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做人做事 (1)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华传统文化 做人做事的道理

中华传统文化做人做事的道理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下是一些例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统一和天下太平。
人们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从自身做起,然后才能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事。
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做出贡献。
诚信为本: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应该言必信,行必果,以诚待人,以信取人。
只有坚守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谦虚谨慎: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谦虚谨慎的品质。
人们应该保持低调,不自大,不狂妄,不骄不躁,不断学习和进步。
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应该勤奋工作,节俭生活,不浪费资源,珍惜每一分一毫。
仁爱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友善的品质。
人们应该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应该尊敬老人,关爱幼儿,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礼义廉耻: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的品质。
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注重道德修养,廉洁奉公,知耻而后勇。
这些道理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准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5篇)

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5篇)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我们会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力求从自身做到"清白和干净。
"但实践证明,若一个人只是想自身清白和干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大千世界里,你不是孤立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万情、万欲会每时每刻影响着你,改变着你。
你只有真正明白了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是需要后天养成并自我修炼的,你才能踏上"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正途。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中华传统的伦理道德,它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智慧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
正如《弟子规》在"余力学文"中所说:"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力行(实践)与学文(学习)要紧密结合,即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学以致用。
学习传统文化,一是长智慧。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先贤圣哲那里学到很多,学习、工作、生活的道理,特别是如何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道理。
这些道理都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东西,完全可以指导我们正确的做事处世。
二是学理智。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深深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深沉和厚重,其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厚积薄发的治学原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顺其自然的生存理念,等等,都会不断启迪我们,要我们活得理智,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懂礼仪。
学习传统文化,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从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就知礼仪,讲礼仪。
我国的礼仪甚至发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成熟于商周时期。
作为礼仪之邦,我们的先人最早脱离于蛮荒,进入文明。
目前,我们的社会礼仪传统有失传的危险了,人们已经不十分讲礼仪,连给老人、小孩让坐都不多见了,确实到了提倡学传统,讲礼仪的时候了。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老祖宗留下的做人道理

老祖宗留下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做人道理:
1.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遵守承诺,建立良好的信誉。
2. 尊重他人: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歧视、不侮辱、不伤害他人。
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理解并包容不同的观点。
3. 谦虚谨慎: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骄傲自满。
谨慎行事,不冲动鲁莽,避免因疏忽大意而犯错。
4. 勤奋努力:勤奋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要努力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5. 宽容待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不轻易发脾气或怨恨他人。
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感恩知足:要感恩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满足。
7. 尊老爱幼:尊重长辈,关爱晚辈,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
对待老人要尊敬、孝顺,对待孩子要爱护、教育。
8. 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帮助,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这些做人道理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些道理,努力践行,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先做人,再做事”学习点评

学习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先做人,再做事”学习
点评
做人先做事,做人先立德。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形象地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
“德才兼备”德是关键,德是基础,德是前提,一个没有德的人,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德为先”的重要内涵,可见“以德为先”的极端重要性。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教育青少年讲感恩、讲诚信、讲规范,以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的精神、学校优良传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年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锤炼品德,就要抓好思想政治课的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必须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教育工作者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形成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流传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礼仪、艺术表达等综合体系。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传承和延续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
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其中蕴含着精髓,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1. 仁爱之道在传统文化中,仁爱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爱对应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社会底层群体的互助关系。
