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 字词
古代汉语(下)知识点总结

古代漢語下册文选知識點總結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七单元 (1)(一)文选 (1)7.1道可道 (1)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1)7.3三十辐共一毂 (2)7.4曲则全 (3)7.5小国寡民 (3)7.6胠(qū)箧(qiè) (5)7.7秋水 (10)7.8鲁少儒 (14)7.9 惠子相(xiàng)梁 (15)7.10 运斤成风 (16)(二)通论 (17)第一节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7)第二节中古音 (20)第三节上古音 (23)第八单元 (25)(一)文选 (25)8.1人皆谓我毁明堂 (25)8.2 许行 (26)8.3 荣辱 (30)(二)通论: (33)第一节诗词格律 (33)第二节对联 (36)第三节词律 (37)第九单元 (45)(一)文选 (45)9.1更法 (45)9.2五蠹 (46)(二)通论:训诂 (53)一、传统训诂学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53)二.古注的作用 (54)三古注的类型 (54)四、古注的术语 (55)五.古书的体例 (55)第十单元 (56)(一)文选 (56)10.1谏逐客书 (56)10.2赐南粤王赵佗书 (57)10.3报任安书 (59)(二)通论 (65)古书的标点 (65)第十一单元 (66)(一)文选 (66)11.1黄帝 (66)11.2垓下之战 (67)11.3仲尼弟子列傳 (69)(二)通论 (73)修辞 (73)第十二单元 (75)(一)文选 (75)12.1答客难 (75)12.2情采 (78)(二)通论:古代的文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 (一)文选7.1道可道重点字词:1.【道.可道.,非常.道】 道:名词,自然规律; 道:动词,阐述、说明 常:永恒固定不变的 2.【名.可名.,非常名】 名:名词,自然规律; 名:动词,称名 3.【无名,天地之始.; 始:原始状态 有名,万物之母.】 母:形成的开始、本源,这里指开始时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无:在无形的状态下 妙:微妙之处 观:观察 5.【常有.,欲以观其徼.(ji ào )】 有:在有形的状态下 徼:边际、终极 6.【同谓之玄.】 玄:深奥 7.【众妙之门. 】 门:门道、源头7.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重点字词: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 ù)已.】 皆:都 美之:美的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 恶:丑 已:句末语气词,作用同“矣”2.【故有无相生. 】 相:相互依存 生:产生3.【难易相成.】 成:形成 4.【长短相形.】 形:从形体上体现5.【高下相顷..】 相倾:本指位置高的物体倾压在位置低的 物体之上,这里义为上下相依靠 倾:依靠6.【音声..相和.】 音:单音,或说指乐器..的声音。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 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奉头鼠 窜,以归汉王。”
象形字 指示字 会意字 形声字(省声字 省形字) 亦声字
六书 四体二用
眉 泉 石 行 叉 亦 具 孔 雀 爨 嵩 岳 斗 庙 励 动
奉(從手、廾,丰聲)、肴(吃肉),從肉,爻聲
概念 汉字结构分析题 简答题
基本概念弄明白 造字方法要熟记 古书用字分得清
词的构成
词的意义
单音词 复音词(连绵词 偏义复词)
词义变化 同义词 辨析 本义 判定 引申义 类型 方式
规律
异字同词 异词同字
一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礼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宫殿
司马相如《凡将》篇 史游《急就》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南宋: 王应麟《三字经》
元明清:明 程登吉 《幼学琼林》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明 吕得胜《小儿语》《女小儿语》
明末清初 朱柏庐《朱子家训》
清 李毓秀《弟子规》……
汉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而受之。
张敞—张吉(子)—杜邺(外孙)—杜林(子)
清 段玉裁著
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编纂 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历时十九年, 共540卷。
以此为基础,加工精炼,又经过十三年, 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完成《说文注》。 1915年刊行。
1、阐明许书体例,以许注许,订正讹误, 2、提出新的看法,订正前说 3、在文字词汇学上的贡献 (1)阐明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解释词义更为详
历史发展:
意义编制-《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诗词曲语辞汇释》
九年级下所有古诗词生字

九年级下所有古诗词生字?答:九年级下册的古诗词中可能包含一些生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字及其读音和解释,但请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以下列表仅供参考:1.《渔家傲·秋思》- 生字:塞(sài)下、燕(yān)然未勒- 解释:塞下指边境地区;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2.《江城子·密州出猎》- 生字:擎(qíng)苍、貂裘(diāo qiú)、千骑(jì)卷平冈- 解释:擎苍指举着苍鹰;貂裘指貂皮制成的大衣;千骑指千名骑马跟随的猎手。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生字:的(dì)卢、霹雳(pīlì)- 解释:的卢指一种烈性快马;霹雳指响声巨大的雷。
4.《满江红》- 生字:旌(jīng)旗、躞蹀(xièdié)- 解释:旌旗指旗帜;躞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
