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合集下载

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评价、预测、评估、评述、判断、评论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辨认、描述等。
解释、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排列、估计、设计、检验、运用、处理、推导、证明等。
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4.分析:计算、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5.综合: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6.评价:预测、评估、评述、判断、评论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解释、提示、扩展、使用、区分、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等。
养成、领悟
体会、欣赏、感受。
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判断、预测、推断
技能
1.基本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知道):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领会):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转换、推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写教学目标时常用的行为动词

写教学目标时常用的行为动词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选出、举例、列举、熟记、读准、复述、写
下、会写、识别、学会等
2、理解: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使用、区分、判断、收
集、整理、提供、估计等
3、应用: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证明、评价、解
决、撰写、应用、辩护等
技能:
1、技能:讲述、表达、阅读、复述、写出、倾听、观察、诵读、推
想、想象、扩写、改写、收集、笔算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解决、参与、安装等
3、迁移:联系、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寻找、交流、合作、分享、访问、体验、接触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应:遵守、认可、喜欢、体会、敢于、欣赏、品味、关心、克
服、支持等
2、领悟:养成、树立、领悟、坚持、具有、热爱、追求、确立、建
立等
亳城一中教导处
2009年2月11日。

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常用行为动词

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常用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结果
行为动词
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
?
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等。

行为动词
模仿?
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
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
?
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
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
?
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一)结果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之知识水平
学习水平
行为结果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ຫໍສະໝຸດ 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是教学中用来明确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预期应展现出的行为动作或能力的动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1. 掌握(master): 学生能熟练地理解、应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

例句: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英语单词拼写和发音。

2. 理解(understand): 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原理和逻辑。

例句: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加法和减法的基本原理。

3. 解释(explain): 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解释所学的概念、事实或原理。

例句:学生能够解释地球是如何绕太阳运行的。

4. 应用(apply): 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例句: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5. 分析(analyze): 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估所学知识、信息或观点,并提出合理的论证或结论。

例句:学生能够分析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6. 创造(create): 学生能够创造新的想法、观点、作品或解决方案。

例句:学生能够创造一个原创的故事。

7. 评价(evaluate): 学生能够评价和判定所学的知识、信息或观点的优劣,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改进方案。

例句:学生能够评价一种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8. 讨论(discuss): 学生能够以开放性和合作性的方式讨论和交流所学的知识、观点或问题。

例句:学生能够就一个社会问题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9. 质疑(question): 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挑战或怀疑,并能够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

例句:学生能够质疑一个科学实验的结果,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10. 比较(compare): 学生能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事物、观点或解决方法,并发现它们的异同和优劣。

例句:学生能够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来确定,以确保目标的明确和具体性。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举例语文数学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理解、提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评价、设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等。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辨认、描述等。

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沟通、组织等。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感悟、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等。

表2-2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表2-2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技能
l_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养成、领悟
体会、欣赏、感受
养成、树立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位、关心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
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沟通、组织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理解、提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评价、设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等。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养成、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感悟、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等。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语言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

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

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

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

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

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

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

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知识性目标动词各水平的要求: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识别,列出,例举,说出,举例说出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应用水平:在新情境中使用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分析,得出,设计,拟定,应用,评价,撰写技能性目标动词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运用,模仿情感性目标动词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体验,参加,参与,交流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注,认同,拒绝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确立,形成,养成案例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下)教学目标的陈述如下: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

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粗知文章大意;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积累材料的能力; 3.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

点评: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例如“指导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是教师的行而非学生的行为。

另外,教学目标陈述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分开叙述,缺乏融合性。

鉴于此,《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全课的目标陈述修改如下:认识8个生字;掌握“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等词语的意思;抓住课文中的“变”字和关键词句,读懂引起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受到启发,增强环保意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说说治理黄河的主意,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案例二:《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二上)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点评:对照教学目标表述的四点要求,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

目标一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

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

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

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4.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5.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

“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6.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

(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

(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废话。

(3)“本课的生字新词”“生字组成的词语”没有明确指出是那些,对象模糊、表现程度没有规定。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单靠一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养成”习惯的。

鉴于此,《浅水洼里的小鱼》目标陈述修改如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灵有着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抓住描写小鱼可怜和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案例三:《观潮》(人教版四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陈述: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

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增强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这个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所述内容更多地指向科学课,出现泛语文现象。

如第一条目标中“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这似乎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如能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上去认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不同的景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才是确切的。

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学要突破学科的局限性,但是,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职能,目标切入的角度也不一样,语文课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讲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么说的,如何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有语文特色。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中“理解”可能是指: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语的意思;②能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③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词语来造句。

根据四年级的年段教学要求,如改为“联系上下文,懂得‘风号浪吼’、‘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意思则更为明确、具体。

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

如“引导学生认识潮汐的成因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而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那是不具体的,无可操作的。

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鉴于此,《观潮》一课(第二课时)目标陈述修改如下:通过自学学会本课“罩、屹、鼎、沸、贯、崩、恢”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盐、笼、罩、蒙、薄、雾、昂、贯”8个上下结构的字。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号浪吼”、“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意思。

通过质疑、探究,理解“潮来前”的景色特点,积累描写潮水的句子。

学有余力的学生仿写片段“雷雨前”。

通过师生对读,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钱江潮“潮来前”的壮观与神奇。

案例四:《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上)的教学目标比较:课题组:1.学习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乐谱、吉祥、抑扬顿挫”等词语的意思。

《教参》1.学习8个生字。

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都是学习字词的目标,而且表述基本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是教参提出的9个词语大多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重在学习生字;课题组提出的却是在学习课文的重点词语,重在词语的理解。

课题组: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参》没有这一条目标,但是在“课文简说”指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很明显教参设计目标是把这一点忽略了,不合适。

课题组明确地把快速阅读的练习作为目标,同时提出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都符合第三学段课程目标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

课题组3.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品读、引入资料等方法,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参》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都提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目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揣摩……”。

不同之处是教参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课题组的是“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体会句子的意思”主要是认知,“体会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既有认知,又有情感,比较全面。

教参提出的是“揣摩”如何写具体,课题组的是“揣摩”如何写真实、写具体。

“写真实”是描写的最基本要求,明确这一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此外,课题组还在前面加上了“品读、引入资料等方法”来“体会”“揣摩”,很有必要。

课题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句段,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一般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