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公开招聘具有博士学位

合集下载

博士毕业生条件的-福建农林大学

博士毕业生条件的-福建农林大学

闽农林大人字…2012‟3号关于印发《福建农林大学接收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有关待遇的规定(修订)》的通知各学院,机关各部处,各单位: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对《福建农林大学接收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有关待遇的规定》进行了修订,现印发你们,请各单位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附件:《福建农林大学接收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有关待遇的规定(修订)》福建农林大学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福建农林大学接收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有关待遇的规定(修订)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步伐,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规定。

一、急需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的条件(一)A类毕业生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截止时间为应聘当年的12月31日,下同)当年出站的博士后或35周岁及以下的博士毕业生,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自然科学类:近五年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单篇影响因子≥5.0;或在中国科学院界定的JCR-SCI 分区Ⅰ区或Ⅱ区期刊源上发表本领域学术论文1篇;或被SCI、EI(核心期刊)、SCI(E)全文收录不少于2篇;或在全国一级学会、中科院所属的科研院所主办的学报(被CSCD最新核心版或CSSCI最新核心版收录)上发表不少于5篇(含被SCI、SSCI 或EI收录论文);社会科学类:近五年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的本专业学术论文被SSCI全文收录1篇,影响因子≥2.0;或被CSSCI全文收录不少于5篇。

2、博士论文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及以上级别的。

具备上述1、2条件之一的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或“985”院校、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的博士后或博士毕业生优先。

(二)B类毕业生我校尚未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接收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当年出站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毕业生。

一位杰出的中国动物学家

一位杰出的中国动物学家

一位杰出的中国动物学家———纪念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郑作新院士百年华诞(!)$+’"$$+)我国杰出的动物学家郑作新!)$+年!!月!&日出生于福建省长乐县首占村;!)"+年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回国;历任福建协和大学动物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理学院院长等职;!)*%年应邀赴美国任客座教授一年;!)*,年调南京国立编译馆任自然科学编纂,主持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工作,兼任中央大学教授;!)%$年调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后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审暨名词室主任。

!)%+年以来,历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脊椎动物分类区系研究室主任、北京自然博物馆业务副馆长兼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组组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等职。

!)%!年加入九三学社,!)&*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郑作新是我国现代鸟类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从"$世纪($年代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钻研,发现鸟类新亚种!+个。

先后写出《中国鸟类系统检索》、《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和《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等"$余部研究专著,及!*$余篇研究论文。

他的代表作《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于!)&,年问世。

这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鸟类分类学巨著,也是国际上杰出的鸟类学专著之一。

此项成果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美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联合会也为此于!)&&年授予他“国际动物资源保护特殊成就奖”。

!))*年,他又出版了《中国鸟类种和亚种分类名录大全》,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鸟类的系统分类。

郑作新是我国鸟类分类学说的创新者、动物地理学的开拓者、自然保护生物学的积极倡导者。

郑作新是中国动物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年),历任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

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导师简介2016年1月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系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一级博士点、福建省生态学重点学科所属的核心研究团队。

目前团队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中级6人,初级2人。

团队拥有“福建省高校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和“福建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及“闽台作物特色种质资源与绿色栽培协同创新中心”三大科研平台。

本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理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水平,深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并形成了5个具有明显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方向和领域1. 作物根际生物学及其分子生态机制研究`该方向主要运用土壤宏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系统分析植物-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互作网络关系,已成功获取水稻、地黄、太子参、牛膝、烟草等种植土壤的蛋白质、DNA/RNA分析数据,在根际调控实现绿色栽培方面形成明确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林瑞余(教授)、吴则焰(副教授)、林生(副教授)、吴林坤(讲师)2. 作物化感作用与分子生态学研究本团队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稻化感作用机制的团队之一,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太子参、地黄连作障碍、怀牛膝连作促进等农业生态学现象,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宏基因组学方面深入揭示其分子生态机制,并开发相对应的连作消减技术和绿色除草技术,成果显著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魏道智(教授)、张重义(教授)、何海斌(教授)、林生(副教授)、方长旬(助理研究员)、吴林坤(讲师)3. 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本方向系统地开展了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水稻对逆境的抗性生理与分子应答研究,着重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层面上分析植物与环境系统的互作效应。

