,签订的程序也较简单,一般只须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生效。其包括以下几方面:1.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规定2.进出口商品货单和进出口贸易额 3.作价原则和使用货币的规定 4.支付和清偿办法的规定5.优惠关税的规定6.其他事项规定3.支付协定是两国间关于贸易和其他方面债权、债务结算办法的书面协议。有几个方面:1.清算机构的规定2.清算帐户规定3.清算项目与范围的规定4.清算货币的规定。5.清算方法的规定。6.清算帐户差额处理。4.国际商品协定。

三、国际商品协定和商品综合方案

1.1 国际商品协定是指某项商品的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为了稳定该项商品价格和保证供销等目的所缔结的政府间多边贸易协定。

1.2 国际商品协定一般由序言、宗旨、经济条约、行政条款和最后条款等部分构成,并有一定的格式。其中经济条款和行政条款是国际商品协定两项主要条款。

1.3 经济条款是确定各成员国权利和义务的依据。它关系到各成员国的具体权益,是国际商品协定中最重要的内容。有以下几种:1.缓冲存货的规定。

2.出口限额的规定

3.多边合同规定。

4.出口限额与缓冲存货相结合的规定。

1.4 商品综合方案有几个方面:1.建立多种商品的国际储存或“缓冲存货

2.建立国际储存的共同基金

3.商品贸易的多边承诺

4.扩大和改进商品贸易的补偿性资金供应

5.扩展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出口多样化,要求发达国家降低或取消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

2.1 缓冲存货与出口限额的异同:缓冲存货就是由该商品协定的执行机构依照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规定,运用其成员国提供的实物和资金,干预市场和稳定价格。当市场价格涨到最高限价时,抛售缓冲存货的实物以维持价格在最高限价之下;当市场价格跌到最低限价以下时,利用缓冲存货的现金在市场上收购,把价格保持在最低限价以上。出口限额的规定。这种条款规定一个基本的出口限额,每年再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确定当年平均出口限额。年度出口限额按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配给有基本限额的各出口成员国。一般固定部分占全部年度限额的70%,可变部分占30%。可变部分按出口成员国的库存量占全体出口成员国总库存量的比例进行分配。

2.2 商品综合方案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打破旧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由于触动了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和利益,因此,要将方案的内容全部变成现实,还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第七章地区经济一体化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概述

1.1 优惠贸易安排:这是一体化程度最低级,组织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在优惠贸易

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实行关税优惠。

1.2 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独立的贸易壁垒。

1.3 关税同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壁垒而缔结的同盟。

1.4 共同市场:是指共同市场成员国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实现自由移动。

1.5 经济同盟:指成员国间除实现商品与生产要素完全自由移动,对非成员国建立共同关税壁垒外,而且要求成员国制订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资源配置。

1.6 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各成员在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的差异的完全消除,实现统一化。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就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2.1 二战后,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与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经济的重建、恢复与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形成与发展的历时原因。二战后,除少数国家外,绝大部分国家经济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对于如何重建各国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为通过经济合作,成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是重振和发展各国经济的重要渠道。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5月建立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2.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各国生产非均衡发展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3.各国为了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原殖民地附属国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并尽快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物质、技术能力薄弱,资金短缺,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较单一的经济结构等问题,缺乏单独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和其他项目的能力。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保持和发展与原宗主国关系的同时,努力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走一体化的道路。部分发达国家也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便于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竞争走上了一体化道路。

4.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等特殊问题是经济一体化的催化剂。

二、地区经济一体化理论

1.1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形成后可以产生如下静态效果:1.贸易创造效应

2.贸易转移效应

3.关税同盟成立后需求的增加可以使各贸易国的贸易量增长,产生贸易扩大效应

4.可以减少行政支出

5.可以减少走私

6.可以加强集体谈判力量。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果表现在:1.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加强,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2.随着市场的扩大,关税同盟可以获取专业化与规模经济利益3.随着市场扩大与加剧,会吸引成员国厂商增加投资,提高竞争能力4.促进成员国技术进步5.生产要素在同盟内的自由移动提高了要素流动性6.加速经济成长。

