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现代美学的特点

现代美学的特点

现代美学的特点
现代美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西方哲学和艺术领域涌现的一种思潮,它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反对传统美学观念:现代美学的兴起源于对传统美学观念的质疑和反思,认为传统美学所提出的美的本质、标准和价值体系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2. 强调主体性和体验性:现代美学主张美学体验是个人主体在与艺术作品互动中的心理和情感状态,不是客观的属性或规律,因此强调主体性和体验性,鼓励观众主动参与、感受和解读艺术作品。

3. 注重视觉和语言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视觉和语言是紧密相关的,视觉和语言的相互作用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形式。

艺术家通过视觉形式来表达内在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需要借助语言来解释和说明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 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现代美学倡导创新和多样性,鼓励艺术家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如摄影、电影、装置艺术、网络艺术等,以拓展艺术的边界和表达方式。

5. 强调艺术和社会的关系:现代美学强调艺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认为艺术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都受到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现代美学要求艺术家和观众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

- 1 -。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相关美学

克罗奇(Benedetto Croce)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美学理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

直觉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直觉活动,是人们通过直觉对事物进行把握的一种方式。

在克罗奇看来,直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能够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局限,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直觉活动,它能够让人们在直觉中把握到事物的美的本质。

表现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活动,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因此,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历史主义是克罗奇美学的第三个核心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历史现象,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克罗奇看来,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
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因此,艺术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更是一种历史现象。

综上所述,克罗奇的美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为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 20世纪西方美学史教学课件

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  20世纪西方美学史教学课件
罗兰·巴特的美学 思想
“神话学”和符号学
Mythologies1957
The Fashion system1967
Elements of Semiology 1964 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揭示文化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内
涵,将各种文化“神话”去神秘化(demystification). 神话:
就是将人为的东西看作为是相当然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滥 用”。
结构主义方法:
以语言分析作为所有符号分析的样板,建立一种普通符号学 二元区分:
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 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
把“神话”也当作一种语言来分析,如服饰、饮食、运动等, 将他们当作言语和能指,看其背后的“语言”和“所指”是
奢华:它看起来没用;丰沛、亲切、几乎无限膨胀;使消 费者快乐,触感轻柔;性灵特征,无中生有,以小化大
将清洁剂饰以既轻柔又深刻的美妙意象手法,已伪装了它 磨损性的功能。
小说与孩子
现象:法国的《她》(Elle)杂志的封面聚集了 70位知名女性小说家。
表面:女性生产小说和孩子。
深层:
写作是一种荣耀而大胆的行为,作家是一个“艺术 家”,你会认为他比一般人更有权力玩世不恭。
符号帝国
以符号学的观点写的带有比较文化学性质的著 作
把日本人生活的很多方面:语言、饮食、城市 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俳句、文 具、面容等,均看作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并 对其伦理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揭示这些文 化细节所蕴含的心理特征、人格本质和人生态 度
筷子
与食物的和谐
东方的食物趋向细小,切碎是为了能用筷子夹住 筷子也因食物被切成小块而存在。
《作者之死》(1968)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

20世纪50年代蒋孔阳的实践美学思想作者:孙书敏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7年第7期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蒋孔阳提出“美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美学思想。

这个思想既与朱光潜“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致,也与李泽厚一样,试图从实践角度揭示美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

蒋孔阳在大讨论时期已经运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理论来建立自己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并在其中强调美是人的自由的活动,认为美是在主体与客体循环中生成的。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活动论美学的性质,已经突破了抽象的形而上学路径,孕育着生成论美学的萌芽。

[关键词]蒋孔阳;美学大讨论;实践;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07-0091-07孙书敏,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蒋孔阳参加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发表多篇文章,均有一定的影响,有两篇被收入由《文艺报》编辑部主编、总结当时美学讨论的《美学问题讨论集》:一文为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4期,后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的《简论美》;另一文是发表于《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后被收入《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五集的《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两篇文章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第十章,一起构成蒋孔阳早期的美学思想。

在内容上《简论美》与《文学的基本知识》的第十章基本观点一致,差别不大,只是修改了个别论证细节,代表着蒋孔阳初期的美学思想。

此外,蒋孔阳撰写了《关于〈简论美〉的补充意见》发表于《学术月刊》1957年第6期,通过强调美的精神性、情感性,补充了他对美的社会性的看法。

一蒋孔阳早期美学思想从美是什么的问题起步,着手探究主观和客观,美和美感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人与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

