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教学案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化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化学必修二复习资料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编制:高海霞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对应性练习1.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A.提出原子学说 B.发现元素周期律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2.最新报道,科学家又发现了某元素的一种原子,它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为27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A.111 B.161 C.272 D.4333.23592U可作核反应堆的燃料,23592U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A.92 B.143 C.2355D.3274. 日本福岛核电站附近检测到放射性原子13755Cs,下列关于13755Cs的说法正确的是A.13755Cs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是55 B.13755Cs和13355Cs互为同素异形体C.13755Cs放射性是化学性质 D.13755Cs的放射性对人体产生危害5.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氟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为,下列原子中,与氟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A B C DA B C D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A.核外电子数B.核内质子数C.核内中子数D.最外层电子数7.He是重要的核原料,月球上含有大量的He原子;一个He原子的质量数为3,含有1个中子;那么,He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A. C . D .答案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称为周期....;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称为族...;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 主族:ⅠA~ⅦA 共7个主族族 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Ⅰ同周期比较:Ⅱ同主族比较:Ⅲ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对应性练习1.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B.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C.核电荷数逐渐增大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族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D.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原子半径越大3.据报道,碳纳米管是碳原子形成的大分子,其导电性是铜的1万倍;N5可以做烈性炸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4C的质子数为14B.N5和N2互为同素异形体C.金刚石和纳米管互为同分异构体D.C原子半径比N原子半径小4.元素周期表中某区域的一些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它们是A.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B.右上方区域的非金属元素C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D .稀有气体元素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我们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A .该元素的名称是铁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C .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D .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Fe 6.已知下列元素的半径为:A . ×10-10mB .×10-10mC .×10-10mD .×10-10m7.已知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与Q 形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M 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M>L 、Q 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均为无色气体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具有两性8. 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单质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D.元素非金属按X、Y、Z的顺序减弱9.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A.酸性有强到弱的顺序:HClO4>H2SO4>H3PO4B.氢氧化钙比氢氧化镁碱性强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D.最外层电子数X>Y,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10.6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元素Br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______周期________族;2请判断H3AsO4、H3PO4的酸性强弱:H3AsO4________H3PO4用“>”“<”或“=”表示3请判断HCl、H2S的稳定性强弱:HCl_______H2S用“>”“<”或“=”表示11.6分有A、B、C、D四种短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4、3、6、7;A原子的次外层有2个电子,B、C、D原子的次外层都为8个电子;1写出元素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2以上某元素的单质可用于制造漂白粉,请写出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12.8分已知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原子形成的离子核外电子数为零;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A与C同主族;B与E同主族;E 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易溶于二硫化碳;1请写出A、E元素的名称:A ,E ;2画出C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3写出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5B、C、D、E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答案10.14,ⅦA 2< 3>11.1碳元素,铝元素, 硫元素 ,氯元素 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12.1氢元素;硫元素 2 3NaOH+AlOH3=NaAlOH44共价键离子键 5Na>Al>S>O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热稳定性:SiH4<PH3<H2O B.酸性:H3PO4>H2SO4>HClO4C.碱性:NaOH > MgOH2> AlOH3 D.金属性:Na > Mg > Al2..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Z<Y<XC.单质的氧化性:X>Y>Z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相等3.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B.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D.从硅到氯负价从-4到 -1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 P、S、Cl、F四种微粒半径逐渐减小B. HF、HCl、H2S、PH3四种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小C. HClO4、H2SO4、H3PO4的酸性逐渐增强D. F、Cl、S、P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5.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确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Z一定是活泼金属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C.Z的最高价氧化物形成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D.Y单质一般情况下是固体答案6.在原子序数为 1-18 号的元素中,用适当的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稀有气体除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含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气态氢化物是 ;碱性最强的是 ,酸性最强的含氧酸是 ;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 ;答案:Na HF CH 4 NaOH HClO 4 AlOH 37.现有4种元素A 、B 、C 、D,已知Aˉ核外有18个电子;B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D 原子核外电子数多2个,B 原子比D 原子多2个电子层;D + 核外没有电子;C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比B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多5个; 1写出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画出C 和D 原子及A 的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答案:1氯Cl 、铝Al 、氩Ar 、氢HAr H Cl - 8.三种主族元素A 、B 、C;A 在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是族序数的2倍,C 的族序数恰是它周期数的2倍,该元素能与氢结合形成许多种类的化合物;A 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的相同;B 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是它的周期序数的3倍加1;A 与B 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C 有两种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 和 ;并指出A 、B 、C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A 在第 周期, 族;B 在第 周期, 族;C 在第 周期, 族;答案:CaF 2、CO 、CO 2,第4周期第ⅡA 族,第2周期第ⅦA 族,第2周期第ⅣA族;9.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8种元素,填写以下空白;7分族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周期2 C F Ne3 Na Mg Al Si Cl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2Ne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Mg与Al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 4SiH4与HF中,较不稳定的是5与水能发生剧烈反应的非金属单质是6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答案:1 Na 2 3 Mg 4 SiH4 5 F2 6 CO2+2OH-= CO32-+H2O。

