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制造2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制造20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成都市新都区经济科技投资促进和信息化局

2016年3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0

(一)基本情况 0

(二)存在的问题 (1)

(三)机遇与挑战 (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基本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5)

(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5)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9)

(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11)

(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 (12)

(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12)

(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13)

四、保障措施 (14)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4)

(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14)

(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 (15)

(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15)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15)

成都制造2025规划新都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川府发〔2015〕53号)、《成都制造2025规划》(成经信发〔2016〕2号),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抓住新都制造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本计划期限为2016-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新都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提速转型,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了化工、印染、电镀等“三高一低”企业,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加快聚集,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和强大的高端化发展基础,航空动力、能源装备等产业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随着中国中车开工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实现了高端产业有突破、低端产业有提升、重点产业有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机电装备制造为主导,食品、医药、包装、家具等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发展格局,基本搭建了“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产品为重点,质态明显提高,结构渐趋合理”的工业体系。

新都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56%左右,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都工

业经济整体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2.94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主导产业机电装备完成工业总产值291.27亿元,同比增长13.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50.56亿元,同比增加5.1%,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5%。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集群发展不够充分。由于新都各产业的产业链较短,同产业内企业横向分工协作较少,导致空间上集中但并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形聚神散”的特征。此外,缺少带动性强的大型总装企业,龙头企业受其产品特性影响,对周边企业配套需求不高。

2.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方面,新都工业西区已全部建成,东区剩余土地有限(约1平方公里)且碎片化严重,受土地指标的影响,一批在谈项目难以落地,发展空间的不足已对工业发展形成约束;能源方面,电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新都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后,用电有较大缺口(2015年约2.2万KV A);环境方面,新都处于中心城区上风处,考虑到主城区的环境保护因素,产业选择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不足。新都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萌芽期,基础较为薄弱,行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有待完整,产品竞争力有待增强。2015年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为20%,与全市30%比重差距较大,且存在产业高端发展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培育进展较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薄弱环节。

(三)机遇与挑战

推动新都制造业加快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抓住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以主动进取的机遇意识,对新都未来制造业发展进行战略布局;要与“成都制造2025规划”充分衔接,找准在成都制造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定位,加快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突出高端成长型产业引领带动,实现新都工业新跨越。

1.宏观政策提供有力支撑。从国家、省、市来看,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一些列重大决策部署的接连出台,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把东向开放格局,变成了东西双向开放,新都从后队变前卫,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新都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机遇,特别是给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

2.经济新常态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对新都制造业能力水平和竞争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都工业门类多而不强,产业与多个区(市)县的产业存在重合,如龙泉驿和青白江的汽车产业、崇州的家具产业、温江的食品产业等,在项目引进、要素配置等方面竞争压力较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重要理念,大力推进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和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按照成都市《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1313”工业发展战略要求,立足新都现实区情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借机乘势,突破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突破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提升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以“量质并重、布局优化、机制创新、互动融合”为导向,全面拔高工业发展能级,着力推动新都工业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着力把产业带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与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的新载体,积极打造服务集聚新平台、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综合体,强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培育轨道交通、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航天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挥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同时积极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饮料、家具、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坚持内生增长和外源增长相结合。鼓励企业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本地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积极引导企业“走出

去”,集聚和利用各种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市场取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既要立足现实,从现有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为全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保证。

(三)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新都工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到2020年,新都区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的地位稳步提升,建设总量领先、业态高端、产城融合的成都北部先进制造业高地。

到2025年,制造业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能力达到先进水平,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在成都市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总量上,提高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做大工业规模,继续领跑城北。全区工业总量显著提升,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2025年达到2600亿元;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到2020年达到90亿元,到2025年达到150亿元。

——产业发展上,进一步做大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食品饮料、家具和服装等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适合新都自身特点的产业结构,力争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也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2025年达到1000亿元。

——企业发展上,按照“专精特新尖”要求,进一步加强企业引进

和培育,力争到2020年,全区规上企业数量达到40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200户;到2025年,规上企业数量达到50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企业达到260户。