蒋孔阳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美统一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

这是蒋孔阳回答时代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此构成了蒋孔阳早期的实践美学思想,也基本奠定了其20世纪80年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格式塔美学名词解释

格式塔美学名词解释

格律之美格式塔美学名词解释
格式塔美学是 20 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艺术美学理论,其名称来自于德语中的“格律”(Grund 律) 一词。

格律是指一种内在的、超越形式的规律,是艺术的本质和基础。

格式塔美学强调艺术作品应该超越客观世界的表象,通过内在的结构和规律来表现一种纯粹的精神世界。

格式塔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主观和客观的纯粹经验,艺术作品应该追求一种内在的、超越形式的美。

20 世纪初,德国艺术家康丁斯基
和克莱因等人开始将康德的思想应用于艺术领域,提出了格式塔美学理论。

格式塔美学的主要特征是对称、平衡和对比。

对称是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元素的排列应该呈现出一种对称的关系,从而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平衡是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元素的权重应该相等,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美感。

对比是指艺术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应该存在着强烈的对比关系,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

具体到艺术作品中,格式塔美学所追求的格律之美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比如,在建筑中,格式塔美学所追求的格律之美可以表现为建筑中各种元素的对称、平衡和对比关系,如希腊建筑中的帕特农神庙。

在音乐中,格式塔美学所追求的格律之美可以表现为音乐中各种音符的对称、平衡和对比关系,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

在绘画中,格式塔美学所追求的格律之美可以表现为画面中各种元素的对称、
平衡和对比关系,如康丁斯基的《构成第七号》。

格式塔美学是一种追求内在规律和格律之美的艺术美学理论。

弗洛伊德无意识美学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无意识美学思想研究

弗洛伊德无意识美学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揭示其对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先驱,其理论框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涉及,尤其在美学领域,他的无意识理论为解读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概述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进而分析他的无意识理论如何与美学相结合,最后探讨这一理论对现代艺术和美学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最底层,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这些元素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分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如何与美学相结合。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艺术家通过作品将深层的无意识欲望和冲动转化为可见的形式。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我们将探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和美学实践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美学理论方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也为批评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使得艺术批评更加深入和细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美学思想,以及它在现代艺术和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或称潜意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无意识是最为深层的心理结构,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欲望、被压抑的记忆和情感体验等。

这些元素由于种种原因,如道德、社会规范等,被排斥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想。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在于其对于“性欲”的强调。

他认为,无意识中的性欲冲动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它通过各种形式的象征和置换,在梦境、幻觉、艺术创作等领域中表现出来。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20世纪西美史课件
滑稽诉诸于纯粹的智力活动
其实也有“含泪的笑”:阿Q、卓别林;黑色幽默(海勒)
笑是一种社会行为
孤立者体会不到滑稽,笑需要回声:
剧场气氛(情景喜剧中的配笑);火车上一群人的笑;牧师讲道,大家落泪 (一个人不落泪,因为“我不是这个教区的”)
笑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有时无法翻译:法国式幽默;英国式幽默;中国传统相声;《我爱我家》; 歇后语的不可译性
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
柏格森主要著作
《时间与自由意志》 1889 《物质与记忆》 1896 《创造进化论》 1907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 1932
《笑》1900
柏格森的基本哲学思想
生命哲学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 所受影响:
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 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
可以说悲剧的相通性大于喜剧;让人笑有时比让人哭更难
滑稽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机械动作和僵硬性
外在(不由自主性,笨拙,机械的僵硬)
偶然:摔倒坐下(笑)——故意坐下(不笑) 设计陷阱(捉弄:习惯无从实现):把钢笔插进墨水瓶,满笔尖污泥
内在
心不在焉,感官和智力迟钝,看到的是已经不再存在的东西,听到的 是不再响的声音,说出的不合时宜的话。(堂·吉诃德:生活对梦想的 纠正;《儒林外史》迂腐子;孔乙己;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井)
艺术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绘画 听诗人朗诵:同情、同化 艺术欣赏的被动性
麻醉我们的能动力和反抗力;催眠;自我遗忘;见诗人之所见
审美感的强度
引起的直觉越丰富,美感越强
影响:
意识流文学:普鲁斯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笑
主题:
笑的作用:
纠正人们“不合社会”的行为,温柔的惩罚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是达·芬奇和拉斐尔。

他们提倡人性的关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艺术和自然的观察实现的。

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研究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强调理性和人的自由意志。