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

高中英语必修二教案【篇一:人教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_unit_1教案】unit 1cultural relicsi. 单元教学目标ii. 目标语言ii. 教材分析与教材重组1.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cultural relics为话题,旨在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它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复习并掌握定语从句,能就如何保护和处理世界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观点。

1.1 warming up 热身部分提供了四幅图片,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对于cultural relic的了解,并就此进行讨论。

这部分的目的是呈现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文化遗产”。

1.2 pre-reading 是reading的热身部分,提供了ambers的图片并就此此设计了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极易引起学生对amber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prediction。

1.3 reading是关于寻找丢失了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送给俄罗斯沙皇的那个琥珀房子的建立、转让、被毁、重建的整个历史。

设计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讨论保护和重建文化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comprehending既有知识性的问题,同时又跳出了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评价,由易到难,有较好的梯度,全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exercise 1将人物及相关事件匹配,检验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exercise 2 将所给的问题与段落匹配,是段落大意理解题;exercise 3安排了对于重建lost cultural relics的意义进行讨论,使得学生能对本单元的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两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的exercise 1着重训练对英语单词解释的理解。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高中必修二复习资料全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围的增大而减弱。

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

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最新6篇)知识与技能:篇一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范例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使学生了解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质;教学重点乙炔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乙炔分子的三键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1.通过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认识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键结构;2.实验验证乙炔的化学性质;3.类比、分析得出炔烃的结构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质。

教学过程前面我们将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间又连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双键的共平面结构,现在如果通过反应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两个氢原子,得到的这种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键形式结合。

两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这个分子就是乙炔分子。

在该分子里两个碳原子之间有3个共用电子对,即以叁键形式结合,据此,请大家写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按要求书写乙炔分子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并由一名学生上前板演:一、乙炔分子的结构和组成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2H2↑+Ca(OH)2乙炔可以通过电石和水反应得到。

实验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投影显示]实验室制乙炔的几点说明:①实验装置在使用前要先检验气密性,只有气密性合格才能使用;②盛电石的试剂瓶要及时密封,严防电石吸水而失效;③取电石要用镊子夹取,切忌用手拿电石;④作为反应容器的烧瓶在使用前要进行干燥处理;⑤向烧瓶里加入电石时,要使电石沿烧瓶内壁慢慢滑下,严防让电石打破烧瓶;⑥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向烧瓶里加水时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当乙炔气流达到所需要求时,要及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电石是固体,水是液体,且二者很易发生反应生成C2H2气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教案

例: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炭和水蒸气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等。

(二)、化学能与电能⑴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①火力发电——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化学能−−−→−燃烧热能−−→−蒸气机械能−−−→−发电机电能 ②原电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⑵①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Ⅰ 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Ⅱ 相连接的两个电极(金属或非金属导体及其它可以做电极材料的物质)。

