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名师教案1 浙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二1感觉世界2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二1感觉世界2

《感觉世界2》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备课人:莫美雅【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的特点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嗅觉、味觉的特点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饮食文化的教育,培养自身的爱国精神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了解到嗅觉味觉在日程生活中的用途。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感觉世界》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各感受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课文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怎样用其自身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为学习其他各种感觉奠定基础。

学生已了解生物的主要形态、结构和分类,而本课则是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科学的奥妙。

使学生知道生物体能通过各种感官接受环境的信息并作出处理,树立了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已知道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生物的主要特征,知道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及生物的结构层次等知识为本节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对于感觉,学生由于平时生活经验,已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感觉,但尚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

从年龄上看,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嗅觉、味觉的特点教学难点: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和味觉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香水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作业】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1.2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感觉世界三、鼻和嗅觉刺激产生兴奋传入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大脑——嗅觉四、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教案汇编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教案汇编
思考2: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最后总结,感觉的产生图2-2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
这些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
[新课展开]
让学生说出刚才对影片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
可能的答案:视觉——眼听觉——耳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一、人的感觉
思考:你现在观察这幅图靠的是哪一个感觉器官,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此图告诉了你人的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为什么用手指去触摸盲文吗?
(二)皮肤的冷、热觉
小实验: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体温是否正常?
上台表演: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
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
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分析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课程资源的准备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3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3
二,皮肤的感受功能
回忆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受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明白冷觉是如何形成的呢?依照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受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爱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观赏音乐的缘故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能够听得更清晰;可能会妨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
2、闻花的人能感受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受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快乐……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 Nhomakorabea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3、看书的人,能看到书上的字或画,是用眼来感受的。我的反应是:语言真优美动人,故事感人,画画得真漂亮……
4、拿冰块的人能感受冰特别冷,是用皮肤来感受的。我的反应可能是:把冰块扔掉……
5、吃棒棒糖的人能感受到糖的甜味,是用舌来感受的。我的反应是:还想再吃……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实验二: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受各部位对铅笔的感受的敏感度的差异。
交流合作:请同学们将两个实验的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
结论: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图片观赏:出示教材图1-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教学预设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1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1对环境的察觉教案1【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人类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器官来感知、了解和认识不断变化的世界那个道理和方法。

通过对皮肤、鼻、舌等感受功能的学习,明白了人类了解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些方法,让人类能更好的适应千百万化的自然环境,使人类朝着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向进展,让人和自然能和谐进展。

【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要紧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受的特点。

3、理解感受世界和人类适宜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4、明白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人体要紧感官和感受器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2、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受的特点。

【教学难点】人体感受器官功能的构造和形成感受的原理【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千百万化,如阳光、温度、食物、水源等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中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假如生物不能特别快的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生物马上被自然界淘汰。

我们人或者其他生物都有各种感受,依靠这些感受能够与周围世界保持联系,觉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使我们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科学家曾经做过小白鼠的实验关在黑房子里)可见感受世界在生物生存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各种感受功能,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来适应大自然和造福人类。

自由想象:生物假如没有各种感受,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发挥想象,再来描述。

人类做为自然界最高级最智能的生物都利用哪些感官和感受器来适应环境呢?学生回答,教师梳理然后引入知识点【一】感官和感受器读图1-1:图中的人都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读图来查找人有哪些感受器官?分别有哪些感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耳———听觉〔声音、听觉感受器〕皮肤——皮肤的感受〔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鼻———嗅觉〔气味、嗅觉感受器〕舌———味觉〔味道、味觉感受器〕眼———视觉〔光线、视觉感受器〕人要紧有以上五种感官和相应的感受器来感知声音、气味、光线、味道、温度变化等基本上外界环境的刺激。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教案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学预设一、声音和听觉1、人的感官功能皮肤:触觉、冷觉、热觉、痛觉(触觉较灵敏部位为指尖,热觉较灵敏部位为手背)鼻:嗅觉(特点:会疲劳;个体间灵敏度差异大;年龄增长会减弱;对不同物体的敏感度不同)舌:味觉(敏感部位:舌根—苦味;舌尖—甜味;舌两侧中间——酸味;舌两侧前部—咸味)耳:听觉(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结构、功能见“细导精练”P36眼: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发生的原因:由物体的振动引起;传播条件:依赖一定的介质(注:真空中不传声)(∴月球上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2)、回声:人到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17米;(∵最小时间差为:0。

1秒;V=340米/秒)3)、声音的传播速度:a:同一温度下:V固>V液>V气b:同种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例:晴朗的日子,一天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何时最小______A、日出前后B、午后二时C、中午12时D、半夜十二时4)、1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气温升高1℃,每秒距离约增加0。