5.《定风波》- 生字:蓑(suō)衣、料峭(liào qiào)- 解释:蓑衣指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防雨衣服;料峭指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6.《浣溪沙》- 本词中可能没有特别生僻的字,但一些字词在古诗词中的用法和现代汉语不同,需要注意。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字:狐裘(húqiú)、锦衾(qīn)- 解释:狐裘指用狐皮制成的衣服;锦衾指锦缎被子。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生字:神州、兜鍪(dōu móu)- 解释:神州指中国;兜鍪指古代打仗时戴的盔甲。
9.《山坡羊·潼关怀古》。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文言文字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字词依然保留着它们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本文将解析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一、人物篇1. 君子:指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2. 知己:指彼此心灵相通、互相理解的朋友。
3. 才子:指有才华且卓越的人。
4. 美人:指美丽的女子。
5. 贤妻:指德才兼备、善于持家的妻子。
二、情感篇1. 悲愤:指极度悲伤与愤怒。
2. 忠诚:指对国家、组织或个人忠实不渝。
3. 深情厚意:形容感情深厚、真挚。
4. 痛心疾首:形容极为痛心和悲愤。
5. 心痛欲绝:形容内心极度痛苦和悲伤。
三、道德篇1. 敦厚:指为人正直、诚实可靠。
2. 谦恭:指态度谦虚、恭敬有礼。
3. 忍让:指能忍耐并主动退让,不计较个人利益。
4. 偷安:指敷衍塞责,消极应对问题。
5. 高尚:形容道德品质崇高纯粹。
四、学术篇1.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或文体。
2. 典籍:指经典的书籍或典章法规。
3. 斯文:指有学问有修养、有文化的人。
4. 文雅:形容言行举止高雅文洁。
5. 学富五车:形容学识极其丰富。
五、美食篇1. 美味佳肴:指美味的食物。
2. 珍馐:指珍稀美味的食品。
3. 菁英大餐:指高质量的、精心制作的饭菜。
4. 敖包大餐:指盛宴、非常丰盛的酒席。
5. 酒肴风味:指酒席的各种菜肴。
六、自然篇1. 高山流水:指险峻的山势和奔流的江水。
2. 明月清风:指明亮的月光和清新的微风。
3. 翠竹清泉:指绿油油的竹子和清澈的泉水。
4. 松鹤延年:指长寿和健康。
5. 岁寒三友:指梅花、松树和竹子。
七、艺术篇1. 诗画:指文学和绘画艺术。
2. 曲艺:指以曲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3. 典雅:形容高尚雅致的艺术。
4. 传世之作:指被后代广泛传承的优秀艺术作品。
5. 泼墨山水:指以泼墨技法描绘的山水画。
八、政治篇1. 君权:指君主的权力。
语文常考文言文字词

语文常考的一些文言文字词包括:
1.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2.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3.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或意义相同)的字代替的现象。
4.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5.古今异义: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的意义不同。
6.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用作另一类词。
7.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古代汉语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字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中国汉族民族的语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汉民族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但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古代汉语中,字词的解释通常涵盖了丰富而复杂的含义。
下面将以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字词为例,为大家详细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 天地:天地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宇宙的概念,包括天空、地球和一切自然界的事物。
天地常被用来形容广阔无垠的景象,也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之情。
2. 君臣:君臣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指的是君主和他的臣子之间的关系。
君指国家的统治者,臣指效忠于君主的官员。
君臣关系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核心组织形式,彰显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特征。
3. 义理:义理是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概念。
它融合了仁、义、礼、智、信等多种道德价值观念,旨在引导人们遵守正道、行善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4. 忍辱负重:忍辱负重是古代汉语中的成语,意思是忍受屈辱和负重的压力。
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保持勇气和坚韧的品质,也被用来激励人们在面对挫折时坚持不懈。
5. 正义:正义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它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
正义涵盖了法律、道德、人伦等多个层面,是古人追求社会公正和个人品德的核心价值观。