Ⅲ 两电极同时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Ⅳ 形成闭合回路。

③原电池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④原电池原理的应用:Ⅰ 实验室制氢气。

为加快氢气的产生速率,可用粗Zn 或Zn 粒,先用CuSO 4溶液浸泡一会儿 或向反应液中加入少量的CuSO 4溶液。

Ⅱ 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若由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做电极,则较活泼的金属做负极(一般情况下)。

Ⅲ 制化学电源(电池)。

如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高能电池。

a .一次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

如干电池等。

b .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可以逆向进行(一般通过充电器将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使电池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

这样可以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再由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充电)的循环。

如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等。

c .燃料电池:利用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将燃料和氧化剂(如氧气)反应所放出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

通常通过外设装备将燃料送入原电池的负极,而将氧化剂送入原电池的正极,这时电池起着类似于试管、Ⅰ尽可能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量的转化率。

关键是燃料与空气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地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Ⅱ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释放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实质上是从多方面控制燃烧反应的条件(包括环境)。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

必修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必修二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的有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二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课堂复习计划用6课时,练习及评讲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必修二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了解必修二的课文结构。

2、了解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总体介绍。

必修二共设置四个专题:真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三、专题回顾。

(一)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我国古代有珍惜生命的传统,对自然界万物有“不伤蝼蚁一命”的告诫,对人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自身即是对父母不孝的说法。

其目的是要让人珍惜生命。

针对当前自杀、自伤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实,很有必要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专题选择中外作家的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由两个板块组成:1、“精神支柱”:要正视现实,悦纳自身,不因自身某些条件的不足(如生活、家庭、生理、个性等)而怨天尤人,而应正确对待,积极发奋,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2、“生命之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珍惜自身一切,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获得人生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本专题以和平与战争为中心话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战争的实质,了解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

呼唤和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由三个板块组成:1、“遭遇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物质、心灵创伤;也给战争发起国本国人民带来灾难,控诉了发起战争者的罪恶。

《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黑暗中的心迹”:通过犹太少女在二战中受迫害的遭遇,控诉德国法西斯灭绝人寰的罪恶。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第4章基因的表达复习课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教学设计第4章基因的表达复习课

必修2 基因的表达班级: 姓名: 学号:专题高考考点及要点1.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Ⅱ) (1)转录和转翻的过程是怎样的?(2)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有怎样的区分和联系?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 (1)写出“中心法则”的表达式。

(2)基因把握生物性状的途径有哪些?专题学问及要点梳理学问点一:DNA 与RNA 的分析与比较(1)RNA 与DNA 的区分物质组成结构特点 五碳糖 特有碱基 DNA 脱氧核糖T(胸腺嘧啶)一般是双链 RNA通常是(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3)种类及功能⎩⎪⎨⎪⎧信使RNA mRNA :蛋白质合成的模板转运RNA 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 rRNA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例1】下列关于DNA 和RNA 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内存在的主要部位相同 B .构成的五碳糖不同 C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 .构成的碱基相同【例2】经过对某生物体内的核酸成分的化学分析得知,该生物体内的核酸中,嘌呤占58%,嘧啶占42%,由此可以推断( )A .此生物体内的核酸肯定是DNAB .该生物肯定不含DNA 而只含RNAC .若此生物只含DNA ,则肯定是单链的D .若此生物含DNA ,则肯定是双链的 【总结提升】(1)DNA 和RNA 的推断①含有碱基T 或脱氧核糖⇒DNA ; ②含有碱基U 或核糖⇒RNA 。

(2)单链DNA 和双链DNA 的推断 ①若:⎭⎪⎬⎪⎫A =T ,G =C 且A +G =T +C ⇒双链DNA ;②若:嘌呤≠嘧啶⇒单链DNA 。

(3)DNA 和RNA 合成的推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 或U 可推断DNA 和RNA 的合成。

