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与解析 中图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练习与解析 中图版 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与解析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外部圈层是指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B.近地面大气是由干洁空气和水汽两部分组成的C.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D.大气自上而下分为:对流层、中间层,平流层、热层和外逸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外部圈层特别是大气圈成分和分层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地球外部圈层是指地壳表面以外的各个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故A项正确。

近地面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故B项错误。

其中,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故C项错误。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外逸层),故D项错误。

答案:A2我们华北平原近半年来,降水极少,多次进行人工降雨,有关进行人工降雨的大气层的显著特征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C.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D.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的进一步了解。

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江、河、湖、海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所以几乎所有水汽全集中在对流层,尤其是对流层大气的底层。

固体杂质也主要来自地表,如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风从地面吹起的尘土,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有机尘。

再加上地球的引力作用,因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大气的底层,使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的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可以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该层大气为对流层。

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所以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由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故C项错误。

在高层大气中才存在电离层,故D项错误。

答案:B3以下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②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③上地幔顶部的物质结构和地壳很相似,它们共同组成岩石圈④内地核和外地核两者均由铁和镍组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7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7 Word版含答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2.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D.软流层中部答案 C C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答案 A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4-5题: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答案 D5.下到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 A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6-7题。

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7.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N,90°WC.南极点D.180°,0°答案 A D下图是某地某日垂直温度变化(℃/100米)时空分布图。

读图,完成8-10题。

8.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00~16∶30 B.17∶00~23∶00C.16∶30~7∶00 D.23∶00~5∶009.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B.100米 C.350米D.150米10.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答案 C C B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一、单选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2.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所以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在软流层以上。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3.图中M界面为()A. 地表B. 莫霍界面C. 软流层D. 古登堡界面4.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 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C. 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第1页/共8页D. 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

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M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M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由于地壳的下限是莫霍界面,所以M也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3千米左右,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故C对;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地壳厚度较薄,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故D对。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巩固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科学家就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变化处,说明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可能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第1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很大差别,根据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就可以推断所经过的不同物质,波速发生明显变化,就说明上、下层次物质组成有很大差异。

地震波在向下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横波可以通过软流层;横波传播速度小于纵波。

第2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核部分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答案:1.A 2.D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答案:A4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炽热岩浆可能来源于( )A.地壳B.下地幔C.岩石圈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解析: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答案:D5下图中大圆、中圆和小圆代表的地理概念依次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分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中有软流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018年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_word版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_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答案:B解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地震波而获得的信息;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地壳是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外核可能为液态或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陆架答案:C解析:海洋是地壳最薄的地方。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答案:3.B 4.B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读下图,完成5~7题。

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答案:5.C 6.B7.B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读图,回答8~9题。

8.组成图中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8.D9.A解析:第8题,组成山体岩石的矿物为岩浆冷凝形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0分,)1.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1)图中A表示()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2)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A.A顶部B.B顶部C.A的全部和B顶部D.C外部2.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3. 读下图,地球内部莫霍面以上的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4. 中新网2019年9月23日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勘察加半岛最北端的希韦卢奇火山9月23日喷出高达5000米的火山灰烟柱(主要由岩浆物质颗粒构成),目前依然在继续喷出,火山羽流向东漂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的岩浆颗粒最可能来源于()A.地壳B.下地幔C.地核D.软流层(2)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烟柱最先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5.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2)题。

(1)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2)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A.2个B.3个C.4个D.5个(2)图中()A.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C.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7.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小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1: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过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2.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

第2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2012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

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时间与温室气体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据此完成3~4题。

3.此科研井的深度在()A.地壳B.地幔C.软流层D.地核4.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答案 3.A 4.D解析第3题,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6千米,而该科研井深只有5千米,故深度应在地壳。

第4题,地球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莫斯科时间2014年3月27日,俄罗斯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卡雷姆火山喷发,火山喷发高度达2500米。

回答5~6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答案 5.C 6.B解析第5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一、单选题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2.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气和氧气;水圈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所以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在软流层以上。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 / 103.图中M界面为()A. 地表B. 莫霍界面C. 软流层D. 古登堡界面4.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 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C. 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D. 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

