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圈环流热力因素动力因素

三圈环流热力因素动力因素一、引言在物理学中,环流是指在某一空间内物质或能量的流动形式。
而环流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是指影响环流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因素。
本文将围绕三圈环流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展开讨论。
二、三圈环流热力因素1.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表面上的日夜变化,形成了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受到不同强度的太阳辐射,导致地球表面出现温差,从而形成了气压差,进而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2. 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道运动。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随季节而变化,从而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
这种温度差异是大气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在赤道附近集中,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这种温度差异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3. 地形和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理位置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不均匀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地形特征,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的流动,形成风的遮挡和分流,从而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三、三圈环流动力因素1. 强迫震荡强迫震荡是指外力对系统施加周期性的激励,使得系统产生周期性的响应。
在大气环流中,强迫震荡可以是来自于海洋的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等。
这些外力的周期性激励会使大气环流产生周期性的响应,形成大气环流的动力因素。
2. 地球的地热和太阳辐射地球的地热和太阳辐射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动力因素。
地球的地热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而太阳辐射则来自于太阳的能量。
这些能量的输入导致了大气层的温度差异,从而驱动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3. 洋流和海洋温度洋流是指海洋中水流的运动形式。
海洋温度的分布和洋流的形成与运动密切相关。
海洋温度的差异会引起大气层的温度差异,从而形成气压差,驱动大气环流的形成和运动。
形成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

引起大气环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 进行基本的解释说明。
请下载高中地理“三圈环流”课件, 结合教材讲述“三圈环流”,重点讲 清楚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形成大气环流的主 要因素
太阳辐射作用 地球自转作用 地地球表面性质 均一和没有地转偏 向力,则气压梯度 力的作用将使赤道 和极地间构成一个 大的理想的热力环 流圈。
因此,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 呈现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
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须条件。 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3.地表性质作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风)
地形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山谷风)
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
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
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改变了太阳总辐射所形成的夏季 经向辐射梯度,使对流层大气的夏季热源仍维持在低 纬,冷源维持在高纬极区,这种夏季极冰冷源作用是 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4.地面摩擦作用
角动量:大气在自传地球上运动,与地球表面产生相 对运动,相对运动产生摩擦运动,摩擦作用和山脉作 用使空气与转动地球之间产生了转动力矩。
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 模运动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力收支不平 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2.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 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在偏转力的作 用下,理想的 单一的经圈环 流,既不能生 成也难以维持, 形成了几乎遍 及全球(赤道除 外)的纬向环 流
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影响

洋流受大气环流 影响,形成全球 性的洋流系统
洋流对气候产生 影响,如暖流增 温、寒流降温
洋流对海洋生物 产生影响,如鱼 类洄游、浮游生 物分布
洋流对海洋污染 产生影响,如污 染物扩散、海洋 生态破坏
影响气候:大气环 流对全球气候产生 重要影响,如季风、 台风等
影响生物多样性: 大气环流对生物多 样性产生影响,如 物种分布、迁徙等
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大气环流对生态 系统平衡产生影响 ,如森林、草原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影响人类活动:大 气环流对人类活动 产生影响,如农业 、渔业、旅游业等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加剧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对大气环流的具体影响:改变大气环流的强度、方向和速度,影响气候分布 和极端天气事件
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减少二 氧化碳等温室 气体的排放, 减缓全球变暖
的速度
保护森林:保 护森林,增加 森林覆盖率, 吸收更多的二
氧化碳
减少污染:减 少工业、交通 等污染源的排 放,减少对大 气环流的影响
加强监测:加 强对极地冰川 的监测,及时 采取措施应对
气候变化
建立全球气候监 测网络,实时监 测大气环流变化
汇报人:
汽车尾气排放: 汽车尾气中含有 大量的二氧化碳、 氮氧化物等污染 物,这些污染物 会进入大气中, 影响大气环流。
飞机排放:飞机 排放的废气中含 有大量的二氧化 碳、氮氧化物等 污染物,这些污 染物会进入大气 中,影响大气环 流。
船舶排放:船舶 排放的废气中含 有大量的二氧化 碳、氮氧化物等 污染物,这些污 染物会进入大气 中,影响大气环 流。
极端天气事件对 人类健康和生命 安全构成威胁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

03
中纬度环流
中纬度环流的成因
01 02
地球自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受到一个向右或向左的力,称为地 球自转偏向力。这个力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显著,是形成中纬度环流的主 要因素。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热量在大气中产生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进而形成中纬度环 流。
03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
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和压力,进而影响大气的运动,
详细描述
地形如山脉、河流和海岸线等可以影响风向和风速,改变大气的运动状态。地表覆盖如 森林、草原和城市等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例如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温度 升高,进而影响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此外,地表覆盖还可以通过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
来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大气环流的形成机制
地球表面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赤道地区受 热较多,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极地地区受热较少,空气 下沉,形成高气压。
气压差异导致空气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水平运动 。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使气流发生偏转,形成各种 环流系统。
大气环流的主要类型
三圈环流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上的气流分为低纬度、中纬 度和高纬度三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内又存在不同的气流系统
高纬度环流的特征
气流方向
高纬度环流的主要气流方向是围绕地球从西向东流动, 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气流强度
高纬度环流的气流强度相对较弱,因为受到温度和地 形的限制。
季节变化
高纬度环流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气流较强,夏 季气流较弱。
高纬度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温度
高纬度环流有助于调节全球温度,通过将热量从低纬度地区输送到 高纬度地区,维持地球气候的稳定。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1. 介绍大气环境是指地球上大气层的特定气候条件和活动。
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地形、地球自转等。
大气环境的研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大气环境中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 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的环流系统。
2.1 赤道低压带赤道地区因太阳辐射量大,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这是大气环流的起点。
该区域的空气上升后,向高纬度方向流动,形成高空西风带。
2.2 副热带高压带高空西风带经过一定的纬度后,遇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将西风带中的空气向下压缩,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形成高气压,天气晴朗。
2.3 极地低压带高气压的空气汇聚到极地地区,因空气冷却而下沉,形成极地低压带。
该区域的空气下沉后,导致地表气压升高,但由于地表温度低,天气寒冷。
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会受到地球赤道和极地附近地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海洋的影响。
3.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大气环境中的海洋季风和陆地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
3.1 海洋季风海洋季风是指海洋和陆地之间温度差异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从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海洋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南部和非洲的西南部。
3.2 陆地季风陆地季风是指垂直分布于大陆内部的季节性风系统。
当夏季,陆地受到阳光辐射加热,形成低压,空气由海洋向陆地吹,形成夏季风。
当冬季,陆地的辐射冷却,形成高压,空气由陆地向海洋吹,形成冬季风。
陆地季风主要出现在亚洲的东部、北美洲、非洲的东部和澳大利亚的北部。
4. 影响因素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决定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整理版]
![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03f2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6.png)
大气环流和局地环流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其水平尺度在几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天以上。
如西风带,东风带,永久性气旋、反气旋。
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的基本运动状态,决定了天气过程,甚至决定了气候的形成及其变化。
一. 大气环流的形成的主要因素1. 太阳辐射作用(1)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不同地区、纬度的分布以及经向温度梯度的形成。
(2)对流层低层和高层经向气压梯度的形成与单一热力环流模式的形成。