仁者爱人、爱人者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社会中的亲情是血脉相通、家庭团结的表现,友情是诚信、忠诚与信任的基石,爱情是彼此关怀、支持与激励的源泉,而社会底层群体之间的互助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2. 和谐共生和谐共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
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追求共同发展与繁荣。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倡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同时,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崇尚公平正义、尊重他人和谐共处,通过互相包容、互助合作来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做到适度、均衡。
中庸即处于两个极端之间,追求平衡、避免偏见、极端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对待事物和人际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做事、做人时,要把握好度,做到均衡。
4. 尊老敬老尊老敬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者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同时凭借对社会的贡献而获得尊重和敬仰。
尊老敬老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的礼仪,更体现在尊重老人的决策和关怀。
尊老敬老既是对个体老人的尊重和感恩,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扬。
5. 知行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即在知识与实践之间达到统一。
知与行相辅相成,知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相关推荐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通用9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5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于华夏民族的先祖,带有自己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
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粮食,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
在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1、百善孝为先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始终坚持“孝”为做人之根本,自古以来孝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就与品质的重要标准,也因此在古代浓重的重孝的环境下就出现了很多至孝之人,像狄仁杰、淳于意等人。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情况确背离了先人所创造的孝的社会,在网上、报纸上等都时常出现对父母不孝的事例。
这让我们在中国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的今天感到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所以在当今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我在学校学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后,反思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
我之前只是认为原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平时回家的时候就是给父母买些东西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殊不知动物都知道反哺更何况作为我们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类。
通过这次传统文化的学习我知道了孝有四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对比自己平时做到的也就是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
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以前想都没想到过,就根本不用说怎么去做了,通过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终于懂得了真正孝的含义,那就是要做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让父母引以为荣。
孝不是嘴上说的,是需要有实际行动做的。
特别是在学习了现代孝的榜样之人的做法,感触很深,父母把我养育到这么大,供我上学,一直在不停的在为我无私付出,想想自己给他们回报了些什么呢?好像什么都没有,反而可能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还要与父母争论顶嘴,让父母生气真的很不应该,以后绝不能再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为人”思想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为人”思想智慧所谓“为人”思想,就是养成教育思想。
就是把握人成其为人的基本思想、模式、原则,注重人格完善培养、培养更好的社会交往交友范式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基本素养。
“为人”思想智慧即从理想人格养成、孝悌意识的强化、交友诚信培养、处世忠恕之道四个领域进行挖掘,在传统文化沃土中吸收理念和方法,使君子文化、孝悌文化、为人处世原则等深深地融入到人们心理,成为引导行为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修养为人思想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办课题项目涉及内容先秦儒家思想从内容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就是,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有机部分。
此三者是内在逻辑关系,“为人”思想是逻辑起点,通过内在修身修炼,提升自身素养,培养一个良好的人格,使人成其为人,堂堂正正的生活在社会上;然后进行知识学习,掌握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才;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大的为社会作贡献的平台,实现人生价值。
其中,使人成其为人,即“为人”是人生最关键和重要的第一环节。
所谓“为人”思想,就是所谓的养成教育思想,就是要注重人格完善培养、更好的社会交往交友范式等,把握人成其为人的基本思想、模式、原则,不断完善自己、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基本素养。
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具有健全的人格、情感、修己能力,具有适应社会、平衡内心、批判思维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修身思想智慧博大精深,特别是孝、仁、义、礼、智、信的自我修为思想和行为模式具有跨越时代的批判性借鉴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刻影响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关于“为人”思想,汲取“为人”智慧,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传统文化沃土中吸收理念和方法,使孝悌文化、君子文化、为人处世原则等深深地融入到人们心理,成为引导行为的思想基础。
本文关于“为人”思想智慧即从理想人格养成、孝悌意识的强化、交友诚信培养和处世忠恕之道进行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做人做事
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做人处事,教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方面的只是与方法。
许思想和观点被我们反复揣摩应用,作为典范一样的去遵守和效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帮我们走出了许多误区,帮我们避免了许多错误,真可谓是一段伟大的文明精神食粮。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写关于中国文化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自身。
先从孔子说起吧!我们记得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句,历来被人们作为经典引用传诵。
可是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选择两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这三句话。
