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
在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抒
五星幻彩紫荆红,旗帜飞扬日月明。
虏忆百年惊梦耻,归思廿载暖怀萦。
相承一脉亲情溢,两制双赢胆略雄。
喜庆港和得顺雨,祖国复盛鼓东风。
恭贺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百年屈辱一朝雪,共唱中华世纪歌。
喜泪顿涨富强水,痴心又许自由佛。
肩负使命激情灼,背靠祖国斩网罗。
紫荆花香特区漫,笑祭炎黄任滂沱。
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感怀
香港回归二秩春,山欢水笑喜盈门。
一国两制新思路,万紫千红飞彩云。
经济繁荣珍宝地,黎民富有赵公神。
同舟共济征程远,谋划未来为子孙。
鹧鸪天·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烂漫紫荆新换妆,香江见证是沧桑。
一朝洗去百年辱,廿载昭彰两制光。
迎旭日,创辉煌,劈波斩浪鼓帆樯。
明珠闪耀东方港,圆我中华绮梦长。
【小石调·青杏儿】香港回归20周年抒怀
极目望香江,倚楼林、处处弥香。
百年耻辱云烟荡,依然昌盛,依然浪漫,依旧荣光。
(幺)昔忆话苍桑,二十年、神采飞扬。
一国两制和风畅,紫荆吐蕊,红旗飘展,更启新航。
关于一国两制的诗歌

赞美一国两制的诗句(第一首)
破雾晴光寒渐消,金门望里似遥遥。
长风何处吹云海,大浪无声到碧霄。
社稷姓名凭尔改,江山颜色任君调。
当年振臂呼主义,不过堂高更庙朝。
(第二首)
曾经烽火裂干城,国盛伤痕始抚平。
两制归心弹梦曲,三江拊掌化潮声。
听音客带乡关味,携手笔题龙虎睛。
金凤紫荊同绚烂,香凝汕港一家情。
(第三首)
曾经咫尺叹鸿沟,且喜回归尽扫愁。
远望香江仍锦绣,“一国两制”领风流。
(第四首)
兄弟阋墙萁豆煎,陆台隔水不同天。
一国两制融冰冻,一统航船劲鼓帆!
(第五首)
一币同心二面圆,二莲并蒂一枝妍。
呼二制,一国兼;
一分二既呈常态,二合一尤出自然。
(第六首)
中华崛起靠双赢!智慧还夸邓小平。
两制一国未试验,妙方怎晓予什评?(第七首)
实行两制迎香澳,国耻百年全雪清。
十载繁荣前未有,太平盛世鸟欢鸣!(第八首)
破雾晴光寒渐消,金门望里似遥遥。
长风何处吹云海,大浪无声到碧霄。
社稷姓名凭尔改,江山颜色任君调。
当年振臂呼主义,不过堂高更庙朝。
(第九首)
一百年来苦相隔,梦中常见合家欢。
一国两制开心锁,功盖千秋刻华篇。
一展报翻刊多遍读,计时数秒众心连。
北疆魂系南疆远,且备大荒祝凯旋。
【文?诗歌】香港回归二十年感赋(作者姚永强)

【文•诗歌】香港回归二十年感赋(作者姚永强)香港回归二十年感赋(二零一七年七月)文 / 姚永强近观纪录片《香港回归二十年》,回想当日亦曾热血沸腾,观看政权交接仪式之电视直播,距今已倏忽二十年矣。
时我工作已逾七年,深造不得,前途渺茫,复遭人祸,处境困厄。
犹记恰于香港回归之日曾厚颜求助于魏公锦华,虽今日看来属不合情理,然魏先生宽仁大度,略无嫌弃,容我寄身一日,相与恳谈。
心存感佩之情,历久愈浓,唯深愧早年未曾面陈,而迁延至今。
反观自己,二十年间,既幸得转机,亦不幸罹病;既得贵人之助,亦遭谗人之害;既曾尽心竭力于讲台,亦更淡泊功名于中年。
可谓一路浮沉,一事无成。
诸多遭逢,难尽述说,聊赋四首,兼寄魏公。
(一)百年耻辱一朝雪①,何虑豪言壮语多。
国运人心期振奋,政声民意是承托。
香江浪涌情无限,游子歌飞意非昨。
喜看扬眉长啸处,笑颜难止泪婆娑。
(二)忆昔潦倒久未闻,踏破山河路难寻。
陌上低吟蝉苦语,窗前太息月孤轮。
灵台④有愧三千日,匣剑⑤无言二十春。
忝就锦公今犹记,境迁时过敬心存。
(三)廿载遭逢念百般,荣枯几度对苍山。
特区风雨⑥尤葱翠,黎庶⑦青春却鬓斑。
忠智欲竭知顿挫,功名不慕羡园田。
时空同阅初心驻,回首天涯笑味禅。
注:①公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我香港一百五十六年又五个月零四天之殖民时代宣告结束。
②邓小平先生魄力过人,曾向英国首相强硬表明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粉碎殖民者不欲交还香港主权的图谋,并以高超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用以指导并成功解决香港问题。
③香港回归祖国凝聚了众多国人的智慧和心血,政权交接仪式安排精确到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彰显了国家主权的绝对尊严。
④灵:神灵;台:亭台。
灵台本经穴名,其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之神灵存身之亭台,亦即心灵。
⑤匣剑,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冯谖弹剑而歌事,喻指贤士怀才未遇,或反指受器重。
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

