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惨世界》沙威的悲剧性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阅读感想(优秀9篇)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阅读感想(优秀9篇)悲惨世界读书笔记阅读感想篇1《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史诗性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以其丰富的主题和复杂的人物塑造而著称,不仅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社会的复杂性,也展现了雨果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故事围绕着冉·阿让的命运展开,他因为偷了一个面包去面包店,被错误地判定为盗窃罪并被关押多年。
在出狱后,他改名换姓,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并深爱着芳汀。
然而,他的过去阴影始终困扰着他,他不得不面对警探的追踪和追捕。
在小说中,冉·阿让、芳汀和德纳第等角色都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冉·阿让的转变过程反映了人性的复苏和对善良的追求;芳汀的坚韧和执着则展现了爱的力量;德纳第则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双重性格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主题包括贫穷、压迫、爱、自由和正义等。
作者通过冉·阿让的命运,对当时法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司法制度和人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小说也强调了爱的力量和正义的价值,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和谐的关键。
阅读《悲惨世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
这本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也是一部对人性、社会和人权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
雨果用他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引导我们去思考社会的正义与不公,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小说中的人物是如何在困境中挣扎、成长和改变的。
冉·阿让的转变让我思考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以及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
芳汀的坚韧让我感动,她用爱战胜了生活的苦难,展现了爱的伟大力量。
德纳第的复杂性则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悲惨世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在生活的艰辛面前,还是在困境中挣扎时,都有可能找到改变命运的力量。
这股力量可能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对自己的信念或是勇敢地面对困难。
论沙威的反面形象

论沙威的反面形象《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在许多人的眼中是个反面形象,但在我眼中并非如此。
他也是这个悲惨世界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作品,雨果刻画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
他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沙威等人物将这个悲惨世界刻画的栩栩如生。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然而在这部剧中让我留下了最深印象的不是冉阿让的善良,芳汀的悲惨命运,柯赛特的天真无邪,而是剧中我所认为沙威的这个最悲惨的形象。
在某些人看来,沙威在悲惨世界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面形象,多次将雨果所塑造的善良形象冉阿让逼得走投无路。
最后沙威悲情的心甘情愿的倒在了塞纳河冰冷的河水中,这或许是那些看扁沙威的人所认为的最好的结局吧。