2. 地球自转作用(1)地球自转作用与三圈环流的形成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极地环流(2)近地面层和高空风带的形成(3)赤道辐合带、极锋、副热带锋区与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的形成3. 地表性质的作用(1) 海陆分布的影响a. 海陆的热力差异夏季:海洋为冷源,大陆为热源冬季:海洋为热源,大陆为冷源b. 低层高低压中心的形成与季节变化夏季:海洋上高压加强,大陆为低压控制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控制,海洋上低压发展c. 高空纬向环流的形成与季节变化冬季:西风气流经过大陆,温度降低,到东岸降到最低,形成温度槽,而经过海洋时,温度升高,到海洋东部升到最高,形成温度脊。
与此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是大陆东岸低压槽,海洋东部高压脊。
夏季:与冬季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脊,海洋东部温度槽相应气压场为:大陆东部高压脊,海洋东部低压槽。
(2) 地形状况的影响a. 动力作用阻挡作用:迎风坡产生高压脊;背风坡气压槽。
扰流作用:气流分支,青藏高原南侧形成低槽,北侧,高压脊。
b. 热力作用青藏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冷源。
(3) 地面摩擦作用a.西风带,大气给予地球角动量,东风带获得角动量。
b.东风带通过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将角动量输送给西风带。
c.水平输送又分平均经圈环流和大型涡旋输送。
二. 大气平均环流1. 平均纬向环流对流层上层:基本为西风带近地面层:极地附近为极地东风,低纬为东北信风带,中高纬为偏西风。
2. 平均水平环流(1) 对流层中上层500hpa:有叠加在平均纬向环流上的一系列槽脊。
大气环流讲解

大气环流讲解
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系统中,全球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和变化。
它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全球气候、天气和环境。
大气环流主要由两个因素驱动: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的空气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而形成了大规模的环流。
太阳辐射则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使得大气中的空气被加热,从而产生了温度差异和气压差异,进而引起了空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循环系统: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热带环流”和两极之间的“极地环流”。
热带环流主要由三个大规模的气旋系统组成:南半球的南太平洋高压、北半球的白令海低压和非洲西南部的南大西洋高压。
这些气旋系统在赤道附近形成了一个低压带,使得热带地区的空气不断上升,形成了一片高空的平流层。
这些上升的空气在高空冷却后向两侧流动,形成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贝图尔杆。
极地环流则是由极地高压和赤道低压带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
极地高压区域的空气非常冷,而赤道低压带附近的空气则比较暖,这种温度差异使得空气不断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
这种
流动被称为“泊松流”,它在高纬度形成了一个环绕极地的风带。
除了这些主要的循环系统外,大气环流还包括一些局部的环流系统,如季风环流、海洋风、山谷风等。
这些局部环流系统通常是由地形、海陆分布、季节等因素所驱动。
总之,大气环流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地球系统,它对全球气候、天气和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圈环流及行星风带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及行星风带的形成过程一、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太阳辐射能量不均是三圈环流及行星风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太阳辐射能分布不均,造成地球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从而引发不同区域的大气环流。
二、地球自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时,地轴对地球表面的旋转效应,使得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沿着与地球表面垂直的直线方向运动时,在北半球向北偏斜,南半球向南偏斜。
这种偏向力影响了大气环流的方向和分布。
三、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环流。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公转轨道呈现椭圆形。
这种椭圆形轨道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度差异,从而影响了大气环流。
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使得大气环流的分布和方向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影响了行星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五、大气环流形成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在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现象。
这种流动现象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大气环流是行星风带形成的基础。
六、行星风带形成行星风带是指在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的大气环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带状区域。
这些区域的大气环流具有相似的特征,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带状分布。
行星风带的形成是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公转轨道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高气压、低气压系统相互作用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是气象学中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气压的差异而形成的相对高压区和相对低压区。
高气压和低气压系统相互作用是形成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压区,空气会下沉并向低压区流动;在低压区,空气会上升并向高压区流动。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大气环流的循环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
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
