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 副本

合集下载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其背景。

1.2 概述《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1.3 提出本节课的目标:通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提高阅读技巧。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了解其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2.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星期五、岛上的土著等,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2.3 教师总结人物分析,强调人物形象对主题的体现。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概括各章节主要内容。

3.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节梳理,绘制故事情节发展图。

3.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题,如冒险、生存、自我救赎等。

4.2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4.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分享,引导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小说所传达的信息。

第五章:阅读技巧指导5.1 教师介绍阅读小说时的几种常用技巧,如预测情节、关注细节、理解象征等。

5.2 学生实践所学技巧,阅读小说中的某一章节。

5.3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所运用技巧的有效性。

第六章:文学特色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鲁滨孙漂流记》的文学特色,如叙述手法、语言风格等。

6.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例子,如描述自然环境、人物心理等。

6.3 教师总结文学特色分析,强调文学手法对主题的传达作用。

第七章:章节解析7.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章节进行解析。

7.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章节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章节、开头、结尾等。

7.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析心得,讨论章节在故事情节和主题中的作用。

第八章:电影与小说对比8.1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版本,注意观察电影与小说的差异。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该书的背景知识。

1.2 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主题:冒险与生存,勇气与智慧。

1.3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程期间完成指定章节的阅读。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独立等。

2.2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鲁滨逊的代表性特质,并进行讨论。

2.3 教师提供相关的人物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重要人物。

第三章:情节解读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要情节,如鲁滨逊的航海经历、被困荒岛的经历等。

3.2 学生通过阅读,记录下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并与同学分享。

3.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情节对鲁滨逊成长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如冒险与生存、勇气与智慧等。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师提供相关的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本书的主题。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书的主要情节、人物和主题。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5.3 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书的相关话题。

第六章:文学元素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文学元素,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6.2 学生通过阅读,识别书中的文学元素,并与同学分享。

6.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文学元素对故事表达和理解的作用。

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7.1 教师分析丹尼尔·笛福的写作风格,如叙述方式、语言特点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与同学分享。

7.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作者写作风格对故事的影响。

第八章:电影与小说对比8.1 教师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观看。

8.2 学生在观看电影后,比较电影与小说的差异,如情节、人物、主题等。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推进课教案5则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推进课教案5则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推进课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推进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能从鲁滨逊的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他的顽强与乐观精神。

2、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重点难点:1、了解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理解鲁滨逊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来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名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滨逊漂流记》,走进鲁滨逊惊险、新奇而又真实感人的漂流历程。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1、交流资料:了解作者2、交流小说内容:学生简要叙述情节。

(板书)鲁滨逊:冒险生活———荒岛余生———返回英国3、讨论:作者塑造的鲁宾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课件出示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A、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B、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C、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法。

)这些都可以用专门的摘录本记下来。

讨论交流:(1)讨论:作者塑造的鲁宾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宾逊这个具有勇敢、智慧、意志坚强和挚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的典型人物。

(2)指名同学推荐优美段章,并说明推荐理由。

如: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行起造船的工作。

我对于这个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

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下水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说;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3)让学生列出作品当中的一些妙语佳句,并说明理由。

如:◎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理解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及其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了解其文学特点和价值。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介绍《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小说的背景,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如勇敢、自信、独立等,并结合具体情节阐述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出来。

3. 第五章至第七章:探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点,如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对社会现象的反映等。

4. 第八章至第十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如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等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评论等写作作品,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章:了解作者及小说背景,阅读第一章。

2. 第二章至第四章: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阅读相关章节。

3. 第五章至第七章:探讨现实主义特点,阅读相关章节。

4. 第八章至第十章:多角度审视作品,阅读相关章节。

5. 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穿插进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活力。

2. 情境创设:教师模拟小说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其作品。

概述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讨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利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

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第二章:作者和作品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丹尼尔·笛福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丹尼尔·笛福的生平背景。

分析《鲁滨孙漂流记》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价值观。

2.3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平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章:小说的情节概述3.1 教学目标掌握《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情节。

理解主人公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2 教学内容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章节安排。

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故事中的成长。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情节。

利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第四章:阅读策略指导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

4.2 教学内容介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批判性思维等。

示范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深入阅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示范,示范运用阅读策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策略。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与讨论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小说,提出自己的见解。

5.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故事的影响。

5.3 教学方法利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提出不同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章节解析与深入阅读6.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解析小说中的重要章节。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交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2. 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3.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讨论法:学生分享对小说的期待和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简要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

