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余光中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说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1【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

乡愁的说课稿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乡愁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

乡愁的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

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读: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所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教材中,这首诗属于现代诗歌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这首内涵丰富的诗歌,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中的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2.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体会,诗人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赏析:引导学生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拓展:介绍余光中的其他诗歌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拓展知识面。

7.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一等奖3篇

《乡愁》说课稿9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说课稿10一、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三)余光中简介(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五)学生齐读全诗(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母子深情绵长夫妻恩爱厚重绮丽迷人生死悲痛巨大最感人思乡哀愁绵绵无尽最惊人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2.正语反出3.形式美(1)结构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第4课《乡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说课稿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台湾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地位、作用:《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2、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赏析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2)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参与,使之感受诗歌的基本特点,体会诗人的语言;(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思乡爱国之情,了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重点在读,通过诵读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及其象征含义。

2.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这四个中心物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点难点,我的方法是: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教师配乐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互读、自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乡愁的氛围,这样学生能满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的爱去美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突破重点;2、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让学生概括《乡愁》中提到的人生四阶段,找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上升到家国之思的,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进而突破本文难点。

二、说学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

《乡愁》说课设计—获奖说课稿《乡愁》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乡愁》,作者余光中。

下面我将从教材,课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习评价七个方面汇报一下我对本节课第教学设想:一、说教材:1《乡愁》的地位和作用《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民族感情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传统感,鲜明的地域和时代感,强烈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二、说课标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特点,乡镇中学学生自身的素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三、说教法设计理由: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为了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乡愁说课稿1

乡愁说课稿1

《乡愁》说课稿大冶市第二实验中学向志华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乡愁》,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出示PPT):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出示PPT):本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出示PPT):《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PPT):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出示PPT):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出示PPT):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余光中的乡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一.说教材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乡愁》。

本诗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首诗。

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九年级学生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已经比较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没什么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进行教学。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
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朗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

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

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

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放音乐)
(三)品味
《乡愁》全诗共四节。

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展示板书)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迁移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

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五)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尽量当堂背诵,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

2.阅读鉴赏席慕容的诗《乡愁》,同本诗进行比较阅读,来更好的把握本诗的主题和语言风格。

最后在歌中结束课文,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说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本诗板书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的把握诗歌的结构,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之时,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谈及两岸问题时援用了这首《乡愁》诗。

实现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关系到海峡两岸10多亿人民最大的利益。

我们希望两岸关系能一步步变好,明天的团聚、欢乐、美好能够取代昨日的乡愁。

好,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