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P1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P10)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
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P11)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近现代史 概述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 、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 、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 、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 、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 、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 ~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整理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东省佛⼭市三⽔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资本主义国家则利⽤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给⾃⾜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成为各种社会⽭盾中最主要的⽭盾。
从此,中国进⼊民主⾰命时期,中国⼈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阶段(1840年⾄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先是民族⽭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民⼤众的⽭盾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两次鸦⽚战争中,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阶段(19世纪60年代⾄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亥⾰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盾集中体现在⼴⼤⼈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盾上。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亥⾰命、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命⼤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命时期(1919年5⽉⾄1927年7⽉),北洋军阀与中国⼈民之间的⽭盾是社会的主要⽭盾。
所以1923年中共三⼤制定了⾰命统⼀战线⽅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命。
中国近现代史1

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2、1953年1月~1956年12月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 期。当时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仍占主导地位。党 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 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当时的主要任务 是围绕生产这个中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 义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没收官僚 资本,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土改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谢谢观看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举行。●确立 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 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
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 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 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 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 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 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 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 争的重大胜利。
中国近现代史
一 五 计 划
中国近现代史
毛 泽 东 来 长 春 一 汽 视 察
中国近现代史
新 中 国 自 己 的 车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
1956年底~1976年10月)
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前期成就与失误并存。“文革十年” 使共和国出现全国性大动乱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讲

(一)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 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 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 持着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 碍。
林则徐 ,(1785~1850), (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 字元抚,又字少穆, 俟村老人。福建侯官 俟村老人。 (今福建福州)人。 今福建福州)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 思想家、诗人。出身贫寒家庭, 思想家、诗人。出身贫寒家庭, 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 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 为民众所称颂。 为民众所称颂。
导 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人:屠静芬 主讲人:
第一讲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主要矛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 通过本专题的讲授,认识与掌握近代 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 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近代以 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思考: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思考: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客观上充当 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1、统一观察问题的标准 首先,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是非, 首先,判断一个历史事件的是非,是存在着双重标 准的:一个是伦理、道德标准, 准的:一个是伦理、道德标准,用来衡量历史事 件的合法还是非法,正义还是不义; 件的合法还是非法,正义还是不义;另一个是历 史标准,衡量历史事件进步还是反动, 史标准,衡量历史事件进步还是反动,符合历史 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 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 其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作用, 其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侵略战争对中国的作用,还 有一个标准问题。即从总体看五次侵略战争究竟 有一个标准问题 即从总体看五次侵略战争究竟 是促进还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是促进还是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这 是必须弄清楚的。 是必须弄清楚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

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 渡,这种过渡性在经济、政治领域是 怎样表现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党 和政府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 特色?为什么?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 D ) A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B
C
工人的矛盾
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
党反动派的矛盾
10、“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所反 映的 B 主要社会矛盾是( )
外国在华企业
的建立
A C
④
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
B D ①②④ ①②③④
①②③ ①②
4、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
生,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
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
经济的发展
B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D
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滞后
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 )
②政治上:政权的组成形式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新民主主 义就其整个情况而言,不是社会主义的; 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 的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①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全民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产品的分 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 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的基 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首先你要弄清近代中国是哪一个时期,面临的是什么局势。
那样你就很容易明白:中国社会的矛盾已经从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演变成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改善与政治地位的提高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有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产生的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2、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
3、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一一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存在,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4、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5、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宏观) (1)近代史上(1840---1949): (2)现代史上(1949——1956) (3)现代史上(1956---) :
(1)近代史上(1840---1949):
外国资本主义
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
人民大众
(2)现代史上(1949——1956):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道路
(3) 现代史上(1956---)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2、认识
①中国近代史上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 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即民 族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
一、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 革命性质
(一) 社会性质的变化
1、表现 封建社会(B.C475---1840)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56---)
2、标志 ① 鸦片战争 ② 建立新中国 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③文化上:中国传统的文化日益受到冲击, 学习西方成为主流;在西方思想文化的不 断冲击下,传统的思想文化的束缚日益被 打破,中国的近代文化不断发生着进步性 的变化。
(2)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①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 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 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 约》、《北京条约》等)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完全确立(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4、特点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 社会主义社会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①经济上: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产生;封建剥削依然存在,并 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官僚资本的 剥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 显著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成为 社会经济的主流,力量较弱,并同外国 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联系。
②政治上:专政形式由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发 展为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 大山的压迫下,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 困破产,无政治权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外 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 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党反动派的矛盾
10、“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所反 映的
4.不同时期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是根据主要 矛盾的变化和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而制 定出来的。
1、中国近现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 主要是因为( C )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 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主要表现在 ( A)
8、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突 出表现为( B )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C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 D )
A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C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D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两大主 要矛盾趋于汇流,这主要是因为( A)
A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帝国主义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的
阻碍 D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7、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主要矛盾有两对 B 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C 决定了中国革命任务的双重性 D 民族矛盾始终站主导地位
②政治上:政权的组成形式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新民主主 义就其整个情况而言,不是社会主义的; 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 的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 作用的因素。
(3)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①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全民 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产品的分 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 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 需要;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经济并存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 是( B)
A 资产阶级联合政权的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5、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 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D)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A 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B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 中国的资源被掠夺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 经济加快解体,“解体”是指(A )
A 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日 益商品化
B 出现外国资本主义在华投资办企业 C 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多,规模扩大 D 封建经济与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
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对象是:封建地主阶级、 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史上在革命过程中团结的对象 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3.中国现代史上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 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 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