——园区提升目标。园区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力争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单位产出强度进一步提升,2020年亩均产值达到750万元,2025年达到900万元。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在综合分析新都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紧扣改革发展主题,结合新都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引领性、根植性、错位性、前瞻性的原则,从政策导向、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市场前景等四个方面对新都产业定位进行分析,按照突破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三个类别重点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即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医药产业,优化发展家具、食品、包装等传统特色产业。

1.突出发展产业

依托中车、成发集团,引入高端配套项目,进一步做粗延长产业链;加快促进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项目动工建设,实现高端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以石油大学为依托,促进深基地加快建设。

(1)轨道交通产业

以中车集团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龙头项目加快建成为抓手,着力引入今创、新誉等产业龙头配套项目,完善健全产业链条。从现代有轨电车和地铁车辆入手,通过组装、自行研制整车,带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转向架、运控系统等,以及车辆车站机电设备、灭火系统、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等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促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集成发展,培育工程总承包商,把新都打造成成都市重要的轨道交通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修、工程总包和教育培训完整产业链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2)航空产业

依托成发、中航工业泛华、624所为代表的航空龙头企业及研发机构,发挥新都在航空发动机、飞机燃油系统及发动机点火附件等机载系统、航空发动机配件研发与制造等领域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拓展航空发动机维修、公务机制造、航电系统、机载系统、飞机改装、大飞机发动机主要部件、发动机外贸零部件等领域产业。以集群化、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为路径,以“小核心、大协作”为方向,以整机研发制造为重点,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为突破口,抓住全市航空产业新一轮布局和国家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机遇,着力培育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建设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力争到2025年,聚集核心配套企业6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3)能源装备产业

立足能源装备领域的产业基础,发挥西南石油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顺应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趋势,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独一无二、覆盖全产业链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油气钻采装备、井下工具等石油钻采设备,油气集输与处理设备,以及页岩气开采设备等;加快“深基地”成都能源国际高新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加快“深基地”和西南石油大学在“种子-苗圃”合作模式上的对接工作;依托“深基地”引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服务模式,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规模,同时依托斯伦贝谢、威德福、哈里伯顿三家全球油气服务领域巨头,延伸能源装备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

新都能源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2.加快发展产业

促进科伦药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商用车、特种车辆、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领域,着力引进环保型、汽柴油发动机、重型商用车发动机、缸盖、控制系统等缺失环节。大力发展配套性生产服务业,扩大新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同时按照市上汽车产业发展导向,跟踪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快拓宽产业发展领域。力争到2025年,新都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亿元。

(2)医药产业

新都区现有医药产业规模企业14户。行业龙头科伦药业生产规模及销售居国内同行业前列,2015年年产10.55亿瓶/袋,是全球最大的输液单体生产企业。新都医药产业将以多元化为主攻方向,围绕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重点发展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力争到2025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亿元。

3.优化发展产业

优化提升食品、家具、包装“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鼓励达利食品、华润雪花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好

迪家具、帝标家具为重点,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新工业设计,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包装企业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企业协作配套。

(1)食品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改进产品包装,增强市场竞争力。强化品牌意识,把品牌做大、做强,努力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牵动力,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2)家具产业

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带动家具企业的提档升级;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形成区域品牌、高端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实现家具制造“品牌化、精品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家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

(3)包装产业

引导企业紧跟包装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轻量、绿色包装,使用符合包装材料,取代传统包装材料;引导宝钢制罐、悦得包装等重点包装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加强与与华润雪花、可口可乐等本地企业协作配套,做大做强包装产业。到2025年,力争包装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以高端化为引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根

据新都重点产业发展导向,走出去,引进来,瞄准高端,加快引入掌握核心技术、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大项目、高端项目,以增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中国中车、中建铝等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在项目的“四个一批”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存量产业企业技术改造,以科伦药业、雪花啤酒、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着力优化产品结构、要素投入结构。

2.强化“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的理念优化企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流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存量产业中的渗透与应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在这基础上企业大量外包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环节,逐渐从以生产全过程为重点向以核心环节和专业优势领域为重点的发展转型。积极促进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市场中介等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加快推行绿色制造。完善产业政策,加强政策体系引导,建立行业、企业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等技术改造,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加快工业西区落后产业的淘汰步伐,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和补偿机制,联合经投、环保、市场监督等部门成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小组,制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市场、行政等手段关停或转移一批不适合新都发展的企业,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空间和资