6米。

5)、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a:音调-—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频率)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例:女人音调比男人高;儿童的音调比成人高b:响度-—声音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例:老黄牛的声音响度大,蚊子的声音音调高;C: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有关)是辨别人声的依据。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4节)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4节)复习提纲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c=3×105km/s,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15、一把米尺竖直立在操场上,晴天的某一时刻测得它的影子长35厘米,则此时操场上竖立的30米长的旗杆的影子多长呢?16、如图所示,S为光源,AB为遮光板,请在图上画出光线射不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打上斜线。

17、请通过门上的小孔看门外的景物,改变你的眼睛与小孔的距离,你所观察到的门外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并通过作图说明你观察到的结果。

2、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的光斑是____________形的,实际上它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缩小了的像,它是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孔的形状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像的形状。

4、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情况下,在树下留下的光斑是______形的(圆形、月芽形),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mm左右。

设法让其直立在桌上,点亮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一端,在小孔的另一面放置一张白纸。

(1)观察在白纸上得到的像是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2)轻轻地往前吹动烛焰,观察到它的像往____________移动;(3)改变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能得到放大的、等大的和缩小的像。

要得到放大的像有什么条件?6、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A.白色B.红色C.黑色D.绿色7、舞台上有一身着黄色上衣和绿色裙子的姑娘在跳舞,当用黄光照射时,她的上衣的颜色是(),裙子的颜色将会是()A.黄色B.黑色C.绿色D.白色8、用蓝色光照在白纸上,你将观察到的颜色是()A.白色B.蓝色C.绿色D.黄色9、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这就是白光的____________现象。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课时)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第2课时)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2.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人在感冒时,味觉虽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 度却下降了,而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嗅觉。
填表小结
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冷觉 热觉 痛觉
感受器 视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 触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 热觉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
感觉器官 眼 耳 鼻 舌
五、探究舌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相同吗? (步骤见书上)
设计测试表
部位
酸甜苦 咸 统 味味味 味 计
小组结论
舌尖

舌侧 √

舌根

味的
敏感部位

.
注:每组测一种味,敏感的请打√
思考
1.为什么人在伤风感冒鼻腔堵塞时,对气味很不敏感? 因鼻腔内的嗅细胞被覆盖,使带气味的物质很 难刺激嗅细胞。
教学课件
科学 七年级下册 ZJ
第1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 感觉世界 第2课时
三、鼻与嗅觉
观察鼻的结构: 嗅觉是怎样形成的?
嗅觉
大脑的嗅觉中枢 嗅觉神经末梢 刺激 香味
嗅觉神经
气味
嗅觉神经末梢
嗅觉神经
化学物质 刺激 接受刺激产生信号
传递信号
大脑 嗅觉
观察图1-4并思考: 从图片中你能归纳出嗅觉的特点吗?
皮肤 皮肤 皮肤 皮肤
产生部位 大脑 大脑 大脑 大脑 大脑 大脑 大脑 大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时间长了,大脑的嗅觉中枢,容易疲劳. (2)嗅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3)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四、舌与味觉 观察舌的结构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2.1 感觉世界教案 (新版)浙教版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2.1 感觉世界教案 (新版)浙教版

感觉世界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科学(下)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本节内容属生命科学部分的第3个主题,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人体对外界的感觉,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要使学生能够列举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老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能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的科学前沿发展。

2.教材分析课文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怎样用其自身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为学习其他各种感觉奠定基础。

学生已了解生物的主要形态、结构和分类,而本课则是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科学的奥妙。

使学生知道生物体能通过各种感官接受环境的信息并作出处理,树立了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本节的重点是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难点是皮肤感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3.学情认识学生已知道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生物的主要特征,知道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及生物的结构层次等知识为本节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对于感觉,学生由于平时生活经验,已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感觉,但尚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

4.学法点拨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参与、师生、生生共同合作等途径,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得以发展、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人体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及嗅觉、味觉感受器。

2、科学思考:学会用实验和归纳方法探究各种感觉的特点。

3、解决问题:通过失去某种感觉的体验,学会积极关心他人,并能体谅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4、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游戏、实验,使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体验感觉。

五、教学难点各种感觉的特点、感觉的体验六、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玩具、白洒、白醋、冷水、热水、温水、香水、糖、醋、咖啡、苹果、清水、盐水、橙汁各一瓶、小木球、小钢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对环境的观察第一节感觉世界一、常见感觉和感觉器官五种基本感觉: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舌触觉——皮肤感觉是怎样形成的?感觉是人类通过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感受各种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有什么不同?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

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属器官层次。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有冷觉、热觉、触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痛觉等感觉功能。

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指尖的触觉神经未梢比较集中,而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未梢比较丰富。