启蒙时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理性和科学的重视,也影响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伏尔泰和康德等人提出了关于美的理论。

伏尔泰强调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认为艺术应该以让人愉悦和启发人的方式影响人们。

康德提出了美的三个基本特征:自由、无目的和和谐。

他认为美的经验是纯粹的、无私的,观赏美是一种纯粹的感知经验。

浪漫主义时期对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提出了挑战,重视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

该时期的美学思想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的情感的表达,追求个人的感觉、幻想和超越。

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有拜伦、雪莱和歌德等。

现代主义时期是美学思想发展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复杂和多样化的阶段。

在20世纪的艺术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运动和风格,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

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注重艺术的自由和创新,追求对传统的颠覆和重新解构。

综上所述,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时期的圣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拉斐尔、启蒙时期的伏尔泰和康德、浪漫主义时期的拜伦、雪莱和歌德,以及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运动。

每个时期都对美和艺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论,丰富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世纪现当代美学变化
20世纪是一个充满重大变革的世纪,是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和迸发,创作出远远超出前19世纪总和的生产力的世纪,是人类科学文化突飞猛进、达到“知识爆炸”程度的世纪。

在20世纪,人们的自然观、宇宙观、社会观、伦理观,乃至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革。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形成了作为现代西方文化一翼的现当代美学。

20世纪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反传统色彩。

而20世纪西方美学反传统倾向,则集中体现在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反派。

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也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整个西方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

所以反黑格尔,实质上就是反整个传统。

而现当代西方美学的基本方向就是反黑格尔、逐步摆脱黑格尔影响的方向。

黑格尔美学首先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

他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基础之上,是理性决定感性、派生感性并与感性融合统一,才创造出美的艺术来,所以理性是灵魂。

黑格尔把社会的人作为理念发展的最后、最高阶段,即绝对精神阶段,认为现实的人是思维(理性)与自然在更高阶段的统一,是理性的实现或是现实的理性。

这是一种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倾向。

黑格尔美学又是一种“形而上”的即思辨的美学。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黑格尔美学的理性主义性质决定的。

综观黑格尔三大卷《美学》,他的基本思维逻辑、构造体系的方式与理论阐述的程序,鲜明的体现了思辨哲学的特点。

他不是从观察、描述感性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出发上升到理性的观念、逻辑,而是从“美的理念”出发,来演绎出现实的美和艺术的美;具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只是作为他进行美的理念发展的逻辑推演的例证和材料,只是作为他“理念感性显现”的先验理论框架中的填充物;整个理论推演是极其抽象的,充满思辨色彩。

20世纪西方美学恰好同黑格尔美学的上述两个基本方向背道而驰,可以概括为现代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的流变更替。

20世纪现代人本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是非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这无疑使对黑格尔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人本主义美学的反派。

另外,现代科学主义美学无论是审美经验的描述,还是语言和逻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和主观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审美经验或事实出发来进行推演和一般概括的,这是从另一侧面对黑格尔的思辨美学的反动。

而科学主义美学“从下而上”的方法,正是对黑格尔“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方法的变革。

这不仅是方法的变革,而
且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20世纪美学正是从这两个方向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发展出现代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20世纪初期西方美学的新变
经过19世纪中后期的重大转折与过渡,进入20世纪,西方美学呈现出与传统古典美学全然不同的新面貌。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是众多美学史家公认的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它在突出主体、强调表现、推崇非理性、抬高语言的作用等方面,为整个现代西方美学树起了大旗,标志着上述转折期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诞生。

20世纪初期,出现了众多哲学倾向不一、理论观点不同的美学流派和美学家,主要有: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桑塔亚娜的自然主义美学,布洛等人的心理学美学,沃尔夫林的艺术史美学,沃林格的艺术科学美学,柏格森的生命直觉主义美学,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美学等。

这些美学流派,同传统美学相比,有一系列新变:(1)研究对象大部分从客体转向主体,从美的本质的寻觅转向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2)对审美主体的研究从一般的艺术想象、构思等转向审美心理、生理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从理性、意识层面转向非逻辑、非理性(如直觉、本能)、无意识层面;(3)从注重对文艺内容、意义、主题、思想等的研究,转向对文艺作品纯形式、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即对艺术本体的深入探讨;(4)研究方法从形而上转向形而下,从抽象思辨转向经验实证,从理性推演转向经验归纳;(5)美学研究从一两个流派领导转向多元并立、缺乏中心的局面。

这一系列新变奠定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格局,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形成,并从非主流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