6.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古代汉语中的成语,意思是对所拥有的满足,并从中获得快乐。
这个成语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表达了珍惜现有条件的智慧和满足感。
它告诫人们不要贪婪和不满足,争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感。
7. 仁者无敌:仁者无敌是古代汉语中的成语,意思是行为正直的人无敌于世。
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的力量和行为的影响力。
它认为只有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在人际关系和事业中取得真正的领导地位。
8. 求贤若渴:求贤若渴是古代汉语中的成语,意思是渴望找到有才华的人才。
它表达了人们对人才的追求和珍惜。
这个成语强调了重要的价值观,即懂得珍视和利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庄子》北冥有鱼《庄子·内篇·逍遥游》二、字、词、语法难点分析(一)字:通假字:冥(溟)有(又)辩(辨)辩(变)邪(耶)决(趐)培(凭)而(能)古今字:志(誌)反(返)知(智)异体字:飡(餐)(二)词:1、词与非词:扶摇、夭阏——连绵词、羊角;词尾——然。
果然、泠然、犹然、数数然2、语气词:也1)句中语气词: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语之后,表示提示、停顿2)句中语气词:此小大之辩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帮助表达判断。
三、语法:1、双宾句:芥为之舟2、语序:宾语前置: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彼且奚适也?——动词宾语前置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彼且恶乎待哉?——介词宾语前置3、判断句:此小年也。
此小大之辩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四、多义词辨析:1、之:1)代词:2)连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连词:主谓之间相当与名词性结构。
风之积也不厚。
惯用句式:其……耶(邪),其……耶(邪)表示选择问句。
其——委婉语气词,耶(邪)——句末语气词2、而:1)连词,用语状中之间。
怒而飞。
决起而飞。
2)连词,表顺接。
三飡而反。
3、以:1)介词,去以六月息者也。
——谓语后以八千岁为春。
——谓语前 2)连词,以游无穷。
《庄子》之《北冥有鱼》:一、掌握下列词义:怒:振奋(翅);志:志,记载;抟:环绕着飞向上空;厚:深;覆:倒;培(风):凭借,依赖;决:迅速的样子;抢:突过;适:到……去;年:寿命;知:智慧;劝:鼓励;境:界限;待:依靠。
御风而行:乘御御六气之辩:乘—顺应介词:鲲之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此亦飞之至也。
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去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人称代词:众人匹之;犹然笑之;举世而非之。
“之”当介词有哪三种用法?第一,表隶属,领有;第二,表修饰,限制;第三,变主谓结构为词组。
二、特殊用字:通假:冥通溟;邪通耶;辩通辨;有通又;辩通变古今字:志志;反返;知智;同源字:飡餐;垂陲连绵字:夭阏三、掌握本文中“而”的几个特殊用法:顺承连词:而后乃今;三餐而返;转折连词:誉之而不加劝;假设连词:举世而誉之名词:而征一国者(能力)不龟手之药《庄子·内篇·逍遥游》二、重难点(一)、字: 1、通假字:龟(皲) 2、异体字:絖(纩)(二)、词: 1、词尾:然(呺然)2、多义词辨析:以:介词:世世以洴澼絖事;连词:客得之,以说吴王。
(三)、语法:1、词类活用:坚(形—名)一(数—形)2、双宾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3、兼语句:吴王使之将。
4、惯用句式:无所……、何不、所(用)《不龟手之药》:一、掌握下列词义:贻:送给;掊:打破;洴ping2:浮;鬻:卖;难:乱事,指军事行动;将:统率;裂:分出;二、词类的特殊用法:通假:龟通皲;异体:絖纩(丝絮)、连绵字:瓠落(廓大的样子);活用:坚:形用如动:坚固的程度;三、理解文中“以为……”和“无所……”的用法及“或……或”中“或”的词性意义。
以(介)为(动):把……作为;如本文中的“剖之以为瓢”。
以(连)为(动):如:《孟子·许行》:“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穿粗毛编织的衣服,做鞋织草席用来作为谋生)以为然:认为对(二字当动词用)。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4、有所……,无所……:“所”字指代的是行为处所,“无所”相当于说“没有……的地方”如:《齐恒公伐楚》:“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本文中“则瓠落无所容”。
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5、或……或:无定代词,有的人。
读《庖丁解牛》二、解释文中的介词“于”。
1、引进动作对象或有关的人或事物:桑林之舞。
(于:跟,引进有关的事物。
)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于:对于)2、表示动作起自: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于:从)3、表示动作归趋:每至于族。
(于:到)4、表示比较,差比:进乎技矣。
(乎:“于”,比)三、除了“于”和“之”,这篇短文还出现了哪些介词,请举例说明其用法。
1、以:(1)表示行为的工具、凭借。
“用、拿”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2)表示原因。
“因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为:(1)表示对象。
“给、替”: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表示原因。
“因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为之踌躇满志。