感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刺激感受器→形成信息(神经冲动)→神经→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三、鼻和嗅觉1、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嗅觉中枢→形成嗅觉如: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 嗅神经将香味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形成了嗅觉。

注:嗅觉不是在鼻腔内形成的,而是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中形成的。

2、嗅觉的特点1、易疲劳(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会疲劳)(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2、差异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3、易适应(孩子的嗅觉往往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但随着年龄得增长,他们的嗅觉也会逐渐减弱)4、选择性(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四、舌和味觉1、舌表面密布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其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不同物质的刺激,对液体的刺激特别敏感。

2、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进入口腔→溶于唾液→刺激味觉细胞→产生兴奋→通过神经→大脑皮层→形成味觉四种基本味觉:酸味、甜味、苦味、咸味3、舌和味觉苦味:舌根酸味:舌两侧中间部甜味:舌尖咸味:舌两侧前部麻、辣、涩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了,只是不在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所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所以在太空听不到爆炸声。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1、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2、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粉碎胆结石(2)探测海水深度(3)B超检查身体四、声音的传播快慢声音传播的快慢:跟介质和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15o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

气温每升高1o C,速度增加0.6米/秒。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利用回声和速度的公式可以测距离)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低于0.1秒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音加强,所以,在音乐厅演唱比野外效果好得多。

第三节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调节鼓室内气压,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半规管、前庭:位置感觉(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过于敏感就会晕船、晕车)耳蜗:有听觉感受器2、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失聪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1、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2、巨声或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3、潜水过深神经性耳聋:有关的听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等等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张嘴,捂住耳朵,这是为什么?捂住耳朵这是防止强烈得震动传到鼓膜,把鼓膜振破。

中耳经由咽鼓管连接至喉部,咽鼓管主要的作用是维持中耳的气压,使之与外界气压相同。

张开口,可以使内耳的气压与外界环境气压相同,保护鼓膜不至于内外压力差别太大把鼓膜振破。

二、音调响度音色乐音: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做乐音。

1、音调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在音乐中,同一音阶中1、2、3、4、5、6、7音调逐渐增高。

一般人发声频率:85赫至1100赫左右。

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至20000赫。

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

把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

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到,但能被一些动物听到。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单位:分贝,符号:dB3、音色音色: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

“闻其声而知其人”也就是每个人的音色不同。

三、噪声污染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噪声妨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害健康,被列为国际公害。

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1)防止噪声产生(2)阻断它的传播(3)防止它进进入耳朵第四节光和颜色一、光源我们把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能自身发光)如:火柴、电灯、电视、太阳、闪电、萤火虫等等二、光的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人影、小孔成像、射击、隧道掘进机的工作原理(激光准直)等可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三、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

在水中每秒的传播距离为真空中的3/4。

1光年=9.46×1012千米/秒小孔成像: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象。

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只与孔的大小有关。

四、光的色散由太阳光(白光)变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一条色带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复色光。

光色散的原因: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

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大:红、橙、黄、绿、兰、靛、紫五、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这种红光以外辐射的光线叫做红外线。

运用:家电遥控器、红外线烤箱。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

紫外线:把这种紫光以外辐射的光线叫做紫外线。

运用:消毒灭菌、鉴别纸币的真伪。

对人体的影响: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六、物体的颜色光照射到一部分被物体反射物体上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若物体是透明的,则一部分被物体透过原来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受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

有色的透明物体只透过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它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的光。

自然界中红、绿、黄三中颜色通过各种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颜色,我们把他们称之为三原色。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路图: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镜面反射: 1、反射面是光滑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

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也向一个方向传播漫反射: 1、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

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却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传播。

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传播二、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凸面镜具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具有会聚作用。

三、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污染:(了解一下)光污染比较常见的是眩光。

如汽车夜间行驶的车头灯光、电焊产生的强光会使人的视觉瞬间下降。

大城市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很强烈的镜面反射,使局部的气温升高,同时强烈的反射光使人双目难睁,影响车辆行驶和行人的安全。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一、透镜常见的光学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望远镜、显微镜内部都有透镜凸透镜的性质:凸透镜起会聚的作用,能将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

而凹透镜则使太阳光发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 倒立缩小实像 2f>v>f 如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实像 v=2f2f>u>f 倒立放大实像 v>2f 如幻灯机u=f 不能成像u<f 正立放大虚像如放大镜二、照相机和放大镜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形成正立的、放大的虚象。

三、眼睛四、人类视觉上的限制盲点:在视神经穿过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分布,如果物像刚好落在这里,就不能形成视觉正常眼: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可用凸透镜进行矫正。

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全色盲之分。

五、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

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类(胚芽米、麦片酵母)之摄取。

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成近视。

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