可是,再仔细的揣摩这部作品,你是否会为沙威的悲惨结局而感到震撼呢?沙威有着自己对公平和正义的信仰,他有着坚守职责的原则,然而他被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自己坚持一生的信念受到了自己的怀疑,在最后他失去了自己信仰,直到死也不敢相信仁爱是最伟大的。
你是否觉得沙威的形象并不是悲惨世界的大反派,他才应是这个悲惨世界中最悲惨的人故事一开始,沙威一直就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人物。
他坚持不懈的追寻着自己所认为的正义,对于他咬住不放改过自新的冉阿让,沙威就是冉阿让的死对头。
冉阿让是故事颂扬的主人公,而沙威则是主人公的死敌。
没有人会同情沙威,沙威只是这个悲惨世界中制造悲惨的一个可怕形象。
然而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沙威这样做何错之有,无论疑犯有多么的无辜,警察就是要严格地执行上方的命令,将疑犯缉拿归案的。
他清楚的记得每一个罪犯的脸,他有耐心地而且持久追踪即使是多年前的一辈人罪犯,他从不动用私人感情,他雷厉风行,追捕罪犯时计谋百出,他牢牢地遵守着警察的天职。
简论音乐电影《悲惨世界》的悲剧表达

简论音乐电影《悲惨世界》的悲剧表达1悲剧形象的烘托及塑造音乐电影《悲惨世界》借助悲剧形象和人物命运的多舛显现悲剧冲突,以达到悲剧性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功效。
这部音乐电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出狱后受宗教的影响展开道德救赎的过程,塑造了妓女芳汀及其女儿柯赛特、警长莎威、旅馆老板一家、以马吕斯为代表的法国年轻学子等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生计沦落为妓而病死的芳汀;努力追求正义却投河而死的莎威;在街垒战中饮弹而死的艾波妮与伽弗洛什;身披红旗悬挂在窗前壮烈而死的革命者;在修道院里死去的冉•阿让……全片以宜观的视觉形象、震撼的听觉效果完成对于整部作品悲情色彩的完美诠释与强化,集中体现悲剧性这一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
在这一表达中,音乐电影《悲惨世界》至少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悲剧形象在电影音乐背景烘托中更显凄凉。
音乐背景在全剧中以悲凄、肃穆的基调,影射剧情中的激烈冲突,出色的音乐表演映衬着人物形象的心理落差与内心挣扎。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悲剧主人公不应该是坏人,而应该是一个带有缺点的好人,由于犯了错误导致悲剧的产生。
无论是芳汀还是冉•阿让,他们本不是什么坏人,但都有其自身的弱点:一个未婚生女、一个偷窃,因此都经历悲惨,毁灭了自己的一生,即使不屈抗争或苦苦挣扎也未能改变不幸的命运结局。
首先来谈芳汀这个悲剧形象。
芳汀出场次数不多,影片没有对她的悲剧原因作详细的交代,只在剧中通过几个关键情节表现其悲剧命运的发展及其内心世界的变化。
她先是被工厂开除。
女工抢看了酒店老板要芳汀寄钱的信,不但不同情芳汀被男人抛弃独自抚养女儿的遭遇,反而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她:“你猜她在哪挣外快?还不是到处跟人上床!”她们落井下石,要求工头开除她。
本对芳汀垂涎三尺而遭拒绝的工头恼羞成怒,解雇了她。
所以有了第二幕:海港边,芳汀典当金丝,被一个老太太纠缠住,愿出十法郎买下她的长发,十法郎能还一笔债,也能救她可怜的柯赛特,芳汀含泪卖掉了一头秀发,这个场景让无数观众动容,它是伟大母爱的具体展示,也是对芳汀遭遇的直观表达。
赏析音乐剧《悲惨世界》

·189·艺术研究摘 要: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早期译称为歌舞剧,作为舞台艺术形式的一种,音乐剧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
通过歌曲、台词、音乐、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丰富内涵及人文关怀等交由舞台呈现出来。
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有音乐剧上演,但演出最为频密的地方则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在这两处诞生了众多音乐剧剧目,比如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就是其中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关键词:《悲惨世界》;戏剧;音乐;舞蹈;剧本;咏叹调;流行音乐;美声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本、音乐为灵魂、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通过有效整合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来实现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现。
