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复杂骨折治疗进展文稿演示
四肢长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四肢长骨骨折的治疗进展四肢长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
不同历史时期,其治疗理念不同,所选择手术方式各异。
本文总结了四肢骨折常见治疗理念及治疗措施,并讨论各自优势,进一步展望未来四肢骨折治疗的发展趋势,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标签:长骨骨折固定生物学内固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迅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四肢长骨骨骨折骨折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肱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31%[1],胫腓骨干骨折占9.54%[2],股骨干骨折6%[3] 。
因此,四肢长骨骨折的治疗是临床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
纵观我国骨折治疗的历程,20世纪50年代前以恢复骨的连接为主,大多数采用石膏或牵引固定等治疗方法。
20世纪50~60年代,以尚天裕教授为首提出“中国接骨学”[4],即CO学派,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优势,其基本原则:(1)正骨原则和手法;(2)自动牵引复位原则;(3)弹性固定原则;(4)有限固定原则;(5)动静结合原则。
20世纪60年代,生物力学日渐深入到骨科學领域兴起的AO体系提出:(1)解剖复位,特别是关节内骨折;(2)坚强内固定;(3)无创外科操作技术;(4)早期功能锻炼。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倡导以保护血运为主的内固定,即生物接骨术(BO):(1)利用间接复位技术达到非解剖复位,恢复骨骼的长度、轴线,矫正扭转。
(2)内固定不强求I期的稳定,而是要保存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连接;(3)不应在骨折部位剥离骨膜进行植骨。
这些学派的产生主要是骨折固定的原则、方法、器材的演变的结果。
一、新型固定物的应用,固定器械的演变坚强而稳妥的固定是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复正常的基本要素。
固定物的选择有很多试验报道,但钛合金材料是最理想的。
固定器械也分为外固定器械和内固定器械,在功能性负重的条件,允许骨折断段间适当的、合理微动的固定方式称为弹性固定,反之为坚强固定[5]。
(一)外固定骨外固定器早在19世纪末即已问世,直至20世纪70年代才在临床上有了突破性进展。
四肢复杂骨折病例精选

四肢复杂骨折病例精选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高空坠落等意外事件的增加,四肢复杂骨折的病例也逐渐增多。
这些病例给医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运用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处理。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四肢复杂骨折的病例,展示医生们在面对这些困难情况时的勇敢和智慧。
第一个病例是一名年轻男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
他的左腿和右臂同时发生了复杂骨折,骨折部位还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
这种情况下,医生们需要先处理伤口,清洁伤口并进行适当的缝合,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然后,他们使用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的稳定。
最后,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确保骨折能够正确愈合。
整个过程需要医生们的耐心和技巧,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第二个病例是一名年长的女性摔倒后导致左腕和右膝同时骨折。
这种情况下,医生们需要先处理疼痛和肿胀,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然后,他们使用石膏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的稳定。
在康复过程中,医生们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和康复训练,以确保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这个病例展示了医生们在处理老年人骨折时的细心和耐心。
第三个病例是一名年轻女性在高空坠落后导致双腿和双臂同时骨折。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例,需要医生们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
首先,他们需要处理患者的休克和其他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然后,他们使用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以保持骨折的稳定。
接下来,医生们需要进行多次手术,将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并进行骨移植等复杂手术。
