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形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诗人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历史中选取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剖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探讨其意蕴和美学价值。

一、岳阳楼记唐代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色。

譬如:“江陵城下又渔舟,又闻子规啼岸危楼。

多少楼台烟雨中,犹忆江南烟雨中。

”这段描写通过“闻子规啼岸危楼”的形象,将岳阳楼独特的环境气氛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冲击。

同时,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效果。

二、滕王阁序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滕王阁为背景,描写了滕王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境遇。

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凸显滕王的激情和内心矛盾。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段描述呈现出滕王怀才不遇、志向难伸的内心痛苦,通过景物的映衬,使人们对滕王复杂的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写景和描写自身心理为主线,通过简洁而鲜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安静夜晚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况。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床前明月光”这个景物描写,诗人瞬间勾勒出一个人静夜思乡的心理状态。

这种直接而贴切的描写方式,丝毫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对人物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乌衣巷宋代诗人白居易的《乌衣巷》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人生百态和沧桑世事。

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例如:“白发谁家翁,读书种藜藿。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段描述通过白发的翁丈和读书种藜藿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普通老人的形象,同时还融入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寂寞和对知音的渴望。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古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其中不乏具有丰富形象的人物。

这些人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一、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豁达奔放,物象鲜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中常有形象鲜明的人物,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这些形象通过生动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契合了中国人民追求“天高地远”的格物致知之意。

二、杜甫在唐代的诗人中,杜甫是声名最早响亮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历史。

他的人物刻画堪称深刻,常常体现出激烈冲突和人性拷问。

如《范成大碑》中的“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车垂柳阴。

晚日江山如画里,千峰万嶂接云襟。

”等,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全面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向,也表达了人类对于时间和历史的眷恋。

三、苏轼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峭健自由,富有情感色彩,常常抒发个人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他的人物形象有时候充满着戏剧化。

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画阁南楼别后,燕子楼空。

青山千里,千里江山,寂寞赏心乐。

”等,这些形象中蕴含着鲜明纯粹的人性感悟,彰显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艰苦奋斗历程。

总之,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深邃的内涵,为我们揭示了文化认同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人类的美好之处,也提供了值得学习的范例。

他们深刻别致的描绘方式,让后人能够借鉴他们的创意与观照,是我们珍视的文化财富。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诗词的形象表现

古诗词的形象表现

古诗词的形象表现在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古人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还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现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诗词的形象表现。

一、情感的形象表现在古代诗歌中,情感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作为文学形式的诗歌,其表现方式温婉典雅,尤其是在情感上更加细腻。

而古人喜欢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传达了作者醉心景物,追求卓越的高雅意境。

诗人用形象表现来表达情感,有时还会借用物象来折射出人物内心独特的情感,例如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诗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匆匆,令人深感慨叹。

二、人物的形象表现诗词中人物形象是另一常见表现方式,大多描写古代名士、仙人、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等。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才人形象“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从她的身世背景、内心情感,到使人怀念她的因素都透过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同时,白居易将长恨华裳、凤冄娟舞等景物巧妙融汇在诗中,使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感人。

在古代的诗词中,女性形象被描述得非常柔美和温婉,这与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习俗等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的女性形象非常活泼,用一种少女般的语气描述出了这位美妙的女子,使得人们在阅读时不仅仅关注于诗句本身,而是形象的结合。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通过对雨水形象的丰富描述,表现了一种欣喜、惊喜、感慨和无限的爱意。

三、自然的形象表现古人对自然的感性表达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感性的表达,多是通过诗人的形象表现完成的。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抒怀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诗句经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而经过“蓑笠翁”“独钓江雪” 勾勒人物,突出了一位拥有坚毅不拔、卓然独立、高傲孤单的品行的人物形象。

君家哪处住 ?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老乡(《长干曲》崔颢)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热忱大方、聪慧机灵、略显冒昧与羞怯的少女形象。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经过描绘男女青年首次会面时的情形来刻画人物。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顾,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这首词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刻画了一个天真贞洁开朗,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把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盖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一个少女惊异、惊恐、害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鉴赏指导1答案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点;(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边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哪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今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暮年居于绍兴镜湖畔的三山。

1、诗歌描绘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豪形象。

(什么形象)2、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骑,驰骋战场,此刻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襟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形象的特点)3、诗歌经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触。

(寄寓的感情)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试简要的剖析“蓑笠翁”的形象。

1、是一个高傲孤单的形象。

(什么形象)2 、诗句经过“鸟飞绝”“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严寒与孤寂。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阐释: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学习目标:1、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思路、方法。