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期待和兴趣。

4.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小说。

第二章:人物分析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析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2. 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1.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2. 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乐观等。

3. 将学生分组,每组讨论一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章:情节梳理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 培养学生梳理情节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述小说从开始到结束的主要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小说主要情节。

2. 讨论法:学生分享自己对重要事件和转折点的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要情节。

2. 讲述小说从开始到结束的主要情节。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重要事件和转折点的看法。

第四章:主题探讨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析小说的主题,如生存、自由、冒险等。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其背景。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建立阅读信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丹尼尔·笛福及其创作背景。

简述小说的大致情节。

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

1.3 教学活动:播放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的视频介绍。

学生分享他们对阅读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讲述自己阅读该书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鲁滨孙。

分析鲁滨孙的性格特点:勇敢、坚韧、独立、创新。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鲁滨孙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概括和梳理情节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航海遇险、荒岛生活、拯救星期五、回到文明世界。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相关章节。

学生总结每个阶段的主要情节。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生存与自由。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生存与自由。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对生存与自由的追求。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五章:阅读拓展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了解与《鲁滨孙漂流记》相关的作品。

培养学生阅读拓展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鲁滨孙漂流记》相关的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

5.3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与《鲁滨孙漂流记》相关的作品。

学生进行阅读拓展,选读一部作品。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文学手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手法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描述、对话、内心独白。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2. 了解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2. 强调阅读对于个人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鲁滨逊漂流记》的封面、作者图片及作品简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体验。

3. 教师分发阅读指南,简要介绍课程安排和阅读要求。

【作业】1. 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一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

第二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独立等。

2.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中鲁滨逊的经历和言行举止。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提炼人物性格特征。

【作业】1. 学生继续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二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鲁滨逊人物分析的思考和观点。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

2. 培养学生梳理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鲁滨逊漂流记》前两章的情节脉络。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发展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事件和发展顺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情节发展对鲁滨逊人物塑造的影响。

3. 教师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情节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作业】1. 学生继续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第三章。

2. 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情节梳理的思考和观点。

第四章:环境描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孙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给他们提供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交流,学会阅读。

2、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制作“读书笔记卡”,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二、课前准备:学生的“读书笔记卡”;师生共读的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缩写文。

三、活动安排:
1、本学期共读三本书,分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

2、每本书分别用六课时完成阅读指导,其中第一课时为介绍活动安排、进度等;第二课时为介绍阅读书目基本信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第三课时为学生读书,提取书中主要信息。

第四课时为写一篇所读书
目的读后感。

第五课时为举行有关读书的交流会,如朗诵、小品展示等;第六课时为观看电影,让学生再次回顾读书收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

同学们,两位著名作家的话语,让我们明白了有益的书籍的确是一样好的东西!
2、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卡(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内容),并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地方。

(标明书籍的页数,写上欣赏的理由,留出装订的地方。


(课伊始,教师就营造民主氛围。

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放松身心,真正地和文本对话。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俯身倾听,学会欣赏,真正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并要学会鼓励和赞赏,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感受到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才能放下包袱,自主地投入学习。


(二)、实践阅读:
1、师:同学们“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

现在我百分之二百相信这句话。

本节课,我们师生就一起开始阅读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人丹尼尔·笛福(1660-1731)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告诉我鲁滨逊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我想我应该拿出所有的精力努力介绍:
《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写鲁滨孙遭遇船难而流落荒岛的英国流亡贵族鲁滨逊,在极度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运用水手时代训练而来的地理方位标示,天象人文观测,日移与潮汐变化登计法,与奥妙的自然搏斗,同时记录下自己的荒岛生涯,并随时等待时机与别逃离绝境。

鲁滨逊在自治的日历星期五这一天,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一个土著小孩,因此为他取名“星期五”作为纪念。

星期五是被食人族作为祭祀的祭品带到荒岛上来的,无法再回到他的部族,随着两个人的朝夕相处,鲁滨逊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种族,宗教,及文化的人,慢慢改变了自己,两人发展成亦父亦友情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地体验,就会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他的整个身心就会对学习充满渴望,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这样,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12、师:下面我们进行两分钟默读,看看在两分钟内,自己能看几页课外书。