左手香及碰碰香的差异性浅析

左手香及碰碰香的差异性浅析

左手香及碰碰香的差异性浅析李珊珊,吴维坚,杨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5)从植物学性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用保健价值三方面入手对左手香及碰碰香进行比较和区分,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这2种植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左手香;碰碰香;化学成分;功效左手香的叶子可用于疟疾发热、肝病、肾、膀胱结石、慢性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驱虫及绞痛等[9]。

JM Chang 等使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左手香对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证明左手香具有潜在的抗关节炎作用[10]。

C Yung-Jia 等也证实左手香水提物通过阻断NF-kB 活化来抑制促炎介质介导,从而达到止痛消炎的作用[11]。

R Patel 等用左手香的乙醇和水提物进行雄性大鼠利尿性能评价,以生理盐水为对照,证实左手香的叶子具有利尿作用[12]。

2碰碰香2.1植物学性状碰碰香()是唇形科马刺花属草本植物,蔓生,茎秆棕色,嫩茎绿色或泛红。

叶卵圆形,光滑,厚肉质,叶缘钝锯齿状,全株被细密白色绒毛。

用手触碰后香气四溢。

2.2生活习性碰碰香为全日照植物,生长适温为25~30℃,5℃以下容易发生冻害。

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肉质叶片厚实,香味浓郁,节间短,株型紧凑,室内有散射光的情况下也能生长,但叶片扁而薄,节间较长,株型松散。

其耐旱能力强,忌水涝,对土质及肥力要求不高[13]。

2.3主要化学成分经测定,碰碰香茎叶挥发物中包含烷烃、烯烃等8类化合物,其中柠檬烯的含量最高[14],其根部的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莰烯[15]。

2.4药用保健价值国内对碰碰香药用价值方面的研究较少。

Menon DB 等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碰碰香地上部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潜在的抗炎及抗病毒活性的可能[16],通过DPPH 自由基法、一氧化氮自由基清除法等证实其甲醇提取物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17]。

32个品种的差异性比较3.1相似性2个品种均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厚肉质,叶缘有锯齿,全株被白色绒毛,用手触碰后香气浓郁,且不仔细辨别的话二者香气相近、生长适温、对光照、我国台湾的专家将左手香归入原产东南亚观赏植物目录中[1],其虽然在《中国植物志》《现代中药大辞典》等名录中未被收录,但在民间已用于治疗感冒、发烧、扁桃体发炎、刀伤烧伤、昆虫蛰伤及烫伤等[2]。

2017年江苏省省属事业单位第二次统一公开招聘第一批拟聘用人员名单s

2017年江苏省省属事业单位第二次统一公开招聘第一批拟聘用人员名单s

36 省气象 局 37 江苏省突发 事件预警信 息发布中心
122
74.7
1
59
1
66.9
1
匹配
124
78.7
1
55.4
1
67.1
1
匹配
38 39 40 41 42 43
办公室 纪律检查委 员会
106 109 110
72.10 70.00 72.90 73.30 74.90 69.30
1 1 1 1 1 2
南京工业职 业技术学院
013
辅导员
4 赵秋明 余梦恬
011 扬州大学附 属医院
科教处 工作人 员
1
顾啸天
序号 16
主管 部门
招聘单位 扬州大学附 属医院
岗位代码 012
17
003
18
004
19 江苏大学 20 21 22 23 24 25 江苏工程职 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教育厅
005
006
招聘岗 招聘 拟聘人员 学历 位名称 人数 姓名 预防保 硕士 1 周天祺 健处工 研究生 作人员 汽车学 硕士 1 洪育晗 院实验 研究生 岗 流体中 硕士 1 徐恩翔 心实验 研究生 岗 实验动 硕士 1 武晓琳 物中心 研究生 实验岗 分析测 硕士 1 王丹 试中心 研究生 实验岗 硕士 吴云龙 研究生 信息化 中心其 他专技 岗 教研管 理 财务处 会计核 算科 船舶产 业综合 研究所 研究人 员 3 王栋 顾士星
019 008
1 1
陆奕丞 叶婧
硕士研 职业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 究生 教育 硕士研 究生 会计 美国天普大学
26
009
1
刘惠宇
硕士研 管理科学 大连理工大学 究生 与工程 马克思主 硕士研 义基本原 究生 理 硕士研 环境科学 究生

11要求组建科研联合攻关队伍确定...