若大量消耗T ,可推断正发生DNA 的合成;若大量利用U ,可推断正进行RNA 的合成。

学问点二:比较DNA 复制、转录与翻译1.遗传信息的转录(1)概念:以 为模板,按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资料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1、2、3周期)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主族7个:ⅠA-ⅦA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第Ⅷ族1个(3个纵行)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一)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2R + 2 H 2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_。

(二)卤族元素: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__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 2 = 2 HX点燃 点燃卤素单质与H 2 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 ;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2NaBr +Cl 2 =2NaCl + Br 2 氧化性:Cl 2________Br 2 ; 还原性:Cl -_____Br -2NaI +Cl 2 =2NaCl + I 2 氧化性:Cl 2_______I 2 ; 还原性:Cl -_____I -2NaI +Br 2 =2NaBr + I 2 氧化性:Br 2_______I 2 ; 还原性:Br -______I -结论: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对于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5. 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1)从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H 2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2)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得电子的能力________,失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非金属性逐渐_______,金属性逐渐__________。

(3) 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决定元素性质,元素性质反映原子结构。

同主族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三.核素(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原子序数 = 核电核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或: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1)两 同:质子数相同、同一元素(2)两不同: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3)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布。

2.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核外电子 Z 个(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n 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

二.元素周期律:1.核外电子层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_______个递增到_________个的情况(K 层由1-2)而达到结构的变化规律。

2.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高价由+1 +7,中部出现负价,由-4 -1 的变化规律。

(1)O 、F 无正价,金属无负价(2)最高正化合价:+1→+7 最低负化合价:-4→-1→0(3)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4)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________(5)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 0 、2、 4、 6最外层电子数= 4 5 6 7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1.2Na + 2H 2O =2NaOH + H 2 ↑(容易) Mg + 2 H 2O 2Mg(OH)2 + H 2 ↑(较难) 金属性:Na > Mg2.Mg + 2HCl =MgCl 2 + H 2 ↑ (容易) 2Al + 6 HCl = 2AlCl 3 +3H 2 ↑(较难) 金属性:Mg > Al 根据1、2得出: 金属性 Na > Mg > Al 3.碱性 NaOH > Mg(OH)2> Al(OH)3 金属性:金属性 Na > Mg > Al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4.结论: Si P S Cl单质与H2的反应越来越容易 生成的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故: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5.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四、同周期、同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是:△1. 周期表中金属性、非金属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

2. 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角是,Cs;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右上角,是F。

3.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4.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我们的指导作用①在周期表中寻找新的农药。

②在周期表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③在周期表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

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包含吸引和排斥)离子化合物:像NaCl这种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

如NaCl、Na2O、K2S等(2)强碱:如NaOH、KOH、Ba(OH)2、Ca(OH)2等(3)大多数盐:如Na2CO3、BaSO4(4)铵盐:如NH4Cl小结:一般含金属元素的物质(化合物)+铵盐。

(一般规律)注意:酸不是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只存在离子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二.共价键1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物不是离子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3.共价键的存在:非金属单质:H2、X2、N2等(稀有气体除外)共价化合物:H2O、CO2、SiO2、H2S等复杂离子化合物:强碱、铵盐、含氧酸盐4.共价键的分类:非极性键:在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极性键: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为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能力强的一方。

三.电子式:定义: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2.阴阳离子的电子式:(1)阳离子简单阳离子:离子符号即为电子式,如Na+、、Mg2+等复杂阳离子:如NH4+ 电子式:_______________(2)阴离子简单阴离子:复杂阴离子:3.物质的电子式:(1)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结合即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AB型:NaCl__________________,MgO_________________。

A2B型:如Na2O _______________AB2型:如MgCl2 :_________________(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l2______ O2_________等(3)共价化合物:如HCl_________、CO2_____________、NH3__________、CH4_________4.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1)离子须标明电荷数;(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写,相同的离子要单个写;(3)阴离子要用方括号括起;(4)不能把“→”写成“=”;(5)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方向(也可不标)。

按要求写出:(1)一核10电子的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核10电子的阴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三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四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四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五核10电子的阳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五核10电子的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