音乐剧《悲惨世界》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冲突与连贯事件塑造了冉阿让、沙威、芳汀等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形象,通过对舞台人物不同角色的塑造,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阶级矛盾斗争生活的全貌。
音乐剧《悲惨世界》是勋伯格和鲍伯利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历时数年,呕心沥血,于1978年创作完成的音乐剧作品。
六年后经过重新包装,通过其巧妙的情节安排和叙述手法的灵活运用,更加突出了故事的戏剧性效果和雨果赋予原作的关于正义、平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具有深刻思想性,最终《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并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巨大成就。
音乐剧《悲惨世界》开创了音乐剧历史的新篇章,它与《猫》《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并称为四大音乐剧。
1 剧中人物性格的表现第一,在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而作曲家则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其音乐主题,又或者说通过每一个人不同的音乐特色,使他们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个人化了,例如善良的冉阿让。
冉阿让是音乐剧中的主线人物,他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穷困潦倒的农民,因偷面包而关进监狱十九年,他受够了没有自由的监禁生活,出狱后也因前科受到人们的鄙夷。
读后感:《悲惨世界》之沙威

读后感:《悲惨世界》之沙威在整部小说里,沙威也是一个个性非常突出的人物,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直到他投湖自尽,我才有点可怜这个人物。
他和冉阿让的关系让我想起了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汤姆和杰瑞,他们的一生一直在追逐,可是直到他真正捉住冉阿让的时候,却又不得不把他放了,在他内心两种观念背道而驰时,他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平衡自己的信仰,只好选择自杀。
沙威的出生:沙威生在监狱,母亲是用纸牌算命的人,父亲是个苦役犯。
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刻板、规矩而廉正的特质,而对于他出生的游民阶层,却怀着一种难以言传的仇恨。
沙威的长相:沙威的人面上长着一个塌鼻子,鼻孔很深,鼻孔边往外延伸两片络腮胡子,初看像两片森林和两个石窟,让人感到不自在。
沙威难得一笑,但是笑起来样子狰狞可怕:两片薄嘴唇张开,不但露出牙齿,还露出牙床,鼻子四周像猛兽的嘴那样,也会起扁圆野性的皱纹。
沙威表情严肃时是猎犬,笑起来时是只猛虎。
此外,他的颚骨宽阔,头盖骨扁平,头发遮住前额,垂至眉睫,双眼之间常皱起一个疙瘩,犹如一颗怒星,目光阴沉。
嘴唇闭得紧紧的,令人生畏,总而言之,是一副恶面凶相。
沙威的性格:他事事走极端,不承认例外。
一方面他说:“官吏不可能失误,司法官永远不会出错。
”另一方面他又说:“这些罪犯不可救药,绝干不出什么好事来”。
他的一生只包含在两个词中:警戒和监视。
谁落到他手里谁倒霉,他父亲越狱,他也照样给抓回来;他母亲违反放逐令,他也照样告发,他会因大义灭亲而自鸣得意。
不过他一生也十分清苦,孤单一人,无私无欲,从来没有消遣娱乐过。
每次有描写沙威的外貌特征及性格特点时,作者没有用到一个真正好的词语,那些描写他的笔触,总让人对他一点一点的反感。
即使他是警察,是以一个十分光辉的形象出场的,可是于读者而言,大概都从未对他产生一丝好感。
在冉阿让化身马德兰老爹时,文中对他俩每次擦肩而过有过多次描写。
沙威始终盯着马德兰先生的眼睛,一只充满怀疑和猜测的眼睛。
《悲惨世界》读后感简评沙威之死

《悲惨世界》读后感简评沙威之死《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果在1862年所发表的⼀部长篇⼩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年的时间,是⼗九世纪最著名的⼩说之⼀。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公⼟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悲惨世界》读后感范⽂:粗略地读了第⼀遍,爸爸说,你可以好好的分析⼀下沙威这个⾓⾊,沙威之死是很值得⼈去细细品味的。