第一种解释:孔子说: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人们不了解我,而我并不恼怒,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这样讲,三句话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说孔子讲了对三件事的看法和态度。
第二种解释:孔子说: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人快慰了;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同道理解的时候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在创造生活的同时要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生活中令我们愉快的事情很多很多。
经常复习所学知识,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争取使自己的主张被社会接纳,经常与朋友讨论感兴趣的问
题,这都是很惬意的事情。
人们一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恼怒,这才是君子所为。
坦荡、坦然、坦诚面对一切,而不要小肚鸡肠。
我们常感叹做人难,其实做人就是修炼。
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而我又不生气呢?同为孔子相信“德不孤,必有邻”。
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三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意思。
说说这就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给别人帮忙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以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
曾子的观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强
调个人自身修养的思想。
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个人修养,而加强个人修养的最好办法就是“内省”。
可以想象,一个时刻注意检讨自己言行的人是不会犯大错误的。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反省的内容很多,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信,有信任、信用的含义,更有诚信的含义,“以诚实之谓信”。
在与人交往中坚守信用,信守诺言,以诚相待,不伪装自己,不欺骗对方,实事求是,据实相告,做朋友信赖的人,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那种一味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欺骗、虚夸、闪烁其辞、“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等举止乃真君子所不为、所不齿。
而做到“传习”,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这个人就会不断进步,读书明理,知书达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礼仪规范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在“为人谋”和“与朋友交”时更好地做到“忠”和“信”。
在今天的社会中,“吾日三省吾身”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人谋而忠,是一个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表现,不言自明的道理是首先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追求精益求精。
即便要辞职走人,也要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与朋友交而信,是人品的表现,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既讲究礼,又讲究理,尤其要敢于指出朋友的
缺点和错误,做挚友,更做诤友。
传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断学习,就是所谓“充电”,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
不断反省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学着原谅与接纳,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精彩。
不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好而是我们的一些做法没有去改变和完善。
每天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着去自省。
再谈孔子---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行为要谨慎,说话要诚信,要与人友好相处,友善地对待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这一段的谆谆教诲,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没有抽象的说教,完全是生活化的交代,具体而生动。
从居家生活到出门在外,从行为举止到语言交往,从人际关系到虚心学习,涵盖了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
如果这些方面都做好了,再用多
余的精力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在教育我们感恩,现在也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化存在,感恩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修养,应该去学着感恩和爱。
只要每个人做到一点点我们的世界就会不断完善,阳光就会变不每个角落。
做人做事就是这样,谈做人做事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先学着去做人在做事,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影响到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和行为举止,我们当然可以很个性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我们的事情,但是我们毕竟是要在大的集体中去完成。
每一个言行就好比是在营销,好的修养更容易让我们把自己去介绍给大家,他自己推销出去。
传统文化中孔子的一些言论还有很多我这里涉及到的有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事,自身修养。
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而且到一定时间就去练习和实践它,不是很愉快的吗?)讲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而现在我们所学的都到哪里去了呢?学了,考了,过了,接下来我们就抛弃了,似乎我们什么也没有学到并且荒废了我们好长的时间,从成本和收益方面俩说我们是入不敷出。
学知识就是用的我们都知道呢,但是又有几个人去做呢?如果做了我们想要的成功也就来了。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做去尝试。
生活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种学说思想和主张被社会所接受,就太令人快慰了;要是不被社会接受,但依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我探讨,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当思想主张既不被社会接受又不被同道理解的时候也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今天,不管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应该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一切,面对人生的每一天。
一些成功学大师最先提倡的成功思想----积极的态度。
这让我想到了陈安之老师的--ABP法则:Always be positive!永远保持积极!再次想想我们,怎样生活,做到所谓的每天积极了吗?我们整天抱怨自己无聊,无事可做,原因何在?
为人处事:万事孝为先,先学会感恩!“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行为要谨慎,说话要诚信,要与人友好相处,友善地对待众人,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点点滴滴中去完善自己,改变自己,我们会做的最好,以上的几点看起来很难但是做起来很容易,因为他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只要你想做一定能做好,并且是非常好!
自身修养:怎样提高自己的修养,我认为一个是学习,一个是自我反省。
而我认为自我反省最为重要,正所谓人之出性本善吗!每个人都有优秀
品质的血液,只要我们能够正对自己,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更出色!今天,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招聘的时候,也强调德才兼备,就是这个道理。
总体来说:做事先做人,练就自身修养,为人处事,学习态度,学习态度。
我们的做事就会如鱼得水运用自如。
活到老,学到老。
成功定有方法,处理事情的时候想想我们的传统文化,想想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处理方式肯定也有很多!只要想做去做就能做好,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