源。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1.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新要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促进经济增长“新引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实施“1676”计划:一个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六个创新创业平台、七个方面扶持政策、六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2.突出创新主体作用。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性产品和核心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同时,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石油大学国家级科技园等为载体,积极发展一批科技成果试验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与修订,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3.加强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石油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加快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在能源装备、汽车零部件、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新建一批专业孵化器,充分发挥新都石油大学的创新研发作用,深化促进校企联姻,加快技术研发。加强与川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促进重大创新成果在新都转化。

(四)提高工业投资效益

1.推进项目建设。完善项目促建机制,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按照“四个尽快”(储备项目尽快落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运、投运项目尽快达产)的工作要求,集中力量促进开工、加快建设、竣工投产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率先实现量产达产。

2.落实技改投资。支持航空、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食品、家具、包装等特色优势产业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改造项目,促进项目增产增效。

3.招引优质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全方位服务体系,加强项目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瞄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尤其是新都重点发展的轨道交通和航空产业,锁定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引入高端配套项目,针对性地实施补链、强链和扩链招商,以存量企业增值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实现二次招商。

(五)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1.加大“促优扶强”力度。按照“服务企业,助力成长”的理念抓好重点优势企业的运行监测,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出台相关倾斜政策,着力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企业,鼓励企业将总部留在本地,向外拓展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股权和资产收购等多种

形式做大企业规模。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产能对接、品牌合作、原料采购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打造产业发展“联合舰队”。

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服务于产业的担保公司发展,着力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企业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关节环节给予企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强地方产品配套,梳理完善本地名优产品目录,在政府采购、市政建设等方面重点考虑本区产品,为企业发展创造本地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涉及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着力完善法治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

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以成发集团、泛华、624所为代表的军工企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以军民融合转移转化为方向,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发挥军工技术的优势,推动其产品向民用领域拓展,既着力于帮助成发集团解决当前扩能的需求,又着眼于做大做强航空产业发展的需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有军工企业配套体系,推动产业链就地做粗做长,形成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按照成都市新一轮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及“3+N”工业园区建设大格局,遵循“以城定产”、“三规合一”的原则,以建设“一流园区”为目标,打造“一区两园”、“双千亿”、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功能区。

坚持规划提升与产业发展、机制建设共进的思路,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功能和要素聚集水平。加快启动21平方公里石板滩拓展区空间布局规划调整工作,加快园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工业区产业布局,围绕重点产业,促进集群、集约发展,形成航空发动机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业引领、多业融合”,产业园区“双园共兴、多点支撑”的格局,打造产城相融的“天府动力新城”。到2025年,形成工业区和石板滩拓展区各具发展优势的大产业、大园区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省、市要求,紧密结合新都实际,构建稳定、精准、灵活的政策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梳理和公布“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各级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优先投向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二)强化要素保障机制

整合工业园区产业空间,通过产业空间布局的适当调整,按照产业聚集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提高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搞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满足不同类型产业的特殊需求,按照千亿园区建设的要求,加快石板滩拓展区规划研究和推进实施。加大工业用地清闲工作,全面清理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继续做好对上土地指标争取工作,抓好年度用地指标的报征、

供地等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强电力等能源的保障,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中远期电力需求。

(三)完善投融资支持体系

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持、社会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强投资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发挥风险投资公司的作用,积极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推进区内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新三板”、“四板”挂牌,开拓直接融资途径,扩容“科创贷”和“壮大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更大程度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四)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优化企业服务,切实解决企业、项目在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B2G服务平台工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准入难、留才难、办事难”等问题。按照“五星级”服务的要求,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产业”,深化完善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服务企业和项目促建制度,实现服务零距离。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各类优惠政策,确保各项工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兑现。

(五)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成立区级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工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新都区制造业发展。编制新都区制造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目标督查机制,分解目标和任务,加强

督查和考核。强化工业运行监测,密切监测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等指标运行情况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运行趋势预研预判,及时提出对策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