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篇一: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阳热追高的暑夏烈浪袭袭,炙烤着万物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江南,田间谷黄金挥漫送着奔熟的香味/蝉收薄翼,抓爬在枝桠上依仗外壳坚硬不透,抵御滚滚的热烫,鸣叫不止唱着欢热的赞歌/田塘湖角的荷莲,招引蜻蝶翩跹,水鸟盘旋停停飞飞,不时嬉水窥丽青波荡漾,扇叶轻遥,花情烂漫/栀子,茉莉,白兰花开一片梦想,守候在院落与小区的亭台楼阁间执热满腔白香致爱的梦/八仙花,带着美丽的传说张扬着青春妩媚,用美满的希望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期待着姻缘的团聚/石榴,单性扬花以成熟的美丽,花裙流火妖艳媚惑,风骚千古闭花守腹,指日子孙满堂/美人蕉,满堂红情浓蓠笆笑,尽是遍地热花斗艳,飞虫热舞一片暑烧的奇丽好看/问诗人何去夏江南不思春归只留暑月夏情【篇二: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一文学掀起了新高潮1982年年底,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定。
香港开始进入“九七”回归前的过渡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从此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香港人曾自嘲是“经济动物”,不问政治,只知赚钱享乐,这曾是众多香港人的写照。
如今不同了,“一国两制”对香港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与每一个香港人都休戚相关,不管你属于哪一个阶层,从事什么职业。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的命运本应同中国命运息息相关,但以前由于香港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祖国意识的迷茫迫使香港作家只能以“他者”的身份来描写、评判中国。
如1949年后,一些从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大都以“难民”身份写“家亡国破”之恨。
七十年代末描写中国的作品,一味暴露十年浩劫的黑暗面。
处于过渡期的香港作家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他们在赞扬或批评中国时,已不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而多了一份投入的激情与承担的负重感。
今天的香港人,甚至比内地人更关心政治。
认识中国,关心“九七”,渐渐成为不同流派的香港作家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创作题材。
庆祝香港回归周年诗歌朗诵演讲稿

庆祝香港回归周年诗歌朗诵演讲稿第一篇:诗歌朗诵你艳丽的花朵,仿佛是香港人的心灵多么纯洁你含笑的新姿,仿佛是香港人的笑脸多么甜美你盛开的热情,仿佛是香港人的爱意多么真诚你飘逸的芬芳,仿佛是香港人的胸怀多么沸腾啊,紫荆花,美丽的紫荆花你,代表着香港人想到你,曾经的屈辱,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洗雪想到你,曾经的伤愁,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圆梦难忘你,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难忘你,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千家万户举杯同庆回归啊,紫荆花,神圣的紫荆花你,代表着祖国情你挺立于香江,你在五星红旗的号召下,你把东方明珠点缀的更加璀璨你挺立于香江,你在和谐社会的春风里,你把炎黄子孙开心得更加火热你挺立于香江,你凝聚着香港人的智慧和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你挺立于香江,你引领着香港人的顽强和勇敢,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诗篇啊,紫荆花,深情的紫荆花你,代表着民族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很荣幸的在这个场合,和大家分享我对香港回归十周年来的所感所想。
我的演讲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自己的所闻和感受。
香港,从百年的苦难向我们走来。
异邦的铁蹄,飘洋过海,惊飞了沙滩漫步的海鸥,惊散了香港的美梦,1840年,屈辱的南京条约使香港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沉沉的枷锁,使香港失去了自由,祖国母亲期盼的目光穿过了一个世纪,送走了多少春风秋雨,终于盼来了重聚的春天。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了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同时,广泛团结香港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x年风雨,x年辉煌,x年磨练,x年成长……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海上的明珠,在回归祖国x年后的今天,更加光彩夺目和绚丽多彩。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诗歌范文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诗歌范文【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诗歌一】