整个过程需要医生们的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这些病例展示了医生们在面对四肢复杂骨折时的勇敢和智慧。
他们需要运用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在手术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耐心。
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康复训练。
这些医生们的努力和付出,让患者能够重新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总之,四肢复杂骨折是一种严重的伤情,需要医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来处理。
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近年来,关于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重点逐渐从获得精确的解剖复位的机械力学角度转向提倡“弹性固定”,减少创伤,间接复位促进骨痂形成的生物学角度。
这种新的生物学内固定促使如交锁髓内钉、有限接触钢板、桥接钢板、点接触钢板、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系统外固定器等的发展,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标签: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进展身体四肢长骨干的骨折发生率较高,因此其相关的治疗进展也一直贯穿在创伤骨科的发展轨迹当中。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骨的愈合和相关功能的恢复,其治疗过程不单单涉及到生物力学的问题,而且同时涉及到骨愈合的生物学问题,这两者在骨折治疗的起始阶段就必须有机的统一到一起[1]。
在上个世纪初,恢复骨的连接是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那个时候多采用牵引固定或者石膏等保守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周期较长,且总体功能恢复不佳[2]。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生物力学逐渐深入骨科领域,因此而兴起了AO体系,其针对骨折的固定提出了四大原则:①解剖复位,特别应用在关节内的骨折;②无创外科操作以保护骨折端及软组织的正常血运;③骨折部位临近关节及肌肉早期、无痛、主动的功能活动。
AO是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通过骨折块之间的加压获得坚强的固定。
它的优点在于治疗过程中可以获得精准的复位和早期的功能锻炼[3]。
但是上个世界80年代开始,有学者指出,骨折的治疗应该在骨折对位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特别是严重的粉碎性骨干骨折。
如果过分的追求骨折部位的解剖学重建,不一定能够获得足以传导重量的稳定,而且可能使得原有损伤的血运遭受进一步的破坏[4]。
自本世纪以来,学者们逐渐形成一种新技术,即生物性接骨术(即BO系统),它的本质就是从以前的强调坚强内固定以期达到一期愈合的生物力学观点,渐渐的转化到为保护骨折受伤部位局部血运的生物学固定,以期达到二期骨愈合。
生物性接骨术不再过分的强调骨折块之间加压和坚强的固定,而是间接复位、清除成角和旋转、恢复长骨的长度、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技术路线

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技术路线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技术路线,听起来像个很复杂的医学术语,对吧?其实也没那么神秘。
你要知道,骨折了,骨头该长就得长,哪怕摔得再狠,也总能恢复。
可骨折的地方就跟不上进度,好像那块骨头怎么也不愿意跟上修复的脚步,时间一久,骨头就迟迟不愈合了。
这种情况有时被叫做“骨折不愈合”,很简单,骨头的愈合过程出了点小问题。
问题来了,那这不愈合怎么办?是时候上“技术路线”了。
我们先得搞清楚,骨折不愈合究竟是啥意思。
别急,别怕,简单来说就是骨折的地方,怎么着也没愈合起来。
你看,骨折后咱们通常都得休养个一段时间,骨头在慢慢“长”起来,拼命地把骨头两头对接。
可是如果这个过程受阻,骨头就死活不愈合,成了个“死骨头”,也就是骨折不愈合的症状。
这种情况不常见,但一旦发生,麻烦可大了,走路站着都能想骨头的疼。
对付这种事,得靠技术。
得从根本上了解骨折为什么不愈合。
原因嘛,有时候是因为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骨头没得到充足的营养;有时是因为骨折两端没有对齐好,长不成完整的骨头;再有就是骨折部位有细菌感染,搞得骨头都不想长。
针对这些问题,技术路线可就得有针对性了。
咱得评估一下骨折的情况。
医生们会通过X光片,甚至CT扫描,看看骨头是不是乖乖对接了,血流充不充足。
要是发现血供不足,可能就得通过手术把骨头两边的血管通道打通,或者给骨头周围的血管“加加油”,让它更有活力。
然后啊,有些骨头不愈合是因为它俩根本没对接好。
这时候,常见的做法就是手术复位,把骨头拼接整齐。
你想啊,咱骨折了,骨头两边对不上,那就跟搭积木一样,拼拼插插,最终得让它们对得上。
医生会通过固定支架、钢板、螺钉等工具把骨头“锁”住,确保它们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它足够的时间愈合。
还不止这些,有时骨折不愈合是因为骨头内部没法生长新的骨组织,导致骨头修复受阻。
那这时候就得动点“脑筋”了。
有一种叫做“骨移植”的方法,可以把别人身上健康的骨头片段移植到病人骨折的部位,来帮助骨头恢复。
