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案——论语
大学语文《论语》五则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论语》五则的内容及其思想内涵。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 《论语》五则中部分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二、阅读《论语》五则1. 让学生阅读《论语》五则,注意理解文言文句式和词语含义。
2. 针对重点句式和词语进行讲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
三、讨论与交流1. 让学生就《论语》五则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等。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论语》五则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论语》五则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论语》五则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深入学习1. 针对上节课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和探讨。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引导学生理解其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三、案例分析1. 选取《论语》五则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论语》五则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五则的内容理解和翻译能力。
2. 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把握程度。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幼儿园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幼儿园国学经典《论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教材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学而》篇,围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学而》篇的经典语句,感受国学经典之美。
2.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待人接物和修养品德的良好习惯。
3.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学而》篇的经典语句,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背诵经典语句,学会学习、待人接物和修养品德。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论语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学而》篇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经典语句。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语句进行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5. 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经典语句运用到生活中。
7. 课堂小结(5分钟):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第一课《学而》篇2. 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关键词:学习、待人接物、修养品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经典语句,写一篇关于学习、待人接物和修养品德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学而》篇的经典语句。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论语》篇章,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论语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二、诵读感知1、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三、研读分析1、“学而时习”章(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2、“吾日三省”章(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用5篇)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名教师,往往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国学《论语》教学设计(通⽤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的】 1.掌握常⽤的⽂⾔实词,能⽤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思想内容,并能融⼊学习态度、⽅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法;积累成语、格⾔、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具书,通读全⽂,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导⼊提问:影响⼏千年中国思想⽂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师分析后可揭⽰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学⽣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预习提问: (1)⼤家预习课⽂后⼀定会发现,每⼀则都有⼀个“⼦⽈”。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3)孔⼦是怎样的⼈?为什么⼈们把到⼭东曲⾩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和《论语》进⼀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和“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活情况,看出孔⼦和他弟⼦们的⼈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法。
这为进⼀步学习课⽂作了铺垫。
)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有三条基本⽅法: ⼀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分流畅 ⼆是⽤⼼领会课⽂的意思 三是⾃⼰动⼿,积累词语。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孔子的思想核心。
2、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论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2、教学难点(1)体会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理解《论语》中一些较为抽象和深奥的哲学观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和思想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论语》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知识讲解(1)介绍《论语》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2)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是爱人、“礼”是社会规范、“孝”是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等。
3、诵读经典语句(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断句。
4、语句翻译与理解(1)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让学生尝试翻译,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如“说”通“悦”,表示高兴;“愠”表示生气、恼怒。
(3)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5、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仁”“礼”“孝”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
——文质彬彬,君子之道
广东肇庆中学邓礼惠
教材分析: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即“仁”、“义”、“礼”。
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多达四十多条,共出现一百多次,而中国文化中很遗憾的一方面便是“君子之道”的缺失。
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私有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在时代中日渐“异化”,社会中不时有一些不合道德之音的人与事出现,所以,唤起学生心中的“君子意识”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回顾《论语》的相关知识;
归纳理解,概括《<论语>十则》中的君子特征,体会其蕴含的君子之道;
过程与方法:
阅读《<论语>十则》,反复诵读体会,并能背诵部分选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君子意识,并探讨如实现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背诵《<论语>十则》
教学难点:体会君子之道,培养君子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点拨结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PPT、《秋雨时分》视频
教学素材:《论语》十则、《于丹<论语>心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初识君子
在我国儒家传统中,有一个典型的人格理想,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将修身放在了理想的第一位。
那么,何为“修身”?用我们中国文化里特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君子”。
回顾分享:根据你的了解和认识,你认为谁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为什么?
提要:人物,事迹,典型特征。
二、感知君子
阅读:自由阅读《<论语>十则》,可以大声吟诵,可以摇头晃脑地体会,可以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
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明白大意。
自由阅读五分钟后,学生分享阅读,选取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来分享阅读。
明大意:针对学生普遍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其大概意义。
并谈谈认识,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算得是君子。
例句:从这一句话中,我读到了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教师板书学生归纳的君子之德行。
如:谨慎、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道义、心胸坦荡、做好本分······(可以分为自我修养和要求别人方面,而自我修养又可分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两个方面。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落实到相应板书中。
)
幻灯片打出关于“君子”论述的部分选则,齐读感悟。
三、君子何在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利益仿佛具有极高的地位。
茫茫人海,人人步伐匆匆,“权钱”二者似乎占据人们的心灵。
而君子,似乎成了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
观看《秋雨时分》视频,理解从古至今“君子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
结合当今时代社会背景,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君子吗?还需要行“君子之道”吗?
四、成为君子
小组讨论:
《论语·里仁》第二十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解读《<论语>十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社会实际,谈谈如何实现君子之道?
五、总结
于丹说:
做一个善良的人。
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我说:
做一个的人!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论语》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了解,对君子也有了和以往不一样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这堂课是一个起点,是大家个人修身的起点,愿我们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向成为君子努力;愿我们的社会能越来越美好,真正走向和谐,实现中国梦。
六、作业
在其他国学经典里,查阅至少五则关于“君子”话题的语句,摘抄并背诵!
附:
《论语》十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①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3 子曰:“君子喻③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4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④。
”(《论语·述而》)
5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曾子曰:“君子思⑤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6 子曰:“君子道者⑥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7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⑦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8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⑧。
”(《论语·季氏》)
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⑨,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
10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注释】
①有道: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②周: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以暂时共同利害相互勾结;③喻:明白,懂得;④戚戚:忧虑的样子;⑤思:所思虑的;⑥道者:所行的事;⑦举:提拔;后文的“废”有鄙弃的意思;⑧得:贪得;⑨俨然:庄严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