我羡慕那只维多利亚港上空的鹰
一只雄鹰盘旋飞翔
在天星码头闯入我的视线
飞翔的影子
令维多利亚港的天空
无限高远
维多利亚港的海
无限广阔
如海风一样没有羁绊
穿过透明的天空
翅膀拍打出快乐的节奏
飞翔的弧线如此优美
像一枚自由的徽章
没有猎人举起罪恶的枪口
也不必担心会被看不见的网
捕获
跌落牢笼
我的衣袖装不下自由的海风
我的背囊带不走悠闲的云彩
我是多么的羡慕
飞翔在维多利亚港上空的那只鹰
一朵紫荆花叫住了我
饶宗颐文化馆门前
桥头上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诗歌二】一朵紫荆花叫住了我
她有紫的高贵,白的纯洁
仰起朝圣的脸
在寂寞的光阴里聆听了二十年诗歌
直到遇见
懂得花语的人,才露出
这绝世的芳容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的诗歌三】三月的诗
三月的雨水
打湿了天空
我们穿行在铜锣湾街头
电车从百年前的轨道开过来传唱着经典的叮叮之歌
在一地水洼中
照见我们的影子
与百年前的车轮,重合
尔后散开
世界在这一刻变得朦胧而玄妙充满诗气。
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

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导语:香港回归已二十年,作为祖国母亲怀抱中一颗美丽的`明珠,她日益绽放出瑰丽的光芒。
下面是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欢迎鉴赏。
篇一: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谁解相思,一杯浊酒愁肠断。
百年长叹,萧瑟香江畔。
二十归程,绕甸春秋卷。
翘首盼,紫荆冠冕,挥洒新诗见。
篇二: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两番割地又来租,软弱清君火气无。
九七荆花旗帜举,如今泼墨诉欣愉。
篇三: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香港回归二十年,谁知旺角有狼烟。
西方阵阵阴风起,叵测居心要看穿。
篇四: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二秩光阴弹指间,风光更是胜当年。
经营两制雄图展,振兴中华代代传。
篇五: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一)百载漂流去,爹娘盼子归。
一朝还故土,满室泪花飞。
(二)红旗飘舞耀香江,弃子悲欢挂脸庞。
屈辱百年成历史,一国两制世无双。
篇六: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一)一任西风百载侵,从来不改我归心。
香江依旧曈曈日,直唤蛟龙出水吟。
(二)廿载春风润紫荆,香江五岳总牵情。
依依唇齿同心守,守得云开月映城。
(三)不再蒙羞米字追,青山亦醉大回归。
峰巅自是金乌透,岂惧阴风暗暗吹。
篇七: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庆迎香港喜回归,二十周年日月晖。
骨肉分离终统一,隔江灯火彩霓飞。
篇七:2017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诗词(一)本是中华孙,迢迢得上门。
亲娘唯一个,好赖莫忘恩。
(二)二十周年弹指间,如今兄弟各登攀。
有朝一曰无行阻,悌爱传承更得殷。
(爱国演讲稿)庆祝香港回归周年诗歌朗诵演讲稿

(爱国演讲稿)庆祝香港回归周年诗歌朗诵演讲稿庆祝香港回归周年诗歌朗诵演讲稿诗歌朗诵你艳丽的花朵,仿佛是香港人的心灵多么纯洁你含笑的新姿,仿佛是香港人的笑脸多么甜美你盛开的热情,仿佛是香港人的爱意多么真诚你飘逸的芬芳,仿佛是香港人的胸怀多么沸腾啊,紫荆花,美丽的紫荆花你,代表着香港人想到你,曾经的屈辱,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洗雪想到你,曾经的伤愁,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圆梦难忘你,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难忘你,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千家万户举杯同庆回归啊,紫荆花,神圣的紫荆花你,代表着祖国情你挺立于香江,你在五星红旗的号召下,你把东方明珠点缀的更加璀璨你挺立于香江,你在和谐社会的春风里,你把炎黄子孙开心得更加火热你挺立于香江,你凝聚着香港人的智慧和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你挺立于香江,你引领着香港人的顽强和勇敢,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诗篇啊,紫荆花,深情的紫荆花你,代表着民族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保障了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同时,广泛团结香港各界人士,共同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x年风雨,x年辉煌,x年磨练,x年成长。