同时要注意读书的姿势,要注意读书的质量,做到眼到,心到,决不能三心二意。

2、师生共同进行默读。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看着鲁滨孙的经历,让我可以想像到他在孤岛生活的艰辛,使我体验到他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看着鲁滨孙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到鲁滨孙是一个永不知疲倦,永不安生的行动者。

理智明达的他不屑守成,倾心开拓,三番五次抛开幸福之家,出海闯天下。

他肯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总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奋斗着,历尽千辛万苦,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财富。

1、互提互答:
﹙1﹚.鲁宾孙是什么时候开始漂流的? 一六五九年九月一日
﹙2﹚.在孤岛上有什么与他做伴? 答:一只狗,两只猫,一只鸟,一些书¨
﹙3﹚他找到几本什么书? 祈祷书和圣经
﹙4﹚他的狗是怎样到岛上去的? 自己游泳上岛的.
﹙5﹚.他的鸟会说话么? 会
﹙6﹚.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全名是什么? 丹尼尔·笛福
﹙7﹚他刚刚到岛上时思考了哪些问题? ⑴生存问题⑵物质问题⑶精神问题
﹙8﹚他救下了谁?(有两个) "星期五"和船长
﹙9﹚他的衣服是什么做的? 兽皮
﹙10﹚他最先做的事是什么? 调整心态
﹙11﹚.他的主食是什么? 羊肉
﹙12﹚.后来他又自己种了什么?养了什么? 种了小麦水稻,养了羊群﹙13﹚那些粮食的种子是怎样来的? 从沉船中的麻袋上抖落在土中的
﹙14﹚他曾经几次到船上搬东西? 十一
﹙15﹚他在船上找到了哪些东西?(请列举) 略
﹙16﹚.书中最经典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其他也可以)
﹙17﹚.他看见野人的脚印后是怎么样的? 极度恐惧
﹙18﹚.他看见能带他回祖国的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先生们,你们是什么人?"
﹙19﹚.他是怎样回到文明国度的? 帮助了船长然后被船长带回。

(“学贵有疑”。

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

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创造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二)、阅读总结
鲁滨孙,勇于向世俗挑战:离家出走;勇于和大自然斗争:在经过大浪后也没被淹没;勇于行动:在荒岛上看见俘虏快被野人杀后吃掉,舍身去救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挑战和磨练。

(教师围绕这堂课中涌现出来的用心读书和发言积极的同学来激发
学生学习鲁滨孙自信、自立、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勇于创业的精神;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


第四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明确本次主题---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回顾文章,初谈感受
1.出示问题: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让你不能忘记?说说自己的理由。

2.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感点。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写感受的方法。

(三)搜集素材,列举事实
1.师教授写好读后感的第一法宝:
(1)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古今中外的事例深化自己的观点。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自己的观点。

2.生小组合作,寻找素材。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四)着眼篇章,明确布局
1.出示布局图,明确每段写什么。

2.师教授写好读后感的第二法宝:重在抓住一个点感悟。

(五)学生习作,小试牛刀
1.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开始习作。

2.教师巡视指导。

(六)指导点评,明确写法
1.出示点评标准。

2.请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相机点评,在点评中进一步明确写法。

(七)画龙点睛,写主标题。

1.教师讲授读后感题目的写法,请学生围绕感点给自己的文章写出主标题。

2.全班交流。

(八)教师小结
第五课时《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交流会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交流精彩片段,总结读书的方法。

2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谁告诉我,《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有所了解吗?
二.交流读书方法
1.你是怎么读这本书的?
2. 交流后总结:
先读前言,再细读;
先看书的目录,挑选特别喜欢的章节先读,其余就大概翻翻;
把书中特别喜欢的经典语段摘抄下来,然后写写读后感;
三.交流体会收获
1、分享摘抄的精彩段落。

(提示:注意说话的完整)
2、以小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

3、在困难面前,鲁滨孙对自己目前的情形和环境做了理性的思考,列出了一张表,请看练习册,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的排列出来。

现在请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想一想,这样的一个表格,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4、如果你来到这个荒岛,你愿意和鲁滨孙作伴吗?
5、同学们,我想通过大家的阅读和展示,鲁滨孙的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请你当一回评论家,发表对他的看法,并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四.总结
鲁滨孙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工具、缝纫衣服,在绝望和无助中用自己的顽强和毅力与饥饿和疾病等作斗争,最后终于胜利获救。

下面老师要送给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些名言,让我们一起共勉之。

五.赠送名言
第六课时
观看《鲁滨孙漂流记》电影,回顾读书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