四肢骨折的阻滞及多发伤的麻醉案例分享讲课

术毕后待患儿自主呼吸恢 前支,也可有C4及T2神经参与 其中。
车祸伤行肢体骨折复位术麻醉 右股骨颈、左肱骨骨折切开 复位内固定术麻醉过程
这些神经穿出椎间孔后,在前、中斜角肌之间向前下外延伸。
前斜角肌起自颈椎前结节,向外下移行附着于第一肋骨的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则 起自颈椎后结节,在锁骨下动脉后方穿过并附着于第一肋骨。
儿童骨折的临床特点
尽量用能让患儿理解的语言和技巧进行 术前访视,使患儿及家长对此种麻醉方 式有基本了解,争取得到患儿的配合以 利实施。
不考虑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部位有感染;败 血症者;所有凝血功能异常、PLT减少及正 进行抗凝治疗者;患侧出现神经损伤的症状 的患儿。
肌间沟入路臂神经丛阻滞的优点: 易于掌握,对于肥胖者和不合作的 儿童适用;上臂、肩部和桡侧阻滞 效果好;高位阻滞不会引起气胸。
当不错的效果。
严重中毒反应时,立即实施心肺 复苏,并维持气道通畅,停用引
起局麻药中毒的药物。
寻找助手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应 用强心、缩血管药物支持心血管
功能。
局麻药毒性反应的治疗
立即经静脉注射20%脂肪乳剂,这是局麻药中毒治疗方案的 一个重大进步。
脂肪乳剂能从组织及血浆中结合、抽取和清除局麻药,目前 的推荐方案是:在3分钟内完成静脉注射脂肪乳剂1ml/ kg, 最大剂量可达3ml/kg,随后以0.25ml/(kg·min)的速度静 脉维持,直至循环恢复稳定。
03
在腋窝顶部触摸腋动脉搏动,再沿动脉上行摸到胸大肌下缘动脉搏动消失处, 略向下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作为穿刺点。
尺骨骨折的麻醉
取22G穿刺针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与动脉呈10°~ 20°夹角,偏向动脉下方刺入皮肤,缓慢进针直至 出现刺破鞘膜的落空感,松开持针手指,针随动 脉搏动而摆动,即可认为已入腋鞘内。
重大事故四肢躯干骨折损伤的救护详解演示文稿

止 血——止血方法
◇ 直接压迫止血法 ◇ 加压包扎止血法 ◇ 填塞止血法 ◇ 指压止血法 ◇ 止血带止血法
止 血——直接压迫止血法
止 血——加压包扎止血法
◇ 先暴露伤口,剪去影响 包 扎伤口的毛发和衣服。
◇ 再用无菌纱布或棉垫, 也可用清洁的毛巾、手 帕等覆盖压迫伤口。
◇ 再用三角巾、绷带或其 它代用品加压包扎。
❖ 开放性血管损伤的休克以低血容量休克为主, 按需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快速输液比输液量 本身更为重要。
重大事故发生后的救治程序
止血
包扎
固定
搬运
确保呼吸道通畅!!!
止血 包扎 固定 搬运
止血
止 血———出血对人体的影响
◇ 血液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 成人血液约占体重的8%
◇ 突然失血:
身肢体等
固 定——骨折固定注意事项
• 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 • 严禁盲目进行复位 • 疑有脊柱,骨盆及下肢骨折时不可让伤员试行站立 • 夹板长度——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 在关节和骨头突起部位或间隙部位——加垫 • 松紧度要适宜 • 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 • 固定时,应先固定骨折的上端,再固定下端 • 骨折的断肢、断指(趾)要用干净的敷料包好,最好低温保存,随伤员一起送往
包 扎——螺旋法
适应症:用于四肢和躯干等处。
操作方法:使绷带螺旋向上,每圈应压在前 一圈的1/2处。
包 扎——螺旋反折法
适应症:用于四肢包扎。
操作方法:先作螺旋状缠绕,再把绷带反折 一 下,盖住前圈的1/3~2/3,由下而上缠绕。
包 扎——“8”字法
适应症多用肩、髂、膝、髁等处。
操作方法包扎法是一圈向上,再一圈向下, 每圈在正面和前一周相交叉,并压盖前一 圈 的1/2。
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进展

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进展【摘要】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手术后的第一、第二阶段康复治疗进展、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
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心理治疗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处理并发症是康复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康复治疗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患者至关重要。
在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总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进展。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治疗、进展、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并发症处理、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经历不同阶段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这些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和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率。