《庖丁解牛》:一、掌握下列词义:倚:靠;履:踩;奏:进;中音:合于音节;会:节奏;道:道理;神:精神;遇:会合;官知:视觉;批:击;窾:空;因:顺着;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i4:筋肉聚结处;軱:大骨;族(庖):众;折:砍断;硎:磨刀石;节:骨节;厚:厚度;(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戒:警惕;微:轻;委:堆积;善:拭;二、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向通响;盖通盍;同源:譆嘻;三、从课文中找出判断句句式(两个句式)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由果说因)2、臣之所好者,道也。
四、掌握课文中介词“于”“乎”“为”的用法。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于)常用词“为”(P425),此三字的区别,在通论(十三)中的详细的介绍。
P459-461。
胠箧(节录)《庄子·外篇·胠箧》二、重难点(一)、文字:通假字:乡(向)朴(樸)擿(掷)古今字:匮匱(櫃柜)、知(智)(二)、词语:1、词类活用:重(形—使动)、信(名—动)、殚残(形—使动)乱(动—使动)、散(形——使动)2、多义词辨析:以:(1)介词(2)连词:为之斗斛以量之。
与:(1)连词(2)介词: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与(之)议论。
3、人名注释:龙逢——夏桀时的贤人,为夏桀杀害。
比干——殷纣王的庶出叔叔,力谏纣王,被纣王剖心。
苌弘——周灵王时的贤臣。
被剖开肚腹掏出肠子。
瞽旷——即师旷。
因其眼瞎,所以又叫他“瞽旷”,春秋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相传他最会审音辩律。
离朱——又名离娄,相传是古代眼力最好的人。
工倕——相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
曾参——有孝行。
孔子学生。
杨朱、墨翟——先秦大思想家,善于辩论。
史鰌——字史鱼,又称史鱼,是卫灵公时的直臣。
卫灵公宠小人弥自瑕而远贤臣蘧(jù)伯玉,史鱼劝谏不听,史鱼死,以尸谏,孔子称赞他说:“直哉史鱼。
”4、词与非词:然则、是非(代词、否定副词)“所以”:(非所以明天下也——表示工具、依据)、“所”字结构:法之所无用也。
(注意“所”字结构表示原因)(三)、语法:1、双宾句:为之斗斛2、判断句:法之所无用也。
(注意“所”字结构表示原因)(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圣人之过也。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复杂的逻辑关系)《胠箧》一、掌握下列词义:胠:从旁边开;探:掏;发:打开、拆毁;摄:勒紧;揭:抬;趋:跑;积:聚积;矫:纠正;劝:鼓励;明:显示;掊:打破;擢:拔掉;铄:销毁;含:保藏;聪:耳力;胶:粘住;明:眼力;攦:折断;攘:排除;玄同:混同;累:忧患;惑:困惑;爚:炫耀。
二、特殊用字:古今字:匮柜;知智;通假:乡通向,先前;擿通掷;朴通朴,朴实;使动用法:固:使结实;重:使……重要;殚(残):使……尽(残);乱:使……乱;散:使……分离;名词用如动词:信:立信用;三、特殊句式:不乃……也?不就是……吗?第五讲:荀子《劝学》二、重难点(一)、文字:通假字:无(毋)、靖(静)、柱(祝)、畴(俦)、蟺(鳝)古今字:共(供)异体字:檝(楫)、蜹(蚋)、蹞(跬)、螾(蚓)一、掌握下列词义:劝:鼓励;青:靛青;挺:直;砺:磨刀石(硎);参:检验;省:检查;谿(溪):谷;二、掌握词的特殊用法:通假:輮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无通毋;靖通静;生通性;柱通祝,断;畴通俦,同类;蟺通鳝异体:同暴;檝同楫;蹞同跬;螾同蚓;蜹同蚋。
古今:知智;共供;活用:水:名用如动词,泅水;三、特殊句式:1、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在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和它的宾语可以放在谓语前作状语,如“以羽为巢”;也可以放在谓语后作补语,如“编之以发”。
“之”均指巢。
2、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所”是代词,“以”是介词,可译为“用来……的(方法或手段)”,与现代因果连词的凝固结构“所以”的语法意义不同。
第六讲:察传三、文字、词汇、语法重点:1、词类活用:过、平、闻2、判断句:夔一足非一足夫乐,天地之精也3、虚词:求闻之若此:之闻而审:而4、省略《察传》一、掌握下列词义:察:审察;传:传闻;过:犯错误;熟:深透;节:关键;精:精华;溉:灌注;汲:从井中打水;之:去;类:像;经:界线;缘:循着,顺着;二、词类活用:过:名作动:犯错误;平(天下):使动用法:使……安定;闻(之于宋君):使动,使……传到。
三、辨别课文中“以”字的词性和用法:(第三册P1082)第七讲:五蠹一、文字方面1、古今字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雇工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做官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供给食物3、通假字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学习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修剪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水沟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投靠,依附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崇尚二、词汇方面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
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
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
法;效法。
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
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
事;情事,情况。
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
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
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
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
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