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海上的明珠,在回归祖国x年后的今天,更加光彩夺目和绚丽多彩。
x 年来,全体香港同胞和全国人民一起开始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x年来,香港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__疫情等众多困难,巩固了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x年来,香港不仅更加繁荣,而且社会也在稳定中迈向和谐。
时至今日,回归在香港人心目中已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汇,成为一个与希望、成就、自豪紧密相联的起点,成为一个让历史见证未来的过程。
十年间,在最困难的时侯,中央政府站了出来,不惜一切支持香港,而每一位普通的香港人,在香港经历金融危机和经济低迷直到腾飞的过程中,也实实在在地体味到了回归的伟大意义,这个过程中,香港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和归属感日益增强,对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评价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不断渗透,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篇一: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阳热追高的暑夏烈浪袭袭,炙烤着万物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江南,田间谷黄金挥漫送着奔熟的香味/蝉收薄翼,抓爬在枝桠上依仗外壳坚硬不透,抵御滚滚的热烫,鸣叫不止唱着欢热的赞歌/田塘湖角的荷莲,招引蜻蝶翩跹,水鸟盘旋停停飞飞,不时嬉水窥丽青波荡漾,扇叶轻遥,花情烂漫/栀子,茉莉,白兰花开一片梦想,守候在院落与小区的亭台楼阁间执热满腔白香致爱的梦/八仙花,带着美丽的传说张扬着青春妩媚,用美满的希望表达忠贞永恒,绣球抛眼期待着姻缘的团聚/石榴,单性扬花以成熟的美丽,花裙流火妖艳媚惑,风骚千古闭花守腹,指日子孙满堂/美人蕉,满堂红情浓蓠笆笑,尽是遍地热花斗艳,飞虫热舞一片暑烧的奇丽好看/问诗人何去夏江南不思春归只留暑月夏情【篇二:香港回归的诗歌散文】一文学掀起了新高潮1982年年底,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定。
香港开始进入“九七”回归前的过渡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从此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香港人曾自嘲是“经济动物”,不问政治,只知赚钱享乐,这曾是众多香港人的写照。
如今不同了,“一国两制”对香港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与每一个香港人都休戚相关,不管你属于哪一个阶层,从事什么职业。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香港的命运本应同中国命运息息相关,但以前由于香港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祖国意识的迷茫迫使香港作家只能以“他者”的身份来描写、评判中国。
如1949年后,一些从内地南来香港的作家大都以“难民”身份写“家亡国破”之恨。
七十年代末描写中国的作品,一味暴露十年浩劫的黑暗面。
处于过渡期的香港作家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他们在赞扬或批评中国时,已不再站在第三者的立场,而多了一份投入的激情与承担的负重感。
今天的香港人,甚至比内地人更关心政治。
认识中国,关心“九七”,渐渐成为不同流派的香港作家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创作题材。
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社会的测温计,“九七”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香港文学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诚如香港诗人春华所说:“香港正处在风云际会时,香港有血有泪的曲折历史,波澜壮阔的丰富的社会生活题材,东西文化荟萃的桥梁,应该产生巨大的划时代的有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的作品。
”(见《当代诗坛》第19期,第157页,香港银河出版社,1945年12月31日出版。
)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准确地传达出港人的心声,这是很多香港作家意识到的责任。
香港文坛以“九七”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频频出现,“九七”回归的春潮极大鼓舞着有良知的香港作家,并促使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艺术空间得以拓展,作家的艺术创作观念也相应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首先,香港作家文艺观中的政治意识开始强化。