然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沿纬圈平均在35°S—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
由35°S向南和由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
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
净辐射梯度分布引起了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中出现了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
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
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
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
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
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了纬度间的热量平衡。
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
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
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
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
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
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
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大片的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峻岭、低地平原、广大沙漠以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
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
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
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
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
降低,直到大陆东岸降到最低,气流东流入海后,因海洋是热源,气温不断升温,直到海洋东缘温度升到最高,这样便形成了图4·32所示的温度场。
即大陆东岸成为温度槽,大陆西岸形成温度脊。
夏季时,温度场相反,大陆东岸为温度脊,大陆西岸为温度槽。
根据热成风原理,与温度场相适应的高空气压场则是,冬季大陆东岸出现低压槽,西岸出现高压脊,夏季时相反。
可见,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对高空环流形势的建立和变化有明显影响。
地形起伏,尤其是大范围的高原和高大山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非常显著,其影响包括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两个方面。
当大规模气流爬越高原和高山时,常常在高山迎风侧受阻,造成空气质量辐合,形成高压脊,在高山背风侧,则利于空气辐散,形成低压槽。
东亚沿岸和北美东岸,冬半年经常存在的高空大槽,虽然其形成同海陆温差有关,但同西风气流爬越巨大青藏高压和落基山的动力减压亦有一定关系。
如果地形过于高大或气流比较浅薄,则运动气流往往不能爬越高大地形,而在山地迎风面发生绕流或分支现象,在背风面发生气流汇合现象。
地形对大气的热力变化也有影响。
比如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来说,夏季时高原面是热源,冬季时是冷源,这种热力效应对南亚和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重要影响。
夏季极冰的冷源作用改变了太阳总辐射所形成的夏季经向辐射梯度,使对流层大气的夏季热源仍维持在低纬,冷源维持在高纬极区,这种夏季极冰冷源作用是影响大气环流运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由上可见,海陆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不仅使低层大气环流变得复杂化,而且也使中高层大气环流有在特定地区出现平均槽、脊的趋势。
(四)地面摩擦作用
大气在自转地球上运动着,与地球表面产生着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产生着摩擦作用,而摩擦作用和山脉作用使空气与转动地球之间产生了转动力矩(即角动量)。
角动量在风带中的产生、损耗以及在风带间的输送、平衡,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角动量为空气质点旋转速度与它到旋转轴距离的乘积。
单位质量空气相对于地轴运动的角动量公式为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地球半径,u为大气纬向风速,为纬度。
式中第一项表示当空气和地球一起以ω角速度旋转时所具有的角动量,又称ω角动量。
第二项为大气相对于地球运动的角动量,又称u角动量。
地球上的气流基本上呈纬向流动着,在中高纬度主要是西风带,低纬度是广阔东风带。
在西风带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自东向西的转动力矩,所以西风带中大气将损耗西风角动量而地球将获得西风角动量。
在东风带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自西向东的转动力矩,所以在东风带中大气获得地球给予的西风角动量,而地球将支出西风角动量。
照此下去,西风带因不断损耗西风角动量,近地层西风要减弱;东风带因不断获得西风角动量,近地层东风也要减弱。
然而长期观测事实证明,东、西风带的平均风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地球自转速度也没有发生
变化。
这表明大气中的角动量是守恒的,东、西风带由地球获得或损耗的西风角动量是相等的。
同时也表明大气中必有一种从东风带向西风带输送西风角动量的过程存在。
角动量的输送包括水平和垂直输送。
水平输送主要通过平均纬向环流上叠加的大型涡旋(槽线呈东北-西南向)和平均经向风速来完成u角动量的输送。
垂直输送主要靠平均经圈环流来实现。
ω角动量随纬度有变化,纬度愈低,ω角动量愈大。
在低纬经向环流圈中,赤道上升气流向上携带的ω角动量大于纬度30°附近下沉气流向下携带的ω角动量,因而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上输送。
赤道上空获得的ω角动量向北运行时,在绝对角动量守恒定律支配下,转化为u 角动量以补充大型涡旋向北输送u角动量的需要。
同理,中纬逆环流圈中靠极一侧上升气流向上携带较小ω角动量,而靠低纬一侧下沉气流向下携带较大ω角动量,结果有净余ω角动量向下输送,然后在低空于向北运动中转化为u角动量,补充地面西风带的损耗。
通过角动量输送过程保持了东、西风中角动量平衡,使东、西风带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状态。
由上可见,地面摩擦作用是大气环流中纬向环流与经圈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除以上因子外,还同大气本身的特殊性质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