1.2 (协议性分工原理)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在成本递减的情况下,如果两个都能生产某两种商品,则双方应当分别将自己在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的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亦即实现协议性国际分工。达成协议分工的条件是:1.必须是两个(或多数)国家的资本劳动禀赋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

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对象商品在哪个国家都能生产2.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须是能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3.不论哪个国家,生产X商品或生产Y 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即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从第三个条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协议性分工是同一范畴商品内更细的分工。上述三个条件表明,经济一体化或共同市场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即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同时也表明,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互相类似、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第八世界贸易组织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及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消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

1.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职能:1.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实现缔约方之间的贸易自由化。

2.通过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实施,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同时允许存在例外,如关税同盟例外,边境贸易例外等,以此来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关贸总协定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的特点。

3.通过协商和争端解决程序,解决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分歧与纠纷,避免采取危害总协定成员贸易利益的行动。

4.加强研究,出版各种刊物,使各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加强,为世界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条件。

1.1 关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1.非歧视原则

2.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理

4.公平竞争原则

5.豁免与紧急行动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待遇原则。

8.贸易政策法规在全国统一实施和透明度原则。

二.乌拉圭回合与世界贸易组织

1.1 世界贸易组织统辖的协议与协定: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职能和基本原则

1.1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确保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拓展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贸易,持久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努力保护和维持环境,并通过与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相符合的方式,来加强环保。

1.1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1.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监督和管理其统辖范围内的各项协议的贯彻实施。

2.组织实施各项多边贸易协议,为各成员方提供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按一体化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主持解决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纠纷。

3.按照有关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负责定期审议机制,负责定期审议各成员方的贸易制度和贸易相关的国内经济政策。

4.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5.编写年度世界贸易报告和举办世界经济贸易研讨会

6.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1.1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1.贸易自由化2.非歧视原则3.关税保护与取消数量限制原则4.可预见性、稳定发展贸易原则5.促进公平竞争原则6.对发展中国家

特殊优惠原则7.区域性贸易安排8透明度原则9.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1.1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资格: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

2.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1 世界贸易组织的组织机构:1.部长会议

2.总理事会

3.分理事会

4.次一级专门委员会及临时性机构

1.3 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地位:1.世界贸易组织具有法人资格

2.世界贸易组织每个成员方向世贸组织提供其履行职责时所必需的特权和豁免权。

3.世界贸易组织官员和各成员方代表在其独立执行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职能时,享有每个成员方提供的所必需的特权与豁免权。

4.每个成员方给予世界贸易组织的官员、成员方代表的特权和豁免权等同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1日通过的特殊机构的特权与豁免公约所规定的特权与豁免权。

1.4 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机制的内容:1.解释和决议

2.修订

3.豁免

1.5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内容:1.协商

2.专家小组

3.上述审查

4.裁决的执行。

1.6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政策评审机制的内容:1.了解成员国遵守和实施多边协议的法律和承诺的情况。

2.更多、更及时地了解成员国的贸易政策以及实施的情况,以把握成员国贸易政策的调整后变动方向,制定其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否相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九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概述

1.1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1.2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特点:1.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具有国际性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具有买卖的标的物是货物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性质为买卖。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

1.1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形式:1.书面形式

2.口头形式

3.其他形式

2.1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

2.2 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应具备:1.当事人必须具有签订合同的行为能力2.合同必须有对价或约因

3.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

4.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5.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三、邀请发盘

1.1 邀请发盘是指交易的一方打算购买或出售某种商品,向对方询问买卖该项商品的有关交易条件,或者就该项交易提出带有保留条件的建议。

1.2 邀请发盘的目的:在国际贸易业务中,有时一方发出的询盘表达了与对方进行交易的愿望,希望对方接到询盘后及时发出有效的发盘,以便考虑接受与否。也有的询问只是想探询一下市场价格,询问的对象也不限于一人。有时发出询盘的一方希望对方开出估价单,这种估价单同样不具备发盘的条件,所报出的价格也仅参考。

四、发盘

1. 1发盘是指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人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明确,并表明发盘人一旦得到接受即受其约束,这样的订约建议即为发盘。