相对而言,香港作家在过渡期以前大都比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注意形式技巧的创新,而对政治则较为冷淡,即所谓的“政治冷感”。
随着香港回归日近,香港作家开始体悟到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在“九七”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一种自发的政治意识得到空前的张扬。
香港作家们不再认为凡政治均是肮脏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治冷感开始渐渐隐逝,专写欢场女子、婚外情、同性恋的作品在减少,作家的政治分析与社会分析能力在不断增强。
香港作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忧国忧民。
需要指明的是,这里的“政治意识”不是指只为个人利益、阶级利益而争权夺势的狭隘僵化的“小政治”理念,而是指一种涵括祖国意识、家园意识的“大政治”意识。
一向处于散漫状态的香港作家自发组织起来了。
1985年3 月,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宣告成立,随即开展一系列活动,并出版《中华文化》周刊。
1985年春,龙香文学社成立,社长为企业家施祥鹏,副社长张诗剑、夏马,拥有近百名会员。
该社团以加强文学交流和活跃文学创作为宗旨,出版《香港作家报》。
1986年9月,香港文学研究会成立,刘以鬯任会长。
该研究会以学者型作家为主,会员的创作颇具水准。
1987年11月10日,香港作家协会(简称香港作协)成立,倪匡出任首任会长,胡菊人、梁小中、黄维梁任主席。
该会宗旨是:保障香港作家创作自由和言论独立的权利,维护作家版权、出版、发行权益。
现由朱莲芬任会长,黄仲鸣任主席。
1988年1月31日,香港作家联谊会(现改称香港作家联会)正式成立。
该会以“增进香港作家的友谊及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为宗旨。
现出版会刊《香港作家》(月刊)。
第一任会长是曾敏之,现任会长是刘以鬯。
作协和作联是香港当代文学史上两个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1988年元月,以青为负责人的文学世界联谊会宣告成立。
参加该会的有各国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七十多人,成员遍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不定期会刊《文学世界》。
八十年代末蓝海文为会长的世界华文诗人协会成立,该协会出版会刊《世界中国诗刊》。
1990年1月,当代诗学会成立,该学会广泛联络海内外诗人、诗评家。
是一个兼顾创作与研究的文社。
1990年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简称文联成立,李默出任会长。
)该联合会出版会刊《香港文艺报》1991年,岭南学院成立了“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出版《现代中文文学评论》。
该刊以发表香港文学评论为主,有较高的学术性。
总之,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作家呼朋唤友,成立起一系列文学社团。
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左右对立的状况逐渐淡化乃至消失,从前持不同政治倾向、属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家,现在不知不觉走到一起来了。
香港文社多属同仁性质,组织松散,但各个社团在制定的章程中都标明以维护作家权益,推动香港文学发展为宗旨,这对香港文学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香港回归前后的纯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并不景气,但文化人的热忱与执著却令人敬佩,其景况可用此起彼伏、前赴后继来形容。
创刊于1985年元月的大型文学月刊《香港文学》,是香港影响最大,令香港作家引以为荣的纯文学期刊。
该刊由著名作家刘以鬯任社长兼总编辑。
《香港文学》倡导文学革新、自由评论,追踪世界华文文坛新热点,钩沉史料,撰稿者遍及五大洲,成为一本世界性华文文学杂志。
该刊坚持不登媚俗文字,以其高水准、高格调、高品位深受好评。
该刊出版准时,迄今已不间断地出了近二百期,难能可贵。
今天,《香港文学》已成为香港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者不可不看的一本重要的文学杂志。
\ :“九七”回归前后的文学活动开展得较为活跃。
一些文学机构、社团踊跃举办各类文学活动,如文学讲座、研究会、笔会、诗朗诵会、征文比赛、文学奖评选、文学成就展览等。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类文学活动更为频繁。
例如,1990年10月31日,《八方》文艺丛刊编委会设八方文学创作奖,首届获奖者为女作家西西。