于是,我便整理了⼀下有关沙威的内容,进⾏分析和品味。
那⼈穿⼀⾝铁灰⾊礼服,拿⼀根粗⼿杖,头戴⼀顶垂边帽,同马德兰先⽣交叉⽽过,⼜猛地转过⾝,⽬送他知道望不见为⽌。
那⼈叉着双臂站在那⾥,缓缓地摇着头,上下嘴唇撅到⿐⼦下,那副怪相分明是说:“这个⼈究竟是⼲什么的呢?……我⼀定在什么地⽅见过。
……不管怎样,我是不会让他骗过去的。
”⽂章对于沙威,有着详细的描写,这是他初次露⾯的神态语⾔和动作。
沙威⽣在监狱,母亲是⽤纸牌算命的⼈,⽗亲是个苦役犯。
这似乎注定他长⼤后将会是个“处于社会之外”的⼈。
在攻击社会和保卫社会中,他选择了当警察,来保卫社会。
或许是童年的遭遇吧,使得他⽐⼀般⼈要严苛得多。
他不苟⾔笑,⼼中装着的似乎永远都只是对于这个社会的仇恨。
他鄙视⼀切犯过法的⼈,⼼中只有两个词:警戒和监视。
在他初次了解了马德兰先⽣之后,他便开始暗中调查关于他的⼀切,似乎是有线索了。
于是在某⼀天,他有机会了。
当割风⽼头被压在车下时,他⽤他镇定⽽⼜锐利的声⾳在马德兰先⽣⾯前提起了冉阿让,那个苦役犯,同时⼜⽤他的鹰眼死盯着他,观察马德兰先⽣的每⼀个动作。
这⼀切,似乎都在向沙威证明着,马德兰先⽣就是冉阿让。
沙威的再次出现,是在他抓住了芳汀之后。
他对于芳汀的恶劣态度验证了前⽂说他厌恶憎恶犯法的⼈。
就执法办案这个⾓度来说,沙威的确是个称职的好警察,但是,他似乎⼜缺乏⼀些对于这个社会善的⼀⾯的信任,他总是把⼀切都往坏的⼀⾯去想,他“感到⾃⼰要发疯了。
行走在黑夜中的惩罚者——谈《悲惨世界》的沙威形象

行走在黑夜中的惩罚者——谈《悲惨世界》的沙威形象内容摘要:沙威是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与主人公冉阿让相对立的人,他以法律作为标准,执着于追求正义,好像就是法律下一杆不假思索的铁枪,坚守着自己的格言与教条在土伦肮脏的街道和河畔行走。
更让人不理解的是沙威对冉阿让长达十几年的追逐,对于冉阿让来说,沙威就是漂浮在他身后的枷锁,随时会将他拖进地狱。
但在冉阿让救了沙威,他坚持一生的信仰坍塌了,为了维持自己内心的正义,他选择投河自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沙威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他并非一块顽石,不然怎么会有顽固不化的石头在哀戚与迷茫中选择在漩涡里自我终结呢?在我看来,沙威绝对不是一个反派,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慢慢去挖掘。
关键词:沙威法律性格信仰觉醒在看《悲惨世界》的时候,大家肯定会发现有一个人贯穿了冉阿让跌宕起伏的赎罪过程,这个人就是沙威。
警察沙威作为法国当时社会的工具,充当着统治者手下的制裁者。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沙威和冉阿让是对立的双方,每当冉阿让即将逃脱束缚自己的牢笼,准备丢弃过去重新生活时,沙威就会出现并打乱冉阿让所憧憬的生活,仿佛他来到这个世上的唯一任务就是亲手逮捕冉阿让。
小说的前半部分仔细地描写了沙威追逐冉阿让时的冷漠无情,说他是“鹰犬”一样的人。
他将法律看作是最高法则,盲目的顺从,而不分辨是非。
相对于冉阿让的善良与不屈,没有人会喜欢沙威,毕竟他作为统治者的打手,似乎也是造成悲惨世界的凶手之一。
毫无疑问,世人对沙威的评价都是负面消极的,一开始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单纯地认为沙威是一个反派。
但再次阅读小说,仔细揣摩人物之后,我对沙威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沙威让我想起了短篇小说《重新做人》中的一个人物——典狱长,他和沙威一样同样是用法治来维护社会安定的一员,也同样在追捕一名罪犯,但《重新做人》里的典狱长在知道吉米·瓦伦汀冒着暴露小偷这个身份的风险仍然开保险柜救人时放弃逮捕吉米·瓦伦汀,并告诫他应该重新生活,老老实实地过日子。
悲惨世界书评

悲惨世界书评(一)看完《悲惨世界》,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我想头脑中冒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沙威为什么要自杀?有人说是因为被沙威追捕了近大半辈子的冉阿让在有机会杀了他的情况下却出人意料地救了他,帮助他逃跑,这让沙威感到愧疚,自己一直在追捕的逃犯竟然以德报怨,羞愧难当之下跳河自杀。
这是典型中国人的思维。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传承的几百年至今依旧光芒四射的名着实在是受之有愧,名不副实。
雨果是一个善于书写矛盾的作家,这也让他的作品读起来十分纠结,《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笑面人》中的格兰普温,《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和冉阿让莫不如此。