2、能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例题引路: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5分〕《江雪》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描写了一个不怕天寒雪大,专心钓鱼的渔翁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这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方法总结: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把握人物特征。

2、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人物形象古诗词

人物形象古诗词
古诗词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妙人物的大宝藏,每一首诗里都能挖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呢。

先来说说李白笔下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己。

从这两句诗里,一个自信满满、豪放不羁,觉得自己有着非凡才华,不屑于平凡庸碌生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啦。

李白这家伙,那是相当的傲娇又潇洒,他觉得自己就不是那种只能在草丛里混日子的小人物,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这种自信简直要冲破纸张。

再看看杜甫写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自己。

这里的杜甫啊,可怜巴巴的。

一群小屁孩都能欺负他,他年纪大了没力气,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拿走他的茅草,又气又无奈。

这时候的杜甫就是一个穷困潦倒、年老体弱,还饱受生活磨难的形象。

他满心的愁苦,连小孩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真是让人忍不住同情。

还有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自己。

辛弃疾这大英雄啊,喝醉了还不忘把剑拿出来看看,在梦里都想着回到军营,听着号角声冲锋陷阵呢。

这就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心系沙场,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将领形象。

他的那种渴望战斗、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怀,全在这几个字里体现出来了。

再看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自己。

李清照在思念丈夫的时候,人都变得像那秋风中的黄花一样消瘦。

这里就刻画出了一个多愁善感、思念亲人,被孤独和相思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女子形象。

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黄花之中,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思念和哀怨。

古诗词里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不管是诗人自己还是他们笔下的其他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透过千年的时光,还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呢。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常见的九种人物形象一、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

这类形象在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

就像杜甫,他简直就是忧国忧民的典型代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你看,他自己住的茅屋都被秋风给刮破了,却心心念念着全天下的穷苦读书人都能有房子住,有安稳的生活。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国家的动荡、百姓的疾苦,诗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他们这些爱国志士,就像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始终燃烧着,想要照亮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

二、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

很多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愤懑。

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站在幽州台上,他觉得自己往前看没有能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希望,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他们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剑,明明锋利无比,却只能在鞘中暗自生锈。

三、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就是这种形象的代言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于是回归田园,过着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

这些隐士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山水田园间寻找内心的宁静。

他们就像一朵朵自由自在的白云,飘在青山绿水之上,不受拘束。

他们耕种、饮酒、赏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诗里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羁旅思乡的游子形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这句诗把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背井离乡去谋求生计或者求取功名。

在旅途中,看到异乡的月亮、山川,就越发思念故乡的亲人和熟悉的风景。

他们就像漂泊在大海上的孤舟,找不到停靠的港湾,心中满是对家的眷恋,这种思乡之情就像酒一样,越陈越浓。

五、送别友人的多情者形象。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送别友人的场景,充满了深情。

这些多情的送别者,在友人即将远行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

他们会摆酒设宴,为友人践行,在诗里表达对友人的祝福、牵挂和担忧。

古诗词中的经典形象

古诗词中的经典形象1.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 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8.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 思乡怀人的形象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 天真顽皮的形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1. 忠贞不渝、坚贞不屈的形象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思乡念归、游子情怀的形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 才情出众、才华横溢的形象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4.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形象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古诗常见的人物形象

