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括鲁迅的生平介绍、诗歌朗读示范等。
学生讨论用的小组讨论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他为什么被尊称为“民族的脊梁”?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兴趣:展示鲁迅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检查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3.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诗歌,理解内容1.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2. 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句子,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解释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修辞,感受语言魅力1.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精品教案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 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从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教学重点:1. 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运用的美妙。
2. 感悟鲁迅精神,理解“有的人”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1. 揣摩重点语句的情感色彩和表达效果。
2.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有的人”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准备:1. 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2. 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1. 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他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奋发向前。
今天,我们要通过一首诗来缅怀鲁迅先生,这首诗就是《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 简介作者及背景: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深刻地概括了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形象。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精神内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新词:劳苦、下场、圣贤、凌厉、埋葬、剥削、奔赴、荒乱、永垂不朽等)3.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4.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对比提出议论话题;第二部分(2-7)通过“有的人”对比两种人;第三部分(8-10)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批判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
)5.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1. 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人?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一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他们“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另一种是像反动统治者那样的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狠狠地吸榨着人民的筋骨”,然后“露出活森森的臂膊”。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著作,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体会鲁迅思想的深刻意义。
3.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文章内容的教学2.鲁迅思想的深刻意义3.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提前阅读好课文,掌握好文章的主题和内容2.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PPT等3.布置好相关的课前预习作业,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例如,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话题:•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你们读过鲁迅的作品吗?•你们印象中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2.讲解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可以使用如下的教学策略:•划分段落,分析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细致入微的描写、感情深刻的抒发等;•解释生僻词汇以及常用句型;•与学生一起思考鲁迅思想的深刻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讨论针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开展一些讨论活动,如:•讨论鲁迅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写作有哪些影响;•讨论文章题目中“有的人”,这个“人”具体指的是谁,这个人的命运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讨论鲁迅思想的深刻意义,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和帮助等。
通过讨论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4.写作在掌握文章内容和鲁迅思想后,可以开展一些写作活动,如:•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挥想象,写一篇小短文;•让学生模仿鲁迅的写作风格,写一篇自己的小文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的介绍文章,介绍他的生平和著作。
通过写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和著作,还深入思考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意义,提高了语言运用和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设计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读诗歌。
要求: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
2. 再读诗歌,将诗歌读流畅。
3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指导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1小节,指名读第2小节,自由读第3到7小节。
)4.自由朗读。
三、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1.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对比的写法。
第2、3、4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小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
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2.(课件出示插图和文字)小组对比朗读,交流探讨:(1)“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这两种人本质的不同是什么?(虽生犹死,虽死犹生)(2)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小结:是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更痛恨、鄙视、憎恶……3.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
四、研读品悟,升华情感1. 师:诗歌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但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忘了吗?(学生自由说一说)2.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仅仅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和鲁迅先生一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范文第【1】篇〗一、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重点1.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学生齐说:鲁迅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引导: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
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
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表达方法,体会诗歌以“反衬、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有”和“没有”的对照来揭示真正人的价值。
4、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辨析重点诗句,理解诗歌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抒发对“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的崇敬、赞颂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阅读关于鲁迅的故事,加深对鲁迅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2、设计板书;3、准备录音机和朗读带。
学生:1、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2、搜集有关鲁迅的作品;3、准备字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谁来向老师介绍一下鲁迅呢?2、学生回答: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他的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
他逝世后,被毛泽东称为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板书课题)3、教师小结: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让我们从诗人臧克家先生的诗歌中,走进鲁迅的世界,学习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3、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4、学生指名读课文。
(学生评价)5、学生分男女生朗读课文。
(配乐)6、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
7、学生自由配乐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形式)8、学生互相评价朗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写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臧克家亲自前往鲁迅先生在北京曾经生活、工作过很多年的故居,缅怀这位中国文坛巨擘。
臧克家亲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连串的联想,他有感于鲁迅先生在人民心中的份量,于1949年11月1日在北京挥笔写下《有的人》这首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诸多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度凝炼的艺术手法,阐述了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真谛。
全诗分七节,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胸怀。
本诗第一节,对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进行开门见山的揭示:有的人虽生犹死,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虽然肉体生命尚未终结,实际上只是一堆会行走的肉。
有的人虽死犹生,那些象鲁迅一样肯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虽然死了,其精神生命则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本诗第二节,通过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表达了诗人爱憎鲜明的立场。
一种人骑在人民的头上,自以为是世上最伟大的人,其实最渺小;一种人甘愿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才是真正的伟大。
本诗第三节,写有的人只会欺压老百姓,却妄想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流誉百年,这种人愚蠢至极,诗人对此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嘲笑。
可喜的是,还有鲁迅这样的人,甘愿化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愿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
通过丑恶与美好的形象对比,赞颂了鲁迅的高尚品格。
本诗第四节,诗人通过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
一种人靠剥削人民、压迫人民而生存,只要这种人活着,人民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想活都很难活下去。
另一种人视人民为父母,他活着就是为了人民能更好地活着。
前一种人,带给人民是无穷无尽的灾难,后一种人带给人民的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本诗第五、六、七节,是对前四节所述问题的归纳回应。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立场,决定了两种人不同的命运结局。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
更早,受到人民的唾弃;俯身甘为人民牛马的人,人民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虽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
诗人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活着应该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作者介绍】
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
又名瑗望,笔名何嘉等,山东诸城人。
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7年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3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1946 年后曾主编《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
所作诗讲究炼字炼意,音调自然和谐,富有社会意义。
著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长诗《李大钊》等。
有《臧克家全集》行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9年11月1日。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
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这首诗就是之后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