在我们有限的价值观中,世事仿佛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非黑即白,却不知道在正义和非正义之间还有很长的灰色地带,而绝大部分的争议就在于此。
我很不喜欢看中国史,因为每一部史书都带着天然正义的立场,洋洋洒洒的几千年中国史,讲述的不过就是所谓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已。
沙威的悲剧就在于他给自己预设了天然正义的立场,他代表法律,代表执法者。
当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对上帝承诺一定要誓死找到冉阿让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彻底输了,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给每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也正是许多西方国家废除死刑的目的。
当法律沦为惩罚工具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电影《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沙威摘下自己身上的勋章,戴在了刚刚在战斗中死去的小男孩胸前。
我想,在这一刻,连最冷血的沙威也动容了吧,如果严苛的执法并不能带来现实世界的和平,如果自己心目中那些十恶不赦的暴民原来是一群不畏生死的英雄,如果连最无辜的孩子都不能幸免,那么这样的正义,这样的法律值得去维护吗?沙威自杀正是因为信仰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他或许也想让这个社会变好,又或许他如此坚定的信仰只不过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然而,这个社会也许最不缺的就是法律,严苛的法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都曾有过,也不缺沙威这样的执法者,然而,似乎法律越严珂的社会反而越动荡。
因为失去了人性的法律只能只能让人畏惧,却不能促使人性的改变,无论是冉阿让还是沙威的转变,都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惨世界》沙威的悲剧性
沙威这个角色一直贯穿全书,每当冉阿让正要开始自由、简单的生活时候,沙威就会跳出来打乱这平静的一切。
就因为冉阿让是个苦役犯,这真的是一个极其讨厌的角色,书的前部分表现沙威追捕冉阿让的铁石心肠,只知道盲目服从,为虎作伥,不会辨别是非,他对冉阿让长达十年不依不饶的追捕让人很不理解,但是到了最后,他一直认为罪
犯就是坏人的冉阿让多么善良的时候,他的世界观崩塌了,最后沙威选择自杀这条路。
沙威这个角色让我想到欧•亨利《重新做人》里的警察,他的身份和职位和沙威一样,都是警察,都在追踪罪犯,但欧的那个警察在知道吉米会暴露小偷身份的情况下依
然开保险箱救人的情况后放弃抓捕吉米,告诫他重新做人。
他和沙威的区别在于欧的警察“人性”多于理性,有自己衡量世界是非的标准,正是沙威缺少这些,才使得沙威产生最终的悲剧性。
首先,我认为造成沙威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制度危害了包括沙威在内的所有人,18、19 世纪法国社会僵化制度和专制制度下造就了沙
威这样一个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和冷酷残忍的爪牙;
其次,就是沙威的性格造成他的悲剧。
他绝对恪守自己的原则,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逾越和偏离。
他是一个顽固不懂得变通的人,在沙威眼中,犯人是不值得同情的,
他们犯罪的缘由也无需关心,他只是依据法律逮捕他们。
是一个用教条代替思维的怪物他从不动用私人感情,他雷厉风行,追捕罪犯时计谋百出,他牢牢地遵守着警察的天职。
他心中似乎只有黑与白,对与错。
也不认为一个做了一点错事的人会做任何好事。
他盲目地坚守着他那毫无思辨精神的以偏概全的判断力;
然而,造成他这样性格的原因可能和他的童年遭遇有关,沙威是从监狱里出生的,他的母亲是一个抽纸牌算命的,他的父亲是个苦役犯。
长大后,对自身所属的游民阶层,有种说不出的仇恨,于是他当了警察。
他深信自己的作用,热爱自己的职务,落在她手里的人无疑幸免!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
在他40 岁的时候,当上了侦探,一直信他奉心中的“绝对正义”。
最后,沙威的悲剧性在于他一生的信念奋斗,坚定不移的为他认为的“真理” 耗尽了生命的大半时光,并因生命中无数高尚的行为而深感自豪,却在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奋斗所指向的那个目标竟然是一个天大的玩笑,曾经追求的天使不过是一个披着华丽衣
裳的魔鬼,而自己为此付出的却是一生的代价。