康复治疗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康复期间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并发症的处理。
对于四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进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也能够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2. 正文2.1 手术后的第一阶段康复治疗进展1. 术后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不适,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
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物理疗法进行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并促进伤口愈合。
2. 早期功能锻炼:手术后的患者需要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包括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训练,以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康复师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3.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需要经常更换敷料并定期进行伤口检查,确保伤口干净、干燥,并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四肢长骨干骨折发生率较高,其治疗进展贯穿于创伤骨科发展轨迹之中。
上个世纪前半叶,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骨的连接,大多数采用石膏或牵引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
其治疗周期长而总体功能恢复欠佳,因而促使医生对骨折尤其移位骨折的治疗逐步转向切开复位内固定。
上世纪60年代,生物力学日渐深入到骨科学领域,在此大环境下兴起的AO体系提出了骨折固定的四大原则即为:1、解剖复位,特别是关节内骨折; 2、坚强内固定;3、无创外科操作技术以保护骨折端及软组织的血运;4、肌肉及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早期、主动、无痛的功能活动。
AO的坚强固定是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以骨折块之间的加压获得的,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以获得骨折Ⅰ期愈合。
其优点在于获得精确的复位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需要骨折端部位的广泛显露,剥离骨折片周边的骨膜和软组织,这不仅破坏了血运,也破坏了稳定性。
内固定物与骨质的紧密接触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萎缩,以及遮挡效应,所有这些增加了骨坏死的发生率,以及延迟愈合、感染和再骨折的风险。
近年来,骨折内固定治疗发展的重点从机械力学角度转向生物学角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微创技术的认识和强调。
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倡导以保护血运为主的内固定。
不剥离骨折端部位骨膜和软组织,不强求骨折片解剖复位,提倡闭合复位和功能复位,有限切开进行内固定,逐渐形成生物接骨术(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的概念。
BO原则概括如下:1、切开复位时应利用间接复位技术,避免干扰骨折局部,不以破坏局部血运的手段强求解剖复位;2、内固定不强求Ⅰ期的稳定,而是要保存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连接,其血运不因内固定操作而再受破坏;3、不应在骨折部位剥离骨膜进行植骨。
BO概念下的固定比AO原有的固定在固定物、复位方法、以及固定方式方面有了改进和提高。
固定物低弹性模量固定物,例如塑料、碳纤维、石墨、树脂等均有过实验报道,但迄今钛合金材料仍然是最理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四肢复杂骨折治 疗进展
骨折治疗的理论进展
BO的概念和内涵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迄今为止,BO并未建立一个确定的内涵。其基 本概念是,在骨折的复位固定过程中,重视骨的 生物学特性,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的血供,而 不骚扰骨的生理环境,使骨折的愈合速度更快,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其概念可以看出,BO 的外延较广泛,而内涵则不确定,概而言之,凡 能保护骨血供的骨折治疗手段和技术,均可看作 BO范畴。因此,从这一点上讲,BO并非是一种 理论体系,而只是一种“策略”。BO概念下,骨 折愈合并非象既往AO那样追求一期愈合,而是二 期愈合,这表明骨的愈合方式并不重要,最短的 愈合时间和最好的功能恢复才是目的。
生物学内固定主要固定器材
髓内针固定技术 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
髓内针固定技术
股骨干骨折逆行倒打髓内钉技术
切口及入口通道选择
