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中心静脉置入导管是危重病人及肿瘤术后化疗病人使用较多的导管,血管内导管使用对

于无菌操作的要求较高,其中严重的并发症为血流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均会带

来诸多挑战。为了找到血流感染的原因,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从根源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对2016年3月—2019年3月所在科室实施的16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术进行分析,对其

中出现的7例CRBSI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共160例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肿瘤

科例中,4例输液开始后半小时出现畏寒、发热,体温为39℃,误认为输液反应,输液结束

后逐渐好转至正常,连续3次出现类似反应;1例病人置管后2 d换药1次,局部发痒、发

红继而溃烂后出现高热;5例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感染科1例病人股静脉置管作人工肝3

次后有4 d未换药,第5天换药时病人诉伤口疼痛,且有脓痂,护理人员按照局部感染的护

理措施进行对应处理,未考虑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患者次日出现高热不退,伤口流出金黄色

脓液;另1例置管后输入高营养液3 d,在置管第10天突发高热不退。以上7例分别从留置

导管中和其他外周血管采血并且剪下导管尖端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例培养出白色念

珠菌。

1.2 方法

1.2.1 CRBSI确诊标准①有中心静脉置管史,插管大于24h出现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体

温超过38.5℃,除外其他部位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拔管后,体温恢复正常。②导管和血培养均培养出同种细菌[1]。

2 结果

2.1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情况 CRBSI的发生与患者的置管时间、换药时间以及输注的液

体种类有关。在初期,护理人员对于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有限,当患者发生高热、

畏寒或者局部渗血渗液的情况时,常规按照局部感染进行处理,导致血流感染的发现不及时。主要原因有:从医院角度看,对护理人员的静脉置管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不到位,导致临床上大部分护理人员不了解血流感染。对于血流感染的危害缺乏认识,在导管护理当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不规范,引起CRBSI。从护理人员角度讲,导管护理的相关知识掌

握不扎实,无菌操作技术落实质量不高,导致血流感染的风险增加。7例CRBSI培养出大肠

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各2例,变异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白色念珠菌

各1例,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通过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在输注高渗营养液之后、输注化疗药物之后,发生血流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并且患者的换药间隔时间与血流感染的

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以上数据为血流感染的临床预防工作提供了思路。

3 预防与控制措施

3.1 制定规范的中心静脉置管规程和换药操作规程内容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3.2 培训①对血流感染的发生原因以及对患者的主要危害、临床诊断的相关标准进行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护理人员对血流感染的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对血

流感染能够早期识别。在护理工作当中,提高对于血流感染的重视程度,在无菌观念上提高

思想觉悟,严格落实无菌操作,端正工作行为。②在护理管理方面,护士长必须对护士进行

严格培训及考核,考核合格才能独立进行操作。在手卫生、操作流程方面严格把关,操作前

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清洁局部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

直径为10 cm,穿刺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严格消毒,,用无菌棉球覆盖导管出口处,最后用独

立包装无纺布敷贴固定导管,冬天可用3M透明敷贴固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