11要求组建科研联合攻关队伍确定...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科院是全省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职能是: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开展农业良种繁育及其配套先进种植、养殖技术研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福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和福建省委“四重三农”的要求,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为主线,重点实施了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人员业绩管理、区域引种圃建设、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和农村实用技术的远程培训等工作,着力提高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提高科技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实效,从而推动我省农业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着力科技创新,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我院共有16个研究机构:水稻、果树、茶叶、甘蔗、畜牧兽医、植物保护、作物、农业工程、生物技术、土壤肥料、农业生态、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农业生物资源、食用菌等14个研究所和中心实验室、科技干部培训中心。

现有在职职工1115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3人(正高级119人、副高级214人)、中级科技人员352人。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6人,省级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9人;共有博士(生)106人、硕士(生)363人。

谢华安研究员获第三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及省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并于2007年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波、程由铨、张艳璇研究员获得了“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荣誉称号。

正是在这些高水平专家的带领下,我院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

抱茎金花茶(Camellia tienii)的叶绿体基因

抱茎金花茶(Camellia tienii)的叶绿体基因

丁祥青,毕远洋,陈佳婷,等.抱茎金花茶(Camelliatienii)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3):33-4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2.23.005抱茎金花茶(Camelliatienii)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丁祥青1,毕远洋1,陈佳婷1,向 双2,练芳松3,李文芳3,吴丽君4,邹双全2(1.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3.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南平353001;4.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为明确抱茎金花茶(Camelliatienii)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本研究对抱茎金花茶的叶片高通量重测序数据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分析。

抱茎金花茶叶绿体全基因组长为156591bp,是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大单拷贝区(LSC)为86172bp、小单拷贝区(SSC)为18275bp、反向重复区(IRs)为26072bp,序列已登录GenBank(OL435568)。

抱茎金花茶叶绿体基因组共预测注释134个基因,包括88个蛋白编码基因、38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

叶绿体全基因组比较分析表明,抱茎金花茶结构与基因排序均保守,rps16、ycf3、ycf4-cemA、ycf15-trnL-CAA和rrn5-trnR-ACG序列可作为开发金花茶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热点。

抱茎金花茶cpDNA中共有67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数分别为48、4、1、11、2个。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抱茎金花茶在金花茶组中形成基部分支,和金花茶、显脉金花茶等互为姐妹类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关键词:抱茎金花茶;叶绿体基因组;亲缘关系;文库构建;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 中图分类号:S685.1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23-0033-07收稿日期:2022-01-05基金项目:福建省林业科技项目(编号:2021FKJ24);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专项(编号:118/KRC16006A)。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林武星博士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林武星博士

1 2 月 , 被福建省委 组织部派往加拿大 雷
湾 大 学 进 行 高级 学 者 访 问 , 为福 建 省 百 “
千万人才工 程 ” 人选 。 现任福建省林业科
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 程师 , 院学术委
员会委 员 。
自参加工 作 以来 , 主要从事森林培
育和 森林 生态研 究 , 先后 主持 国 家 “ 9 4 8 ”
上 的热 点和 难 点 问题 , 为福 建 省 的林 业 发展 特 别 是 沿 海 防护林 体系 建 设 做 出 了 突
出的贡献 。
办项 目 “ 海岸 带 防护林 更 新 改造和 风 口 困 难 立 地 造林 技 术 推 广 ” 等 。 参加 国 家 八 “
五” 、
九 “
五”

十 五 和 十 “



五 ” 科 技支 撑课 题 “ 海岸 带防护林更 新 改造技 术
研究” 、
“ 中国 森林生态 网络体系建设 东山试验点的研究 ” 、
“ 沿海沙地竹子
引种关键配 套技术研 究 ” 、 “ 闽南 山地 桉树人工 林可 持续经 营关键技 术研究及 应用 ”
等 5 项研究成果 , 获福建省科技 进步二 等奖 3 项 , 三 等奖 2 项 , 在 国 内核心 刊 物
上 发表论文 3 0 多篇 。
林武 星 博 士 求真 务 实 , 吃苦 耐 劳 , 爱 岗敬 业 , 能 紧密 结 合林 业 实际 解 决 生产


“ 、
沿
海 防护林 优 良
阔叶树种及


技 术 引 进 ” 福 建 省 科 技 厅 重 点 课 题 台 “ 、
湾海防优 良阔叶树种引 进及 应用 ” 和 “ 裸露 山体植被恢复和 生态系 统重 建技 术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