中大、港大、岭南学院等大专院校分别主办过几次有影响的关于香港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国际性文学研讨会。
各大专院校青年学生组织的文学社也时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这类丰富多采的文学活动,不仅为作家间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还起到了鼓励青年从事文学写作、在各阶层市民中扩大文学影响力的作用。
出于“九七”的政治因素,港英当局开始检讨、研究过去艺术发展情况,并于1994年8月1 日正式成立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
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筹划、推广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欣赏与参与,借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艺水准。
由于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香港文学作者出版物数量增加,香港中文报章也锦上添花,多家大报开辟了副刊。
如1994至1995年度,获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文艺刊物有:香港文联主办的《文艺报》双月刊,香港英文笔会主办的《香港笔会》,由香港作联主办的《香港作家》月报等等。
九十年代以来,市政局图书馆联合香港作联、作协共同举办“文学月会”,邀请本地作家演讲,参加者踊跃。
1997年1月4 日至11日,香港举办了“首届文学节”。
这项活动由市政局主办,它以“香港文学50年面面观”为主题,内容颇为丰富,包括研讨会、香港文学五十年展览、读者与作家见面、写作研习班、香港文学电影欣赏及座谈等等。
文学节期间,大会堂等众多文化场馆以及各区的二十一个图书馆均有文学活动,可谓盛况空前。
其中“香港文学50年展览”包括展出大量的作家手稿、照片、小传、珍贵的著作、各个时期出版的文艺期刊,吸引了许多观众。
1998年7月1 日至11日,香港临时市政局公共图书馆主办了“第二届香港文学节”。
这届文学节主题为“香港文学多面体”,内容主要有研讨会和展览。
研讨题目为“香港文学的艺术特色”、“香港文学中的香港”、“过渡期的香港文学”、“香港文学的雅与俗”、“香港文学的语言”,分别由演讲和讲评的方式进行。
展览内容为“香港文学中的城市风貌”,以精选部分原作品,配上相片、插画,混合媒体、装置艺术等,表现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此外,还有读者与作家会面、交流,作家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文学作品演绎比赛等。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学事业的资助力度,特别是在香港经济受亚太金融风暴冲击而陷入低潮的情况下,香港艺术发展局对文学事业的援助资金有增无减。
回归后的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规定,资助作家出书凡中篇以上作品均须由文评员评审考核才能交文委会委员定夺,这就避免了以前文委会资助出版书刊时的随意性,提高了资助出版物的质量。
艺术发展局文委会对资助报纸办好文学副刊尤为重视。
例如,1998年6月,文委会通过‘资助报刊文学版“一案,拨款六十多万元,资助《新报》、《商报》、《大公报》、《星岛日报》和《前哨》月刊扩充文学版。
据统计,从1994年8月至1998年3 月,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委会已为香港四百零九个出版计划提供了1548万元资助,为四十八份杂志提供了198 万元资助,为七十二个教育计划和二十四个扩展计划提供了982万元资助。
以上资助总额达4228万元。
从年度拨款来看,香港回归之后比回归之前有了大幅度增加,97/98 年度文学方面资助款数额比94/95年度增加了三。
二三倍。
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与内地的文学交流大大地加强与活跃起来。
首先是两地文学工作者、作家之间的互访日益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4年,内地来港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就有二百七十二批,共三千四百多人次;香港作家到内地访问的则有三十七批,共三百多人次。
其次是两地出版界的合作增多,如内地长江文艺出版社和香港文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香港作家作品系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与香港作联合作出版紫荆花书系。
此外,有大批内地学者、教授到香港讲学、参加各种文学活动。
两地文学交流日益频繁,扩展了香港作家的艺术视野,对香港作家的创作理念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交流也为”九七“后的香港文学由与母体文学”交流“走向”整合“作好了铺垫。
香港作家历来以流动大著称。
进入过渡期后,有不少香港作家由于家庭等方面原因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