手术演示
透视下穿针
测量、不扩髓插钉
导航下锁近远端锁钉
导航下锁近远端锁钉
生物学内固定(BO)的技术要点
典型的骨折间接复位是应用牵引器、外固定器或 与主要骨折块连接的钢板联合,使用牵引装置来 牵引软组织达到解剖轴线排列。并且应用X线透 视和点状复位钳等。这种方法可称为“软组织整 复法”。对于关节内的骨折除了初步牵引复位外, 有时需要额外的小切口进入关节内复位固定骨块 使关节面平整,然后在通过生物内固定的手术技 巧与干骺端连接固定。
需要牵引器、外固定器,或两者联 合应用牵引软组织达到解剖轴 线排列
通过应力分散和钢板张力达到加压 作用或没有加压作用
间接复位
尽管还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比较生物 内固定和传统内固定的疗效。大量实验数据和临 床经验都表明生物内固定治疗骨折具有很多优点。 钢板接骨法相比其他治疗骨折的方法在于其不仅 仅起支撑和保护作用而且可以使骨折对位更好; 而加压钢板作为某种程度的应力分担装置,可使 骨折端提前承担负荷;桥型钢板没有提前承担负 荷的作用,且内固定器材和与骨接触面承担了更 高的压力。然而这种方法可通过皮下放置内固定 器材,保持局部血运,特别对于粉碎骨折(不能用 加压钢板加压,实现应力分担使骨折端提前承担 负荷)是不可替代的。间接复位和生物内固定彻底 更新了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传统观念并具有很多优 点,如骨折愈合时间短,骨不连和感染发生率极 低,减少术中植骨率和术后再骨折等并发症。
术后摄片
手术切口
股骨粗隆间合并干部骨折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
切口及入口通路的选择
进针点与开口
透视下插入导针并牵引复位
适度扩髓 插入髓内钉
导航下锁入近远端锁钉
术后摄片
肱骨干骨折 顺行髓内钉固定
手术体位、切口及入口通道
手术体位、切口及入口通道
入口通道示意图
术后摄片
髓内针固定技术 髓内针固定技术是本世
钢板外的拉力螺钉(lagscrew)需要额外的软组织剥 离,从而破坏血运,如果必须用最好通过钢板孔。 对于粉碎骨折,钢板仅仅跨越骨折端连接骨折远 近端起支撑作用,避免对断端局部的任何暴露。 所应用的这种桥型钢板,仅仅起在骨痂形成前的 应力承载作用。
为了增加稳定性和早期功能锻炼及恢复, 有时可联合应用外固定器或二次置入内固 定器材。当应用这种生物内固定技术时, 钢板要相对长,这样更符合力学的杠杆原 理,在远近骨折端各仅需要2—3个皮质骨 螺钉来保持稳定。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减 少钢板下骨质坏死,当钢板取出后,骨对 抗弯曲和扭转能力更强,可减少再骨折的 发生。
骨折的固定是骨折治疗的中心环节。无论闭合 或切开复位均为固定的前提。粗暴而一再重复的 手法,或广泛而随意的切开手术,均会造成局部 血运的严重破坏,当不 可取;但只强调保护血运 而降低复位质量的要求显然不是治疗的目的。因 此,不可把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简单地理解 为生物学的接骨术。为了较全面地阐明其内涵, 后人乃将其升华为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生物 的-合理的接骨术。Palmar提出:“骨折治疗必须 着重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 衡”,则更科学地为 之作了注解,也可视为一种 现代的理论。
生物学内固定与传统内固定
传统内固定
直接切口
暴露骨折端 骨膜下分离直接放置内固定器拉力螺钉
通过螺钉和应力分散作用加压
直接复位
生物学内固定
直接小切口或远离骨折断端的间接 小切口
不暴露骨折端
骨膜外分离通过皮下和肌肉下的管 道放置
强调解剖轴线排列或复位
(4)髓内针在开放性骨折中的使用:既往 视髓内钉为开放性骨折治疗的禁忌证,这 一观点现已改变,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髓 内针治疗的感染率并未增高,而且其疗效 也更加满意。现不扩髓腔的髓内钉治疗的 适应证已从闭合性骨折扩展到GustiloⅠ°、 Ⅱ°和Ⅲa°开放型骨折的治疗,但对 GustiloⅢb、GustiloⅢc和就诊较晚的开放 性骨折需要特别慎重
纪骨折治疗所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特别 是交锁技术使髓内针的适应证得以扩大, 长管状骨的骨折治疗得到很大改善,交锁 髓内针不仅具有较好的固定和生物力学性 能,也是一种骨折微创治疗的理想固定器, 现已经成为治疗有适应证的长骨骨折的首 选方法。
目前对于髓内针的使用方法上仍存在较多争议,但总的 来说各种使用方法均有优缺点和一定的适应证,在临床实 践中应注意合理解决,主要包括: (1)扩髓与不扩髓:现不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更得到认 同,新型髓内针UFN(unreamed femoral nailing)和UTN (unreamed tibial nailing)更体现了微创概念[12]。扩 髓固定适用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13]。 (2)静力与动力固定:现多倾向于静力性固定,特别是 对于不稳定骨折。动力性固定主要用于长骨干稳定性骨折, 当骨折愈合达到暂时稳定后,将骨折一端锁定钉拔除而使 之动力化,成为动力固定。但该法仅在发现患者有明确的 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迹象时作为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措施, 不宜常规使用。 (3)闭合穿钉与开放穿钉:闭合穿钉操作较复杂,需要 术者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且需要影像设备,但出血及损 伤小,故应尽可能行闭合复位穿针,避免干扰骨折局部, 确实需要切开复位时应利用间接复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