2. 发盘应具备的条件: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人提出2.表明订立合同的意思

3.发盘的内容须十分确定。

3. 发盘的生效与失效:发盘在送达收盘人时生效。以下条件可导致发盘失效:1.收盘人拒绝接受发盘的通知送达发盘人2.受盘人做出还盘3.发盘被发盘人依法撤销

4.发盘中规定的有效期届满

5.发盘人发盘之后,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

6.在发盘被接受前,当事人丧失行为能力、或死亡或法人破产。

4. 发盘的撤回和撤销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撤回是指发盘尚未生效,发盘人采取行动、阻止它的生效。而撤销是指在发盘生效后,发盘人以一定方式解除发盘对其的效力。对于发盘的撤回,《公约》第15条第2款规定“一项发盘,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以撤回,如果撤回的通知在发盘到达受盘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盘人。对于发盘的撤销,按照《公约》的解释,只要发盘人将撤销发盘的通知先于受盘人发出接受通知之前传达到受盘人,发盘是可以撤销的;但在下列情况下,发盘是不得撤销的:1.发盘写明了发盘的有效期,或以其他方式表明发盘是不可撤销的。2.受盘人有理由信赖该发盘是不可撤销的,而且受盘人已本着对该发盘的信赖行事。

五、还盘

1.1 还盘指受盘人在接到发盘后,不能完全同意发盘的内容,为了进一步磋商交易,对发盘提出修改意见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出来。

1.2 还盘的法律后果:其一是还盘是对发盘的拒绝,还盘一经做出,原发盘即失去效力,发盘人不在受其约束;其二是还盘等于是受盘人向原发盘人提出的一项新的发盘。

六、接受

1.1 接受就是交易的一方在接到对方的发盘或还盘后,以声明或行动向对方表示同意的行为。

1.2 有效的接受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接受必须是由受盘人做出

2.受盘人表示接受,要采取声明的方式。

3.接受的内容要与发盘的内容相符

4.接受的通知要在发盘的有效期内送达发盘人才能生效。

1.3 接受的撤回。《公约》第22条作了如下规定:“如果撤回的通知于接受原应生效之前或同时送达发盘人,接受得予撤回。

1.4 逾期接受指接受通知超过发盘规定的有效期限或发盘没具体规定有效期而超过合理时间才送达受盘人,这项接受为逾期接受。根据《公约》的规定,在两种情况下逾期接受有效:1.如果发盘人于收到逾期接受后,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受盘人,确认其有效。

2.如果载有逾期接受的信件或其他书面文件表明,它在传递正常的情况下,是能够及时送达发盘人的,那么这项逾期接受仍为有效,除非发盘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发盘人,认为该发盘已经失效。总之,对于迟到的接受,不管是否由受盘人责任造成,决定该接受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发盘人。

七、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

1.1 合同成立应具备的条件:1.当事人必须在自愿和真实的基础上达成协议

2.买卖双方当事人应具有法律行为的资格和能力

3.合同必须以双方互惠、有偿为原则

4.合同的标的和内容必须合法。

5.合同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1.2 书面合同的意义:1.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

2.作为履行合同的依据

3.可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第十章国际贸易术语和商品的价格

一、贸易术语的性质和作用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什么就是传播: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刻板成见: 人们持有得固定、简单化得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与好恶 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就是现实环境得“镜子”式得再现,而就是传播 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重新选择得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得就是对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 或因素得总称,它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得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她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得核心内容。指得就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得 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就是非好坏得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 及开展各种社会与文化活动得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得义务与责任。媒介接近权得核心内容就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得力量,它们所传递得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 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得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得态度与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她们得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得就是由大众传媒发出得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流”向传播对象得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得《人们得选择》、卡兹等人得《个人影响》、罗杰斯得《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得《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得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得负影响,其内容本 身得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就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她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意见并对她人施加个人影响得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得就是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得甚 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13、知沟假说:大众传播得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就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得人获得信息与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得推移,最终结果就是两者之间得“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精选)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文学常识及名段名句 文学常识: 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②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色彩。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自成一家。 ③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名段名句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排比