古诗常见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李白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杜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隐者形象:陶渊明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苏轼5.矢志报国,愤世嫉俗:屈原、陆游6.保卫边塞,热爱和平:王昌龄7.别离之情,思念故乡: 张若虚8.爱恨情长:秦观古诗常见的物体形象:1.送别:柳:惜别,故乡,愁绪长亭:惜别,离愁别绪酒:排忧解愁,祝福2.思乡:月:团圆,分离,离愁别绪,传情鸿雁:思乡,思家,羁旅伤感代指书信捣衣:游子思乡3.爱情类:红豆:相思,莲子:情深似海4.战争:楼兰,玉门关,柳营,羌笛,长城,投笔从戎,请缨5.其他,浮云,梅子,骏马,丁香,杨花,乌鸦6.五柳:隐者,五柳先生陶渊明7.东离:隐居8.渔樵:归隐二.表达技巧1.表达手法:比兴,赋(工笔细描),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借古讽今,解雇抒怀),意象,言理,2.修辞手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2)比拟(拟人,拟物)3)借代(部分代替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身)4)夸大,缩小5)对偶6)排比7)设问8)反问9)反复10)双关11)互文12)叠词13)用典3.表达方式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暗示抒情,托物言志)3.正面渲染和侧面烘托4.衬托(正衬和反衬)5.虚实结合6.动静结合7.正面与侧面结合8.三面结合9.细节描写10.白描,工笔细描4.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2.开头悬念3.伏笔和照应4.对比5.结尾表志6.欲扬先抑7.以小见大8.重章叠句三.古诗词常见情感1.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2.反映离乱3.同情人民的疾苦4.担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5.穷兵黩du武2.建功报国1.立业2.保家卫国3.山河沦丧4.壮志难酬5.抒发理想3.思想怀人1.羁旅愁死2.思乡年幼3.边关思乡4.闺妇思绪4.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2.和情深意切的勉励5.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和田园的悠闲2.惜盛今衰3.借古讽今4.青春流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6.告慰平生四.观点态度1.同情2.褒扬3.贬斥4.厌恶5.冷漠五.语言风格平淡自然,委婉含蓄,简洁洗练,华丽工整,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乐观旷达常见答题策略: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2.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有何作用?一.1.描绘图景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1.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和仰望、远眺和近睹2.描写景色的角度:声形色兼具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写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1.渲染气氛、烘托心情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和环境3.衬托任务的气节和品质、性格4.奠定感情基调5.为下文做铺垫6.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典诗歌(二)]如何把握和体察诗歌的形象复习目标: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时间:一课时过程: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

那就是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于意象的含混和意境的多重性,使得本诗的主旨扑朔迷离。

元好问曾经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其实,就这首诗而言,不是“无人作郑笺”,而是“作郑笺”的人太多。

造成了意境“丛生”、意象混乱,所以才会使得对诗歌主旨和形象的解读,众说纷纭。

一、理清相关概念的内涵,为古典诗歌的鉴赏提供一个清晰的参照和指向,使得整个的复习进程可以有序和规范地进行。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纲把“形象”放到第一位,可见,形象的重要地位。

但在古典诗歌的鉴赏过程中,“意境”和“形象”两个概念的交叉和混杂使用,往往让我们困惑不解,无所适从。

下面我们就这两个概念作一下辨析。

问题:(一)、什么是意境,什么是形象,二者有何关系?明确:意境:此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但大多数人认为“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景”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归纳: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宏阔)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细腻)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繁复)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清冷)板书:宏阔、细腻;繁复、清冷(二)、点拨:形象:形象既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也包孕着诗人的感情。

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包括作者),也指即兴即景诗歌里的景和物。

其实,沧海桑田是形象,大漠孤城是形象,田园风光、湖光山色也是形象。

在即兴即景之作里,形象就是意象。

由此可见,形象和意境是一种种属关系和包容关系。

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件。

板书:形象(意象)---意境---主旨(诗情)二、归纳诗歌形象问题: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形象具有那些特点呢?明确:(一)古典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

板书:主体内容示例1、请看2002年的高考试题:春城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明确:虽然高考设题时没有直接考察学生的领悟作品形象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但它通过考查“折柳”这一关键词的作法,将形象的考察暗寓其中,因为,折柳就是“折柳曲”的省称,其意境是:在春晓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是“折柳曲”。

但我们体味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想象的空间里,眼前拓开了一幅画面:夜阑人静一位游子正在聚神凝听,侧耳伸首,想到春天已到来,而自己却漂流在外,不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虽不言形象然而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

示例2、请看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题李凝有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复来,幽期不负言。

点评:作者通过对李凝幽居的环境的勾勒和描写,虽然只是渲染和点染某种情调和气氛。

却向读者暗示出李凝幽居隐者的身份。

第一联是写景而非抒情。

尽管作者并没有让李凝露面,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见作者所认同的隐居不仕和不与流俗同道的有节操的潇洒的奇男子李凝的形象。

示例3、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蝉虞世南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在试题的选肢中,命题者将此诗的“形象”列入重点。

如“A”项,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富有象征意义,在意象“蝉”中,作者那种“清”和“贵”的品行就蕴涵在其中了。

同时,作者的立身高洁,志正行方而又隐然自得的形象便矗立在人们的眼前。

可见,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高考命题者始终将“形象”纳入命题的范围内。

几乎每年都考。

归纳:古典诗歌的形象是由叙事诗中的“人”或“事”组成。

如,《春夜洛城闻笛》的“凝神闻笛”的作者;“咏物”或“即兴即景”之作里面的“物”或“景”组成,那么,“垂绥、流响、居高”的“蝉”就是形象。

板书:人、事、物、景(二)、诗歌的形象里面包孕和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板书:寄托包孕思想感情点拨:示例1、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来抒发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不求人知,孤芳自赏的高雅情致。