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M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M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由于地壳的下限是莫霍界面,所以M也可以表示莫霍界面。

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3千米左右,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故C对;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故地壳厚度较薄,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故D对。

依据题意,故选B。

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林贾尼火山爆发,火山灰柱高达2千米,导致半空布满火山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 岩石圈以上是软流层6.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多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的范围。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AB错;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部分,故D错;生物圈渗透到了岩石圈的顶部,则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故C对。

故选C。

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故A错;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B对;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故C错;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联系,故D 错。

故选B。

7.地震发生时,下列各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最迟的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解:A在青藏高原,地壳厚度最大,莫霍界面最深,接收到地震波最晚。

故选:A。

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

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分布的基本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而海拔越低,3 / 10地壳越薄即可解题8.下图为我国新疆南部的板块运动示意图。

读图,图中所示A. 岩石圈厚度达120千米B. 板块为东西相向运动C. 岩浆喷发形成天山山脉D. 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读图分析可知,软流层顶部为45km的深度,所以岩石圈厚度大约为45千米,A错误;由图可知,南部为塔里木板块,北部为天山板块,呈南北方向分布,因此板块为南北相向运动,B错误;天山山脉是早期的洋壳俯冲到天山板块的下面,导致天山山脉隆起而成,C错误;读图分析可知,塔里木板块向北与天山板块相互碰撞,并俯冲到天山板块之下,说明该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D正确。

故选D。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17年10月31日19时50分在印度尼西亚塞兰岛发生6.2级地震(如图),震源深度6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79度,东经127.83度。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10.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可信的是(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5 / 10 A.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 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风暴潮等次生灾害C. 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先感到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D. 会导致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新的岛屿【答案】【小题1】B 【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核厚度最大,地核与地幔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幔与地壳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是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而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故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B 对,ACD 错。

故选B 。

本题考查地震灾害的相关知识。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A 正确;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不是地震引起的,B 错误;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处于该海域的船只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 C 错误;火山往往引发地震,地震引发火山可能性小,D 错误。

故选A 。

11.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

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如图2的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A【解析】解: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当横波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根据这一特点,即可选出答案。

故选:A 。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

本题以找油气资源为背景考查了地震波的特点,横波和纵波的区别要从传播速度和传播介质去区分。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回答下题。

1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13.关于地球大气圈叙述正确的是A. Ⅲ大气最厚,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这一层B. Ⅰ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对流运动十分显著C. Ⅱ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空气水平运动为主D. 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Ⅲ大气【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特点。

根据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的几个转折点的温度值判断,对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地面气温在20℃左右,到对流层顶的气温约-50°C,平流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到平流层顶气温约0°C,故②曲线符合。

故B对,ACD错。

故选B。

本题考查大气圈的特征。

地球大气圈可以分为Ⅰ对流层、Ⅱ平流层和Ⅲ高层大气。

大气质量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A错误;对流层中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十分显著,故B正确;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空气水平运动为主,C错误;云和雨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中,故D错误。

故选B。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示意图,①层代表硅铝层,②层代表硅镁层,完成下列各题。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解析)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③代表地核B. ④是古登堡面C.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D. 自下而上横波穿过④速度减小15.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软流层与A. 地壳内部B. 水圈和地幔之间C. 岩石圈内部D. 地壳和地核之间【答案】【小题1】D【小题2】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

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两层:上层是硅铝层(在海洋上往往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是个连续圈层)。

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大洋地壳比较薄。

据图分析,图中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③为地幔、④为莫霍界面,AB错误;硅铝层(在海洋上往往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上都有是个连续圈层),C错误;④为莫霍界面,自下而上横波穿过④速度减小,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发生在软流层与岩石圈内部,故选C。

二、综合题16.2017年08月08日21时19分46秒在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九寨沟景区的比芒村。

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

截至2017年8月13日20时,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492人(含游客)受灾,73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7 / 10(1)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幔的厚度最大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快C.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D.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2)请推测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都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四川芦山7.0级、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原因。

(3)列举本次地震造成的危害有。

【答案】(1)D(2)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抗震防灾意识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