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并学习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平时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会使用“文眼”,总领全文。) (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要描写的事物。) (4)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描写景物要细致,要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字词、成语 字词:沉闷、梦幻、嫦娥、诞生、落伍、翌年、酝酿、苛刻、横亘、辉煌、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 总结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偶函数: )()(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 )(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x 且对数函数y=log a x (a>0且a ≠1)的图象和性质: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学原理》自考笔记 教育原理的学科性质: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学科。从研究领域看是研究教育活动的领域;从研究内容看介于普通教育学应用学科与形而上学层次之间;研究方法上更多的从宏观,整体上研究问题,力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过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高教研究对象:透过诸多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来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教育遵循两大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高教的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是高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和高教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两规律反应在两关系上,构成要素:高教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两大研究轨道:注重高教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更加重视高教应用性研究。 高教发展历史:春秋,官学衰私学现,学术活跃;汉设太学,封建教育制度建立;东汉-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科举隋朝建立唐发展;宋现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提举学事司。宋书院是私学演进的形式后官学化。 高校职能: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技术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直接的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职能之一。 研究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研他可以使我们认清教育现象的本质;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高教理念,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本质四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志说、本质规定说。本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概念:广义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质和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即学校教育。 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遵循既定的教育目的,运用教育影响,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起源: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人和动物都有;心理起源说(孟禄)原始社会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历史阶段:原始状态简单;农业社会阶级性与劳动分离;工业社会现代学校,又与劳动结合;信息社会变革国际化本土化终身化全民化。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制约性:社会生产力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受教育的权力)人口因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地域分布)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I U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①偶函数:)()(x f x f =-,②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c.求)(x f -;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 )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函数y=log a x (a>0且a ≠1)的图象和性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整理 简答题: 一、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之间的辨析? 答:1.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3.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二、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局限? 答:特点:一是在道德教育思想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二是在教育目标上,注重“修身为本”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圣贤”、“君子”; 三是在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局限:第一,灌输式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第二,公私德不分的倾向突出; 第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严重。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答: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互相规定和互相依存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变化不居、互相转化。虽然两者紧密联系,但是他们的角色不同,任务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也不同,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最后,它们两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必须是互相理解的,必须是共享两者的精神的。 四、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答:过程: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外部制约与内在转化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

关于高考数学高考必备知 识点总结归纳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高考前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偶函数:)()(x f x f =-,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 社会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 卢因: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 2.政治大选 3.经济广告 4.媒介技术发展 ·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读后感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专题一:什么是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一切教育现象的科学。教育学是人类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论形式。教育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之分。 2、教育学引入我国仅有100多年的时间,分别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杜威的教育学、苏联凯罗夫教育学。但是这些教育学的研究范畴都不够大,没有将人类的所有的教育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体系中来。 3、胡德海教授认为,认识教育不能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经济基础、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阶级性,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方面来进行。理解教育应该站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高度来认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三件主要的事情,也是永恒的事情——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递(教育)。从这个高度来理解教育,教育就是人类文化传递的手段。 4、纵观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教育的形态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教育的活动,一种是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产物,其核心内容还是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传递的方法;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有效运行的框架支撑,要受到教育制度的约束。 专题二:教育的起源及其在人类社会的存在 1、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出现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原始时代与文明时代。在原始时代教育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教育活动,到了文明时代出现了第二种教育形态教育事业。 2、教育的起源不是来自于一般的生物活动,不是来起源于人类的心理现象,不是来自于人类的劳动,而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需要。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 3、教育的存在形态分为两种——自在状态(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教育没有认识,教育是自发的)和自为状态(教育是存在的,人类既参与教育活动,也对教育有所认识,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展教育)。原始时代以自在状态为主,文明时代以自为状态为主,人类教育就是由自在到自为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自为教育将全部代替自在教育。 专题三: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 1、教育的现象是教育的活动和教育的事业(如果说有第三个教育现象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活动。 2、人类有两种最基本的需要,一种是物质文化需要,一种是精神文化需要。教育的起源就是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 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社会组织》1909) 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 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