在诗人着力描绘的“葳蕤”和“桂花”上,不正是包孕了作者的向善和高洁的品行吗?那种赞赏和褒奖的口味是何等的强烈。

示例2、《采莲曲》(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点评:这首诗描写了一群美丽、天真、烂漫、勤劳的采莲少女的形象。

作者没有将少女置于中心地位,却把少女放置在荷塘中,让她们夹杂在田田的荷叶、艳艳的何丛之中。

使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创设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试想一下,在这美丽的景色和美丽的少女的形象上面,难道就折射不出作者那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喜爱之情吗?(三)、诗歌的形象往往代表相对固定的意义并能传达情感、揭示主旨。

板书:意义、情感、主旨点拨:在诗歌里,既然形象本身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和作者的思想情趣息息相关。

故形象的本身就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示例1、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这首诗足可以称为“千古失意之人”吟出的“千古得意之句”了。

在这首诗里,“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着诗人的感情并且富有诗意的形象(意象),已经成了古典诗歌里面描写失意的“秋士”和“漂泊的客子”的形象的代称。

更为绝妙的是,“夜半钟声”已经不是单纯的诗歌意象了。

因为唐初诗僧寒山曾居住于此,所以,“夜半钟声”这一形象,才从单纯的枫桥夜景意象的水平上升到“一种静谧幽美、富有浓郁的历史和宗教色彩的表现孤独失意的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了。

一首诗成就了一种千古意境,这是张继对文学的回报也是历史对张继的馈赠。

归纳并板书: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失意的秋士、漂泊的客子夜半钟声---------孤独失意的士人示例2、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罗隐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点拨:古典诗歌里面“柳”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多种情感和审美情趣。

在罗李两位诗人的视野里,也呈现出迥异的情采。

板书:老大无就、自伤迟暮折柳送别、情天恨海烟柳雾堤、盛衰今昔其他的如“东风”“青鸟”“鸿雁”“元宵灯节”“船帆”“流水落花”“烟锁雾横”等形象,因为常见,故不再赘述。

小结:诗歌的形象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1、形象的主体内容;2、形象本身包含感情;3、形象本身就蕴涵着相对固定的意义或象征内容、故能揭示诗歌主旨。

三、诗歌形象的归类设问:常见的诗歌形象有几种,或者说我们从哪几方面解读诗歌的形象?点拨:(一)、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

如下列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同上)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寂寞柴门人不到,空云独与白云期王维凇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深涧中。

王维《鸟鸣涧》点拨: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一种以悠远渺茫为基调的意境。

如,在崔灏的《黄鹤楼》里,作者那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千载空悠悠”的白云,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境界。

(二)、用意象的并列和组合而不用动作和情节来揭示逻辑关系或者用几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的并列迭加,来体现诗歌的画面感。

能收到“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的作用。

板书:意象的并列和组合示例赏析: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点拨:全诗无一动词,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列,但却能造成一种疏淡和空朗的意境。

正如薛雪的《一瓢诗话》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

”板书:自然意象具足事实上,这类的例子很多,可以说不胜枚举,现聊举数例(仅以唐诗为例)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亿李白》3、极蒲三春草,高楼万里心贾至《岳阳楼宴》4、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刘长卿《负谴后登干越亭》上述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景象的迭加造成的空白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三)、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点拨: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

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道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在江海隐遁,而心思魏阙之荣华”的矛盾心理。

示例赏析:1、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当作者听到自己被召见的消息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情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即使是受到挫折也仍然梦想受到重用。

仍然那么信心百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杜甫“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自是高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难道不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吗?3、王维“忘身辞风阕,报国取龙庭”归纳:诗歌里的大言无忌的狂士形象,正是诗人理想抱负的反映。

当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不可避免时,诗人就转向山泉深林,要做一个隐士,或以著述为念了。

示例:1、“奈何偶昌运,独见遗草泽”孟浩然《山中逢道士云公》“遗草泽”三个字,便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2、“谁怜越子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洛阳女儿行》,作者以“自浣纱”贫贱女自比,无限伤痛。

(四)、诗人常借助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形象来隐喻、传达、透射出自己的情思理想、节操等。

这在咏物诗里最为常见。

板书:托物寄情,咏物抒怀。

点拨:“竹兰梅菊”的“四友”形象历来为诗家所称道。

“咏物诗”就是典型。

示例辨析1、宋代诗人林逋的诗作《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写尽了梅花的神清骨秀、端庄高洁、幽独超逸的气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一尘不染和恬淡的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