生命只有一次,当他已经用一生的时间去选择了某一种生存方式,在此同时选择的却是一条谬误,而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谬误中渡过。
这是多么的悲哀。
书中在沙威投河前写到“沙威异常痛苦的站在桅杆边,十几个小时以来,他心里一直十分混乱。
冉阿让饶恕了他,这使他惊愕;他饶恕了冉阿让,这让他吓得发呆。
他究竟怎么啦?交出冉阿让?这是不应该的。
让冉阿让恢复自由身?也是不对的。
他在矛盾
的感情中思考着,他自问:“这个苦役犯,这个绝望的人,我追捕他到了迫害他的地
步,而我曾倒在他的脚下,他本可以复仇,为了泄愤,也为了自身的安全,他都应该复仇,但他却赦免了我。
他做了什么?尽他的责任?不是。
这是进了一步。
而我,也饶恕了他,我做的又是什么?尽了我的责任。
不是。
也更近了一步。
这样说,在职责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使他惊慌失措,他的天平也散了架。
他感到一种奇特的痛苦,一种良心在除去蒙蔽后的痛苦……”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发觉沙威是本著作中最悲惨的人。
像沙威这样一个视正义如生命的人
来说,这就是致命的。
他是作为一个人死去的,一个宁愿苛责自己,既不愿背叛职责,也不愿扼杀善良的人。
从他身上产生了悲剧,让人觉得“可惜”。
而只有不该死去而死去的人,读者不愿他死去而死去的人,才成为悲剧,才让人“可惜”。
沙威的死,是专制统治下的必然结果,这一悲剧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客观的讲,沙威的本质并不坏,他懂得分辨善恶,只不过前提是分辨的标准是法律条文,而冉阿让的出现,让这标准动摇了,使得沙威在高尚道义和法律正义之间不断摇摆,痛苦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导致了沙威之死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发生也许不是偶然的,而是高尚道义和专制制度下的所谓法律正义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悲剧的必然结局!沙威并没有特意抓捕冉阿让,沙威对别的法律认定为犯人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一一严惩不贷。
冉阿让在沙威的眼中并不是人生的重点,而是人生的转折点,当沙威发现冉阿让真的摆脱了社会的压迫与操纵后,人到中年的沙威却没有勇气换一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而选择了死亡,更
突出了社会的“良知”受到错误的引导的必然悲剧性。
沙威这个角色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他的恨表现在于他的盲从。
他对于公务人员、上层社会、统治者有天生的信任,但对像冉阿让这样的苦役犯就完全相反。
在沙威眼中,犯人是不值得同情的,他们犯罪的缘由也无需关心,他要做的,只是依据法律逮捕他们。
沙威首次出场,他的这种性格就暴露无疑。
他不理会出身卑微的芳丁合理的解释,一味认为一个婊子扑倒了绅士选民即是不可饶恕的罪行,纵使当市长出面提出释放芳汀,他的态度也不为所动。
他是“正义”的坚持者,也是“正义”的顽固者,这里的正义就是指那些制度的条条框框,在框内的就是正义,超出框外的就是他的责任,对专制制度他百分百服从,完全就是一个呆板,极端的顽固分子,怀着崇高的信念去执行着这样一些教条。
手执别人预先设定的标准去衡量世界的是是非非,而对这些标准本身深信不疑。
这些就是沙威这个人最可悲的也是让人觉得最可恨的。
他的信念是坚定的,然而他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缺少一件东西,一件人之为人所不可或缺的东西——独立的价值判断。
他相信慈悲是罪犯的根苗,特别是像冉阿让这样的人。
所以穷其一生誓将他抓回牢狱,却发现冉阿让的本性是多么善良,这对一个抱持人性本恶论的警探而言,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他无法再面对自己持守多年的信念最后选择自杀来解决内心的矛盾。
对他的爱又表现在他的英勇和正直,这两个优点在当时杂乱的社会显得别致而充满安全感。
他记得每个罪犯的脸,这个技能多好,他是一个超越了平均水平的优秀警察,他有耐心地持久追踪罪犯,他从不动用私人感情,他雷厉风行,追捕罪犯时计谋百出,他牢牢地遵守着警察的天职。
这样一个人放到一个标准的法制现实社会中又是对么难能可贵,如果现实生活中多些这样的人在公务员行业中,那么贪污,腐败会减少许多,我们现在就是缺少这样正直不阿、尽忠职守的人。
说到底沙威的悲剧是处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也是个深受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人。
沙威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法国社会的悲剧。
我想最后作者是想用沙威的自杀来诠释“善对恶的胜利”吧。